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公外私是一般组织的基本特征--一种关于双重合约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何晓星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37,共11页
鉴于任何交易与合约都有外部性,因此一切合约都是内部合约同外部合约相结合的双重合约。在双重合约所有的四种结构中,只有内公外私或部分内公外私结构的双重合约才是组织的基本特征并可定义为组织。构成组织的内公外私双重合约产生于以... 鉴于任何交易与合约都有外部性,因此一切合约都是内部合约同外部合约相结合的双重合约。在双重合约所有的四种结构中,只有内公外私或部分内公外私结构的双重合约才是组织的基本特征并可定义为组织。构成组织的内公外私双重合约产生于以下条件:对内达成公共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同时对外达成私人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对内对外都分别是公私混合结构的性质,然而只要双重合约拥有部分的内公外私性质就已具备组织的基本特征,只不过其组织化程度随着这种内公外私反差性质强弱而高低不同;从非组织到完全的组织是组织化程度连续递增的一个谱系。组织只是一种特殊的合约,市场只是为达成合约展开各种交易的空间和平台,组织和市场不存在可比性和直接的替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约 双重合约 内公外私 组织 市场
下载PDF
论“内公外私”产权——兼论公私合营产权 被引量:9
2
作者 何晓星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0-25,共6页
文章提出 ,中国公有产权转化成两种特殊的产权形式 ,即先后转化为“内公外私”产权和公私合营产权 (部分的“内公外私”产权 )。它们一方面内部拥有公有或部分公有因素 ,另一方面对外却具有私人产权的排他性和内部性 ,从而能够同市场机... 文章提出 ,中国公有产权转化成两种特殊的产权形式 ,即先后转化为“内公外私”产权和公私合营产权 (部分的“内公外私”产权 )。它们一方面内部拥有公有或部分公有因素 ,另一方面对外却具有私人产权的排他性和内部性 ,从而能够同市场机制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 内公外私 公私合营 同市场机制结合
下载PDF
广义网络组织的“内公外私”性质和边界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晓星 陈亚亚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10期159-162,共4页
广义网络组织是任何定义范围中的个体之间多维交互关系的形态,可分为大中小三个层次。从产权性质的新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广义网络组织一般具有“内公外私”产权性质,并可由此提出网络组织边界被确定的新机理,从而更有力地解释网络组织存... 广义网络组织是任何定义范围中的个体之间多维交互关系的形态,可分为大中小三个层次。从产权性质的新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广义网络组织一般具有“内公外私”产权性质,并可由此提出网络组织边界被确定的新机理,从而更有力地解释网络组织存在的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网络组织 内公外私产权 边界 网络组织
下载PDF
基于嫉妒理论和内公外私产权的中国分配差距研究——从两个新视角看分配差距影响社会稳定的机理
4
作者 何晓星 江建全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5-121,共7页
本文从嫉妒理论和内公外私产权①新视角研究了分配差距影响社会稳定的机理。由于中国市场化进程普遍形成了包括城乡、地区、行业、部门、企业、单位等在内的“团体”内公外私产权,中国初期市场经济②分配格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团体间综... 本文从嫉妒理论和内公外私产权①新视角研究了分配差距影响社会稳定的机理。由于中国市场化进程普遍形成了包括城乡、地区、行业、部门、企业、单位等在内的“团体”内公外私产权,中国初期市场经济②分配格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团体间综合差距对总体分配差距的贡献大于团体内差距。根据笔者提出的嫉妒指数=分配差距心理距离这一公式,上述特点基本维持了嫉妒指数或分配差距过大与过小、快乐与痛苦之间的一种均衡,从而使分配差距不会成为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差距 团体 内公外私 嫉妒 心理距离
下载PDF
论城市的“内公外私”产权性质——兼论中外城市性质之比较
5
作者 何晓星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1-27,共7页
城市历来是作为独立系统同企业分开研究的 ,然而理论分析表明城市和企业具有共同的本质 ,都属于长期稳定多边契约组合的社会生产组织。城市和许多企业一样也属于“内公外私”产权 ,即对内公有或部分公有 ,对外具有私有性质 ,这就可以解... 城市历来是作为独立系统同企业分开研究的 ,然而理论分析表明城市和企业具有共同的本质 ,都属于长期稳定多边契约组合的社会生产组织。城市和许多企业一样也属于“内公外私”产权 ,即对内公有或部分公有 ,对外具有私有性质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城市之间有市场竞争 ,为什么可以经营城市和需要提高城市竞争力。中国初期市场经济同成熟市场经济的城市性质存在重要区别 ,即前者属于地方或城市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性质 多边契约组合 内公外私产权 城市政府主导 城市市民主导
下载PDF
主物的私公性及“内公外私”规律 被引量:2
6
作者 金东春 《延边党校学报》 2003年第1期22-25,共4页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具有公私性,并以“内公外私”规律来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 私公性 内公外私 13发展模式 24发展模式
原文传递
再论内公外私产权 被引量:2
7
