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5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腔内介入结合硅酮支架置入术治疗Ⅳ、Ⅴ型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张学钰 应燕红 +3 位作者 刘红莲 曾飞飞 雷亚婷 陈中书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4期151-154,共4页
目的:研究腔内介入结合硅酮支架置入术治疗Ⅳ、Ⅴ型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12月于江西省胸科医院治疗的20例Ⅳ、Ⅴ型TBTB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腔内介入结合硅酮支架置入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临... 目的:研究腔内介入结合硅酮支架置入术治疗Ⅳ、Ⅴ型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12月于江西省胸科医院治疗的20例Ⅳ、Ⅴ型TBTB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腔内介入结合硅酮支架置入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呼吸困难程度、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管腔直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0例Ⅳ、Ⅴ型TBTB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00%(19/20)。治疗后,患者的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低于治疗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动脉血氧分压(PaO_(2))及管腔直径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Ⅳ、Ⅴ型TBTB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2/20)。结论:腔内介入结合硅酮支架置入术治疗Ⅳ、Ⅴ型TBTB效果确切,能够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程度,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扩大管腔直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支气管结核 内介入 硅酮支架置入术 呼吸困难程度 管腔直径 并发症
下载PDF
瑞马唑仑在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及对术后谵妄防治效果
2
作者 樊腾 李晓芳 +3 位作者 张红伟 田建民 马闻苛 岳修勤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0期90-93,共4页
目的 观察瑞马唑仑在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手术(EVT)麻醉中的应用,及对术后谵妄的防治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常规组(62... 目的 观察瑞马唑仑在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手术(EVT)麻醉中的应用,及对术后谵妄的防治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常规组(62例)和试验组(6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EVT治疗,常规组实施常规全身麻醉,试验组采用瑞马唑仑辅助麻醉,比较两组患者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变化情况、清醒后即刻认知功能、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及苏醒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12、24、48 h的GABA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清醒后即刻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术后谵妄发生率、Ramsay镇静评分(RSS)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术后苏醒时间、麻醉苏醒室(PACU)留观时间略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瑞马唑仑能改善患者术后即刻认知功能并通过抑制GABA活性而降低术后谵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内介入治疗 瑞马唑仑 术后谵妄 Γ-氨基丁酸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3
作者 霍宇飞 王伟丰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疗效及应激反应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济源市人民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102例为此次试验的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观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疗效及应激反应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济源市人民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102例为此次试验的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82例。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氧化应激指标、神经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7.56%高于对照组75.00%。术后第7天观察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更低,MBI评分显著更高(P<0.05)。与对照组50.00%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6.10%显著更低(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地调整其氧化应激状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 临床疗效 应激反应
下载PDF
显微外科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疗效分析
4
作者 张震军 杨扬 张景涵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440-442,487,共4页
目的分析显微外科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ASAH患者13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栓塞组(n=71)和夹闭组(n=67)。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住院期并发症,以及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临... 目的分析显微外科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ASAH患者13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栓塞组(n=71)和夹闭组(n=67)。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住院期并发症,以及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临床神经功能(预后)。结果栓塞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夹闭组(P<0.05)。出院时栓塞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低于夹闭组(P<0.05);而出院后3个月,两组预后不良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夹闭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及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栓塞组(P<0.05)。结论显微外科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ASAH均有良好的短期疗效,但介入栓塞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出血量和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夹闭 血管内介入栓塞 ASAH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后颅内发生高密度影的有关因素及预后分析
5
作者 李浩 吴燕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1期181-185,共5页
目的探讨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颅内高密度影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及高密度影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即刻进行头颅CT... 目的探讨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颅内高密度影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及高密度影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即刻进行头颅CT平扫复查,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高密度影,并将其分为高密度影组(52例)及非高密度影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头颅CT阿尔伯塔脑卒中计划早期诊断评分(ASPECTS)、术中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TIN/SIR)分级、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术后良好预后(mRS≤3分)率等指标。结果纳入研究的100例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良好预后率分别为34.00%、52.00%、54.00%。两组患者术中ASTIN/SIR分级、术后mTICI再通等级及3个月的良好预后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术后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术中操作需更加警惕,术后需加强病情关注,并注意影像学复查评估,减少造影剂外渗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治疗 造影剂外渗 影响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严重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观察
6
作者 刘海 安志卫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86-0089,共4页
