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凝集蛋白1在卵巢癌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体外抗增殖作用研究
1
作者 杨夏楠 赵丹丹 +2 位作者 司晗 杨平娟 樊冬梅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885-1889,共5页
目的分析内凝集蛋白1(ITLN1)在卵巢癌中的生物信息学信息及其体外抗增殖作用。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采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来分析筛选卵巢癌组织中的差异基因。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工具(GEPIA)来分析ITLN1在卵巢癌肿瘤组织与... 目的分析内凝集蛋白1(ITLN1)在卵巢癌中的生物信息学信息及其体外抗增殖作用。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采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来分析筛选卵巢癌组织中的差异基因。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工具(GEPIA)来分析ITLN1在卵巢癌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基因型组织表达(TCGA-GTEx)数据制作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利用Kaplan Meier-plotter分析ITLN1低表达或高与卵巢癌病人总生存率的曲线关系。利用LinkedOmics筛选ITLN1在卵巢癌中的相关基因,然后采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细胞实验分组:空载体对照组(vector),TLN1过表达载体组(TLN1),ITLN1+740 Y-P组。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TLN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I3K(p-PI3K)、蛋白激酶B(Akt)以及磷酸化Akt(p-Akt)在卵巢癌细胞中蛋白表达水平。通过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法与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ITLN1在卵巢癌组织(0.45±0.17)和人卵巢癌细胞株A2780(0.72±0.08)、CAOV3(0.57±0.05)、SKOV3(0.44±0.08)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ITLN1在卵巢癌中具有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8),ITLN1高表达组的卵巢癌病人总生存率高于ITLN1低表达组(风险比0.74,P<0.05)。ITLN1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降低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0.55±0.02)。结论ITLN1表达水平可以成为卵巢癌病人的预后判断标志物,是潜在的卵巢癌治疗的靶点。这为卵巢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癌基因 内凝集蛋白1 生物信息学 细胞增殖 预后
下载PDF
miR515、ITLN2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分析
2
作者 刘庄 孙颖 +2 位作者 王钦 张琳 李泽武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4期1522-1526,共5页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微小RNA-515(miR-515)、内凝集蛋白2(ITLN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收集的80例EMT异位内膜(异位组)、80例子宫内膜腺肌症在...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微小RNA-515(miR-515)、内凝集蛋白2(ITLN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收集的80例EMT异位内膜(异位组)、80例子宫内膜腺肌症在位内膜(在位组)、80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对比3组的子宫内膜病理学差异,采用RT-PCR技术检测3组病理组织中的miR-515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组标本中的ITLN2蛋白表达情况。并对异位组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卵巢型56例,其他类型24例)、美国生育协会修正EMT分期(r-AFSⅠ+Ⅱ患者30例,Ⅲ+Ⅳ患者50例)进行分组,对比异位组的miR-515、ITLN2表达差异。结果 异位组和在位组内膜组织失去正常形态结构,细胞核丰富。异位组的子宫内膜组织中miR-515相对表达强度为0.531±0.112,显著高于在位组(0.209±0.084)和对照组(0.096±0.032),且在位组的miR-515相对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组的子宫内膜组织中ITLN2蛋白表达强度为0.276±0.095,显著低于在位组(0.514±0.134)和对照组(0.692±0.162),且在位组的ITLN2蛋白表达强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型EMT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的miR-515相对表达强度为0.603±0.104,显著高于其他类型(0.363±0.095),ITLN2蛋白表达强度为0.211±0.089,显著低于其他类型(0.428±0.0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FS分期Ⅲ+Ⅳ期的EMT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的miR-515相对表达强度为0.598±0.095,显著高于r-AFS分期Ⅰ+Ⅱ期(0.419±0.109),ITLN2蛋白表达强度为0.251±0.088,显著低于r-AFS分期Ⅰ+Ⅱ期(0.318±0.0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T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miR-515表达上调,ITLN2蛋白表达下调,其表达变化可能与疾病分型、r-AFS分期有关,有助于EMT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微小RNA-515 内凝集蛋白2 疾病分型 r-AFS分期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与替罗非班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对血清ITLN-1,sICAM-1水平的影响
3
作者 姜冰玉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4期94-97,102,共5页
目的 分析麝香保心丸与替罗非班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效果及对血清内凝集蛋白-1(intelectin-1,ITLN-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ar adhesion molecule 1,sICAM-1)水平的影响。方... 目的 分析麝香保心丸与替罗非班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效果及对血清内凝集蛋白-1(intelectin-1,ITLN-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ar adhesion molecule 1,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于2021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9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用药方式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分别采用替罗非班、麝香保心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ITLN-1,sICAM-1水平,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室收缩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ITLN-1、sICAM-1、相关心功能指标(LVEF、LVESD、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TLN-1更高,sICAM-1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麝香保心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MI疗效显著,联合用药能显著提升ITLN-1水平、降低sICAM-1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内凝集蛋白-1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基于iTRAQ技术探讨家系早发冠心病血瘀证与ITLN1差异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书萌 陈伶利 +4 位作者 江雨洁 于子璇 刘佳 陈宇霞 李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117-123,共7页
