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绒螯蟹“长荡湖1号”选育第二代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研究
1
作者 梁梓龙 解志龙 +3 位作者 姜晓东 陈文彬 罗明 吴旭干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1期8-14,共7页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A系和B系选育第二代扣蟹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以未选育的养殖群体扣蟹为对照进行了网箱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大眼至豆蟹阶段,不论是平均体质量、增重倍数还是成...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A系和B系选育第二代扣蟹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以未选育的养殖群体扣蟹为对照进行了网箱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大眼至豆蟹阶段,不论是平均体质量、增重倍数还是成活率,“长荡湖1号”B系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长荡湖1号”A系较对照组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差异不显著。(2)扣蟹阶段,“长荡湖1号”B系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长荡湖1号”A系9月份体质量与对照组接近,其他月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就生长速度而言,在6—7月期间,“长荡湖1号”A系和B系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3)“长荡湖1号”B系养殖效果最佳,具体表现在养殖产量和成活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组,且1龄早熟率和饲料系数最低(P<0.05)。(4)就规格分布而言,“长荡湖1号”A系和B系的体质量在3.00~5.99 g和6.00~8.99 g两个区间内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在12.00~14.99 g和≥15.00 g两个区间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即A系和B系大规格蟹所占的比例相对更高。综合评价,“长荡湖1号”A系和B系选育第二代在扣蟹阶段成活率高,平均规格大,其余生长性能也优于未经选育的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扣蟹 长荡湖1号 养殖性能
下载PDF
水草种植模式对全雄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光宝 姜晓东 +3 位作者 陈文彬 周文全 罗明 吴旭干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7-115,共9页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雄分养是一种新型的成蟹养殖模式,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是成蟹池塘养殖过程中的常用水草。为探索全雄成蟹池塘养殖条件下适宜的水草...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雄分养是一种新型的成蟹养殖模式,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是成蟹池塘养殖过程中的常用水草。为探索全雄成蟹池塘养殖条件下适宜的水草种植模式,比较了4种常见水草种植模式[单一伊乐藻、单一轮叶黑藻、伊乐藻∶轮叶黑藻=1∶1(覆盖面积比)、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1∶1∶1(覆盖面积比),分别记为Mode Ⅰ—Ⅳ]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腺发育、养殖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水草种植模式对全雄成蟹养殖过程中的体质量无显著影响,但9—10月对4组蟹的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Mode Ⅰ组最高,Mode Ⅱ组最低(P<0.05);2)4组蟹的生殖蜕壳率、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8月底两种混合水草模式的蟹生殖蜕壳率略高于单一水草组,11月中旬Mode Ⅰ组的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均略高于其余组(P>0.05),分别约为7.8%和3.3%;3)在最终成蟹规格分布上,Mode Ⅰ组大规格雄蟹(≥250.0 g)比例最低(P>0.05),小规格雄蟹(150.0~174.9 g和<150.0 g)比例最高(P<0.05)。4种水草种植模式下全雄中华绒螯蟹养殖成活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Mode Ⅱ和Mode Ⅲ组的成活率和产量相对较高,且饲料系数相对较低;4)在经济效益上,Mode Ⅱ和Ⅲ组的饲料投入相对较多,Mode Ⅱ和Mode Ⅳ组的水草投入略多,Mode Ⅱ组的总收入、净利润和投资回报率最高,Mode Ⅳ组最低。综上所述,全雄中华绒螯蟹成蟹池塘养殖过程中,种植轮叶黑藻(Mode Ⅱ)或伊乐藻与轮叶黑藻混合种植模式(Mode Ⅲ)可以提高成蟹养殖性能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全雄养殖 水草种植模式 养殖性能 经济效益