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造成的严重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观察运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而出现的严重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目标,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为介入组,接受标准药... 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造成的严重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观察运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而出现的严重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目标,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为介入组,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为对照组,各组人数相同,对患者基本信息进行记录,帮助了解患者的血管情况和病因类型。其次,记录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另外,记录术中及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评估手术风险和安全性,以及随访90天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介入组和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患者血管再通概率中有TICI≥2b级、TICI3级、TICI2b、TICI2a级等数据,对比患者住院时和后期的NIHSS评分。对90天的随访结果进行对比,介入组的死亡概率更低。在此期间,分析影响介入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影响因素,从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看出,治疗后的介入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住院时和住院后的NIHSS评分、取栓次数等各方面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患者住院时NIHSS评分、病发一直到血管再次通的时间都会对治疗后期产生影响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更有利于其快速恢复健康,这种治疗方法更安全有效,在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的过程中,还能使其血流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脑梗死 康复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孙志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30-0033,共4页
观察并分析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应用血管内介入的实际效果。方法 样本时间 2020年1月~2023年4月;随访时间 2022年7月~2023年6月;地点 本院;样本量 98例;样本对象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组法 阿拉伯数字分... 观察并分析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应用血管内介入的实际效果。方法 样本时间 2020年1月~2023年4月;随访时间 2022年7月~2023年6月;地点 本院;样本量 98例;样本对象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组法 阿拉伯数字分配法。对照组(n=49)、观察组(n=49)分别给予常规治疗(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 在应用联合方案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更高(75.51%>55.10%),且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脑血流参数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静脉溶栓)基础上应用血管内介入,可使病情得到良好控制,避免持续进展,继而改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提升血管再通率,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静脉溶栓 血管内介入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结合静脉溶栓治疗中重症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脑血流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剑 张灵芳 张洋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5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结合静脉溶栓治疗中重症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脑血流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56例中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结合静脉溶栓治疗中重症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脑血流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56例中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钠肽(BNP)水平均降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评分、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大脑中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小血流流速(Vd)及平均血流速度(Vm)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结合静脉溶栓治疗中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保护脑组织,提升预后,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 静脉溶栓 中重症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血管腔内介入术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曾维斌 陈日玉 +3 位作者 黎静娴 张月 蔡仁端 陈健龙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74-77,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腔内介入术后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35例经血管腔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创伤后成长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医...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腔内介入术后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35例经血管腔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创伤后成长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分别评测患者的创伤后成长、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通过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家庭经济情况、文化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患者的创伤后成长(PTG)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创伤后成长量表各个维度及总分与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呈正相关(r>0,P<0.05),与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中的面对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P<0.05),而与回避和屈服分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社会支持量表总分、面对正向影响患者创伤后成长,日常生活能力、屈服、回避负向影响患者创伤后成长(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血管腔内介入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较低。通过增加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创伤后成长 社会支持 血管腔内介入 应对方式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和相关因素分析
10
作者 徐渭 鲍翔 +3 位作者 蒋烽烽 刘晓波 陈峰 余丹枫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5期806-808,812,共4页
目的探究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重点讨论时间窗及术前症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10月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51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silar artery occlusi... 目的探究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重点讨论时间窗及术前症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10月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51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silar artery occlusion,BA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90 d的临床预后。分为良好预后组(mRS评分≤2分)及不良预后组(mRS评分>2分)。其中发病时间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为时间窗(≤6 h,6~12 h,>12 h);术前症状用GCS、NIHSS评分来评估,(GCS 9~15分为轻中度,6~8分为重度,3~5分为特重度);NIHSS评分≥20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BAO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重点探讨时间窗和术前临床症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51例患者血管均再通(100%),术后住院治疗时期4例(7.8%)患者死亡,4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个月,19例(37.2%)预后良好,28例(62.7%)预后不良,其中4例死亡。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症状严重程度(GCS评分、NIHSS评分)为BAO血管内治疗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时间窗≤6 h良好预后率更高,特别对于患者术前症状GCS(3-5)、NIHSS评分≥20分预后往往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介入治疗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11
