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转子间骨折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茆玮 张世民 +2 位作者 张英琪 胡孙君 杜守超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182-187,共6页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身体条件可耐受的患者应首选内固定手术治疗,以实现早期康复并预防卧床相关的并发症。骨折复位质量决定了手术效果,因而复位技术的进展受到骨科医生的持续关注。目前,前内侧皮质支...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身体条件可耐受的患者应首选内固定手术治疗,以实现早期康复并预防卧床相关的并发症。骨折复位质量决定了手术效果,因而复位技术的进展受到骨科医生的持续关注。目前,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技术经过近8年的发展,已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但新出现的问题仍有待解决:基础研究数量与质量有待提高;正性支撑与中性支撑孰优孰更优;前侧支撑与内侧支撑孰更重要;中性支撑与解剖复位的异同;Chang复位质量标准与Baumgaertner复位质量标准的对比。本文系统回顾了近年来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总结了相关的新进展、新争议,以此为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理论的临床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侧皮质支撑 骨折复位
原文传递
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特点及治疗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广(综述) 鄢陵(审校)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4期601-606,共6页
股骨转子间骨折(IFF)好发于伴有骨质疏松的中老年患者中,其发病率逐年上升。IFF的治疗目前仍是临床的难点及研究的热点,非手术治疗易发生髋内翻、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且患者需较长时间的卧床,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时有发... 股骨转子间骨折(IFF)好发于伴有骨质疏松的中老年患者中,其发病率逐年上升。IFF的治疗目前仍是临床的难点及研究的热点,非手术治疗易发生髋内翻、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且患者需较长时间的卧床,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时有发生。因此,目前多主张在患者能耐受的条件下积极手术干预,从而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降低后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文围绕IFF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间骨折 外侧壁 髓内外联合固定 内侧皮质支撑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江 乔晓红 +3 位作者 牛建军 任立新 杨慧峰 薛晓峰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9期1512-1517,共6页
目的探讨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PFNA治疗的不稳定型顺向股骨转子间骨折(AO/OTA 31A2型)患者135例,其中... 目的探讨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PFNA治疗的不稳定型顺向股骨转子间骨折(AO/OTA 31A2型)患者135例,其中男56例,女79例,年龄53~86岁,平均(68.5±11.2)岁。根据术后即刻正位X线片上头颈骨块内侧皮质与股骨干内侧皮质的位置关系分为3组:内侧皮质正性支撑(96例),内侧皮质中性支撑(29例),内侧皮质负性支撑(10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尖顶距(TAD)、颈干角、股骨颈长度变化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内科并发症、ASA麻醉分级、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尖顶距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平均颈干角丢失内侧皮质正性支撑组明显低于负性支撑组(分别为1.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32,P<0.01),平均股骨颈长度丢失内侧皮质正性支撑组明显低于负性支撑(分别为0.9 mm,4.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15,P<0.01)。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内侧皮质正性支撑组优良率(93.8%)高于负性支撑组(86.5%),而并发症发生率则较低(6.25%,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5,χ~2=7.37,P<0.05)。结论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可使头颈骨块与股骨干之间获得更稳定的接触面,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条件,可以让患者更早下地进行功能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侧皮质正性支撑 稳定接触 复位
原文传递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固定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叶茂 邹毅 +4 位作者 李桂财 王明辉 王奎 冷华伟 张均泉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254-255,共2页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固定效果及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并行头髓钉固定的老年不稳定型顺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8例,根据术后X线片检查结果分为A组(84例)、B...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固定效果及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并行头髓钉固定的老年不稳定型顺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8例,根据术后X线片检查结果分为A组(84例)、B组(23例)和C组(1I例)。A组为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B组为中性支撑复位,C组为负性支撑复位。3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术后颈干角的度数、股骨颈长度丢失情况、功能活动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术后3个月A组患者颈干角和股骨颈长度丢失低于B、C组,c组患者颈干角和股骨颈长度丢失最多。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98,P〈o.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生活运动能力及步行功能均高于治疗前。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患者颈干角和股骨颈长度的影响较小,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解剖复位,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术后康复锻炼,对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 固定效果
原文传递
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内侧支撑的力学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鲁成军 高旭 +6 位作者 韩亮 池玉磊 高升 梁彦虎 田荣华 吴彬 孟纯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308-1312,共5页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分析3种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阳性、中性及阴性支撑下的稳定性差异。[方法]使用SYNBONE人工股骨标准试验骨分别制作A1.1/A2.1/A3.2 3种粗隆间骨折模型,并使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固定,根据不同的复位状态分为阳...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分析3种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阳性、中性及阴性支撑下的稳定性差异。[方法]使用SYNBONE人工股骨标准试验骨分别制作A1.1/A2.1/A3.2 3种粗隆间骨折模型,并使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固定,根据不同的复位状态分为阳性、中性及阴性支撑组,通过静态轴向压缩试验分析在不同载荷下的股骨近端下沉位移值以及模型轴向刚度值。[结果] A1.1型骨折阳性及中性支撑模式股骨近端下沉位移均小于阴性支撑,且前2模式的轴向刚度均大于阴性支撑模式(P<0.05)。A2.1型骨折股骨近端下沉位移依次为:阳性支撑<中性支撑<阴性支撑;刚度依次为阳性支撑>中性支撑>阴性支撑;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3.2型骨折中性支撑组位移显著小于阳性支撑及阴性支撑,而刚度显著大于后两者(P<0.05)。[结论]内侧皮质阳性支撑可视为A1.1和A2.1型粗隆间骨折的最优复位状态,而A3.2型反粗隆间骨折应最大程度获得解剖复位中性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粗隆间骨折 内侧皮质支撑 位移 轴向刚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