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内外伤辨惑论》探讨李杲对仲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1
作者 姜婧 刘刚 +5 位作者 张钰欣 刘钟阳 曹晓璇 余如霞 王湫澄 张保春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495-498,共4页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对仲景之学卓有建树,在其代表著作《内外伤辨惑论》中曾数次引用仲景之语与仲景方药。本研究以“回归易水学派、回到李杲”为初心,立足于《内外伤辨惑论》,以考据学的方法,系统、全面的梳理该书中所引仲景之语,所...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对仲景之学卓有建树,在其代表著作《内外伤辨惑论》中曾数次引用仲景之语与仲景方药。本研究以“回归易水学派、回到李杲”为初心,立足于《内外伤辨惑论》,以考据学的方法,系统、全面的梳理该书中所引仲景之语,所论仲景之方,以及对仲景之药的融汇运用。经梳理,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李杲引用仲景之语共计5处,论述仲景之方共计12首、26处;通过对此研究,发现李杲运用升补思想与脏腑议病思想对仲景之方的临床应用与解读进行了全新的发挥;另外,还发现李杲深谙仲景之意,提炼其药对配伍的主旨并在次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研究一方面加深了对易水学派医家李杲学术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厘清了仲景之学在金元时期的影响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水学派 李杲 内外伤辨惑论 张仲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下载PDF
《内外伤辨惑论》之内伤与《不居集》之外损的对比研究
2
作者 马佩宏 邹怡航 《中医药通报》 2024年第5期53-56,共4页
《内外伤辨惑论》与《不居集》两书,一者论述“内伤混作外感”,一者论述“外感误作内伤”,两种思路恰为对内伤与外感辨证的互补。文中通过对书中思想形成背景、症状鉴别、误诊机理及治疗特点进行分析,旨在对比两书思想差异,以期为临床... 《内外伤辨惑论》与《不居集》两书,一者论述“内伤混作外感”,一者论述“外感误作内伤”,两种思路恰为对内伤与外感辨证的互补。文中通过对书中思想形成背景、症状鉴别、误诊机理及治疗特点进行分析,旨在对比两书思想差异,以期为临床诊治内伤与外感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伤辨惑论 《不居集》 内伤 外感
下载PDF
探析《内外伤辨惑论》中蕴含的五运六气思想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曦 李丹玉 +2 位作者 莫雅婷 陈术胜 杨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0-211,215,共3页
五运六气理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运气七篇中,论述了五运太过和不及、六气司天与在泉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内外伤辨惑论》围绕脾胃论治作出阐述,虽未详细论述五运六气理论,但本书为李杲结合《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五运六气理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运气七篇中,论述了五运太过和不及、六气司天与在泉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内外伤辨惑论》围绕脾胃论治作出阐述,虽未详细论述五运六气理论,但本书为李杲结合《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所作,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核。书中所论述对于脾胃疾病在治疗上应用“劳者温之,损者温之”“运气胜复”理论、在方剂使用上应用“补脾胃升清阳”“火郁发之”理论、在用药选择上应用“四时用药”“木郁者达之”理论,皆体现了李杲对于五运六气理论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脾胃 李杲 内外伤辨惑论 黄帝内经
下载PDF
从《内外伤辨惑论》阴火理论探讨疫病的防治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陆伟 郑秀丽 《四川中医》 2023年第7期44-48,共5页
