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记河北省后城组新发现之小型兽脚类足迹(英文) 被引量:18
1
作者 舒柯文 洪大卫 +2 位作者 提姆·科普 刘阳 刘俊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52,共18页
几十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研究中国东北侏罗纪—白垩纪界线附近地层中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虽然这些遗迹化石比辽宁省义县组带羽毛的恐龙及其他实体化石逊色了许多。本文记述了河北省承德南双庙后城组(土城子组)最下部河流相沉积中发现... 几十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研究中国东北侏罗纪—白垩纪界线附近地层中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虽然这些遗迹化石比辽宁省义县组带羽毛的恐龙及其他实体化石逊色了许多。本文记述了河北省承德南双庙后城组(土城子组)最下部河流相沉积中发现的一组兽脚类恐龙足迹。南双庙足迹具有三趾,趾粗大,其形态与美国下侏罗统经典的"brontozoid"足迹(Gral- lator,Anchisauripus和Eubrontes)相符。虽然许多产自辽宁土城子组中基本同时的brontozoid足迹被鉴定为小型的跷脚龙足迹属(Grallator),但南双庙足迹更大一些(全长可达28.8 cm),可能应该归入安琪龙足迹属(Anchisauripus)。南双庙足迹很可能是一群小型兽脚类行走而产生。在辽宁义县组的兽脚类恐龙中,最可能留下这类足迹的是小型的窃蛋龙类——尾羽龙(Caudipteryx)。不过这个解释还很勉强,因为这些足迹缺乏鉴定性特征,而且河北的后城组与辽宁的义县组之间还有一定的时间及地理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承德 后城组 土城子组 兽脚类 足迹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最古老的兽脚类恐龙和似哺乳四足类动物足迹(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邢立达 Hendrik KLEIN +5 位作者 Martin G. LOCKLEY 王仕莉 陈伟 叶勇 松川正树 张建平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4-198,共15页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已发现了两处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点,其大小分别与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和跷脚龙足迹(Grallator)相仿。其中与实雷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足迹包括了两个连续的后足迹,并构成行迹的一部分,已被命名为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已发现了两处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点,其大小分别与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和跷脚龙足迹(Grallator)相仿。其中与实雷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足迹包括了两个连续的后足迹,并构成行迹的一部分,已被命名为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npus cifengensis)。与粗壮的实雷龙足迹相比,彭县足迹有着较细长的脚趾、保存尚清晰的趾垫、较宽的趾间角,这些特征都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相似。目前尚不能证明彭县足迹和卡岩塔足迹属于同物异名,彭县足迹仍然被保留。两个足迹的部分区域都保存有皮肤纹理和多边形的鳞片印痕,其中最清晰的是第二个彭县足迹第四趾的跖趾垫处。与跷脚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较小的兽脚类恐龙足迹也组成不甚完整的行迹。它们表现出的较宽趾间角与卡岩塔足迹和彭县足迹相似,这里暂将其归入兽脚类足迹属种未定。彭县足迹的另一特别之处在于,岩板表面还有着小的前/后足迹,可归入似哺乳四足类动物足迹,其形态类似于北美和南非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产出的同类足迹。这是亚洲东南部似哺乳类足迹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须家河组 兽脚类足迹 似哺乳足迹
下载PDF