作者 郭泳君 李志刚 徐晓冬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744-747,765,共5页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28,采用血府逐瘀汤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和对照组(n=32,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部位,治疗策略,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的足背动脉血流量、踝肱指数(ABI),以及术后3个月的血管通畅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部位、治疗策略及治疗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36)。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足背动脉血流量和ABI均高于本组术前,且联合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足背动脉血流量和ABI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血管通畅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复杂脾动脉瘤腔内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
12
作者 张鑫 胡红耀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00-1005,共6页
目的 探讨复杂脾动脉瘤(complicated splenic artery aneurysms, CSAA)的腔内介入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15例CS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表现为破裂出血(n=2)、脾动脉瘤起源于正常脾动脉近端(n=3)... 目的 探讨复杂脾动脉瘤(complicated splenic artery aneurysms, CSAA)的腔内介入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15例CS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表现为破裂出血(n=2)、脾动脉瘤起源于正常脾动脉近端(n=3)、脾动脉瘤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脾动脉共干(n=4)、脾动脉瘤起源于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共干(n=6)。根据脾动脉瘤起源及瘤腔大小不同,腔内介入治疗包括:(1)单纯瘤腔内弹簧圈栓塞;(2)流出道、瘤腔及流入道联合栓塞;(3)覆膜支架置入腔内隔绝;(4)裸支架辅助联合弹簧圈栓塞等技术及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并分析腔内介入治疗后中远期疗效。结果 15例CSAA患者共计15枚瘤体,瘤体直径1.8~3.2 cm(2.5±0.4 cm),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100%,随访时间(22.8±10.2)个月,13例患者(86.7%)术后脾动脉瘤血栓形成且瘤腔无增大,1例患者因瘤腔持续增大再次行腔内介入治疗,1例患者术后未规律服药导致覆膜支架闭塞,随访期间并未出现肝脏及小肠缺血坏死,5例患者出现无症状局灶性脾梗死。结论 对于不同解剖变异起源的脾动脉瘤,腔内介入治疗是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动脉瘤 内介入 变异脾动脉 破裂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术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13
作者 陈裕春 徐化 朱禛菁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411-1415,共5页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IA)患者血管内介入术(EVT)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接受EVT治疗的106例IA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IA)患者血管内介入术(EVT)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接受EVT治疗的106例IA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DCI分为DCI组(n=35)和非DCI组(n=71),详细收集和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CI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该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DCI组患者的高血压比例、吸烟史比例、D-二聚体>1.3 mg/L比例、纤维蛋白原>3.3 g/L比例、WFNS分级≥Ⅳ级比例、改良Fisher分级≥Ⅲ级比例、术中瘤体破裂比例、手术时间>148 min比例、血管痉挛比例明显高于非D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D-二聚体>1.3 mg/L、纤维蛋白原>3.3 g/L、WFNS分级≥Ⅳ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手术时间>148 min、术后血管痉挛均为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为Logit(P)=(-0.651)+0.623×(高血压)+0.701×(D-二聚体)+0.682×(纤维蛋白原)+0.672×(WFNS≥Ⅳ级)+0.703×(Fisher分级≥Ⅲ级)+0.655×(手术时间)+0.697×(术后血管痉挛);经ROC分析证实其预测效能尚可。结论IA患者EVT术后存在DCI发生风险,其与高血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WFN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手术时间、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建议临床应对上述因素予以重视,并积极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 迟发性脑缺血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现状与进展
14
作者 吴文凯 杨堃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期43-46,55,共5页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较于开颅夹闭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的优点。但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尤其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由于WNBA特殊的解...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较于开颅夹闭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的优点。但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尤其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由于WNBA特殊的解剖结构,传统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难以充分填塞瘤腔与保障流出道的通畅。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以及设备如类支架装置、血管内置物和囊内扰流装置等的开发与更新,使WNBA也能得到有效治疗。本文通过介绍新的介入技术和设备等内容,阐述血管内介入治疗WNBA的现状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支架辅助栓塞 囊内扰流装置 综述
下载PDF
通络逐瘀汤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及血管再通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小妹 倪健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3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通络逐瘀汤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及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三明市沙县区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单一组(n=50)和联合组(n=50)。单一组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通络逐瘀汤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及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三明市沙县区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单一组(n=50)和联合组(n=50)。单一组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联合通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侧支循环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血管再通率。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治疗前均降低,联合组较单一组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均提高,联合组较单一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侧支循环数及VA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减小,联合组较单一组低;侧支循环数均提高,联合组较单一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血管完全再通率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逐瘀汤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血管再通率及侧支循环,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通络逐瘀汤 血管内介入 侧支循环 血管再通
下载PDF
3D打印联合彩超引导辅助DSA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介入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良学 陈铭 +2 位作者 俞瀚林 刘融 肖远杨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3D打印联合彩超引导辅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腔内介入手术6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行DSA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观察组行3D打印联合... 目的探讨3D打印联合彩超引导辅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腔内介入手术6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行DSA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观察组行3D打印联合彩超引导辅助DSA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造影剂用量、肾功能指标、血清蛋白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造影剂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水平上升,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联合彩超引导辅助DSA在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造影剂用量,减轻对肾功能的影响,对机体营养水平影响更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彩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腹主动脉瘤 内介入手术 肾功能 造影剂用量
