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6
1
作者 张世民 张英琪 +6 位作者 李清 杜守超 姚勐炜 张立智 郭震 吴旭 胡孙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256-1261,共6页
[目的]介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股骨干内侧皮质在外下方承托头颈骨块内侧皮质)的概念,并探讨其对内固定影像学与功能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午6月采用头髓钉(PFNA-Ⅱ或gamma-3)治疗的不稳定... [目的]介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股骨干内侧皮质在外下方承托头颈骨块内侧皮质)的概念,并探讨其对内固定影像学与功能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午6月采用头髓钉(PFNA-Ⅱ或gamma-3)治疗的不稳定型顺向股骨粗隆问骨折127例(AO/OTA31A2),男32例,女95例,平均年龄78.7岁。根据正位X线片上头颈骨块内侧皮质与股骨干内侧皮质的位置关系,分为3个等级,即内侧皮质正性支撑(89例)、中性支撑(26例)和负性支撑(12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状况、术后颈干角、股骨颈长度变化、康复进程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骨折前的基本日常生活能力(BADL)、步行活动能力、手术危险度分级、内科合并症数目、骨质疏松Singh指数、术中骨折复位质量以及拉力螺钉(螺旋刀片)的置放(TAD)等基线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别。术后3个月影像学随访,皮质正性支撑组的颈干角和股骨颈长度丢失最少(平均0.7°和2.4mm),而负性支撑组丢失最多(平均8.9°和6.7mm),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正性支撑组能早期下地负重行走,康复进程较快,且髋股部疼痛不适发生率(9.0%)较负性支撑组(16.7%)为低。[结论]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头颈骨块经过有限的滑动即能获得与股骨干的接触砥着,达到二次稳定坐实,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折复位 皮质支撑 头髓钉 撑开效应 髋股疼痛
原文传递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江 乔晓红 +3 位作者 牛建军 任立新 杨慧峰 薛晓峰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9期1512-1517,共6页
目的探讨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PFNA治疗的不稳定型顺向股骨转子间骨折(AO/OTA 31A2型)患者135例,其中... 目的探讨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PFNA治疗的不稳定型顺向股骨转子间骨折(AO/OTA 31A2型)患者135例,其中男56例,女79例,年龄53~86岁,平均(68.5±11.2)岁。根据术后即刻正位X线片上头颈骨块内侧皮质与股骨干内侧皮质的位置关系分为3组:内侧皮质正性支撑(96例),内侧皮质中性支撑(29例),内侧皮质负性支撑(10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尖顶距(TAD)、颈干角、股骨颈长度变化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内科并发症、ASA麻醉分级、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尖顶距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平均颈干角丢失内侧皮质正性支撑组明显低于负性支撑组(分别为1.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32,P<0.01),平均股骨颈长度丢失内侧皮质正性支撑组明显低于负性支撑(分别为0.9 mm,4.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15,P<0.01)。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内侧皮质正性支撑组优良率(93.8%)高于负性支撑组(86.5%),而并发症发生率则较低(6.25%,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5,χ~2=7.37,P<0.05)。结论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可使头颈骨块与股骨干之间获得更稳定的接触面,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条件,可以让患者更早下地进行功能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侧皮质支撑 稳定接触 复位
原文传递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固定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叶茂 邹毅 +4 位作者 李桂财 王明辉 王奎 冷华伟 张均泉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254-255,共2页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固定效果及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并行头髓钉固定的老年不稳定型顺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8例,根据术后X线片检查结果分为A组(84例)、B...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固定效果及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并行头髓钉固定的老年不稳定型顺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8例,根据术后X线片检查结果分为A组(84例)、B组(23例)和C组(1I例)。A组为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B组为中性支撑复位,C组为负性支撑复位。3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术后颈干角的度数、股骨颈长度丢失情况、功能活动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术后3个月A组患者颈干角和股骨颈长度丢失低于B、C组,c组患者颈干角和股骨颈长度丢失最多。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98,P〈o.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生活运动能力及步行功能均高于治疗前。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患者颈干角和股骨颈长度的影响较小,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解剖复位,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术后康复锻炼,对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 固定效果