中国上白垩统窃蛋龙科一新属种(兽脚类:窃蛋龙类)(英文) 被引量:8
3
作者 徐星 韩凤禄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8,共8页
根据可能发现于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南雄组地层中一件标本报道了窃蛋龙科一新属种——斑嵴龙。新标本具有以下不同于其他窃蛋龙属种的特征:由前颌骨和鼻骨形成的脊冠具有阶梯状的后端,表面有两个纵向的沟槽和许多倾斜的条痕;外鼻孔延长,其... 根据可能发现于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南雄组地层中一件标本报道了窃蛋龙科一新属种——斑嵴龙。新标本具有以下不同于其他窃蛋龙属种的特征:由前颌骨和鼻骨形成的脊冠具有阶梯状的后端,表面有两个纵向的沟槽和许多倾斜的条痕;外鼻孔延长,其后侧与眶骨相近;翼骨腭骨支背缘有一深窝;齿骨后背缘有纵向沟槽;上隅骨前背缘有小结节。斑嵴龙腭部和下颌的一些特征不同于窃蛋龙科的其他属种,但近似于更原始的窃蛋龙类。这些特征表明斑嵴龙代表窃蛋龙科中相对原始的一个属种。这一系统发育假说得到了定量的系统发育分析的支持。斑嵴龙的发现不仅增加了晚白垩世窃蛋龙科的分异度,而且为这一类群的特征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晚白垩世 窃蛋龙科 兽脚类
下载PDF
重庆晚侏罗世两处兽脚类足迹组合与四川盆地侏罗纪地层(英文) 被引量:5
4
作者 邢立达 Martin G. LOCKLEY +7 位作者 陈伟 Gerard D.GIERLINSKI 李建军 W.Scott PERSONS Ⅳ 松川正树 叶勇 Murray K.GINGRAS 王昌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7-130,共24页
重庆市已报道了4处侏罗纪的恐龙足迹点,包括下侏罗统珍珠冲组的大足化石点,该地点发现了中国迄今最古老的蜥脚类行迹;另外两处化石点(南岸和金鸡)的层位曾被视为中或上侏罗统,这里首次将其确认为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第4处化石点(成渝),... 重庆市已报道了4处侏罗纪的恐龙足迹点,包括下侏罗统珍珠冲组的大足化石点,该地点发现了中国迄今最古老的蜥脚类行迹;另外两处化石点(南岸和金鸡)的层位曾被视为中或上侏罗统,这里首次将其确认为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第4处化石点(成渝), 本文全部作者目前都未曾观察,这里不做描述。南岸化石点是南岸重庆足迹(Chongqingpus nananensis)模式标本的所在地,位于重庆市中心,曾发现过大量兽脚类足迹,如今已消逝在城市化进程中。幸运的是,这批标本被保存于重庆自然博物馆,本文作者曾前后两次对其进行研究,并得出文中的结论。南岸重庆足迹为中型足迹(平均长约29 cm), 最可能被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所囊括,这批标本中有一些保存着边界不清的拇趾迹。该化石点的其他足迹被归于似异样龙足迹(cf. Anomoepus)。其他较小的、来自重庆市周边中侏罗统中部的足迹此前已被归于跷脚龙足迹(Grallator)。金鸡化石点保存了一条孤立的兽脚类行迹,因其粗壮的特征而被暂时归于似窄足龙足迹(cf. Therangospodus)。金鸡点的行迹也保存了非连续出现的拇趾迹。虽然重庆市和四川盆地及其周边更广泛地区之侏罗纪地层发现的兽脚类足迹日渐增多,但要明确其确切地质年龄及有效的足迹分类依然需要进一步工作。这是因为侏罗纪的恐龙足迹尽管丰富,但显示出连续变化的形态学特征,而保存状况的变化更使其难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做出定义与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四川盆地 晚侏罗世 兽脚类足迹 足迹分
下载PDF
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石树沟组的巨型兽脚类恐龙(英文) 被引量:4
5
作者 徐星 詹姆斯·克拉克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7-160,共4页
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沉积的石树沟组(Eberth et al.,2001)产出过巨型的蜥脚类恐龙化石(Russell and Zheng,1993),但产出的兽脚类恐龙个体则相对较小(Currie and Zhao,1993)。我们近年来在石树沟组中采... 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沉积的石树沟组(Eberth et al.,2001)产出过巨型的蜥脚类恐龙化石(Russell and Zheng,1993),但产出的兽脚类恐龙个体则相对较小(Currie and Zhao,1993)。我们近年来在石树沟组中采集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Clark et al.,2006),其中包括许多零散的骨骼和牙齿标本。