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淹没于民间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解读余华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的“陈先生”形象 被引量:2
1
作者 吴露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51-53,共3页
从余华笔下的陈先生形象入手,探讨陈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最终放弃自己的话语空间而走向民间话语霸 权者——许阿三们的外因和内因,从而得出中国文化传统赋予陈先生的依附性人格和奴性意识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念在陈先生身上丧失的... 从余华笔下的陈先生形象入手,探讨陈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最终放弃自己的话语空间而走向民间话语霸 权者——许阿三们的外因和内因,从而得出中国文化传统赋予陈先生的依附性人格和奴性意识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念在陈先生身上丧失的根源,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悲剧性,暗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先生 中国传统文化 群体意识 内在悲剧性
下载PDF
解读余华笔下的“陈先生”形象
2
作者 吴露 《青海师专学报》 2003年第5期43-44,共2页
本文从余华笔下的陈先生形象入手 ,探讨陈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最终放弃自己的话语空间而走向民间话语霸权者———许阿三们的外因和内因 ,从而得出中国文化传统赋予陈先生的依附性人格和奴性意识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陈先生身上... 本文从余华笔下的陈先生形象入手 ,探讨陈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最终放弃自己的话语空间而走向民间话语霸权者———许阿三们的外因和内因 ,从而得出中国文化传统赋予陈先生的依附性人格和奴性意识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陈先生身上丧失的根源 ,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悲剧性 ,暗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陈先生” 人物形象 群体意识 内在悲剧性 短篇小说
下载PDF
对一桩教育公案的反思——武训办义学的文化阐释
3
作者 何思玉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28-33,47,共7页
今年是一位农民教育家逝世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他的升沉遭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折射。这就是武训。他活着的时候,满清政府就对他进行褒奖,授予他“义学正”,常穿黄马褂,但他没有接受。新中国成... 今年是一位农民教育家逝世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他的升沉遭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折射。这就是武训。他活着的时候,满清政府就对他进行褒奖,授予他“义学正”,常穿黄马褂,但他没有接受。新中国成立前,他也不时受赞扬,特别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他赞扬备至,称他是民办举校的“开山祖师”,“是普及教育之先导,和人兴学之表率。”外国人也赞扬过他。早在解放前,孙瑜就筹拍《武训传》,几经周折于1950年摄制完毕,由上海市文化局和华东局宣传部联合审查。从1951年元月起,影片先后在京、津、沪等一些大城市放映,立即引起广大观众,尤其是文化教育界观众的热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仅两三个月的时间,京、津、沪的一些报刊就发表文章四十多篇,称武训是“千古奇丐”,是“中国历史上劳动人民翻身的一面旗帜”,称电影《武训传》是“被压迫被损害者的奋斗史”。但这种赞扬并没有持续多久。三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接着便有贾霁在当年的《文艺报》四卷一期上发表《不足为训的武训》一文,从整体上否定了《武训传》,接着《文艺报》又发表了其他几位同志的文章。五月廿日,毛泽东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以《人民日报》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训传》 文化阐释 农民教育家 义学 陶行知 内在悲剧性 《人民日报》 实践活动 文化现象 教育救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