下载PDF
2种饵料模式对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养殖性能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帅帅 朱筛成 +4 位作者 张冬冬 潘祯祥 李嘉尧 吴旭干 郑善玉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8-200,共13页
为优化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饵料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豆粕、麸皮、玉米和小麦)投喂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152d,每种投喂组各3个重复,比较2种饵料模式对幼蟹养殖性能、蛋白质代谢、消化酶... 为优化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饵料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豆粕、麸皮、玉米和小麦)投喂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152d,每种投喂组各3个重复,比较2种饵料模式对幼蟹养殖性能、蛋白质代谢、消化酶、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雌蟹和雄蟹体质量均高于传统饵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就养殖性能而言,2种饵料模式下,配合饲料组正常幼蟹的平均体质量及产量、1龄早熟蟹平均体质量及其产量、总产量和成活率均略高于传统饵料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P<0.05);就蛋白质代谢而言,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血淋巴中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传统饵料组雄蟹血淋巴中的尿素氮含量和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酶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雄蟹的α-淀粉酶活力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雌蟹血淋巴中总抗氧化能力、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和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稻田扣蟹的养殖性能、促进蛋白质沉积和脂类吸收、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提高蟹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稻蟹共生 饵料模式 养殖性能 生理代谢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长荡湖1号”新品系选育第二代(G2)生长、性腺发育和养殖性能的研究
4
作者 张光宝 姜晓东 +5 位作者 庄振俊 陈文彬 罗明 成永旭 陈晓武 吴旭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44-1453,共10页
“长荡湖1号”A系和B系是分别以成活率和大规格为主要选育指标建立的两个相互独立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选育品系,为评估“长荡湖1号”偶数年群体(偶数年繁殖孵化)选育第二代(G2)的选育效果,本实验以未选育群体作为对照组,... “长荡湖1号”A系和B系是分别以成活率和大规格为主要选育指标建立的两个相互独立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选育品系,为评估“长荡湖1号”偶数年群体(偶数年繁殖孵化)选育第二代(G2)的选育效果,本实验以未选育群体作为对照组,比较了两选育品系和对照组在实际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性腺发育和养殖性能。结果显示:(1)两选育品系A系和B系在扣蟹、成蟹养殖阶段的最终平均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系雌体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B系最终平均体质量均略高于A系,但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实验蟹雌雄个体在成蟹阶段的生殖蜕壳高峰期分别为2021年8月10~30日和8月30日~9月20日,各组成蟹完成生殖蜕壳后性腺迅速发育,并且性腺发育后期,对照组GSI最高、B系的GSI最低;(3)就成活率而言,三组蟹在扣蟹和成蟹阶段的成活率大小顺序为:A系>对照组>B系,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产量、大规格蟹比例和饲料系数方面,两选育品系均优于对照组。综上,经过两代配套系选育,“长荡湖1号”A系和B系均获得良好的选育进展,其中A系具有高成活率和高产量的特点,B系具有平均体质量大、大规格成蟹比例高和饲料系数低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配套系选育 池塘养殖 养殖性能 遗传进展
下载PDF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和养殖群体选育子一代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的比较 被引量:34
5
作者 何杰 吴旭干 +4 位作者 龙晓文 刘青 赵恒亮 姜晓东 成永旭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08-818,共11页