《内外伤辨惑论》是李东垣为1232年汴京大疫所作,其对阴火所致“内伤病”的描述与疫病在症状上有共通之处。故本文从《内外伤辨惑论》出发,梳理归纳阴火的含义、病机、症状和治疗宜忌,并根据阴火理论来探讨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李东垣... 《内外伤辨惑论》是李东垣为1232年汴京大疫所作,其对阴火所致“内伤病”的描述与疫病在症状上有共通之处。故本文从《内外伤辨惑论》出发,梳理归纳阴火的含义、病机、症状和治疗宜忌,并根据阴火理论来探讨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李东垣认为阴火的核心病机为脾胃亏虚,中气不足,气与火的关系失常,他认为脾胃亏虚后易内生火热、易外感湿热、严重者可虚阳浮越。阴火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涉及多个病位,但其核心病位在脾胃,李东垣强调了脾胃在整个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治疗上,李东垣强调需辨证论治、方证对应,提倡用药需平和、动态观察,忌用药猛烈和一成不变。结合阴火理论,笔者认为疫病当属“内伤病”之一,脾胃亏虚是疫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治疗方面,需以调理脾胃贯穿始终,寒性疫病可用补中益气汤等来调理脾胃;畅通气机以消内生之阴火,热性疫病可用李氏清暑益气汤等来调理脾胃,化湿解毒以散外来之阴火;疫病重症当重视人参的使用。防护方面,需重视脾胃的重要性,如饮食衣物寒温适中,忌饮酒等。脾胃正常,则正气充足,从而达到预防疫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伤辨惑论 疫病 阴火理论 李东垣 脾胃学说
下载PDF
基于《金匮要略》与《内外伤辨惑论》浅析张机与李杲应用黄芪之异同
5
作者 王猛 吕翠霞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0期2016-2019,共4页
黄芪为临床常用补虚药,但是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各个医家对于黄芪的认识各有异同,其中以张机和李杲为代表。本文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归纳分析张机《金匮要略》与李杲《内外伤辨惑论》中对于黄芪的应用特点。得出张机应用黄芪治病以缓急... 黄芪为临床常用补虚药,但是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各个医家对于黄芪的认识各有异同,其中以张机和李杲为代表。本文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归纳分析张机《金匮要略》与李杲《内外伤辨惑论》中对于黄芪的应用特点。得出张机应用黄芪治病以缓急为主,李杲以缓为主;二者运用黄芪补中气,异曲同工;黄芪配伍人参,二者差异明显;黄芪功用发挥,二者各有特色;二者黄芪用法有生炙之异。张机与李杲应用黄芪有同有异,其在补虚方法认知一致,并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与时代特色又有所区分,张机常以生黄芪走表,李杲常以炙黄芪入里。并且二者在剂量方面的灵活运用与认知亦值得当代医者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内外伤辨惑论 张机 李杲 黄芪应用
下载PDF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阴火”理论辨析
6
作者 孙洁 刘小燕 +2 位作者 乔会侠 贾乐乐 陈爱林 《现代中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26-30,共5页
“阴火”理论首见于李东垣代表作《内外伤辨惑论》,现从本书中可对其理论进行辨析,是为正确理解和运用“阴火”理论治疗疾病。文章对阴火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治则等进行了梳理总结。阴火产生病因为脾胃气虚;病机为气虚下流,清阳不... “阴火”理论首见于李东垣代表作《内外伤辨惑论》,现从本书中可对其理论进行辨析,是为正确理解和运用“阴火”理论治疗疾病。文章对阴火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治则等进行了梳理总结。阴火产生病因为脾胃气虚;病机为气虚下流,清阳不升,郁而生火;病位为下焦。故根据病因、病机、病位的不同而有虚火、郁火、下焦包络之火的不同表述。但并非虚火、郁火、下焦之火就是阴火,而是同时具备上述病因、病机、病位三者,才是李东垣所谓阴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 内外伤辨惑论 李东垣 理论
下载PDF
《内外伤辨惑论》风药应用新探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春颖 叶进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第2期18-20,共3页
风药的应用是李东垣的一大特色。本文立足《内外伤辨惑论》,从开郁、行经、胜湿三方面阐释风药功效及应用,并列举了风药配伍及应用注意事项,以期为风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关键词 李东垣 内外伤辨惑论 风药
下载PDF
《内外伤辨惑论》中补中益气汤之创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相鲁闽 《河南中医》 2011年第3期217-217,共1页