本文报道一个产自石树沟组上部的兽脚类牙齿化石(IVPP V 15310),对于全面了解石树沟脊椎动物群具有一定意义。V 15310保存了一个近乎完整的上颌齿或下颌齿的齿冠。它具有典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特征:强烈侧扁,向后弯曲,前后缘有锯齿。齿冠有几种不同的磨蚀面:齿尖磨蚀成近圆形,靠近齿尖的齿冠前缘有一较大的平的磨蚀面,锯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磨蚀。V 15310很大,相关的测量数据和一些白垩纪的巨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测量数据相近。依据我们定义的一个定量评估锯齿大小的指标(锯齿大小指数),得出V 15310的锯齿大小指数非常小,与霸王龙相似,这与锯齿和齿冠大小具有反比关系的结论是一致的(Farlow et al,1991)。V 15310的另外一些形态特征对于推断它在兽脚类中的系统位置也提供了帮助。这些特征包括后缘锯齿明显高于前缘锯齿以及齿冠的唇侧和舌侧都有微弱的釉质褶皱。根据牙齿大小、釉质褶皱的发育程度以及锯齿的形态(Sereno et al.,1996;Chure et al.,1999;Holtz,2004),V 15310被归入中国盗龙类。其中,后缘锯齿和前缘锯齿的基部长度近似,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这一特征组合可能是中国盗龙类的一个鉴定特征。这一特征组合也见于四川的中国盗龙类。相比而言,V 15310在已报道的侏罗纪兽脚类恐龙牙齿中尺寸最大(Smith,2005;Smith et al.,2005),大小接近白垩纪的一些巨型兽脚类恐龙牙齿。新材料的发现表明兽脚类至少在晚侏罗世早期就已演化出了这种巨型体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晚侏罗世 石树沟组 兽脚类恐龙 牙齿
下载PDF
兽脚类恐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旭日 昝淑芹 +1 位作者 金利勇 陈军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8-23,共6页
兽脚类恐龙是恐龙动物中的主要代表类群之一。本文综述了兽脚类恐龙的组成及鉴别特征,并论述了其主要演化趋势,介绍了近年来在辽西地区发现的“带羽毛”兽脚类恐龙及其研究意义。
关键词 兽脚类 恐龙 辽西 中生代
下载PDF
记河北赤城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窄足龙-巨齿龙(兽脚类恐龙)足迹组合及其古生态学意义(英文) 被引量:19
7
作者 邢立达 Jerald D.HARRIS Gerard D.GIERLINSKI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3-434,共12页
记述了河北省赤城县落凤沟化石点163个窄足龙足迹(Therangospodus isp.)。当该地区洪水泛滥时,同样的造迹者留下了5个游泳迹。一个异常大的足迹和一道疑似尾迹被归入巨齿龙足迹(Megalosauripus isp.)。土城子组7个主要足迹化石点表明,... 记述了河北省赤城县落凤沟化石点163个窄足龙足迹(Therangospodus isp.)。当该地区洪水泛滥时,同样的造迹者留下了5个游泳迹。一个异常大的足迹和一道疑似尾迹被归入巨齿龙足迹(Megalosauripus isp.)。土城子组7个主要足迹化石点表明,兽脚类的似鹬龙足迹型(Grallator morphotype)占据主导地位,这些足迹型的大小在各个足迹化石点都有着特定的范围。如果这些大小不同的足迹属于同一种造迹者,则暗示着同年龄的成员在特定年龄时会共同栖息在一起,在动物行为学上类似现生的一些蜥蜴和短吻鳄;如果这些足迹由不同的造迹者组成,则暗示着不同大小的种(主要表现在小型动物)可能拥有自己的领地,并特意避免与其他动物(特别是大型动物)相接触,在动物行为学上类似现生的肉食性哺乳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赤城 侏罗-白垩纪界线 土城子组 窄足龙足迹 巨齿龙足迹 兽脚类游泳迹
下载PDF
早白垩世手盗龙类郝氏中鸟(恐龙:兽脚类)归入非鸟类似擅攀鸟龙类的再研究及擅攀鸟龙类和基干窃蛋龙类形态相似的讨论(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邹晶梅 舒柯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0,共28页