下载PDF
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
17
作者 黄扬杰 王亮 +1 位作者 何天敏 罗滨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6期114-118,共5页
目的:探究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5月—2023年5月三明市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参照组给予多种腔内... 目的:探究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5月—2023年5月三明市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参照组给予多种腔内介入术治疗,试验组给予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相关指标、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神经传导速度、疼痛程度及围手术期指标、手术疗效。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踝肱指数、足趾血氧饱和度及足部皮温、血管内径及血流量、下肢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升高,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流峰速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踝肱指数、足趾血氧饱和度及足部皮温、血管内径、血流峰速及血流量、下肢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管开通率高于参照组,支架植入率及截肢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术可有效提高患者下肢神经传导速度,优化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同时能减少支架植入,降低截肢风险,缩短康复周期,其整体疗效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管溶栓 多种腔内介入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快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18
作者 王攀君 张晓敏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2期167-169,共3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应用快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1—6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快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实施效果。...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应用快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1—6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快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排尿恢复正常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ugl-Meyer评定(FMA)、36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快速康复护理有利于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患者神经和肢体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内介入治疗 快速康复护理
下载PDF
替罗非班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对AIS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19
作者 柏杖勇 蒲晓龙 杨丽英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3期2130-2135,共6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介入科接受治疗的86例AI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介入科接受治疗的86例AI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60.33±6.13)岁,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术;观察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59.48±5.29)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替罗非班治疗(治疗2周)。比较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Rankin量表(mRS)]、神经功能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血小板功能指标(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和最大聚集时间)和氧化及炎症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C反应蛋白(CRP)],记录随访3个月的复发、死亡及治疗过程中各类出血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40%(35/43),高于对照组的60.47%(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8,P<0.05);观察组NIHSS和mRS评分低于对照组[(7.48±1.35)分比(9.68±1.89)分、(1.69±0.24)分比(2.06±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1、7.299,均P<0.05);观察组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0.37±0.06)μg/L比(0.46±0.09)μg/L],血清BDNF和NGF水平高于对照组[(43.97±7.92)μg/L比(37.14±6.87)μg/L、(99.38±12.73)ng/L比(86.47±9.5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56、4.272、5.318,均P<0.05);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和最大聚集时间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26.74±4.93)%比(32.64±5.26)%、(32.35±4.86)%比(38.26±5.38)%、(147.35±21.83)s比(163.67±22.6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67、5.345、3.400,均P<0.05);观察组GSH-Px和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68.97±24.73)U/L比(140.68±20.59)U/L、(86.36±12.79)U/mL比(75.21±11.47)U/mL],MDA和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4.89±1.35)μmol/L比(6.82±1.63)μmol/L、(9.36±3.25)mg/L比(12.18±4.75)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65、4.256、5.980、3.213,均P<0.05)。随访3个月,两组所有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复发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替罗非班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显著提高AIS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其神经功能评分,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血管内介入治疗 急性缺血型脑卒中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不同腔内介入治疗时机对Stand 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晓峰 熊健 张跃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3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腔内介入治疗时机对Stand 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的76例Stand ford B型AD患者临床资料,按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不... 目的:探讨不同腔内介入治疗时机对Stand 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的76例Stand ford B型AD患者临床资料,按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不同治疗时机进行分组。将40例于慢性期内(起病≥14 d)行TEVAR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纳入A组,将36例于急性期内(起病<14 d)行TEVAR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纳入B组。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主动脉真假腔直径变化情况、影像学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置入支架个数、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A组,平均住院费用少于A组(P<0.05);B组术后3个月最大假腔直径/最小真腔直径比值低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影像学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慢性期内(起病≥14 d)、急性期内(起病<14 d)行TEVAR治疗Stand ford B型AD,患者影像学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后者能有效降低最大假腔直径/最小真腔直径比值,缩短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平均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内介入治疗 主动脉真假腔直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