以长江水系大规格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为选育基础群,以降低一龄性早熟率、提前或延后二龄成熟期和提高成蟹规格为主要选育目标,进行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综合比较野生和养殖群体选育子一代(野选G1,养选G1)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 以长江水系大规格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为选育基础群,以降低一龄性早熟率、提前或延后二龄成熟期和提高成蟹规格为主要选育目标,进行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综合比较野生和养殖群体选育子一代(野选G1,养选G1)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情况,结果显示:(1)扣蟹养殖阶段,野选和养选G1的早熟率分别比对照组降低36.89%和15.25%,养选G1早熟率略高于野选G1(P>0.05);野选G1在9—11月平均体重略低于养选G1和对照组,且8—9月野选G1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野选和养选G1的正常扣蟹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选育群体G1早熟蟹的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成蟹养殖阶段,野选G1的生殖蜕壳时间和性腺发育略晚于对照组,养选G1的生殖蜕壳时间和性腺发育略早于对照组;(3)三群体中华绒螯蟹在成蟹养殖阶段的早期(3—6月)生长速度接近,6—8月野选G1雄体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明显低于其它两组,8—9月则明显高于其它两群体雄体;野选G1雌体的生长速度仅在6—7月明显低于其它两组,7—9月则反之;(4)野选G1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选育群体最终成蟹平均规格均高于对照组,仅野选G1雌体成蟹体重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选和养选G1成蟹平均体重均比对照组大10%以上;两选育群体雄体和雌体的大规格成蟹(雄蟹≥175g,雌蟹≥125g)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野选G1具有一龄扣蟹早熟率低、二龄成蟹规格大和性腺成熟时间略有推迟等特点,养选G1具有扣蟹养殖阶段饲料系数低、性腺发育时间提前和成蟹规格大等特点,两群体G1均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群体选育 子一代 养殖性能 性腺发育
下载PDF
中华鳖七群体稚鳖—成鳖阶段养殖性能评估 被引量:27
6
作者 蔡完其 李思发 +3 位作者 刘至治 轩兴荣 朱津 顾忠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3-439,共7页
对我国中华鳖代表性的7个地方群体,在温室恒温(30℃)条件下,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方法,进行了从稚鳖到成鳖、300余天的养殖性能的比较试验。主要结果:(1)7群体间个体日均增重差异极显著(F>0.01),日均增重大小顺序是:黄河鳖>淮河鳖... 对我国中华鳖代表性的7个地方群体,在温室恒温(30℃)条件下,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方法,进行了从稚鳖到成鳖、300余天的养殖性能的比较试验。主要结果:(1)7群体间个体日均增重差异极显著(F>0.01),日均增重大小顺序是:黄河鳖>淮河鳖>鄱阳湖鳖≈洞庭湖鳖>台湾鳖>崇明鳖>太湖鳖,黄河鳖极显著地优于其它群体(t>0.01)。(2)7群体间每平方米日均产量差异极显著(F>0.01),大小顺序是:黄河鳖>淮河鳖>洞庭湖鳖≈鄱阳湖鳖>台湾鳖>太湖鳖>崇明鳖,黄河鳖极显著地(t>0.01)或显著地(t>0.05)优于其它群体。(3)中华鳖个体生长差异,无论在同一群体内,或是7群体间,都很大。最大个体重/最小个体重比在黄河鳖最低,为5.6(♀)~8.3(♂),崇明鳖最高,为17.1(♀)~17.7(♂);从体重的变异系数看,也是黄河鳖最低。(4)7群体雌、雄性比总平均为:50.7%∶49.3%。雄性较雌性增重快8.4%(t>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稚鳖 成鳖 养殖性能 中华鳖 群体 日均增重量 每平方米日均产量
下载PDF
长江野生和池塘养殖河蟹(Eriocheir sinensis)蟹种早期养殖性能、抗病力和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11
7
作者 姜晓东 吴旭干 +4 位作者 刘青 何杰 张庆华 王幼鹏 成永旭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1-137,共7页
本研究采用养殖性能评价、攻毒实验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分析方法,比较了2个种群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在成蟹阶段的早期养殖性能[第1次蜕壳间隔时间、成活率(SR)和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攻毒后的死亡率和免疫性能。结... 本研究采用养殖性能评价、攻毒实验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分析方法,比较了2个种群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在成蟹阶段的早期养殖性能[第1次蜕壳间隔时间、成活率(SR)和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攻毒后的死亡率和免疫性能。