补土派首创医家李杲,字明之,号东垣先生。金.元间镇州(今河北正定县)人,生于金大定20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享年72岁。李氏幼年时好医药之学,曾师从张元素,尽得其所传。以治疗伤寒、痈疽、眼目病为专长。其... 补土派首创医家李杲,字明之,号东垣先生。金.元间镇州(今河北正定县)人,生于金大定20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享年72岁。李氏幼年时好医药之学,曾师从张元素,尽得其所传。以治疗伤寒、痈疽、眼目病为专长。其在诊疗过程中所接触的病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伤辨惑论 补中益气汤 李杲
下载PDF
《内外伤辨惑论》导读 被引量:6
9
作者 李一鸣 《中医文献杂志》 2008年第2期38-39,共2页
《内外伤辨惑论》是金代名医李东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唯一一本他生前定稿并有自序的著作。全书阐述对内伤病辨治的独到见解,反映东垣保护脾胃元气,从脾胃论治内伤病的学术特点。文章从《内外伤辨惑论》的作者、学术特点和临床指导意义... 《内外伤辨惑论》是金代名医李东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唯一一本他生前定稿并有自序的著作。全书阐述对内伤病辨治的独到见解,反映东垣保护脾胃元气,从脾胃论治内伤病的学术特点。文章从《内外伤辨惑论》的作者、学术特点和临床指导意义以及如何学习应用三个方面对其作简要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伤辨惑论 李东垣 导读
下载PDF
《内外伤辨惑论》外感内伤辨证及方药特色探赜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莉 苏颖 《江苏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1期70-71,共2页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一书从辨阴证阳证、辨寒热等方面,对外感病与内伤病进行辨别。两者皆有寒热,外感病恶寒发热并见,发热在肌表,同时见寒象,多不能自行汗出,处寒冷处发热仍不消退。内伤病寒热不同时发作,热极时可自行出汗,到寒冷之...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一书从辨阴证阳证、辨寒热等方面,对外感病与内伤病进行辨别。两者皆有寒热,外感病恶寒发热并见,发热在肌表,同时见寒象,多不能自行汗出,处寒冷处发热仍不消退。内伤病寒热不同时发作,热极时可自行出汗,到寒冷之处发热也可减轻或消失。外感病乃邪气外侵,邪气盛为实,治疗用泻法;内伤病因饮食失节、劳役损伤等病因,再加脾胃之气不足,阴火内生,为虚证,治疗用补法。他创制了甘温益气除热系列方,方中常配用升阳散火药,如升麻、柴胡、葛根、独活、羌活、防风等,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伤辨惑论 外感 内伤 治疗用药
下载PDF
《内外伤辨惑论》论治汴京大疫发微 被引量:9
11
作者 顾思臻 窦丹波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451-455,共5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李东垣作《内外伤辨惑论》以论治1232年"汴京大疫",以及该书内容与阴火理论、"汴京大疫"、鼠疫三者的相关性。[方法]在肯定前期考证《内外伤辨惑论》成书背景的前提下,重新梳理《内外伤辨惑论》原... [目的]进一步探讨李东垣作《内外伤辨惑论》以论治1232年"汴京大疫",以及该书内容与阴火理论、"汴京大疫"、鼠疫三者的相关性。[方法]在肯定前期考证《内外伤辨惑论》成书背景的前提下,重新梳理《内外伤辨惑论》原书三卷所载的症状证候(阴火)、病机及所出方药的立法组成,横向对比现代医学鼠疫的类型及症状,纵向联系大疫前后与原书所载症状、方药的成书逻辑。[结果]从《内外伤辨惑论》为汴京大疫而作,汴京大疫即是鼠疫的假设出发,梳理分析《内外伤辨惑论》所论症状、方药及其编次顺序,不难发现东垣著书制方思绪与之相合,证治可针对鼠疫,《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卷中所载"阴火"症候群有类于鼠疫初起,并创立了补中益气、清暑益气千古二方及加减方药以针对鼠疫发病之治,下卷则是对疫后饮食调理不当(如食积、酒湿)的论治,当然也存在着方药病重药轻、剂型缓不济急、成书与汴京大疫时间有所出入等疑问。[结论]20世纪60年代至今,学者们根据《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基本详尽了"阴火"的各种病机,从脾胃内伤作为着眼点,但却仍然无法对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而从历史背景和现代疾病的角度去解读中医经典不失为研究中医诸多文献不解之谜的好方法,这样的思考和联系难免有不甚慎密之处,但却也是从更宽广的视野去认识这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伤辨惑论 汴京大疫 鼠疫 阴火 症状 编次 中医文献
下载PDF
《内外伤辨惑论》“从里治外感”思想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一婷 王也民 +2 位作者 夏新意 张晶 冯全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77-1780,共4页