手盗龙类郝氏中鸟(Zhongornis haoae)的标本只有一件,并且为幼年个体,其最初被归入鸟类。然而对其解剖学的重新研究显示,郝氏中鸟与窃蛋龙下目(Oviraptorosauria)和擅攀鸟龙科(Scansoriopterygidae)具有很多相似的形态特征。中鸟的尾部... 手盗龙类郝氏中鸟(Zhongornis haoae)的标本只有一件,并且为幼年个体,其最初被归入鸟类。然而对其解剖学的重新研究显示,郝氏中鸟与窃蛋龙下目(Oviraptorosauria)和擅攀鸟龙科(Scansoriopterygidae)具有很多相似的形态特征。中鸟的尾部虽然有所退化,但仍然很长,本文认为其约有20枚尾椎,其尾部的形态和比例都与尾羽龙(Caudipteryx)和耀龙(Epidexipteryx)相似。中鸟与基干窃蛋龙类的相似之处还包括:头骨短而高,小手指退化。在小翼掌骨的大小、手指的比例、坐骨不发育背侧和腹侧突起方面,中鸟与擅攀鸟龙类相似,而明显区别于中生代的鸟类。基于上述相似的形态特征以及基干窃蛋龙类和擅攀鸟龙类共有的其他特征,提出了窃蛋龙类和擅攀鸟龙类之间具有较近亲缘关系的假说。分支系统学的研究表明,相比于窃蛋龙类,中鸟与擅攀鸟龙科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中鸟和擅攀鸟龙类都具有伸长的前肢和脚爪。有关中鸟的分类位置及其与擅攀鸟龙科之间确切关系的研究,还需要新标本的发现;本文对中鸟分类位置的讨论,也说明了基于幼年个体进行新种命名时所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兽脚类恐龙 擅攀鸟龙科 窃蛋龙下目 鸟纲 中鸟 尾部
下载PDF
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兽脚类恐龙牙齿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吕君昌 韩建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3-370,共8页
黑龙江嘉荫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产地,在我国晚白垩世恐龙的研究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地区曾发掘出土大量鸭嘴龙类化石,是研究大型鸟脚类恐龙尤其是鸭嘴龙类系统分类和演化的理想地区。但相对应于鸭嘴龙类化石来说,兽脚... 黑龙江嘉荫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产地,在我国晚白垩世恐龙的研究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地区曾发掘出土大量鸭嘴龙类化石,是研究大型鸟脚类恐龙尤其是鸭嘴龙类系统分类和演化的理想地区。但相对应于鸭嘴龙类化石来说,兽脚类恐龙化石在该地区的发现却较为鲜见,主要以牙齿的形式出现。本文主要对最近在该地发现的一批兽脚类恐龙的牙齿化石进行详细描述对比,初步研究显示含有霸王龙类、驰龙类、白鲨齿龙、福井盗龙以及可能为新的兽脚类恐龙的牙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脚类恐龙牙齿 晚白垩世 黑龙江嘉荫
下载PDF
安徽齐云山晚白垩世兽脚类恐龙足迹点沉积环境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情 邢立达 +3 位作者 王晓丽 潘正华 胡毅 路硕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06-1513,共8页
安徽齐云山兽脚类足迹群是目前中国晚白垩世保存最好的恐龙足迹群之一,对其沉积环境的研究为恢复白垩纪末期恐龙动物群的生活环境提供了证据。研究区足迹全部为兽脚类凸型足迹,与无脊椎动物遗迹Palaeophycus tubularis和Scoyenia sp.保... 安徽齐云山兽脚类足迹群是目前中国晚白垩世保存最好的恐龙足迹群之一,对其沉积环境的研究为恢复白垩纪末期恐龙动物群的生活环境提供了证据。研究区足迹全部为兽脚类凸型足迹,与无脊椎动物遗迹Palaeophycus tubularis和Scoyenia sp.保存在一起,指示陆相沉积中的浅水沉积。通过薄片鉴定,足迹层位主要为岩屑砂岩,其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和峰度4个粒度参数特征与典型的河相砂一致;粒级分布直方图、概率累积曲线图及散点图表明,足迹层位从下到上颗粒逐渐变细,水动力条件变弱,沉积环境由河床沉积转变为边滩沉积。综上,齐云山兽脚类足迹点沉积环境为大型曲流河沉积,足迹保存在边滩沉积的下部,是白垩纪末期干旱气候条件下兽脚类恐龙动物群的水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晚白垩世 兽脚类足迹点 安徽齐云山
下载PDF
河北赤城地区土城子组中一例极可能的兽脚类恐龙蹲伏迹 被引量:8
11
作者 邢立达 杰勒德D.杰尔林斯基 +1 位作者 杰瑞德D.哈里斯 朱利安D.迪维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25,共6页