结果显示,(1)池塘养殖扣蟹第1次蜕壳间隔时间和SGR显著短于野生扣蟹(P<0.05),而2种来源扣蟹的SR和WGR均无显著差异(P>0.05);(2)野生扣蟹攻毒后的累计死亡率一直低于池塘养殖扣蟹,攻毒96 h后,野生扣蟹累计死亡率(28.3%)明显低于养殖扣蟹(50.0%);(3)比较肝胰腺组织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发现,无论雌蟹还是雄蟹,野生扣蟹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低于养殖扣蟹,野生雄蟹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养殖雄蟹,而野生雌蟹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养殖雌蟹;(4)比较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发现,野生扣蟹NO含量显著高于养殖扣蟹,而养殖扣蟹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野生扣蟹。此外,野生雌蟹血清中的血蓝蛋白(Hc)含量、T-AOC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活性显著高于养殖雌蟹,而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活性显著低于养殖雌蟹。综上所述,2种来源蟹种各有优势,池塘养殖扣蟹具有较好的早期养殖性能,野生蟹种具有较强的免疫性能,有关其质量差异形成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扣蟹 野生群体 养殖性能 免疫性能
下载PDF
三种投喂模式对河蟹二龄成蟹养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潘杰 吴旭干 +4 位作者 赵恒亮 何杰 姜晓东 王幼鹏 成永旭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7-93,共7页
比较了池塘养殖条件下,全程投喂配合饲料、杂鱼和传统饵料(以黄豆、小麦和玉米为主,辅以少量饲料和杂鱼)对河蟹(Eriocheir sinensis)二龄成蟹生长、性腺发育、规格分布、成活率、单产、饵料系数和饵料成本的影响。结果显示:(1)无论雌雄... 比较了池塘养殖条件下,全程投喂配合饲料、杂鱼和传统饵料(以黄豆、小麦和玉米为主,辅以少量饲料和杂鱼)对河蟹(Eriocheir sinensis)二龄成蟹生长、性腺发育、规格分布、成活率、单产、饵料系数和饵料成本的影响。结果显示:(1)无论雌雄,传统饵料组早期(5-8月份)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方面最低,杂鱼组最高;(2)杂鱼组雌体8月份性腺发育速度最快,传统饵料组性腺发育速度最慢,其余月份雌体和雄体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3)无论雌雄,最终杂鱼组的大规格成蟹(雄体>175 g,雌体>100 g)比例最高,而传统饵料组的小规格成蟹(雄体<100 g,雌体<75 g)比例最高,且体重差异较大,配合饲料组的中等规格成蟹较为集中,最终三组投喂模式下雌雄蟹的平均体重并无显著差异,杂鱼组略大于传统饵料组;(4)三种投喂模式下,三者的成活率和平均产量并无显著差异;杂鱼组的饵料系数和饵料成本最高,配合饲料组饵料系数最低,但饵料成本居中;传统饵料组饵料系数居中,饵料成本最低。结果表明,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对河蟹二龄成蟹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Eriocheir sinensis) 养殖性能 投喂模式 性腺发育
下载PDF
不同组合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养殖性能差异研究 被引量:38
9
作者 李家乐 李晨虹 +2 位作者 李思发 叶卫 梁德进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96-101,共6页
用三个尼罗罗非鱼品系和同一种奥利亚罗非鱼生产了三个杂交组合,对他们的雄性率、生长率、成活率及单位面积净产量的比较试验表明:①雄性率为“泰国”(♀)×奥利亚(♂)>“吉富”(♀)×奥利亚(♂)>“88”(♀)×... 用三个尼罗罗非鱼品系和同一种奥利亚罗非鱼生产了三个杂交组合,对他们的雄性率、生长率、成活率及单位面积净产量的比较试验表明:①雄性率为“泰国”(♀)×奥利亚(♂)>“吉富”(♀)×奥利亚(♂)>“88”(♀)×奥利亚(♂)(P<0.01);②绝对增重率为“吉富”(♀)×奥利亚(♂)和“泰国”(♀)×奥利亚(♂)>“88”(♀)×奥利亚(♂)(P<0.01),瞬时增重率为“吉富”(♀)×奥利亚(♂)和“88”(♀)×奥利亚(♂)>“泰国”(♀)×奥利亚(♂)(P<0.01);③成活率为吉富(♀)×奥利亚(♂)和“88”(♀)×奥利亚(♂)>“泰国”(♀)×奥利亚(♂)(P<0.01);④单位面积净产量为“吉它”(♀)×奥利亚(♀)>“泰国”(♀)×奥利亚(♂)>“88”(♀)×奥利亚(♂)(P<0.01)。总的说来,养殖性能以“吉富”(♀)×奥利亚(♂)较好,“泰国”(♀)×奥利亚(♂)次之,“88”(♀)×奥利亚(♂)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奥利亚罗非鱼 养殖性能
下载PDF
黄颡鱼养殖性能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颖 张东鸣 +2 位作者 李艳阳 高峰 孙红梅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170-174,共5页
黄颡鱼是一种淡水鱼类,是国内1个新的名优养殖品种,其含肉率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黄颡鱼疾病少,饲养管理简单,养殖效益较好,适合于多种养殖模式,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
