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描述与主体——开掘《逻辑哲学论》中的“语用”意识
- 1
-
-
作者
邹晓东
-
机构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暨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
-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8-125,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认知模态:一种新诠释"(16CZX006)
-
文摘
《逻辑哲学论》预设唯独描述句有意义。准此,"主体"因无法充当被描述的客体,理应作为无意义的术语销声匿迹。秉承贝克莱思路,前期维特根斯坦对此心知肚明,却又"神秘"兮兮地主张"主体是世界的界限"。此与"唯独描述句有意义"原则扞格难容。究竟为何不能干脆放弃"主体"概念?站在语用角度看,语句的意义来自主体的使用。《逻辑哲学论》对"主体"概念的超常执着表明,怀揣"精确描述"之理想的前期维特根斯,坦已然触及到了某种带有全局性的"语用"意识。进一步的语用分析则表明:"绝对精确"的理想语言只属于全知者主体,现实中的描述句则总是在作者主体-读者主体默契的语言游戏中实时赋义。
-
关键词
描述句
主体
外在表达
内在心态
共鸣或默契
即时赋义
-
分类号
B151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
-
题名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镇一间房
- 2
-
-
作者
林晓思
徐超引
张伟斌
-
机构
莆田学院
-
出处
《青年与社会(中)》
2014年第8期282-282,共1页
-
文摘
80后的一代是“挤在北上广”的一代,同时又是高呼“逃离北上广”的一代,大城市让人又爱又恨,许多人在权衡中徘徊。文章通过个人成才外部条件、内在心态及城市发展客观规律来分析比较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利弊,认为大城市更值得我们去大胆追求。反面举证“逃离北上广”的“三怕”,借此告诉还在犹豫的人,不要怕,“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只要你坚持自己的梦想,总有一天,大城市不仅会给你一间房,更是一片广阔的天空!
-
关键词
大城市
小城镇
外部条件
内在心态
-
分类号
F299.21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