描述了河北省赤城县寺梁山土城子(后城)组一例极可能的兽脚类恐龙蹲伏迹及相关的足迹,该蹲伏迹也是该组地层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兽脚类足迹。虽然缺乏前足迹和尾迹,但因保存了左跖骨印、关联的坐骨及可能的耻骨胼胝印被定为蹲伏迹。该蹲伏... 描述了河北省赤城县寺梁山土城子(后城)组一例极可能的兽脚类恐龙蹲伏迹及相关的足迹,该蹲伏迹也是该组地层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兽脚类足迹。虽然缺乏前足迹和尾迹,但因保存了左跖骨印、关联的坐骨及可能的耻骨胼胝印被定为蹲伏迹。该蹲伏迹是世界上第三例非对称的兽脚类恐龙蹲伏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脚类蹲伏迹 窄足龙足迹未定种 似巨齿龙足迹未定种 土城子组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
下载PDF
山东海阳发现早白垩世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日辉 孟元库 陈晓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1-212,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莱阳是我国著名的恐龙之乡,晚白垩世鸭嘴龙类的骨骼化石十分丰富,但早白垩世恐龙则发现不多,仅有少量鹦鹉嘴龙类。2000年,曾在莱阳早白垩世龙旺庄组发现过兽脚类足迹化石。最近,我们在海阳凤城镇凤翔路附近(36°... 1研究目的(Objective)莱阳是我国著名的恐龙之乡,晚白垩世鸭嘴龙类的骨骼化石十分丰富,但早白垩世恐龙则发现不多,仅有少量鹦鹉嘴龙类。2000年,曾在莱阳早白垩世龙旺庄组发现过兽脚类足迹化石。最近,我们在海阳凤城镇凤翔路附近(36°43′17″N,121°14′40″E)发现了一个新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点。本项研究的目的,是确定造迹恐龙的类型,并探讨其足迹分类意义,为早白垩世胶莱盆地恐龙群面貌恢复提供重要化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足迹化石 早白垩世 兽脚类 东海 骨骼化石 鹦鹉嘴龙 晚白垩世 意义
下载PDF
四川广元侏罗纪甘氏四川龙(兽脚类:巨齿龙科)肱骨骨干的骨组织特点及其生物指示意义
13
作者 杨春燕 刘建 张玉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318-2332,共15页
甘氏四川龙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兽脚类,其层位为侏罗系沙溪庙组上段。本文甘氏四川龙产自四川广元河西化石点,中等个体,体长5 m,选取了左侧肱骨骨干,制取横切面的化石薄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其骨组织显微结构特征,表现为:(1)甘氏四川龙的... 甘氏四川龙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兽脚类,其层位为侏罗系沙溪庙组上段。本文甘氏四川龙产自四川广元河西化石点,中等个体,体长5 m,选取了左侧肱骨骨干,制取横切面的化石薄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其骨组织显微结构特征,表现为:(1)甘氏四川龙的肱骨横截面上,由外到内可依次观察骨外膜骨、纤维板层骨(纤层骨)、骨骼重建区、骨内膜骨和髓腔。(2)薄片最外侧具有灰黑色絮状结构,可能为骨外膜骨的纤维层,其内不发育脉管,骨外膜骨的内层较薄,脉管和骨陷窝均较少,且排列不规则;纤层骨的厚度较大,其上发育大量的脉管,脉管以线状、丛状为主,有少量圆形和椭圆形;纤层骨被生长停滞线(LAGs)分为若干骨板,每层骨板厚度较大;在三角脊下方的纤层骨外侧区域有一处骨骼重建区,哈佛斯系统密集,最大代数可达3代。(3)具有三条LAGs(两条在纤层骨,一条在骨骼重建区),均较为浅淡;骨骼重建区厚度较薄,最大哈佛斯系统代数为3;骨内膜骨的胶原纤维整齐而平行,分层,外侧有脉管;髓腔无骨小梁,完全被方解石充填。上述骨组织特征表明:此甘氏四川龙个体的肱骨生长速度快,骨组织对运动和三角脊生长敏感,以骨组织重建来作适应和调整,年龄约为3~5岁,处于第二生长阶段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氏四川龙 兽脚类 骨组织 侏罗纪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云南早侏罗世—新具嵴冠兽脚类恐龙(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国付 尤海鲁 +1 位作者 潘世刚 王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报道了具嵴冠的兽脚类恐龙一新属种,安龙堡双柏龙(Shuangbaisaurus anlongbaoensis gen.et sp.nov.)。双柏龙发现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下侏罗统冯家河组中,保存了部分头骨带下颌。双柏龙沿两侧眼眶背缘向上有嵴冠发育,这在其他... 报道了具嵴冠的兽脚类恐龙一新属种,安龙堡双柏龙(Shuangbaisaurus anlongbaoensis gen.et sp.nov.)。