外感病并不只表现为表证,当其脾胃已伤除表现为表里同病外,纯里无表者亦多见。脾胃内伤不足以卫外,外邪直趋而入,不在表停留而直中于里,表现为里证,治疗当纯从里证入手即可。笔者通过分析《内外伤辨惑论》中补中益气汤方证、当归补血汤... 外感病并不只表现为表证,当其脾胃已伤除表现为表里同病外,纯里无表者亦多见。脾胃内伤不足以卫外,外邪直趋而入,不在表停留而直中于里,表现为里证,治疗当纯从里证入手即可。笔者通过分析《内外伤辨惑论》中补中益气汤方证、当归补血汤方证和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方证,发现此三方均可用于治疗外感病,但治法专于补脾胃之气。李东垣从调补正气出发,以“正气充盛,邪气乃消”为主要思想治疗太阴里虚外感证,对外感病的施治论治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伤辨惑论 外感 补中益气汤 当归补血汤 东垣清暑益气汤
下载PDF
论《内外伤辨惑论》用药炮制内涵 被引量:2
13
作者 金国娥 刘统治 李董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8-400,共3页
通过梳理《内外伤辨惑论》中所使用的炮制类药物发现,李东垣在临床用药方面十分注重药物的炮制,其内涵主要有助脾以升清、理胃以助降、调理气机酒炙升散、纠偏以护正等。可见李东垣在临证之中灵活运用炮制类药物,既蕴含其重视脾胃在全... 通过梳理《内外伤辨惑论》中所使用的炮制类药物发现,李东垣在临床用药方面十分注重药物的炮制,其内涵主要有助脾以升清、理胃以助降、调理气机酒炙升散、纠偏以护正等。可见李东垣在临证之中灵活运用炮制类药物,既蕴含其重视脾胃在全身气血生化和调节气机升降中的重要地位,亦表现出炮制药物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伤辨惑论 炮制 气机升降 李东垣
下载PDF
《内外伤辨惑论》浅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夏洁楠 张琰琨 徐世杰 《河南中医》 2016年第7期1133-1136,共4页
东垣先生作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内外伤辨惑论》是其第一部著作,其理论经验在其后续的《脾胃论》和《兰室秘藏》等著作中均有所发挥和完善。东垣先生对脾胃疾病的论治,在师承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发明&qu... 东垣先生作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内外伤辨惑论》是其第一部著作,其理论经验在其后续的《脾胃论》和《兰室秘藏》等著作中均有所发挥和完善。东垣先生对脾胃疾病的论治,在师承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发明"内伤"。以清晰和有序的态度着重介绍了内伤与外感发热的区分方法,内伤疾病从脾胃论治的缘由,以及脾胃与众多疾病的关系、用药宜忌和因时节病症不同用药加减的变化等方面,并在继承和发扬其师张元素的从脾胃论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创立了"甘温除热"思想及诸如补中益气汤、羌活胜湿汤、升阳散火汤等著名方剂,为后人治疗内伤热病提供了新的视野,并发展和推动了重视脾胃的思想及从脾胃论治疾病的方法。另外,其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从脾胃论治内伤疾病的学说,注重脾胃元气,以甘温益气之药,升阳补中,从而治疗多种疾病,值得后世学习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伤辨惑论 李东垣 “内伤”学说 从脾胃论治 “甘温除热”
下载PDF
《内外伤辨惑论》中内伤思想探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宋元泽 孙志佳 《亚太传统医药》 2017年第9期45-46,共2页
《内外伤辨惑论》是李杲的代表作,其创造性地提出内伤、外感之异,为后世医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就其内伤辨证思想进行总结,并对其思想传承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 内外伤辨惑论 李杲 内经思想 仲景思想
下载PDF
浅谈《内外伤辨惑论》用药炮炙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萍 刘统治 黄维昆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年第12期1673-1674,共2页
《内外伤辨惑论》是融东垣老人中年以来的临证经验和对时医用药偏误所感而撰之书,即《内外伤辨惑论·序》中所言“中年以来,更事颇多,诸所诊治,坦然不惑,曾撰《内外伤辨惑论》一篇,以证世人用药之误”。在此书所载46首方剂中... 《内外伤辨惑论》是融东垣老人中年以来的临证经验和对时医用药偏误所感而撰之书,即《内外伤辨惑论·序》中所言“中年以来,更事颇多,诸所诊治,坦然不惑,曾撰《内外伤辨惑论》一篇,以证世人用药之误”。在此书所载46首方剂中运用了丰富的炮炙药物,对于这些炮炙药物运用意义的深入了解,不仅有助于提高对李东垣治疗疾病时重视脾胃学术思想的认识;也可以加强在临床上对于炮炙药物的知识和运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扩大中药的临床运用,保护部分中药材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内外伤辨惑论 炮炙 中医临床 脾胃
下载PDF