原文传递
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崔路宽 宋驰 +5 位作者 齐峰 刘浩 王树辉 周玉海 李长江 赵均福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年第12期1289-1291,共3页
目的探讨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5—2019-09采用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14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术后X线片观察内侧皮质复位情况分为正性复位... 目的探讨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5—2019-09采用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14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术后X线片观察内侧皮质复位情况分为正性复位组、中性复位组和负性复位组。比较3组术后3 d尖顶距、头颈长度、颈干角,以及术后3个月头颈长度与颈干角改变程度。结果 14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1(5~22)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死亡患者,未出现内固定失败。术后3 d正性复位组与中性复位组尖顶距无明显差异,而中性复位组尖顶距大于负性复位组。3组术后3 d头颈长度、颈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性复位组、中性复位组术后3个月头颈长度缩短程度小于负性复位组,而正性复位组与中性复位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正性复位组、中性复位组术后3个月颈干角丢失程度小于负性复位组,而正性复位组与中性复位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医师在采用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应重视这一问题,避免出现内侧皮质负性支撑复位,以期降低术后头颈切割、股骨颈缩短、内固定失败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内侧皮质 支撑复位 髓内固定 InterTan髓内钉
原文传递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前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卫禛 陈时益 张世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16-1222,共7页
目的介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理念,总结其历史、特征、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展望研究方向。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正性皮质支撑复位的相关研究,结合临床应用经验... 目的介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理念,总结其历史、特征、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展望研究方向。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正性皮质支撑复位的相关研究,结合临床应用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前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作为一种稳定的非解剖骨折复位技术,具有力学结构支撑和生物学促进愈合的双重效果。皮质支撑复位对医生来说并不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对患者而言股骨颈长度丢失少,颈干角内翻发生率低,骨盆的正常力学结构得以维持,术后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肢体功能评分高。内侧皮质支撑的力学性能高于前侧皮质支撑,当两者均达到正性对位时骨折稳定性最佳。结论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能分担内固定器械的力学载荷,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稳定性,作为一种功能复位形式,可作为解剖复位之外的次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复位 皮质支撑 内侧皮质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内侧皮质不同复位支撑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
6
作者 刘恒山 寿康全 朱长谋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9期782-786,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internal fixation,PFNA)内固定,骨折断端内侧骨皮质的阳性支撑(positive buttress,PB)、中性支撑(neutral buttress,NEB)和阴性支撑(negative buttress,NB)的...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internal fixation,PFNA)内固定,骨折断端内侧骨皮质的阳性支撑(positive buttress,PB)、中性支撑(neutral buttress,NEB)和阴性支撑(negative buttress,N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采用PFNA治疗的8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术后3 d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头颈骨折块内侧皮质与远侧股骨干骨折端内侧壁的对位关系分为PB组、NEB组和NB组。PB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61~89岁,平均(71.42±8.24)岁。NEB组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61~90岁,平均(72.81±16.63)岁。NB组21例,其中男7例,女14例;年龄63~88岁,平均(70.68±16.59)岁。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损伤特征,测量各组患者手术后第3天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正位X线片颈干角、股骨颈长度,统计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三组患者均获得13~17个月的随访,平均(14.6±3.8)个月。术后6个月,PB组、NEB组患者股骨颈短缩及颈干角减小程度均显著低于NB组(P<0.05),NEB组颈干角减小及股骨颈短缩程度低于PB组(P<0.05)。术后12个月,PB组和NEB组患者术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NB组(P<0.05)。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时骨折断端内侧皮质应尽量NEB复位,如若不能应尽量避免NB复位,否则容易导致头颈短缩及髋内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侧皮质 支撑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对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许晓 周业金 +1 位作者 李业奎 盛桢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9期2414-2419,共6页
