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效果观察
1
作者 顾之臣 陈方斌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9期1512-1514,共3页
目的:观察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本院诊治的胫骨干骨折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经髌腱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关节... 目的:观察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本院诊治的胫骨干骨折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经髌腱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围术期指标、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情况(VAS评分)、膝关节功能(Lysholm量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Lysholm评分、AOFA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术后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Lysholm评分、AOFAS评分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均未出现感染、骨折愈合障碍等并发症。结论: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可有效提升患者康复速度,提高治疗效率,改善疼痛及膝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 腱入路 髓内钉技术 胫骨干骨折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股内侧肌下与内侧髌旁入路的比较 被引量:11
2
作者 徐杰 刘春华 +1 位作者 周仕国 林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5期6240-6246,共7页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55例(70膝)膝关节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组26例(35膝)和内侧髌旁入路组29例(35膝),分别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疼痛度、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假体力线对位以及并发症情况。所有假体均选用Johnson&Johnson公司旋转平台的Sigma型假体。结果与结论:55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所有假体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置换手术时间大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而切口长度、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置换后3d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显著优于经内侧髌旁入路,而2种入路在假体力线对位方面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 入路 内侧肌下 内侧髌旁 伸膝装置 早期疗效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置入假体的优势对比(英文) 被引量:9
3
作者 符培亮 李晓华 +3 位作者 吴宇黎 谢庆云 孙久一 吴海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93-1796,共4页
背景:国外研究已表明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不仅能较好地保留股四头肌内侧结构的完整性,较早恢复伸膝装置功能,而且能减少膝关节内侧血供的破坏,较好保留膝关节本体感觉。目的:进一步验证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全膝关节... 背景:国外研究已表明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不仅能较好地保留股四头肌内侧结构的完整性,较早恢复伸膝装置功能,而且能减少膝关节内侧血供的破坏,较好保留膝关节本体感觉。目的:进一步验证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全膝关节假体置入后早期功能训练的影响,并与内侧髌旁入路比较。设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比观察试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对象:选择2004-03/2006-03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双侧膝关节同期置换患者34例,其中男7例,女27例;年龄56~78岁,平均70.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24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双侧膝内翻24例、双侧膝外翻9例,一侧内翻一侧外翻1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实验,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主要材料:交叉替代型假体(PFC-Sigama,英国DUPUY公司),在胫骨衬垫中央加入一个聚乙烯突起,相应的股骨假体使用前后向切骨及斜面切骨,与保留型假体相同。方法:34例患者两侧膝关节的手术入路进行随机分配,一侧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另一侧采用内侧髌旁入路。比较两组间的外科参数和临床参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外科参数包括暴露的难易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比例。②临床参数包括术后静息和运动时疼痛、直腿抬高时间、主动屈曲到90°的时间、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结果:3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一侧的膝关节术中失血较少[(286±29.8)mL,(368±35.8)mL,P<0.05],外翻膝需要做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比例较小(20%,50%,P<0.05),术后1周内疼痛较轻(P<0.05),能较早地进行主动直腿抬高运动[(1.8±0.3)d,(4.5±0.8)d,P<0.01],较早地屈曲到90°[(3.2±0.8)d,(7.1±1.2)d,P<0.01],术后45d活动度改善较快[(107°±20°),(98°±12°),P<0.05]。结论: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伸膝装置和髌周血管丛的破坏较少,全膝关节假体置入后早期疼痛较轻,活动度恢复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内侧肌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假体置入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比较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徐应龙 赵劲民 +2 位作者 李书振 丁晓飞 吴泰相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5期585-591,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和CBM,全面搜集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的所有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和CBM,全面搜集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的所有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使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个研究,包括4个RCT,2个半随机对照试验,2个非随机对照试验。Mata分析结果显示,股内侧肌入路组与内侧髌旁组相比,外侧支持带松解率[RR=0.75,95%CI(0.52,1.08),P=0.12]、术后6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MD=2.65,95%CI(–1.20,6.50),P=0.18)]、手术时间[MD=1.04,95%CI(–3.50,5.58)]及术后不良反应[OR=1.04,95%CI(0.43,2.52),P=0.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1个研究提示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研究提示股内侧肌入路组术中出血量要少于内侧髌旁入路组,1个研究未作统计学分析;2个研究提示两组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上无差异,另1个研究提示术后直腿抬高时间股内侧肌入路组要短于内侧髌旁入路组。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术后6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方面与内侧髌旁入路的效果相似,但两者术中出血量和直腿抬高时间有无差异尚不能判断。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上述结果还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经股内侧肌中间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系统评价
下载PDF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对比 被引量:9
5
作者 黄威 马锐祥 +4 位作者 张林林 徐泽 李守民 孔荣 朱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551-2554,共4页
