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德性伦理学的实践原理的两个基本含义
被引量:
6
1
作者
廖申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7-82,共6页
德性伦理学是思考与实践一种朝向人真实地需要的完善与充实的生活的伦理学。实践原理是一种内在观点的德性伦理学的最基本的原理。它的第一个含义是,生活可以是实践的,表明生活的实践的可能性。实践原理的第二个含义是,生活实践可以是...
德性伦理学是思考与实践一种朝向人真实地需要的完善与充实的生活的伦理学。实践原理是一种内在观点的德性伦理学的最基本的原理。它的第一个含义是,生活可以是实践的,表明生活的实践的可能性。实践原理的第二个含义是,生活实践可以是德性的,表明德性地生活的可能性。一个人如果没有在他的生活中发展第一种可能性,就会受到人们指责。但是,当他通过生活充分展示出第二种可能性,他才受到称赞。伦理学可以或明确或隐含地以生活的实践的可能性和德性地生活的可能性作为它的基础。德性伦理学比其他实质性的伦理学更明确地诉诸这个可能性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
性
伦理学
内在观点的德性伦理学
实践
实践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追寻自然——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德性之维
2
作者
钱圆媛
《实事求是》
2016年第6期5-9,共5页
自然是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重要维度并需澄清其在伦理政治领域的多重含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可谓人之自然功能的实现,德性生活是一种内在化的生活。在精神生活日趋多元化、碎片化的当下,精神世界塑造、道德生活重建似乎亟待以一...
自然是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重要维度并需澄清其在伦理政治领域的多重含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可谓人之自然功能的实现,德性生活是一种内在化的生活。在精神生活日趋多元化、碎片化的当下,精神世界塑造、道德生活重建似乎亟待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推进:自然不仅为德性塑造提供起点和终点,更亟需在道德生活中提倡一种"自然的方式"、一种内在化的德性、一种伴随着德性选择活动而自然流露的道德情操,能够"见孺子入井"而自有"恻隐",能够"自然而然"地向善为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
德
德
性
伦理学
自然
功能
内在
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个性伦理学的内在规定性——评阿格妮丝·赫勒《个性伦理学》
3
作者
王思楠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个性伦理学》是赫勒道德理论三部曲的其中一部,她在这本书中揭示并详尽阐释了她最终的道德诉求,书中的思想观点也是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和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内在规定性之热爱命运。“热爱命运”一词是赫勒借用尼采的一个...
《个性伦理学》是赫勒道德理论三部曲的其中一部,她在这本书中揭示并详尽阐释了她最终的道德诉求,书中的思想观点也是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和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内在规定性之热爱命运。“热爱命运”一词是赫勒借用尼采的一个术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对异化的扬弃。在赫勒看来,现代人都是具有双重偶然性的人,即出生的偶然性和成长的偶然性。因此个性伦理学首先就要求主体必须是“选择他自己或她自己”的个体,将偶然性转化为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
规定
性
性
伦理学
偶然
性
道
德
理论
道
德
诉求
人的解放
思想
观点
三部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第十届全国伦理学研讨会观点综述
4
作者
马文彬
《社科与经济信息》
2001年第4期2-3,共2页
第十届全国伦理学研讨会于2000年11月23~26日在石家庄市举行,与会代表130人,提交论文130多篇,会议主题是伦理道德建设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会上还进行了中国伦理学会新一届理事会的改选工作.现将本次...
第十届全国伦理学研讨会于2000年11月23~26日在石家庄市举行,与会代表130人,提交论文130多篇,会议主题是伦理道德建设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会上还进行了中国伦理学会新一届理事会的改选工作.现将本次研讨会观点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
德
教化方法
职业道
德
建设
个人道
德
品质
人际环境
外在制约
伦理
问题
科技
伦理
研讨会
至善
社会经济发展
德
性
思想道
德
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伦理学
观点
综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德性伦理学的方法论特质
5
作者
叶方兴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107,共9页
德性伦理学在现代已然成为一种独立的规范性道德理论与伦理学方法。但相较而言,人们更多地熟知德性伦理学的“理论”身份,对其方法论属性则关注不够。后者旨在揭示德性伦理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体系,在解释道德现象、展开理论论证,尤其...
德性伦理学在现代已然成为一种独立的规范性道德理论与伦理学方法。但相较而言,人们更多地熟知德性伦理学的“理论”身份,对其方法论属性则关注不够。后者旨在揭示德性伦理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体系,在解释道德现象、展开理论论证,尤其对道德的规范性证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方法或路径。从方法论上看,德性伦理学对德性的理解与把握采取了整体主义、特殊主义、“解释学循环”、内在主义等方法路径。探讨德性伦理学的方法论特质,有助于深化德性伦理学的自我理解,发挥德性伦理学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
性
伦理学
规范
性
道
德
理论
伦理学
方法
整体主义
内在
主义
原文传递
重拾友爱中的目的之善——读《尼各马可伦理学》有感
被引量:
1
6
作者
付文博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96,共2页
“友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高尚[高贵]的。”①然而在现代工具理性的冲击下,人们往往追求手段之善,而遗弃目的之善。这在人际交往中就表现为仅仅将朋友视为满足自身欲求的“手段”,而遗弃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这就使得友爱不再高尚,甚...