目的筛选家系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浆差异蛋白,探讨其对疾病发病的影响,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潜在危险标志物。方法从101例冠心病患者中筛选出典型家系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家系早发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各3例并匹配健康对照组2例,采用... 目的筛选家系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浆差异蛋白,探讨其对疾病发病的影响,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潜在危险标志物。方法从101例冠心病患者中筛选出典型家系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家系早发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各3例并匹配健康对照组2例,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与绝对定量(iTRAQ)技术检测各组血浆蛋白表达情况,通过组间比较分析得出家系早发冠心病血瘀证血浆差异蛋白谱,根据差异蛋白特性及疾病病理特点筛选出疾病早期诊断的潜在危险标志物,以Western blot验证筛选出的蛋白。结果通过iTRAQ技术共得到差异蛋白84个,其中家系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蛋白共32个,包括上调蛋白22个、下调蛋白10个。经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家系早发冠心病血瘀证血浆差异蛋白生物学功能多与角质化、角质化包膜及表皮结构组成部分有关,其相关通路主要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补体系统、血小板激活等相关。验证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家系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组差异蛋白内凝集蛋白1(ITLN1)表达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差异蛋白特性及疾病病理特点筛选出的ITLN1可作为家系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早期诊断的潜在危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冠心病 血瘀证 同位素标记相对与绝对定量技术 内凝集蛋白1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及对血清ITLN-1、sICAM-1水平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秋菊 王耀辉 白娜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6期734-73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及对血清内凝集蛋白-1(ITLN-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PCI的...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及对血清内凝集蛋白-1(ITLN-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PCI的100例AMI患者进行研究,根据PCI术后冠脉血流再通情况分为无复流组、正常血流组,比较无复流组和正常血流组血清ITLN-1、sICAM-1水平,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结果100例患者中,18例患者PCI术后出现无复流,发生率为18.00%;单因素分析显示,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的年龄、吸烟、病变血管支数、Killip分级、症状出现至PCI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流组血清ITLN-1水平为(121.33±26.67)ng/ml,明显低于正常血流组的(299.53±34.58)ng/ml,sICAM-1水平为(579.03±56.22)ng/L,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的(338.23±42.9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病变血管支数、Killip分级、症状出现至PCI时间、sICAM-1均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血清ITLN-1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冠脉无复流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年龄、吸烟、病变血管支数、Killip分级、症状出现至PCI时间、血清ITLN-1、sICAM-1,应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复流 内凝集蛋白-1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免疫介导的胃肠线虫驱除机制研究进展
6
作者 和晶亮 徐翔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8年第10期85-89,共5页
寄生线虫对人类的侵染一直是公认的健康问题,给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近年来,人们利用肠道线虫侵染鼠模型,研究寄主如何通过免疫系统调控对线虫侵染的抗性、敏感性及相关的细胞分子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寄主对线虫侵染的敏感性是... 寄生线虫对人类的侵染一直是公认的健康问题,给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近年来,人们利用肠道线虫侵染鼠模型,研究寄主如何通过免疫系统调控对线虫侵染的抗性、敏感性及相关的细胞分子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寄主对线虫侵染的敏感性是由T细胞1类细胞因子反应调控的,而对寄生在肠道的成虫的免疫性则严格依赖2类细胞因子反应。然而,在肠道微环境中,2类细胞因子是如何引发逐出蠕虫的免疫效应的,至今仍不清楚。文章综述了寄主对线虫的主要免疫效应的研究进展,具体讨论两种近期发现的依赖2类细胞因子的免疫分子,内源凝集蛋白、抵抗素类似分子及其在逐出线虫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由肠道上皮细胞翻转调控逐出线虫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性线虫 免疫效应机制 内凝集蛋白 抵抗素类似分子 肠上皮细胞
下载PDF
VASCULAR ENDOTHELIAL INJURIES AND CHANGES OF BLOOD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INDEX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被引量:4
7
作者 Xiao-linHe ZhiLiu Shu-yueXia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52-256,共5页
Objective To study endothelial damage by observing changes of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 (CECs) in blood,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index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Methods CECs were ... Objective To study endothelial damage by observing changes of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 (CECs) in blood,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index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Methods CECs were separated by isopycnic centrifugation method in 14 patients with acute lung injury (ALI), 7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10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controls, and 15 healthy controls. Plasma prothrombin time (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fibrinogen (FG),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 and D-dimer were examined simultaneously.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Ⅱand lung injury score (LIS) were recorded to evaluate severity of illness and lung injury. Results (1) The number of CECs in ALI (10.4 ±2.3) and ARDS groups (16.1 ±2.7)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1.9 ±0.5) (P< 0.01). In both ALI and ARDS, the number of CECs correlated with APACHEⅡ(r=0.55, P< 0.05 and r=0.62, P< 0.05, respectively)and LIS (r=0.60, P< 0.05 and r=0.53, P< 0.05, respectively). CEC number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aO 2 in ALI and ARDS (r=-0.49, P< 0.05 and r=-0.64, P< 0.05, respectively). (2) The level of FDP and D-dimer were higher in ALI and ARDS patients than that in ICU and healthy control groups (P< 0.05). The level of FG in ARD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ICU and healthy control groups (P< 0.05). But in ALI group, the level of F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nly healthy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s Endothelial cell damage occurs in ARDS patients, which may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RDS. Changes of 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 and damage markers, such as CECs, plasma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index, to some extent reflect severity of illness and lung injury in 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endothelial cell FIBRINOGEN FIBRIN D-DIM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