目的: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获得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对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2019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采用PFNA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AO/OTA31A2型)... 目的: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获得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对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2019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采用PFNA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AO/OTA31A2型)113例,其中男43例,女70例。根据术后X线片正位片中头颈骨块内侧皮质与股骨干内侧皮质相对位置关系,将行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正性支撑组(n=75),中性支撑组(n=21),负性支撑组(n=17)。比较3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即刻尖顶距、术后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长度丢失、颈干角丢失、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8~14(平均10.6)个月。3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即刻尖顶距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后6个月随访影像学检查与术后即刻X线片,获得内侧皮质正性支撑患者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长度丢失及颈干角变化明显少于负性支撑患者,术后6个月正性支撑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负性支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中正性支撑时,头颈骨块与股骨干间可获得更稳定的支撑,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支撑 内侧皮质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下载PDF
内侧皮质支撑在InterTa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兴胜 桑庆华 +3 位作者 张晓光 杨飞 胡黎婷 李东亮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6期487-490,508,共5页
目的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侧皮质不同支撑复位方式对患者影像学及临床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延庆区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使用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33例患者资料,男61例,女72... 目的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侧皮质不同支撑复位方式对患者影像学及临床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延庆区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使用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33例患者资料,男61例,女72例;年龄61~87岁,平均(77.2±6.4)岁。根据术后头颈骨块内侧骨皮质与股骨干内侧骨皮质的解剖对位关系,分为三组。正性支撑组(A组)30例,中性支撑组(B组)77例,负性支撑组(C组)26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后股骨颈干角、股骨颈长度变化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133例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12.1±8.9)个月。C组2例患者术后发生螺钉切割,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翻修,其余患者转子间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末次随访,A、B、C三组患者颈干角分别丢失(2.10±1.61)°、(1.73±2.02)°、(5.60±5.61)°,股骨颈长度分别丢失(2.16±1.30)mm、(1.92±1.16)mm、(5.62±4.22)mm。C组颈干角及股骨颈长度丢失程度最大,与A组及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改进的D’Aubigné-Postel评分,术后1个月A、B、C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73.3%、76.6%、50.0%,A、B组患者早期较C组患者获得更好的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三组患者优良率分别为93.3%、97.4%、92.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皮质正性及中性支撑复位在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an髓内钉术后,患者颈干角及股骨颈长度丢失少,早期可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在手术复位过程中,尽量避免负性支撑复位,降低螺钉切割等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INTERTAN 支撑 内侧皮质
下载PDF
前内侧皮质不同复位类型联合INTERTAN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殿奎 马文海 +2 位作者 张谦 李永旺 聂广龙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549-553,共5页