“友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高尚[高贵]的。”①然而在现代工具理性的冲击下,人们往往追求手段之善,而遗弃目的之善。这在人际交往中就表现为仅仅将朋友视为满足自身欲求的“手段”,而遗弃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这就使得友爱不再高尚,甚至导致日常人际交往频现道德危机。重拾友爱中被遗弃的目的之善是应对这一危机的核心途径。而做到这一点,就要重新从经典的德性伦理学中寻求资源,重构适合社会发展的伦理体系,这是一个艰难的实现过程,但却值得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各马可
伦理学
》
友爱
人际交往
道
德
危机
德
性
伦理学
工具理
性
内在
价值
伦理
体系
原文传递
题名
论德性伦理学的实践原理的两个基本含义
被引量:
6
1
作者
廖申白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7-82,共6页
文摘
德性伦理学是思考与实践一种朝向人真实地需要的完善与充实的生活的伦理学。实践原理是一种内在观点的德性伦理学的最基本的原理。它的第一个含义是,生活可以是实践的,表明生活的实践的可能性。实践原理的第二个含义是,生活实践可以是德性的,表明德性地生活的可能性。一个人如果没有在他的生活中发展第一种可能性,就会受到人们指责。但是,当他通过生活充分展示出第二种可能性,他才受到称赞。伦理学可以或明确或隐含地以生活的实践的可能性和德性地生活的可能性作为它的基础。德性伦理学比其他实质性的伦理学更明确地诉诸这个可能性前提。
关键词
德
性
伦理学
内在观点的德性伦理学
实践
实践原理
Keywords
Virtue Ethics
Virtue Ethics with internal views
practice
principle of practice
分类号
B82-02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追寻自然——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德性之维
2
作者
钱圆媛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出处
《实事求是》
2016年第6期5-9,共5页
文摘
自然是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重要维度并需澄清其在伦理政治领域的多重含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可谓人之自然功能的实现,德性生活是一种内在化的生活。在精神生活日趋多元化、碎片化的当下,精神世界塑造、道德生活重建似乎亟待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推进:自然不仅为德性塑造提供起点和终点,更亟需在道德生活中提倡一种"自然的方式"、一种内在化的德性、一种伴随着德性选择活动而自然流露的道德情操,能够"见孺子入井"而自有"恻隐",能够"自然而然"地向善为善。
关键词
亚里士多
德
德
性
伦理学
自然
功能
内在
性
分类号
B502.233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个性伦理学的内在规定性——评阿格妮丝·赫勒《个性伦理学》
3
作者
王思楠
机构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文摘
《个性伦理学》是赫勒道德理论三部曲的其中一部,她在这本书中揭示并详尽阐释了她最终的道德诉求,书中的思想观点也是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和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内在规定性之热爱命运。“热爱命运”一词是赫勒借用尼采的一个术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对异化的扬弃。在赫勒看来,现代人都是具有双重偶然性的人,即出生的偶然性和成长的偶然性。因此个性伦理学首先就要求主体必须是“选择他自己或她自己”的个体,将偶然性转化为命运。
关键词
内在
规定
性
性
伦理学
偶然
性
道
德
理论
道
德
诉求
人的解放
思想
观点
三部曲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第十届全国伦理学研讨会观点综述
4
作者
马文彬
机构
北京军医学院政教室
出处
《社科与经济信息》
2001年第4期2-3,共2页
文摘
第十届全国伦理学研讨会于2000年11月23~26日在石家庄市举行,与会代表130人,提交论文130多篇,会议主题是伦理道德建设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会上还进行了中国伦理学会新一届理事会的改选工作.现将本次研讨会观点综述如下:
关键词
道
德
教化方法
职业道
德
建设
个人道
德
品质
人际环境
外在制约
伦理
问题
科技
伦理
研讨会
至善
社会经济发展
德
性
思想道
德
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伦理学
观点
综述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D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德性伦理学的方法论特质
5
作者
叶方兴
机构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中心[复旦大学]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107,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公民道德实践能力提升研究”(编号20CKS038)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德性伦理学在现代已然成为一种独立的规范性道德理论与伦理学方法。但相较而言,人们更多地熟知德性伦理学的“理论”身份,对其方法论属性则关注不够。后者旨在揭示德性伦理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体系,在解释道德现象、展开理论论证,尤其对道德的规范性证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方法或路径。从方法论上看,德性伦理学对德性的理解与把握采取了整体主义、特殊主义、“解释学循环”、内在主义等方法路径。探讨德性伦理学的方法论特质,有助于深化德性伦理学的自我理解,发挥德性伦理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德
性
伦理学
规范
性
道
德
理论
伦理学
方法
整体主义
内在
主义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重拾友爱中的目的之善——读《尼各马可伦理学》有感
被引量:
1
6
作者
付文博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96,共2页
文摘
“友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高尚[高贵]的。”①然而在现代工具理性的冲击下,人们往往追求手段之善,而遗弃目的之善。这在人际交往中就表现为仅仅将朋友视为满足自身欲求的“手段”,而遗弃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这就使得友爱不再高尚,甚至导致日常人际交往频现道德危机。重拾友爱中被遗弃的目的之善是应对这一危机的核心途径。而做到这一点,就要重新从经典的德性伦理学中寻求资源,重构适合社会发展的伦理体系,这是一个艰难的实现过程,但却值得尝试。
关键词
《尼各马可
伦理学
》
友爱
人际交往
道
德
危机
德
性
伦理学
工具理
性
内在
价值
伦理
体系
分类号
G63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德性伦理学的实践原理的两个基本含义
廖申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追寻自然——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德性之维
钱圆媛
《实事求是》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个性伦理学的内在规定性——评阿格妮丝·赫勒《个性伦理学》
王思楠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第十届全国伦理学研讨会观点综述
马文彬
《社科与经济信息》
200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论德性伦理学的方法论特质
叶方兴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6
重拾友爱中的目的之善——读《尼各马可伦理学》有感
付文博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2019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