双柏龙发现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下侏罗统冯家河组中,保存了部分头骨带下颌。双柏龙沿两侧眼眶背缘向上有嵴冠发育,这在其他兽脚类中未曾报道过。与其他早侏罗世体型较大且具一对矢状嵴冠的兽脚类(双嵴龙属和中国龙属)相比,双柏龙还独具一些特征组合,如相对较高的前颌骨体、抬高的前颌骨腹缘、后腹向延伸的轭骨后突及较小的上颞孔。比较研究表明,尽管中国"双嵴龙"("Dilophosaurus"sinensis)可能应归入中国龙属(Sinosaurus),但未必属于模式种。双柏龙的发现将有助于研究基干兽脚类的演化,尤其是各类头骨骨饰在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楚雄 早侏罗世 恐龙 兽脚类 嵴冠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石树沟组上部一大型兽脚类跖骨 被引量:2
15
作者 贺一鸣 James M.CLARK 徐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42,共14页
准噶尔盆地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沉积的石树沟组产出过包括多种兽脚类恐龙在内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描述了一件新的采自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五彩湾地区石树沟组上部的兽脚类恐龙左第四跖骨标本(IVPPV18060)。通过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第... 准噶尔盆地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沉积的石树沟组产出过包括多种兽脚类恐龙在内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描述了一件新的采自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五彩湾地区石树沟组上部的兽脚类恐龙左第四跖骨标本(IVPPV18060)。通过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第四跖骨对比,该标本可归入异特龙超科(Allosauroidea)。它与其他异特龙超科第四跖骨的相似性包括:近端关节面三角形并有一向后方延伸的舌状突出,向外侧轻微弯曲的骨干,位于骨干后方靠近外侧边的半月形肌肉凹陷,三角形骨干横截面。在异特龙超科当中,V18060与准噶尔盆地将军庙地区石树沟组中发现的董氏中华盗龙(Sinraptordongi)最为相似(除了以上相似性,V18060和董氏中华盗龙的相似性还包括远端关节轮廓呈近梯形,骨干后部肌肉凹陷与周围边界呈半开放状态)。但是,V18060和董氏中华盗龙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区别:V18060明显比董氏中华盗龙的第四跖骨粗壮,远端内外两髁大小差异相反。这些形态差异可能是由于个体发育或者性双形造成的,也可能代表分类学差异。对比研究和基于第四跖骨形态信息进行的分支系统学分析结果更偏向后一种解释:V18060代表一个不同于董氏中华盗龙但与后者亲缘关系很近的新的兽脚类恐龙。新材料的发现增加了中晚侏罗世石树沟动物群兽脚类恐龙的分异度。在五彩湾和将军庙地区发现不同的中华盗龙类恐龙指示了晚侏罗世早期准噶尔盆地中相邻地区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生态分异性或者地理隔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晚侏罗世 石树沟组 兽脚类恐龙 跖骨
下载PDF
陕西商洛地区下白垩统大型兽脚类恐龙足迹 被引量:6
16
作者 胡松梅 邢立达 +1 位作者 王昌富 杨苗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97-1700,共4页
记叙了中国陕西省商洛市邵涧村下白垩统东河群2个大型兽脚类恐龙足迹,并将其归于Megalosauripus isp.。东河群的时代与热河生物群同期,邵涧Megalosauripus isp.可能可与热河生物群的大型兽脚类恐龙之足部形态做简单对比。此外,邵涧Megal... 记叙了中国陕西省商洛市邵涧村下白垩统东河群2个大型兽脚类恐龙足迹,并将其归于Megalosauripus isp.。东河群的时代与热河生物群同期,邵涧Megalosauripus isp.可能可与热河生物群的大型兽脚类恐龙之足部形态做简单对比。此外,邵涧Megalosauripus isp.造迹者的体长约为7.4m,这意味着早白垩世的陕西中南部亦存在着大型的兽脚类恐龙。邵涧Megalosauripusisp.的发现,不仅为中国早白垩世恐龙足迹增加了新的成员,而且为将来在该地区下白垩统中发现大型兽脚类恐龙的骨骼化石提供了确凿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洛地区 早白垩世 东河群 兽脚类足迹 Megalosauripus isp.