作者 何晓星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3-61,共9页
内公外私产权是组织对内建立非排他性公有契约,对外建立排他性私人契约的产权形式。本文从集体行动的逻辑、重复博弈的逻辑、对内利他对外利己行为的生物学逻辑,逐层论证了内公外私产权存在的内在逻辑;从路径依赖的逻辑,论证了在市场经... 内公外私产权是组织对内建立非排他性公有契约,对外建立排他性私人契约的产权形式。本文从集体行动的逻辑、重复博弈的逻辑、对内利他对外利己行为的生物学逻辑,逐层论证了内公外私产权存在的内在逻辑;从路径依赖的逻辑,论证了在市场经济现实中内公外私产权存在的理由,从而进一步证明它是具有一定概率的重要产权形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 内公外私 集体行动 重复博弈 生物学
原文传递
中国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行为逻辑分析
8
作者 张晖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改革后中国地方政府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同级地方政府、微观主体,这三者之间实质上都是委托代理关系。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中最具有交集的理性变量就是辖区GDP的增长。在地方政府竞争态势下,地方政府会追求更高的GDP增长,其地... 改革后中国地方政府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同级地方政府、微观主体,这三者之间实质上都是委托代理关系。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中最具有交集的理性变量就是辖区GDP的增长。在地方政府竞争态势下,地方政府会追求更高的GDP增长,其地方政府主导经济的手段在于选择性的产权保护。当然,地方政府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条件下,可能会损害中央政府在全国的整体利益,也可能会危害辖区居民和企业的公共利益。而要改变这种地方政府竞争所带来的弊端,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地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经济增长 选择性产权保护 内公外私产权
下载PDF
要建立广义、相对的公有制概念
9
作者 李世嘉 《经济研究参考》 1999年第65期13-14,共2页
从广义上说,公有就是共有,即若干经济主体共同所有。与之相对,某一经济主体单独所有可谓之私有。公有制按所包含的经济主体数量多少,可分为范围大小不等的多种形式。在某一范围的公有制经济内部。
关键词 公有制经济 经济主体 私有 内公外私 个人所有 多种形式 个人业主制 个别利益 过渡形 拥有财产
下载PDF
再论中国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被引量:55
10
作者 何晓星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38,共8页
本文着重研究以强烈扩张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①笔者将企业经营者个人控制权理论运用于地方官员,认为官员个人控制权扩张有三条途径,而中国目前地方官员主要运用横向扩张途径以获得自我晋升。中国地方政府强烈... 本文着重研究以强烈扩张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①笔者将企业经营者个人控制权理论运用于地方官员,认为官员个人控制权扩张有三条途径,而中国目前地方官员主要运用横向扩张途径以获得自我晋升。中国地方政府强烈的扩张冲动,不同于西方的地方自治和中外历史上的封建诸侯,而是产生于以下全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在中国初期市场经济②的特定条件下,必要条件是地方官员横向扩张个人控制权特别强劲的动力,充分条件是地方资源完全的“内公外私”产权③与公共选择制度两者约束的显著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主导 扩张冲动 个人控制权 内公外私 地方自治
原文传递
中国的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改革开放40年对“当代世界经济之谜”的回答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晓星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0-99,119,共11页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于市场经济能不能在中国存在,抑或能存在又能不能发展,至今社会上还存在许多疑问。这是个"当代世界经济之谜"。中国市场经济具有"四个结合"的鲜明特点:"...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于市场经济能不能在中国存在,抑或能存在又能不能发展,至今社会上还存在许多疑问。这是个"当代世界经济之谜"。中国市场经济具有"四个结合"的鲜明特点:"内公外私"产权同非公经济相结合;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同中央宏观调控相结合;"团体间分配差距大于团体内差距"的条件同社会政策相结合;"不均衡转变发展方式"的条件同供给侧改革相结合。"四个结合"的鲜明特点,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它充分利用中国国情的基础条件,坚持基本经济社会制度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有效结合,回答了"当代世界经济之谜"。产生"四个结合"特点的原因是基于中国特殊的"迂回过渡"方式,而这又根源于中国国情基础中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强调文化结构与价值判断,是中国选择过渡方式和形成特点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也是本文同其他文献的重要区别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内公外私 地方政府 收入分配 当代世界经济之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