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经内侧髌旁入路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安徽省立医院骨科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9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经股内侧肌下入路18例,经内侧髌旁入路51例,比较... 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经内侧髌旁入路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安徽省立医院骨科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9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经股内侧肌下入路18例,经内侧髌旁入路5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下肢力线不良率、术后3 d膝关节肿胀度、膝关节活动度、VAS疼痛评分和术后1个月膝关节HSS评分的差异。结果两种入路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术后下肢力线不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术后3 d膝关节肿胀度、膝关节活动度、VAS疼痛评分和术后1个月膝关节HSS评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相较经内侧髌旁入路具有在术后早期膝关节肿胀轻、疼痛轻、功能好的优势,而对术后下肢力线无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关节炎 内侧肌下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加速康复
下载PDF
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28例疗效分析
6
作者 郑建章 胡世平 +1 位作者 汤发强 吴宏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115-117,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56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采用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各28例,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 目的比较分析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56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采用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各28例,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直腿抬高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术后12周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4.3个月。经股内侧肌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直腿抬高时间、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两组在术后引流量、术后12周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较于内侧髌旁入路,术后疼痛轻,直腿抬高时间缩短,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经股内侧肌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下载PDF
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影响的比较
7
作者 王德志 张永涛 刘金钊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在我院关节外科诊治的70例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接受股内侧肌入路膝关节置换术)和B组(接受内侧髌旁入路膝关... 目的系统评价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在我院关节外科诊治的70例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接受股内侧肌入路膝关节置换术)和B组(接受内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月摄髌骨轴位X线片,测量两组病人的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角以及髌股适合角,分析髌骨运动轨迹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前屈膝30°及60°时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角及髌股适合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A组屈膝30°及60°时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角及髌股适合角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6.77,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对髌骨运动轨迹的影响较小,有望减少因髌骨轨迹不良引起的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运动人体测量学 内侧肌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下载PDF
内侧髌旁入路与经股内侧肌入路的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沈政 余润泽 +3 位作者 喻德富 陈涛 张彪 于水 《安徽医专学报》 2022年第3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5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其中21例应用经股内侧肌入路,29例应用内侧髌旁入路。记录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及术后引流量,... 目的:探讨应用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5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其中21例应用经股内侧肌入路,29例应用内侧髌旁入路。记录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及术后引流量,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膝关节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K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经股内侧肌入路组在手术时长及切口引流量方面略高于内侧髌旁入路,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KSS临床评分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在膝关节功能恢复过程中无明显差异,两种入路方式都是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经股内侧 内侧髌旁 入路
下载PDF
半程扎止血带止血在内侧髌旁入路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梁大弟 欧宁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第2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半程扎止血带止血应用于内侧髌旁入路全膝关节置换中对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及大腿肿胀程度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贺州市人民医院行内侧髌旁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10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5例,采取... 目的探讨半程扎止血带止血应用于内侧髌旁入路全膝关节置换中对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及大腿肿胀程度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贺州市人民医院行内侧髌旁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10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5例,采取全程扎止血带方式)与观察组(54例,采用半程扎止血带方式)。术后均持续观察至患者出院。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当天及术后3、6 d股四头肌肌力和大腿肿胀程度,术前与术后7 d实验室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止血带使用时长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总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当天到术后6 d两组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均逐渐升高,且术后3、6 d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当天到术后6 d两组患者的大腿肿胀率均先升高后降低,且术后当天、术后3、6 d观察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前比,术后7 d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水平均显著降低,而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沉(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升高,而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两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全程扎止血带方式,半程扎止血带方式能够减少隐性出血量,改善患者术后股四头肌肌力,减轻其患肢肿胀程度,减少Hb流失,缓解机体炎症反应,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内侧髌旁入路 全膝关节置换术 半程扎止血带 股四头肌肌力 大腿肿胀程度
下载PDF
内侧髌旁入路与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
10