从《内外伤辨惑论》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治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帆 黄建平 +1 位作者 杨军 林菲菲 《江苏中医药》 CAS 2020年第4期52-55,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流行情况、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与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对“内伤病”的描述具有很多共通点。有“内伤”基础的患者易感染新冠肺炎;新冠肺炎患者与“内伤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相似;“脾胃一虚,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流行情况、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与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对“内伤病”的描述具有很多共通点。有“内伤”基础的患者易感染新冠肺炎;新冠肺炎患者与“内伤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相似;“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新冠肺炎虽发为肺,实损在脾胃,该疫或为“土疫”。临证治疗可辨病气有余不足,补其中缓泻其邪。李东垣的医学观点和经验对当前新冠肺炎中医临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内外伤辨惑论 内伤病 中医病机 扶正祛邪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论《内外伤辨惑论》辨虚实本质及内外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震萍 牟重临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955-958,共4页
[目的]探讨金元医家李东垣的奠基之作《内外伤辨惑论》的辨惑本质以及内伤与外感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内外伤辨惑论》立论背景的研究,分析该论中主要的十三辨,进而思考辨惑的本质;同时联系李氏代表著作《脾胃论》中对解表药(风药... [目的]探讨金元医家李东垣的奠基之作《内外伤辨惑论》的辨惑本质以及内伤与外感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内外伤辨惑论》立论背景的研究,分析该论中主要的十三辨,进而思考辨惑的本质;同时联系李氏代表著作《脾胃论》中对解表药(风药)升发阳气作用机理的阐发,并与张仲景《伤寒论》等学术思想相比较,讨论外感风寒与内伤脾胃的对立与转化关系。[结果]发现《内外伤辨惑论》的辨惑实质并非在于病位之表里,而在于病证之虚实;从风药的作用机理以及表证、风药与脾胃的关系等分析,提出了内伤与外感病存在相关性。[结论]对《内外伤辨惑论》辨虚实本质的揭示及对解表药作用本质、内伤和外感相关性的认识,可以为临床辨证用药打开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内外伤辨惑论 虚实 解表药
下载PDF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19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 2009年第1期22-22,共1页
【组成】大黄30g,枳实、神曲各15g,茯苓、白术黄芩、黄连各9g,泽泻6g。 【功用】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关键词 枳实导滞丸 内外伤辨惑论 消食导滞 清热祛湿
下载PDF
基于《内外伤辨惑论》探析枳实导滞丸
20
作者 屈亚楠 李怡憬 +3 位作者 赵静雯 王森友 毕超然 刘彦晶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5-687,共3页
《内外伤辨惑论》为金代李杲所撰,以解世人辨内外之惑、用药之误。饮食劳倦内伤作为中医病因学说中重要内容,可追溯于《素问》中“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但将饮食水谷所致病症分别论治却始于《内外伤辨惑论》,东垣为其专设消食导滞... 《内外伤辨惑论》为金代李杲所撰,以解世人辨内外之惑、用药之误。饮食劳倦内伤作为中医病因学说中重要内容,可追溯于《素问》中“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但将饮食水谷所致病症分别论治却始于《内外伤辨惑论》,东垣为其专设消食导滞之法并提出相关治宜。枳实导滞丸源于本书下卷,文章从社会历史环境、病因、治法、方药化裁、用药时令、医案举隅和研究进展等多角度,深入挖掘该方的组方精妙,拓展出本方消补兼施、消下并用、消行并通的新方义,丰富了临床辨证施用消导法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实导滞丸 内外伤辨惑论 饮食劳倦 消导论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