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12~18岁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危险因素,为青少年内化问题的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Collection、PsycInfo、PsycArticles和...目的:分析12~18岁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危险因素,为青少年内化问题的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Collection、PsycInfo、PsycArticles和ERIC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国内外近22年关于青少年内化问题危险因素的文献,纳入使用CBCL、YSR以及TRF量表测量相关内化问题的非临床研究,采用CMA3.0进行meta分析,以r作为效应量指标,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危险因素效应量。结果:最终纳入77篇文献,18种危险因素,个体自身和家庭危险因素各7种,学校/社会危险因素4种,其中家庭危险因素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平均相关性最高,在家庭危险因素中,亲子依恋的相关性最高。结论:青少年内化问题与个体自身危险因素、家庭危险因素和学校/社会危险因素均呈正相关,家庭危险因素(尤其是亲子依恋质量)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相关性最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12~18岁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危险因素,为青少年内化问题的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Collection、PsycInfo、PsycArticles和ERIC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国内外近22年关于青少年内化问题危险因素的文献,纳入使用CBCL、YSR以及TRF量表测量相关内化问题的非临床研究,采用CMA3.0进行meta分析,以r作为效应量指标,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危险因素效应量。结果:最终纳入77篇文献,18种危险因素,个体自身和家庭危险因素各7种,学校/社会危险因素4种,其中家庭危险因素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平均相关性最高,在家庭危险因素中,亲子依恋的相关性最高。结论:青少年内化问题与个体自身危险因素、家庭危险因素和学校/社会危险因素均呈正相关,家庭危险因素(尤其是亲子依恋质量)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相关性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