作者 张志强 《中国民康医学》 2019年第13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内侧髌旁入路与股内侧肌下入路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TKA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行TKA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指标,...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内侧髌旁入路与股内侧肌下入路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TKA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行TKA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关节评价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外侧支持带松解率、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引流量及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均较术前升高,术后1周关节活动度(ROM)较术前降低,术后3个月、6个月ROM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的HSS评分、KSS评分及ROM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TKA对患者创伤小,早期恢复较好,内侧髌旁入路TKA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故临床应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制定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内侧肌下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行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对比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先莹 丁涛 +2 位作者 郎旭剑 吴明禹 韩桂全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3期80-83,共4页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P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KOA患者89例,其中经SVA行TKA 46例(SVA组)、经MPA行TKA 43例(MPA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P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KOA患者89例,其中经SVA行TKA 46例(SVA组)、经MPA行TKA 43例(MPA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手术前后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术前及术后6个月起立-行走计时(TUG)测试、被动活动察觉阈值(TDPM)以及患膝术后初次主动直腿抬高(SLR)时间。结果术后1、3、6个月,两组VAS、ROM、WOMAC评分和BBS评分(除MPA组术后1个月BBS评分外)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均<0.05);除术后6个月BBS评分外,SVA组术后各时间VAS、ROM、WOMAC评分和BBS评分均优于MPA组同期(P均<0.05)。两组术后6个月mFTA、TUG测试、TDPM均显著低于术前(P均<0.05),且SVA组术后6个月TUG测试、TDPM优于MPA组(P均<0.05),而两组术后6个月mF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A组初次主动SLR时间显著低于MPA组(P<0.05)。除SVA组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例外,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MPA相比,经SVA行TKA治疗KOA疼痛程度减轻,患膝关节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恢复较好、术后初次主动SLR时间降低,并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内侧肌下入路 内侧入路
下载PDF
小切口内侧髌旁入路与标准入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临床比较
12
作者 司文腾 张华果 +1 位作者 邹士平 白玉 《临床医学》 CAS 2014年第7期73-74,共2页
目的本文通过对微创切口与标准切口全膝关节表面置换(TKA)的比较,探讨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微创切口组(26例)行微创切口,标准切口组(34例)行标准切口。两组术中均给予鸡尾酒注射(特耐、罗哌... 目的本文通过对微创切口与标准切口全膝关节表面置换(TKA)的比较,探讨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微创切口组(26例)行微创切口,标准切口组(34例)行标准切口。两组术中均给予鸡尾酒注射(特耐、罗哌卡因、地塞米松、去甲肾上腺素),术后常规处理相同。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引流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伸膝功能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切口长度平均11.5 cm,标准组17.4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组伸膝功能(平均2.8 d)早于标准组(平均5 d),P<0.01;术后14 d微创组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95°,优于标准组(平均86°),P<0.01,术后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VAS评分微创组(2.3分)优于标准组(4.1分),P<0.01,1周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切口的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减少股四头肌损伤,膝关节主动活动时间较早,膝关节功能恢复相对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小切口内侧髌旁入路 标准入路
原文传递
全膝关节置换术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经内侧髌旁入路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商杰 王业华 +2 位作者 王海波 闫抗 夏斯龙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44,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膝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OVID/Medline和中国万方数据库。全面收集有关股内侧肌下入路对比传统内侧髌旁入路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按Cochrane...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膝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OVID/Medline和中国万方数据库。全面收集有关股内侧肌下入路对比传统内侧髌旁入路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按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的方法学偏倚进行评价,提取文献数据并使用Rev Man 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篇文献,其中12篇随机对照研究,1篇半随机对照研究,共1 246例膝关节。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直腿抬高时间、早期KSS功能评分方面股内侧肌入路优于传统内侧髌旁入路,但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内侧髌旁入路相比,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在术后早期KSS功能评分及直腿抬高时间上有优势,但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经髌骨正中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郭峰 刘晋平 李正南 《中国综合临床》 2012年第11期1204-1207,共4页
目的探讨髌骨正中入路(MTA)与内侧髌旁人路(MPA)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的临床疗效,分析两种手术入路的利弊。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行TKA的患者46例47膝,其中采用MTA24例25膝,MPA22例22膝。分别对两组手术切口... 目的探讨髌骨正中入路(MTA)与内侧髌旁人路(MPA)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的临床疗效,分析两种手术入路的利弊。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行TKA的患者46例47膝,其中采用MTA24例25膝,MPA22例22膝。分别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术后疼痛、首次直腿抬高时间、X线片假体力线对位、髌骨轨迹、术后1年的活动度(ROM)及术后1年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0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其中MTA组20例21膝,MPA组20例20膝,随访时间12~25个月。MTA组出现2例胫骨假体及力线对位不良,MPA组出现1例胫骨假体对位不良,其余患者均获得满意假体位置及下肢力线。MTA组与MPA组术后1年VAS分别为(2.65±2.12)、(3.14±1.26)分,髌骨适应角分别为-(3.00±0.36)、(10.00±0.56),直腿抬高时间分别为(3.45±0.62)、(4.23±0.54)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2、1.74、2.73,P均〈0.05)。MTA组无一例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MPA组共8例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2,P〈0.05)。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1年的活动度和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髌骨正中人路可以获得更佳的髌骨运动轨迹,更好地保留伸膝装置的完整性,降低外侧支持带松解率,保留髌骨血供,减少术中胫骨结节撕脱的风险,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快,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内侧髌旁入路 骨正中入路
原文传递
膝正中直切口髌旁内侧入路治疗伸直型膝关节僵硬 被引量:1
15
作者 池雷霆 裴福兴 +1 位作者 杨天府 向方惠 《四川医学》 CAS 2001年第4期361-362,共2页
关键词 伸直型膝关节僵硬 膝正中直切口 内侧入路 治疗 股骨干骨折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在老年膝关节置换中应用的初步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小路 柯庆峰 +2 位作者 方凯彬 施进兴 吴世强 《骨科》 CAS 2019年第2期90-94,共5页
