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内侧入路与后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1
作者 林涛 冯刚 +3 位作者 李子泉 吴俊学 郭明刚 刘跃辉 《西部医学》 2017年第8期1066-1071,共6页
目的比较前内侧入路与后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前内侧入路组、后侧倒L入路组,前内侧入路组25例采取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后侧倒L入路组25例采... 目的比较前内侧入路与后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前内侧入路组、后侧倒L入路组,前内侧入路组25例采取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后侧倒L入路组25例采取后侧倒L入路手术治疗。术后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膝关节活动度、骨折复位情况、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后侧倒L入路组的骨折愈合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前内侧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后侧倒L入路组较前内侧入路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后侧倒L入路组的骨折复位优良率及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前内侧入路组(P<0.05);后侧倒L入路组的膝关节活动度也明显优于前内侧入路组(P<0.05)。结论后侧倒L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较前内侧入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更快,患者满意度更高,可作为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的首选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入路 后侧倒L入路 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合并半脱位的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手术入路方式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岩松 邓雪峰 林利忠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473-476,共4页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内侧切口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半脱位的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采用前内侧切口及前、后联合内侧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合并半脱位的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48例,按照...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内侧切口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半脱位的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采用前内侧切口及前、后联合内侧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合并半脱位的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48例,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前内侧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应用前、后联合内侧切口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并比较两组Rasmussen放射评分和功能评分、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SA)。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Rasmussen放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Rasmussen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研究组TPA、PSA均大于对照组(P<0.0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后联合内侧切口入路双钢板内固定对骨折端复位良好,并可对内侧骨块提供坚强的固定,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治疗合并半脱位的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 半脱位 骨折内固定
下载PDF
闭合复位外侧固定与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内侧柱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伟强 罗学辉 杜绍龙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期109-111,共3页
目的:研究儿童肱骨髁上内侧柱不稳定型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外侧固定与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2021年11月30日我院收治的168例内侧柱不稳定型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患儿。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经... 目的:研究儿童肱骨髁上内侧柱不稳定型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外侧固定与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2021年11月30日我院收治的168例内侧柱不稳定型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患儿。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经皮克氏针外侧固定(A组)及经皮克氏针内外侧交叉固定(B组),对比两组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末次随访时Baumann角及并发症情况。结果:B组Flynn评分优良率高于A组(P<0.05),B组Baumann角恢复情况较A组满意(P<0.05),两组术后尺神经损伤比较(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在内侧柱不稳定型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患儿中,单纯外侧及内外侧交叉克氏针治疗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内外侧交叉穿针固定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外侧克氏针固定。但临床操作需注意内侧克氏针植入存在损伤尺神经的风险,若出现神经损伤症状需后期尽早拔出或调整内侧克氏针来缓解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肱骨髁上内侧不稳定型骨折 Flynn评分 BAUMANN角
下载PDF
累及胫骨平台后内侧柱复杂骨折:“竹筏”型及后内侧支撑钢板的置入 被引量:8
4
作者 韩志伟 赵杰 辛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16-1422,共7页
