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力舒滴鼻剂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姚静 钱士明 黄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年第6期316-318,共3页
目的 :从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探讨心力舒滴鼻剂对实验性慢性心力衰竭 (CHF)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盐酸阿霉素腹腔注射复制大鼠心力衰竭模型 ,测定、比较心力舒和对照药福辛普利对CHF大鼠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 :心力... 目的 :从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探讨心力舒滴鼻剂对实验性慢性心力衰竭 (CHF)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盐酸阿霉素腹腔注射复制大鼠心力衰竭模型 ,测定、比较心力舒和对照药福辛普利对CHF大鼠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 :心力舒和福辛普利均能改善实验性CHF大鼠症状 ,降低CHF大鼠循环血管紧张素Ⅰ (AngⅠ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醛固酮 (ALD)、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水平 (P <0 .0 5~ 0 .0 0 1)。结论 :心力舒滴鼻剂能拮抗CHF大鼠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力舒滴鼻剂 大鼠 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 福辛普利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2
作者 罗芳 周宪梁 惠汝太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08-111,共4页
心力衰竭是一组严重而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其发病率高,存活率低,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共同通路。目前认为,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激活是心衰病理生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他们参与并促进了心衰的发生发展,又被心衰进一步激活,从而... 心力衰竭是一组严重而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其发病率高,存活率低,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共同通路。目前认为,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激活是心衰病理生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他们参与并促进了心衰的发生发展,又被心衰进一步激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心衰的不断发展与恶化。本文就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利钠肽类、炎性细胞因子系统、C反应蛋白及其他神经体液因子与心衰的关系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
下载PDF
中医药辨证论治对慢性心力衰竭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正 周艳 +3 位作者 杜亮 杨从敏 李柄佑 金荣疆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第3期65-67,共3页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认识,结合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从中医药辨证论治对调节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良性作用机制进行相关阐述。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内分泌细胞因子 中医 辨证论治
原文传递
神经内分泌拮抗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几个热点问题 被引量:42
4
作者 田颖 祝善俊 王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5-488,共4页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热点问题 拮抗治疗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 醛固酮(ALD) 内皮素(ET) 神经内分泌系统 心室重塑 去甲肾上腺素 心力衰竭患者 心肌损伤 体外实验 发生发展 循环水平 恶性循环
原文传递
血清ITLN-1、XBP1S水平对心肌梗死PC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魏燕 胡丽君 +2 位作者 何涛 宋之哲 陈芬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7期2571-257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新型细胞因子内分泌素(1ITLN-1)、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S)水平联合检测对心肌梗死(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术后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接收的因患MI进行PCI术的患者120例(试验组),根据MI患... 目的探讨血清新型细胞因子内分泌素(1ITLN-1)、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S)水平联合检测对心肌梗死(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术后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接收的因患MI进行PCI术的患者120例(试验组),根据MI患者PCI术后预后发生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82例)和预后不良组(38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ITLN-1、XBP1S水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血清ITLN-1、XBP1S在MI中的临床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血清ITLN-1显著降低,XBP1S显著升高,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ITLN-1显著降低,IL-1β、IL-6、IL-8、TNF-α、XBP1S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F-α、XBP1S均是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水平ITLN-1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ITLN-1、XBP1S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01、0.728、0.846,其中联合预测AUC显著高于二者单独预测AUC(Z=4.075、4.410,P<0.05)。结论MI患者PCI术后患者血清ITLN-1水平降低、XBP1S水平升高,与不良预后的发生关系密切,均有望成为MI患者PCI术后不良预后发生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新型细胞因子内分泌素1 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 不良预后
下载PDF
氯沙坦和开搏通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容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瑞革 赵月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132-133,共2页
关键词 心力衰竭患者 开搏通治疗 左室容量 氯沙坦 老年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 病理生理学改变 心衰患者 心室重塑
下载PDF
缬沙坦治疗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疗效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永仓 文小平 李荣成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年第6期65-66,共2页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伴有心功能不全时对患者的影响更严重。心室重塑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激活是心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临床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ACEI、利尿剂等药物对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症状有改善作用,但是,其病死率并没有得...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伴有心功能不全时对患者的影响更严重。心室重塑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激活是心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临床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ACEI、利尿剂等药物对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症状有改善作用,但是,其病死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1]。有研究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功能不全 冠心病 疗效分析 缬沙坦 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 治疗 Β受体阻滞剂 发病机制
下载PDF
rhBNP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8
作者 潘琼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20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赤壁市蒲纺医院接受治疗的118例AHF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n=59)和观察组(n=59)。两组...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赤壁市蒲纺医院接受治疗的118例AHF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n=59)和观察组(n=59)。两组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冻干rhBNP,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22%)高于对照组(77.97%)(P<0.05)。治疗后,观察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BNP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AHF效果显著,能够有效调节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脑利钠肽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 急性心力衰竭 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 炎症因子
下载PDF
Membrane-anchored growth factor amphiregulin is targeted to inner nuclear membrane via retrograde membrane trafficking
9
作者 Mayumi Isokane, Miki Hieda +1 位作者 Hiroyuki Hamakawa Shigeki Higashiyama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B05期143-144,共2页
关键词 角化细胞内分泌因子 细胞表面 隔膜 临床分析
下载PDF
Leptin in normal physiology and leptin resistance 被引量:10
10
作者 Shufen Li Xi Li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9期1480-1488,共9页
Since the discovery of leptin as an adipokine in 1994,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 about leptin. Circulating leptin binds to leptin receptor, activates STAT3-dependent and STAT3-independent signaling p... Since the discovery of leptin as an adipokine in 1994,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 about leptin. Circulating leptin binds to leptin receptor, activates STAT3-dependent and STAT3-independent signaling pathways, and plays an effective role in energy home- ostasis, neuroendocrine function and metabolism mainly through acting o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specially the hypothalamus. Leptin resistance is considered as a key risk factor for obesity. Various mechanisms have been formu- lated in order to explain leptin resistance, including impairment in leptin transport, attenuation in leptin sig- naling, ER stress, inflammation and deficiency in autop- hagy. Here, we review our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leptin action, leptin signaling and leptin resistance, hoping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battle against obe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ptin biology Leptin function. Leptinsignaling Leptin resistance Energy homeosta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