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次可卡因注射对VTA区DA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和内在兴奋性的影响
1
作者 任盼 刘志强 任维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3期173-178,共6页
目的:研究单次可卡因注射24 h后VTA区多巴胺能(DA)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强度和内在兴奋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离体膜片钳技术,检测单次可卡因注射24 h后VTA区DA神经元自发性慢性内向流(slow inwardcurrents,SICs)、内在兴奋性以及兴奋性... 目的:研究单次可卡因注射24 h后VTA区多巴胺能(DA)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强度和内在兴奋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离体膜片钳技术,检测单次可卡因注射24 h后VTA区DA神经元自发性慢性内向流(slow inwardcurrents,SICs)、内在兴奋性以及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的变化。结果:DA神经元的SICs、内在兴奋性和EPSCs均有显著增强。结论:单次可卡因注射后VTA区DA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强度和内在兴奋性呈现协同增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腹侧被盖区 多巴胺能神经元 可卡因 突触可塑性 内在兴奋性
下载PDF
电针耳甲区耳穴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小鼠前扣带回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兴奋性水平的影响
2
作者 左燕 刘永斌 +5 位作者 袁子焉 杜瑞冰 吴宇蔚 薛思梦 刁志君 乔海法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1-1128,共8页
目的:从神经元内在兴奋性和神经元功能可塑性的角度探讨耳甲区耳穴与大脑前扣带回皮层(ACC)谷氨酸能神经元交流对话的生物学机制,为阐明针刺耳穴治疗情志类疾病的神经机制提供实验证据。方法: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 目的:从神经元内在兴奋性和神经元功能可塑性的角度探讨耳甲区耳穴与大脑前扣带回皮层(ACC)谷氨酸能神经元交流对话的生物学机制,为阐明针刺耳穴治疗情志类疾病的神经机制提供实验证据。方法: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电针组、电针组,每组5只。向小鼠双侧ACC注射AAV2/9-CaMKⅡα-EGFP病毒溶液标记谷氨酸能神经元。使用单程长时应激刺激与足底电击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创伤后应激障碍小鼠模型。造模1周后,电针组小鼠麻醉后于双侧耳甲区耳穴“心”和耳甲艇中心部位进行电针刺激,每天30 min,连续7 d;假电针组小鼠给予同样麻醉,但不进行电针干预。造模2周后,以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焦虑样行为表现;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ACC谷氨酸能神经元内在兴奋性水平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旷场中心区域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及高架十字迷宫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均减少(P<0.001,P<0.01),ACC谷氨酸能神经元基强度升高(P<0.01),放电数目减少(P<0.05,P<0.01,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旷场中心区域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及高架十字迷宫开臂的停留时间百分比、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均增加(P<0.001,P<0.01),ACC谷氨酸能神经元基强度降低(P<0.05),放电数目增加(P<0.05)。与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小鼠旷场中心区域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及高架十字迷宫开臂的停留时间百分比、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均增加(P<0.001,P<0.01),ACC谷氨酸能神经元基强度降低(P<0.01),放电数目增加(P<0.05)。结论:电针耳甲区耳穴可有效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小鼠焦虑样行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由创伤性应激经历减弱的ACC谷氨酸能神经元内在兴奋性水平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耳穴 创伤后应激障碍 前扣带回皮层 神经元内在兴奋性
原文传递
心肌缺血小鼠背根节神经元兴奋性改变与穴位敏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胡瑞斌 龙梦阳 +4 位作者 刁志君 吴宇蔚 薛思梦 高昕妍 乔海法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33-842,共10页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MI)模型小鼠体表穴位敏化状态与其所对应脊髓节段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电生理特性改变的关系。方法:将68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34只。模型组以160 mg/kg的异丙肾上腺素(ISO)腹腔注射建立MI模...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MI)模型小鼠体表穴位敏化状态与其所对应脊髓节段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电生理特性改变的关系。方法:将68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34只。模型组以160 mg/kg的异丙肾上腺素(ISO)腹腔注射建立MI模型,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造模后第6天,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鼠心脏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对小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染色液,观察体表渗出点的部位、分布和数量;离体电生理实验评估不同类型的DRG神经元全细胞跨膜总电流、内在兴奋性及激活膜特性等电生理特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脏明显变大,HE染色后镜下观察心肌肥厚增大,细胞结构破坏,心肌细胞间有单核细胞浸润等病理表现;模型组EB渗出点数量显著增多(P<0.01),且主要集中在脊髓胸(T)1—T5节段邻近表皮、“肺俞”“厥阴俞”及“心俞”等部位;模型组DRG中型神经元全细胞跨膜总电流显著增大,放电数目、平均瞬时频率、平均放电频率显著升高(P<0.01),基强度、动作电位幅值显著降低(P<0.01,P<0.05);模型组DRG小型神经元膜特性及内在兴奋性无显著性改变。模型组DRG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表达,且被生物素标记的DRG中型神经元跨膜总电流显著增大,放电数目和平均瞬时频率均显著增加(P<0.05,P<0.01),基强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ISO诱导小鼠MI模型,可能是通过T1—T5节段的DRG中型神经元膜特性和内在兴奋性改变介导体表穴位敏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穴位敏化 背根神经节 神经元内在兴奋性
原文传递
胃溃疡小鼠背根节神经元兴奋性改变及穴位敏化状态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龙梦阳 胡瑞斌 +3 位作者 刁志君 吴宇蔚 薛思梦 乔海法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7-225,共9页
目的:从离子通道动力学角度探讨胃溃疡小鼠体表穴位敏化与背根节(DRG)中、小型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的关系及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2只、模型组34只(死亡2只)。模型组于胃小弯近幽门处注射冰乙酸到胃壁肌层近黏膜下层... 目的:从离子通道动力学角度探讨胃溃疡小鼠体表穴位敏化与背根节(DRG)中、小型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的关系及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2只、模型组34只(死亡2只)。模型组于胃小弯近幽门处注射冰乙酸到胃壁肌层近黏膜下层复制胃溃疡模型,造模后6 d小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染色液,观察体表渗出点数量、部位及分布规律;HE染色观察小鼠胃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离体电生理结合生物素ABC法观察脊髓胸(T)9-T11节段DRG中、小型神经元全细胞膜电流和内在兴奋性水平。结果:对照组EB渗出点不明显,模型组体表EB渗出点密集分布于脊髓T9-T11节段支配区域及胃脘部、“中脘”“滑肉门”附近皮肤。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胃组织黏膜下层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小凹结构被破坏,胃底腺扩张。脊髓T9-T11节段内的DRG中型神经元Ⅰ型放电增加、Ⅱ型放电减少,跨膜电流密度升高(P<0.01),基强度降低(P<0.05),放电频率及放电数目增加(P<0.01,P<0.0001);DRG小型神经元Ⅰ、Ⅲ型放电减少,Ⅱ型放电增加,全细胞膜电流密度降低(P<0.01),放电频率及放电数目减少(P<0.01,P<0.0001)。结论:脊髓T9-T11节段内的DRG中、小型神经元通过不同的放电活动参与小鼠胃溃疡介导的穴位敏化过程。DRG神经元的内在兴奋性水平不仅能够动态编码穴位的敏化状态,而且可为内脏损伤导致穴位敏化的神经机制提供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敏化 胃溃疡 背根节 神经元内在兴奋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