背景:累及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复杂型骨折,如不能选择合适时机、采用合理的固定入路及固定方式,则易出现局部皮肤坏死、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失败及膝关节功能障碍等不良并发症。目的:探讨累及胫骨平台后内侧... 背景:累及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复杂型骨折,如不能选择合适时机、采用合理的固定入路及固定方式,则易出现局部皮肤坏死、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失败及膝关节功能障碍等不良并发症。目的:探讨累及胫骨平台后内侧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固定方法及效果。方法:以CT三维重建为基础和胫骨平台的三柱分型理论为依据,回顾性分析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累及后内侧柱的患者37例资料。所有病例施行固定治疗,采用前外侧切口及后内侧切口固定入路,外侧利用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竹筏"型解剖锁定接骨板固定,后内侧柱根据骨折情况选择此锁定支撑钢板固定,并行骨诱导人工骨植骨,按Merchant评分标准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平均12.8个月随访。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无并发症出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25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2%。结果证实,前外侧切口结合后内侧切口+胫骨外侧"竹筏"型钢板及后内侧支撑钢板内固定,并应用骨诱导人工骨植骨治疗累及胫骨平台后内侧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骨植入物 胫骨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 植骨 内侧柱骨折 支撑钢板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 骨折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断端嵌插辅助肩袖缝合与植骨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9
5
作者 邸晶磊 陈涛 韩耀南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1期1353-1356,共4页
目的:比较断端嵌插辅助肩袖缝合与植骨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2、3部骨折伴有内侧柱缺损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1例,分为嵌插组(n=32,行断端嵌插辅助肩袖缝合重建内侧柱)和植骨组(n=... 目的:比较断端嵌插辅助肩袖缝合与植骨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2、3部骨折伴有内侧柱缺损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1例,分为嵌插组(n=32,行断端嵌插辅助肩袖缝合重建内侧柱)和植骨组(n=19,行自体髂骨植骨重建内侧柱);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和12月时)肩关节(Neer)评分优良率及术后12月并发症。结果:嵌插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低于植骨组患者,术后6月的Neer评分优良率高于植骨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时间、骨折不愈合、术后12月随访Neer评分优良率和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时,嵌插组有3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肱骨头螺钉拔出征象,其中1例肱骨头内翻、断端成角畸形,植骨组1例出现肱骨头坏死。结论:断端嵌插辅助肩袖缝合重建内侧柱术式治疗老年肱骨近端2、3部骨折伴内侧柱缺损的疗效优于自体髂骨植骨重建内侧柱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嵌插 植骨 骨折内侧缺损 老年
下载PDF
锁定钢板联合载距突螺钉技术治疗涉及内侧柱剪切型骨折的复杂跟骨骨折
6
作者 谢玉超 平春峰 +2 位作者 冯伟利 詹伟杰 楚利涛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载距突螺钉技术治疗涉及内侧柱剪切型骨折的复杂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锁定钢板联合载距突螺钉技术治疗涉及内侧柱剪切型跟骨骨折的21例临床患者资料...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载距突螺钉技术治疗涉及内侧柱剪切型骨折的复杂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锁定钢板联合载距突螺钉技术治疗涉及内侧柱剪切型跟骨骨折的21例临床患者资料。男15例,女6例;左侧7例,右侧14例;年龄为18~57岁,中位数为37岁;均为单侧闭合新鲜跟骨骨折。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5例,Ⅲ型16例。皮肤皱褶试验阳性后开展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定期复查的影像学检查及患足功能资料,测量并记录跟骨的长度、高度、宽度、B9hler角、Gissane角,使用美国足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估患足末次随访功能,同时观察治疗及随访期间患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且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5个月,中位数为24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0~17周,中位数为13周,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测量跟骨高度、长度、宽度、B9hler角及Gissane角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踝-后足部评分为74~98分,中位数为91分,其中优13例,良7例,可1例。结论:锁定钢板联合载距突螺钉技术治疗涉及内侧柱剪切型骨折的复杂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可供临床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锁定钢板 载距突螺钉 内侧剪切型骨折
原文传递
尺骨冠状突骨折双柱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7
作者 刘观燚 胡利华 +3 位作者 沈锋 廖旭昱 韩金明 陈剑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 根据尺骨冠状突内外侧柱的概念提出尺骨冠状突骨折双柱分型,通过临床研究验证该分型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6—2016-06手术治疗的107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根据“柱”的概念将尺骨冠状突骨折分为内侧柱骨折... 目的 根据尺骨冠状突内外侧柱的概念提出尺骨冠状突骨折双柱分型,通过临床研究验证该分型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6—2016-06手术治疗的107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根据“柱”的概念将尺骨冠状突骨折分为内侧柱骨折、外侧柱骨折和双柱骨折,其中外侧柱骨折60例,内侧柱骨折17例,双柱骨折30例。30例外侧柱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30例外侧柱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内侧柱骨折与双柱骨折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细节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和骨折分型决定。结果 10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15~42)个月。手术患者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和内固定失败,骨折愈合时间平均3.5(3~5)个月。末次随访时内侧柱骨折组屈伸弧为(98±15)°,前臂旋转弧为(137±22)°,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为(92±7)分。外侧柱骨折组屈伸弧为(107±20)°,前臂旋转弧为(141±18)°,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为(95±8)分。双柱骨折组屈伸弧为(95±19)°,前臂旋转弧为(134±16)°,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为(89±10)分。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优40例,良37例,可26例,差4例。术后10例肘关节轻度异位骨化但无需手术治疗,7例术后因并发症需进行二次手术。结论 尺骨冠状突骨折双柱分型较O’Driscoll分型简单,较Regan-Morrey分型更强调尺骨冠状突立体概念,为临床医师制定不同治疗策略提供指导,在重视内侧柱稳定、降低术后功能障碍发生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尺骨冠状突骨折 分型 内侧柱骨折 外侧骨折 骨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