关键词 黄颡鱼 养殖性能 评价 淡水鱼类 含肉率 营养价值 药用价值 饲养管理 养殖效益 养殖模式
下载PDF
斑鳢(♀)×乌鳢(♂)不同组合F_1代养殖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林 谢楠 +4 位作者 朱树人 李忠全 冯晓宇 李应森 李家乐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84,共4页
用同一广东群体斑鳢(Channa maculate)和4个不同地理群体乌鳢(C.argus)杂交,建立4个杂交组合:广东斑鳢♀×山东乌鳢♂(SG)、广东斑鳢♀×浙江乌鳢♂(ZG)、广东斑鳢♀×江西乌鳢♂(JG)和广东斑鳢♀×湖南乌鳢♂(HG)。将... 用同一广东群体斑鳢(Channa maculate)和4个不同地理群体乌鳢(C.argus)杂交,建立4个杂交组合:广东斑鳢♀×山东乌鳢♂(SG)、广东斑鳢♀×浙江乌鳢♂(ZG)、广东斑鳢♀×江西乌鳢♂(JG)和广东斑鳢♀×湖南乌鳢♂(HG)。将它们的F1代鱼苗根据不同阶段,分别饲养在规格为6 m×2 m(长×宽)小水泥池和6 m×5.5 m(长×宽)大水泥池中,将它们的F1代鱼种通过荧光标记后混养在规格为3 m×3 m×1.4 m(长×宽×高)网箱中。对各组合F1代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广东斑鳢♀×山东乌鳢♂(SG)组合F1代的养殖效果最好,体重、体长增加量最大,分别为582.54 g和34.80 cm。且生长速度最快,平均起捕规格582.54 g和平均产量38.83(100 g/m2),均显著大于其余3个组合的F1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鳢(Channa maculate)(♀)×乌鳢(C.argus)(♂) 组合 养殖性能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藕田克氏原螯虾养殖性能和营养组成的影响
12
作者 张家宏 王桂良 +7 位作者 寇祥明 王守红 韩光明 吴雷明 徐荣 唐鹤军 朱凌宇 毕建花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2-88,共7页
在上、下口直径分别为1.2 m和0.8 m、高0.8 m的圆桶中,装入粉碎风干土300 kg,土层深度0.35 m,加水淹没。5月1日,每桶种植2个藕芽。6月10日,藕叶挺出水面时,每桶投放体长3.89 cm(200尾·kg^(-1))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7... 在上、下口直径分别为1.2 m和0.8 m、高0.8 m的圆桶中,装入粉碎风干土300 kg,土层深度0.35 m,加水淹没。5月1日,每桶种植2个藕芽。6月10日,藕叶挺出水面时,每桶投放体长3.89 cm(200尾·kg^(-1))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7尾。实验设7个处理组,即5个饲料与肥料配施处理:(1)饲料+化肥(F-CF)、(2)饲料+有机肥替代25%化肥(F-M25%)、(3)饲料+有机肥替代50%化肥(F-M50%)、(4)饲料+有机肥替代75%化肥(F-M75%)、(5)饲料+有机肥替代100%化肥(F-M100%),及2个不投喂饲料仅施用(1)化肥(CF)和(2)有机肥替代100%化肥(M100%)。每个处理重复3次。有机肥作基肥,追肥采用化肥。克氏原螯虾投喂量为每桶总体质量的2%~3%,探究藕田养虾模式下,有机无机肥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和营养组成的影响,以探讨藕田养虾模式合理施用肥料技术。63 d的饲养结果表明:藕田养虾模式中,投喂饲料可显著促进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产量及其基础营养含量(P<0.05);投喂饲料基础上,采取全量有机肥替代化肥(F-M100%)克氏原螯虾日增重、特定生长率指标均较高(P>0.05);其成活率虽较F-M25%组下降6.25%(P>0.05),但其产量相较于后者仅下降0.94%(P>0.05);其含肉率略低于F-M50%,但其粗灰分、总氨基酸含量均最高。该组克氏原螯虾鲜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绝对及相对含量均较高(P>0.05),提升了虾肉品质。藕田养虾中,投喂饲料,并结合用全量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效提升了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性能和鲜肉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藕田 克氏原螯虾 有机肥替代化肥 养殖性能 营养组成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自交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F1养殖性能及可食率比较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世会 王海宁 +3 位作者 刘青 姜晓东 吴旭干 成永旭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64-676,共13页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1龄性早熟是目前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 1龄性早熟性状对其子代相关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 1 龄性早熟自交家系(PI)和 1 龄性早熟与 2 龄正常成熟杂交家系(PHN),综合评估其养...