目的探究前内侧皮质不同支撑复位联合顺行股骨髓内(Intertrochanteric Antegradenail,INTERTAN)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8例。按照术后双髋正位X线片上头颈骨块前内侧皮质与股骨近端骨块前内侧... 目的探究前内侧皮质不同支撑复位联合顺行股骨髓内(Intertrochanteric Antegradenail,INTERTAN)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8例。按照术后双髋正位X线片上头颈骨块前内侧皮质与股骨近端骨块前内侧皮质的对位关系,分为正性支撑组80例、中性支撑组23例和负性支撑组17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股骨颈干角和股骨颈长度变化量,首次患者负重下地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情况。结果负性支撑组和中性支撑组股骨颈长度和颈干角丢失量均多于正性支撑组,第1次患者负重下地时间均长于正性支撑组,负性支撑组股骨颈长度和颈干角丢失量均多于中性支撑组,第1次患者负重下地时间长于中性支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性支撑组和中性支撑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Harris评分均少于正性支撑组,负性支撑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Harris评分均少于中性支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内侧皮质不同支撑复位联合INTERTAN固定,其中正性支撑和中性支撑组明显优于负性支撑组,可使骨折两端骨块充分接触,提高术后骨折的稳定性,恢复力线,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隆间骨折 复位 支撑 INTERTAN
下载PDF
内侧皮质不同复位等级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
10
作者 孔波 孙清国 张威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2年第4期262-266,共5页
目的探究内侧皮质不同复位等级对股骨转子间骨折(FIF)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正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FI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即刻正位X线片显示的头颈... 目的探究内侧皮质不同复位等级对股骨转子间骨折(FIF)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正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FI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即刻正位X线片显示的头颈骨块内侧皮质和股骨干内侧皮质的位置关系将患者分为正性支撑组(25例)、中性支撑组(26例)和负性支撑组(25例),其中正性支撑组患者头颈骨块内侧皮质位于股骨干内侧皮质内上方,中性支撑组患者头颈骨块内侧皮质与股骨干内侧皮质影像学上完全对位,负性支撑组患者头颈骨块内侧皮质位于股骨干内侧皮质外上方。对比观察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即刻尖顶距(TAD)、骨折愈合时间、股骨颈长度及颈干角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即刻TAD无明显差异(F=0.021、0.015、0.255,P=0.980、0.985、0.880)。正性支撑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负性支撑组(q=5.373,P<0.001),而正性支撑组和中性支撑组、中性支撑组和负性支撑组间无明显差异(q=3.145、2.280,P=0.074、0.246)。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正性支撑组患者股骨颈长度均明显长于中性支撑组和负性支撑组(术后即刻:q=6.172、13.920,P均<0.001;术后3个月:q=16.240、30.600,P均<0.001),且中性支撑组患者股骨颈长度明显长于负性支撑组(q=7.887、14.660,P均<0.001);正性支撑组患者颈干角均明显大于中性支撑组和负性支撑组(术后即刻:q=3.562、7.839,P=0.037、P<0.001;术后3个月:q=12.360、24.860,P均<0.001),且中性支撑组患者颈干角明显大于负性支撑组(q=4.353、12.740,P=0.008、P<0.001)。术后6个月,正性支撑组患者中优15例、良8例、中1例、差1例,明显优于中性支撑组患者的优8例、良8例、中7例、差3例以及负性支撑组患者的优6例、良7例、中6例、差6例(Z=-2.520、-3.150,P=0.012、0.002),而中性支撑组与负性支撑组间无明显差异(Z=-0.917,P=0.359)。正性支撑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中性支撑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08%,负性支撑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χ=5.361,P=0.069)。结论FIF患者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稳定性更好,可明显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股骨颈长度及颈干角,临床疗效较好,术中有意识的获得正性支撑复位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髓内钉内固定 内侧皮质 支撑复位 稳定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术后皮质支撑复位的三维影像学特征
11
作者 杜守超 王欣 +3 位作者 张世民 胡孙君 熊文峰 李波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4-9,共6页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术后皮质支撑砥住的形态特征,为皮质支撑复位理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采用头髓钉治疗的顺向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收集术后3D-CT影像学资料完整、获得皮质支撑砥住的病例...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术后皮质支撑砥住的形态特征,为皮质支撑复位理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采用头髓钉治疗的顺向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收集术后3D-CT影像学资料完整、获得皮质支撑砥住的病例共72例,男25例,女47例;年龄65~99岁,平均82.8岁。术前根据2007年AO/OTA分型:31-A1型21例,31-A2型51例。术后3D-CT观察头颈骨块与股骨干骨块的皮质接触形态,将其分为3种:①头颈尖齿vs.内侧皮质;②头颈尖齿vs.前内侧角;③前侧皮质vs.前侧皮质。在T3DView软件上观察头颈骨块旋转类型:无旋转、屈曲位旋转和过伸位旋转,并测量旋转角度。结果皮质支撑形态尖齿vs.内侧皮质、尖齿vs.前内侧角和前侧皮质vs.前侧皮质例数分别为14例、51例和7例,占比分别为19.5%、70.8%和9.7%。三种不同皮质支撑形态的头颈骨块旋转类型不同(c2=20.850,P<0.01)。头颈骨块旋转在三种类型中最常见的形态均为屈曲位旋转,共57例(占比79.2%),旋转角度分别为(13.1±5.3)°、(15.0±5.2)°和(18.5±8.8)°,方差分析F=1.073(P>0.05),表明3种形态屈曲位旋转角度无差异。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皮质支撑复位绝大多数为功能复位,最常见的形态特征是头颈骨块尖齿向前屈曲位旋转,与股骨干的前内侧角接触砥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支撑复位 内侧皮质 前侧皮质 内侧