目的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完成初次TKA的6... 目的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完成初次TKA的69例病人资料(年龄均超过60岁),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SVA组和MPA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术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病人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价病人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SVA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为(11.48±1.35)cm,与MPA组的(15.24±1.41)c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41,P<0.001);两组间手术总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09,P=0.835;t=1.003,P=0.320);SVA组病人的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为(1.52±0.62)d,MPA组为(2.61±0.9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2,P<0.001)。术后第3、7天SVA组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优于MPA组,两组间比较,除外术后第7天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其他时间及状态下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7天,MPA组病人的膝关节ROM(89.09°±5.51°、93.03°±7.06°)均小于SVA组(96.36°±4.55°、96.36°±6.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2,P<0.001;t=1.991,P=0.049)。术后2周,MPA组病人的KSS评分为(72.42±4.35)分,小于SVA组病人的(78.79±3.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4,P<0.001)。术后第1、3、6、9个月,两组间KSS评分和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SVA对伸膝装置影响小,可促进置换后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快速恢复,减少疼痛,提高术后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内侧肌下入路 内侧入路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旁内侧入路和股内侧肌下入路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季磊 陶巍栋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8期678-682,共5页
目的探讨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及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骨关节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 目的探讨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及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骨关节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组和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组,每组各20例。MPA组采用髌旁内侧入路方式行全膝关节置换术,SVA组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和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结果 MPA组置换时间较SVA组显著减少,但前者切口长度和下床活动时间均远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年和术后2年KSS评分和髌骨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MPA组KSS评分和胫骨关节屈30°时髌骨倾斜角差异显著(P<0.05);MP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SVA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较髌旁内侧入路方式对患者的伤害性刺激小,前者术后短期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倾斜角明显优于后者,但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内侧入路 内侧肌下入路 并发症 骨内外倾运动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入路及内侧髌骨旁入路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大志 程振 张培培 《交通医学》 2019年第6期596-598,共3页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及内侧髌骨旁入路行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行膝关节置换患者38例,随机分观察组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采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对照组采用内侧髌旁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切口引流,直腿抬高时间,下床活动...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及内侧髌骨旁入路行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行膝关节置换患者38例,随机分观察组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采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对照组采用内侧髌旁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切口引流,直腿抬高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膝关节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60.00±3.45 min,长于对照组的53.10±4.4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引流量192.50±10.45 mL,直腿抬高时间1.18±0.34天,下床活动时间2.95±0.58天,分别少于对照组的208.00±22.53 mL,3.35±0.93天和4.90±1.02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周HSS评分平均89.05±4.01分,高于对照组的85.75±3.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膝关节置换术可保护伸膝装置,有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内侧肌下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下载PDF
股内侧肌入路与传统髌旁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早期观察
19
作者 陈宏亮 KIM Jung-Man +1 位作者 郭开今 赵凤朝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602-603,共2页
目的观察股内侧肌入路与传统髌旁内侧入路2种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早期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4年11月期间韩国JUSEOK医院和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61例手术,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接受股内侧肌入路膝... 目的观察股内侧肌入路与传统髌旁内侧入路2种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早期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4年11月期间韩国JUSEOK医院和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61例手术,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接受股内侧肌入路膝关节置换术的观察组和传统髌旁内侧入路膝关节置换术的对照组,对2组手术的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可以做直腿抬高动作的时间、膝关节可屈曲达到90°的时间4项指标进行早期观察。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观察组中的术后可以做直腿抬高动作的时间、膝关节可屈曲达到90°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结论股内侧肌入路较传统髌旁内侧入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有较明显的早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内侧肌入路 传统内侧入路
下载PDF
改良的髌旁内侧入路膝关节腔穿刺注药术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效果
20
作者 曲哲 周颖 +2 位作者 江水华 苗芬 高甲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1期96-97,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的髌旁内侧入路膝关节腔穿刺注药术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为... 目的:探讨改良的髌旁内侧入路膝关节腔穿刺注药术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为对照组患者采用髌骨外下缘入路的膝关节腔穿刺注药术进行治疗,为研究组患者采用改良的髌旁内侧入路膝关节腔穿刺注药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到位的成功率和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一次性穿刺到位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改良的髌旁内侧入路膝关节腔穿刺注药术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 膝关节腔穿刺 骨性关节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