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1龄性早熟是目前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 1龄性早熟性状对其子代相关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 1 龄性早熟自交家系(PI)和 1 龄性早熟与 2 龄正常成熟杂交家系(PHN),综合评估其养殖性能和可食率。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 PI 组 F1扣蟹平均体重始终大于 PHN 组;PI组 F1雌体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早熟率均高于 PHN组,雄体则较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I组 F1雌体成活率显著低于 PHN 组(P<0.05),雄体略低于 PHN 组;PHN 组总产量较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扣蟹终体重呈正态分布, 3.00~8.99 g 终体重扣蟹比例较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 5 月)PI 组平均体重低于PHN 组,生长后期(7 9 月)则以 PI 组为高;3 5 月和 7 9 月 PHN 组 F1WGR 和 SGR 均高于 PI 组,而 5 7 月则以 PI组为高;PI组 F1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略早于 PHN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来看, PI组 F1成活率和产量均高于 PHN组,但饵料系数显著低于 PHN组(P<0.05);PHN组 F1体重<125.00 g和≥250.00 g的成蟹百分比较高,两组体重<125.00 g 的成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就总可食率(TEY)而言, PI 组 F1TEY 高于 PHN 组;就肥满度(CF)而言, PI组 F1雌体高于 PHN组,雄体则较低,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 1龄早熟自交组 F1具有扣蟹平均体重大、早熟率略高,成蟹生殖蜕壳较早、成活率和产量高的特点;而 1 龄早熟与 2 龄正常成熟杂交组F1则具有扣蟹成活率和产量高,成蟹生殖蜕壳略晚、饵料系数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子一代 性早熟 养殖性能 可食率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长荡湖1号”子一代成蟹阶段养殖性能初步评估 被引量:9
14
作者 庄振俊 张冬冬 +4 位作者 姜晓东 陈文彬 陈晓武 成永旭 吴旭干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35,共9页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A系(雌体大于200 g)和B系(雌体大于250 g)的选育工作已进行到子一代(G1代),前期研究表明,G1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效果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成蟹的养殖性能尚不清楚。文章系统比较了...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A系(雌体大于200 g)和B系(雌体大于250 g)的选育工作已进行到子一代(G1代),前期研究表明,G1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效果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成蟹的养殖性能尚不清楚。文章系统比较了“长荡湖1号”2个选育品系(A系和B系)与未选育群体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性能、成活率和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在养殖中后期(9—11月),选育组平均体质量略高于对照组,其中B系雌体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B系在5—7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A系(P<0.05);2)A系和B系雄体生殖蜕壳率和性腺指数均略低于对照组;B系肝胰腺指数在10月20日显著低于另外2组,而11月15日又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3)两选育品系雌雄体大规格成蟹(雄蟹≥195 g,雌蟹≥120 g)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系G1代雄蟹(195~219.9 g)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最终平均体质量、成活率、产量及饵料系数等方面,两选育品系均优于对照组。综上,A系在成活率、产量和饲料系数等方面具有优势,B系具有大规格蟹比例高、最终平均体质量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长荡湖1号” 成蟹阶段 养殖性能
下载PDF
辽河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比较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世会 周永昌 +1 位作者 吴旭干 成永旭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1,共7页