原文传递
沿股骨转子间线环周皮质的CT影像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晓旭 张世民 +2 位作者 胡孙君 杜守超 熊文峰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6期829-834,共6页
目的探讨沿股骨转子间线环周皮质在CT三维影像上的形态学特征,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0例年龄>60岁的无股骨骨折既往史的老年人股骨近端CT影像学资料,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经三维重建后,沿股... 目的探讨沿股骨转子间线环周皮质在CT三维影像上的形态学特征,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0例年龄>60岁的无股骨骨折既往史的老年人股骨近端CT影像学资料,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经三维重建后,沿股骨转子间线的中线截取皮质斜断面,并按钟面将其分割为12等份,其中的第6、7区段为前内下角皮质。测量该斜面环周皮质各区段的厚度、面积、密度,并计算其相对强度的百分比。结果沿转子间线斜切面,前内下角区段的皮质厚度平均为(12.96±0.59)mm,非前内下角区段平均为(5.80±0.44)mm;前内下角区段的面积平均为(175.58±3.48)mm^(2),非前内下角区段平均为(84.10±2.44)mm^(2);前内下角区段的皮质相对强度平均为(392.27±9.35)g/mm,非前内下角区段平均为(145.48±4.51)g/mm。前内下角区段虽然仅占环周皮质总长度的1/6,但其面积却占整个环周皮质面积的29.46%,占后内侧小转子骨块分离后(即A2型骨折模型)剩余皮质面积的44.72%;其强度则占整个环周皮质总强度的35.04%,占后内侧小转子骨块分离后剩余皮质强度的47.79%。结论前内下角皮质在厚度、面积、密度和相对强度方面,均高于转子间线的其他区段。前内下角皮质是股骨转子间骨折皮质支撑复位的首选和可靠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转子间线 环周皮质 内侧皮质 皮质支撑复位 CT测量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茆玮 张世民 +2 位作者 张英琪 胡孙君 杜守超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182-187,共6页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身体条件可耐受的患者应首选内固定手术治疗,以实现早期康复并预防卧床相关的并发症。骨折复位质量决定了手术效果,因而复位技术的进展受到骨科医生的持续关注。目前,前内侧皮质支...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身体条件可耐受的患者应首选内固定手术治疗,以实现早期康复并预防卧床相关的并发症。骨折复位质量决定了手术效果,因而复位技术的进展受到骨科医生的持续关注。目前,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技术经过近8年的发展,已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但新出现的问题仍有待解决:基础研究数量与质量有待提高;正性支撑与中性支撑孰优孰更优;前侧支撑与内侧支撑孰更重要;中性支撑与解剖复位的异同;Chang复位质量标准与Baumgaertner复位质量标准的对比。本文系统回顾了近年来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总结了相关的新进展、新争议,以此为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理论的临床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侧皮质支撑 骨折复位
原文传递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杜守超 张世民 +4 位作者 张英琪 胡孙君 马卓 熊文峰 姚喜洲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633-1638,共6页
[目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31A2型)均伴有分离的后内侧小转子骨块,获得前内侧皮质复位是重建骨折稳定性的关键。本研究比较前内侧皮质对位关系的术中透视影像与术后三维CT(3D-CT)立体影像,探讨二者的一致性和变化因素。[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31A2型)均伴有分离的后内侧小转子骨块,获得前内侧皮质复位是重建骨折稳定性的关键。本研究比较前内侧皮质对位关系的术中透视影像与术后三维CT(3D-CT)立体影像,探讨二者的一致性和变化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采用头髓钉治疗A2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收集具有完整术中透视和术后3D-CT影像资料的病例共63例,男22例,女41例,平均年龄(82.34±6.85)岁。术中侧位透视将前侧皮质对位关系分为3种:正性支撑、中性支撑和负性支撑。正性支撑指头颈骨块前侧皮质位于骨干前侧皮质的前方(髓腔外),中性支撑指头颈骨块前侧皮质与骨干前侧皮质获得平滑的完全对位;负性支撑指头颈骨块前侧皮质位于骨干前侧皮质的后方(髓腔内,即前侧皮质无支撑)。术后3D-CT旋转立体观察,能反映真正的皮质对位情况,将头颈骨块与骨干前内侧角皮质的关系分为有接触有抵住和无接触未抵住两种类型。将术中透视影像与术后CT影像进行对比,计算各种皮质对位类型的例数、百分比及术后改变。[结果]术中侧位透视皮质对位为负性者23例,术后3D-CT观察仅5例(21.74%)获得真正的前内侧皮质支撑。术中侧位透视为中性或正性者40例,术后3D-CT观察32例(80.00%)获得前内侧皮质支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侧位透视为正性者仅4例,术后3D-CT观察全部获得前内侧皮质支撑(100.00%)。[结论]术中侧位透视前侧皮质对位关系为正性或中性者,术后头颈骨块容易获得稳定的前内侧角皮质接触支撑,而负性对位关系则意味着头颈骨块容易失去前内侧皮质的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复位 皮质支撑复位 内侧皮质 前侧皮质
原文传递
股骨转子间骨折前内侧角骨皮质形态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欣 张英琪 +3 位作者 张世民 杜守超 陈凯 王志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60-1264,共5页