下载PDF
热河生物群的兽脚类恐龙化石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0年第3期199-200,共2页
关键词 下白垩统 兽脚类恐龙化石 演化 热河 生物群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二连组亚洲近颌龙(兽脚类:窃蛋龙类)—未定种(英文)
18
作者 姚熙 王孝理 +3 位作者 舒柯文 王烁 ThomasSTIDHAM 徐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1-298,共8页
亚洲近颌龙属(Caenagnathasia)首次报道于乌兹别克斯坦的晚白垩世Bissekty组,时代为土伦阶(Turonian)。报道了发现于内蒙古二连盆地晚白垩世二连大巴苏组的一件下颌联合部分,根据以下特征将这件标本归为亚洲近颌龙属:齿骨完全愈合,齿骨... 亚洲近颌龙属(Caenagnathasia)首次报道于乌兹别克斯坦的晚白垩世Bissekty组,时代为土伦阶(Turonian)。报道了发现于内蒙古二连盆地晚白垩世二连大巴苏组的一件下颌联合部分,根据以下特征将这件标本归为亚洲近颌龙属:齿骨完全愈合,齿骨愈合部分未向下倾斜,齿骨背侧边缘的前部侧面观略凹,侧面的咬合面具有舌嵴,舌嵴上具有尖状突起,血管槽和相关的孔未延伸到齿骨愈合部分的背面,具有前部的咬合槽。新的标本将亚洲近颌龙的生存时代和地理分布延伸到了中国的坎潘阶(Campan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二连盆地 晚白垩世 二连组 兽脚类 近颌龙科 亚洲近颌龙属
下载PDF
长春龙动物群中的兽脚类材料及其多样性
19
作者 王珑翰 李晓波 陈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44-1854,共11页
吉林省中部地区白垩系泉头组中保存了一个典型的脊椎动物化石群,该动物群以基干鸟脚类娇小长春龙为代表,还包括禽龙类、角龙类、兽脚类、蜥脚类、鳄类、真兽类,以及恐龙蛋等8类陆生脊椎动物化石,笔者将其定名为长春龙动物群。为了研究... 吉林省中部地区白垩系泉头组中保存了一个典型的脊椎动物化石群,该动物群以基干鸟脚类娇小长春龙为代表,还包括禽龙类、角龙类、兽脚类、蜥脚类、鳄类、真兽类,以及恐龙蛋等8类陆生脊椎动物化石,笔者将其定名为长春龙动物群。为了研究该动物群的物种多样性,笔者对该动物群中的兽脚类牙齿材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系统的研究。我们将测量获取的化石特征数据绘制成二维散点图进行分析,并结合牙齿特征开展标本的骨骼形态学对比与鉴定。研究发现在该动物群中至少存在4种不同类型兽脚类恐龙,分别为跃龙类、驰龙类、暴龙类和未定类。其中,驰龙类材料在松辽盆地中生代地层中是首次发现。长春龙动物群中兽脚类的分异性,从侧面说明了长春龙动物群应为一个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的脊椎动物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龙动物群 兽脚类 牙齿化石 多样性
下载PDF
意外北票龙(兽脚类:镰刀龙类)头部骨骼学研究(英文)
20
作者 廖俊棋 徐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7-132,共16页
意外北票龙(Beipiaosaurus inexpectus)是研究镰刀龙类演化的关键物种,自从徐星等1999年简短报道以来就未被详细描述。对意外北票龙正型标本头部骨骼进行了详细研究。意外北票龙的头部骨骼结构有些独特之处,如额骨的眶后骨突大且明显外... 意外北票龙(Beipiaosaurus inexpectus)是研究镰刀龙类演化的关键物种,自从徐星等1999年简短报道以来就未被详细描述。对意外北票龙正型标本头部骨骼进行了详细研究。意外北票龙的头部骨骼结构有些独特之处,如额骨的眶后骨突大且明显外侧延伸、顶骨有一细长的前突、顶骨的鳞骨突腹侧支加长以及外下颌孔背腹侧深且位置非常靠后。一系列头部骨骼的祖征(如较大的齿骨和齿骨联合缝处下弯角度较小)揭示意外北票龙是镰刀龙类的一个早期演化分支,符合先行研究所提出的结论。新的数据不只对了解意外北票龙的头部骨骼结构非常重要,更对镰刀龙类演化的研究有显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北票 早白垩世 兽脚类 镰刀龙 头部骨骼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