2018年3—11月,将体质量(7.83±0.72)g和(7.53±0.39)g的雌雄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和体质量(5.06±0.74)g和(5.21±0.49)g雌雄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饲养在42m×35m×1.2m、种植伊乐藻Elo... 2018年3—11月,将体质量(7.83±0.72)g和(7.53±0.39)g的雌雄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和体质量(5.06±0.74)g和(5.21±0.49)g雌雄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饲养在42m×35m×1.2m、种植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的两口池塘中,密度约为1.2~1.3只/m2,常规方法养殖,比较辽河和闽江水系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结果显示:辽河蟹平均终体质量大于闽江蟹,成活率和产量较高;3—5月和7—9月闽江蟹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高于辽河蟹。辽河雌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时间早于闽江蟹一个月,而雄蟹则提前半个月左右。9—11月,闽江蟹性腺指数(GSI)增加量高于辽河蟹。11月初辽河蟹总可食率(TEY)显著高于闽江蟹(P<0.05),但出肉率(MY)无显著差异(P>0.05)。闽江蟹中体质量<50g的雌蟹和≥200g的雄蟹的百分比较高。综上所述,辽河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时间早于闽江蟹。虽然闽江蟹性腺发育较晚,但其性腺发育速度较快。本实验为进一步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和新品种培育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和闽江水系 中华绒螯蟹 扣蟹 养殖性能 总可食率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长荡湖1号”奇数年子一代的成蟹养殖性能评估 被引量:3
16
作者 庄振俊 张冬冬 +4 位作者 姜晓东 陈文彬 陈晓武 成永旭 吴旭干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7-758,共12页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奇数年子一代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养殖性能,对“长荡湖1号”A系、B系和对照组(未选育群体)进行长期池塘养殖实验,对其生长规律、性腺发育、成活率、平均体质量、规格分布、单位面积产量...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奇数年子一代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养殖性能,对“长荡湖1号”A系、B系和对照组(未选育群体)进行长期池塘养殖实验,对其生长规律、性腺发育、成活率、平均体质量、规格分布、单位面积产量和饲料系数等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养殖前期(4—6月)B系增重率显著高于A系和对照组(P<0.05);养殖后期(6—10月),B系体质量显著大于其余2组(P<0.05);2)3组中华绒螯蟹生殖蜕壳率无显著差异(P>0.05),性腺指数在9—11月逐渐升高,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B系养成后的大规格蟹(雄蟹≥200 g,雌蟹≥150 g)比例显著高于A系和对照组(P<0.05),A系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且两选育品系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长荡湖1号”A系和B系分别在成活率和成蟹平均体质量方面各有显著优势,两选育品系的产量显著高于未选育群体。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新品系选育提供实践参考,为“长荡湖1号”中华绒螯蟹的持续选育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长荡湖1号 配套系选育 池塘养殖 养殖性能 性腺发育
下载PDF
不同饵料对脊尾白虾养殖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先林 柳梅梅 +2 位作者 董志国 万夕和 吴旭干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71,共6页
脊尾白虾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种类,目前主要依靠投喂传统饵料(冰鱼和小麦粉混合物)进行养殖,采用配合饲料喂养是发展趋势,在池塘养殖条件下比较投喂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对脊尾白虾生长、养殖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 脊尾白虾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种类,目前主要依靠投喂传统饵料(冰鱼和小麦粉混合物)进行养殖,采用配合饲料喂养是发展趋势,在池塘养殖条件下比较投喂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对脊尾白虾生长、养殖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肝胰腺中的谷丙转氨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和尿素氮的含量都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但灰分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肌肉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的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配合饲料组肌肉中的必须氨基酸(EAA)和总氨基酸(TA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配合饲料 养殖性能 生理代谢 生化组成