目的用股骨转子间骨折CT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前内侧角骨皮质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皮质支撑复位理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5例影像资料完整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CT数据,其中男32例,女43例;年... 目的用股骨转子间骨折CT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前内侧角骨皮质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皮质支撑复位理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5例影像资料完整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CT数据,其中男32例,女43例;年龄65~98岁,平均79.8岁。根据2018版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31-A2.2型46型,31-A2.3型29例。对CT数据进行分割建模、模拟复位等影像处理技术,测量其前内侧角处骨皮质的厚度,前壁骨折线与冠状位水平线成角,内侧壁骨折线与矢状位水平线成角,内侧壁可获支撑的皮质宽度,并观察前内侧角处骨折近端的骨皮质断面形态。结果前壁骨折线与冠状位水平线成角为51.8~72.6°,平均62.4°;内侧壁骨折线与矢状位水平线成角为17.6^-47.3°,平均-15.8°;前内侧角处骨皮质厚度为3.6~6.1mm,平均4.4mm;内侧壁可获支撑的皮质宽度为14.3~21.2mm,平均16.8mm。前内侧角处骨折近端的骨皮质断面有3种形态:(1)与股骨颈轴线成角>90°,57例(76.0%);(2)与股骨颈轴线相垂直,7例(9.3%);(3)与股骨颈轴线成角<90°(包括反向成角),11例(14.7%)。结论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皮质形态和骨折线的走向,能提示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对手术选择皮质支撑复位的形式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侧角骨皮质 骨折形态 复位支撑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重建概念演化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6
作者 张世民 胡孙君 +1 位作者 杜守超 张立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03-1209,共7页
目的总结近年来股骨转子间骨折在稳定性重建方面的概念演化与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解剖特点、稳定型骨折与不稳定型骨折分类、稳定性复位与不稳定性复位、术中加压初始稳定与术后滑动二... 目的总结近年来股骨转子间骨折在稳定性重建方面的概念演化与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解剖特点、稳定型骨折与不稳定型骨折分类、稳定性复位与不稳定性复位、术中加压初始稳定与术后滑动二次稳定、内固定术后稳定性评估、早期下地站立负重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于股骨颈干骺端转换区,具有天然的内翻不稳定倾向。骨折复位质量是影响后续内固定物安放的最重要前提因素。判断骨折复位质量有对线和对位两方面,对线采用Garden指数;在对位方面,随着皮质对位理念(正性、中性、负性)的提出,特别强调前内侧皮质的相互砥住支撑(解剖、正性),是获得骨折稳定性复位的关键,而不再强调后内侧小转子骨块的作用。术后影像学的稳定性评分为早期下地站立负重提供了量化指标。但术中的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在术后头颈骨块滑动获得二次稳定的过程中,仍有皮质对位丢失现象,需研究其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取得良好对线的基础上,只要获得了前内侧皮质的相互砥住和支撑,并用内固定器械维持住,就获得了术后稳定性。术后稳定性评分优良者,可以安全地早期下地负重、站立行走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复位质量 稳定 皮质支撑 内侧皮质
原文传递
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固定术后头颈骨块旋转角度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杜守超 熊文峰 +4 位作者 张世民 胡孙君 张立智 陈时益 卫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28-1233,共6页
目的通过三维CT成像测量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固定术后头颈骨块的旋转程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0月采用头髓钉固定治疗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31-A2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具... 目的通过三维CT成像测量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固定术后头颈骨块的旋转程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0月采用头髓钉固定治疗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31-A2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具有完整术中透视和术后三维CT成像资料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47例;年龄68~93岁,平均81.8岁。AO/OTA分型为31-A2.2型31例,31-A2.3型37例。骨折复位质量按照Baumgaertner等和Chang等的标准评价。术后在T3DView软件上三维CT成像观察每例患者头颈骨块是否获得前内侧皮质支撑。将头颈骨块旋转分为无旋转、屈曲位旋转和过伸位旋转3种类型,测量各类型的旋转角度,分析头颈骨块旋转类型与前内侧皮质接触砥住的关系。结果 68例患者小转子骨块均未进行复位固定,骨折复位质量按照Baumgaertner等标准,优15例(22.1%),可接受50例(73.5%),差3例(4.4%);按Chang等标准,优31例(45.6%),可接受33例(48.5%),差4例(5.9%)。头颈骨块获得前内侧皮质支撑39例(57.4%),未获得皮质支撑29例(42.6%)。三维CT成像示,患者头颈骨块无旋转12例(17.6%)、屈曲位旋转39例(57.4%)、过伸位旋转17例(25.0%)。无旋转组、屈曲位旋转组及过伸位旋转组患者获得皮质支撑例数分别为7例(58.3%)、30例(76.9%)和2例(11.8%),旋转角度分别为(1.05±0.61)、(13.96±6.17)、(8.21±3.88)°,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固定术后,绝大多数患者存在头颈骨块旋转,其中屈曲位旋转和无旋转容易获得骨干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侧皮质 骨折复位 头颈骨块旋转 皮质支撑复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