下载PDF
池塘养殖模式对三疣梭子蟹养殖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先林 朱筛成 +2 位作者 董志国 万夕和 吴旭干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2-428,共7页
池塘养殖是三疣梭子蟹的主要养殖方式,本实验研究了3种池塘养殖模式(三疣梭子蟹单养、脊尾白虾单养及三疣梭子蟹和脊尾白虾混养)对三疣梭子蟹的生长存活、养殖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1)三疣梭子蟹单养和混养模式下不同阶段的... 池塘养殖是三疣梭子蟹的主要养殖方式,本实验研究了3种池塘养殖模式(三疣梭子蟹单养、脊尾白虾单养及三疣梭子蟹和脊尾白虾混养)对三疣梭子蟹的生长存活、养殖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1)三疣梭子蟹单养和混养模式下不同阶段的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在池塘养殖过程中,三疣梭子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下降趋势;整体上,混养模式下三疣梭子蟹的存活率、平均体重和产量均高于单养模式,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2)三疣梭子蟹单养模式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另2组(P<0.05);(3)三疣梭子蟹单养模式下的总收入、净利润和投资回报率最低,而在混养模式下最高(P<0.05)。综上,池塘养殖条件下三疣梭子蟹和脊尾白虾混养可以提高养殖性能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池塘养殖 混养模式 养殖性能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杂交青虾“太湖1号”与日本沼虾养殖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褚春泉 张磊磊 +1 位作者 张卫业 宋学宏 《水产养殖》 CAS 2012年第7期47-52,共6页
试验以肥满度、平均规格、饲料系数、生长速度等生长性能指标,pH值、溶解氧、氨态氮、亚硝态氮等水质指标为依据,比较"太湖1号"F1及F2代与日本沼虾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饲料系数从低到高依次为:"太湖1号"F1<日... 试验以肥满度、平均规格、饲料系数、生长速度等生长性能指标,pH值、溶解氧、氨态氮、亚硝态氮等水质指标为依据,比较"太湖1号"F1及F2代与日本沼虾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饲料系数从低到高依次为:"太湖1号"F1<日本沼虾<"太湖1号"F2,其中F1和F2差异显著(P<0.05)。平均规格及上市成虾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太湖1号"F1>"太湖1号"F2>日本沼虾,其中F1代显著高于日本沼虾(P<0.05)。"太湖1号"的肥满度与日本沼虾差异不明显。9—10月吃食旺盛季节,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体质量与体长均高于日本沼虾,其中,F1代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体质量与体长的瞬时增长率优势不明显。9—10月份"太湖1号"F1养殖池的氨态氮、亚硝态氮等水质指标显著低于F2和日本沼虾池,而溶解氧与pH值的差异不大。养殖效益分析表明,尽管杂交青虾的增产优势不明显,但因其规格大,销售价格高,其产值与净利润仍高于日本沼虾,且F1代达到显著水平(P<0.05)。所以,杂交青虾"太湖1号"F1代的养殖性能显著优于日本沼虾,但F2代的生长优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青虾“太湖1号” 日本沼虾 养殖性能 水质
下载PDF
抗特定病原(SPR)三疣梭子蟹养殖性能与免疫能力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吉才 徐军超 +2 位作者 郑萍萍 吴丹华 王春琳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5-66,共2页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uberculatus(Miers)是一种大型海产经济蟹类,其食用价值高、生长快,是浙江省以北沿海优势养殖品种之一。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已对其进行规模性人工繁育与养殖,2000年后其养殖生产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创造了巨大...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uberculatus(Miers)是一种大型海产经济蟹类,其食用价值高、生长快,是浙江省以北沿海优势养殖品种之一。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已对其进行规模性人工繁育与养殖,2000年后其养殖生产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养殖性能 免疫能力 病原 经济蟹类 食用价值 养殖品种 人工繁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