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辅助治疗对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丛进春 陈春生 +3 位作者 冯勇 马明星 夏志秀 刘鼎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450-1454,共5页
目的:进展期的低位直肠癌行新辅助治疗可明显降低局部复发,但是也可能会带来肛门功能的受损。本研究探讨新辅助治疗对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05年9月至2011年3月中... 目的:进展期的低位直肠癌行新辅助治疗可明显降低局部复发,但是也可能会带来肛门功能的受损。本研究探讨新辅助治疗对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05年9月至2011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03例行ISR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是否接受术前新辅助治疗分为CRT组(术前放化疗组)和对照组,通过向量测压、Saito功能问卷和Wexner评分来比较两组的肛门功能。结果:CRT组的术前静息向量容积和收缩向量容积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两组的测压结果均显著下降,CRT组的所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6、12个月Saito功能问卷结果除排便困难两组间没有差异外,其余CRT组结果均明显不如对照组;在术后24个月,排便频率、排便截断、气便分辨能力以及限制饮食4项CRT组仍不及对照组(P<0.05)。到术后24个月,两组Wexner评分均有下降趋势,CRT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需行ISR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会明显的影响术后的肛门功能,而且这种影响要至少会持续2年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新辅助放化疗 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肛门功能
下载PDF
低位直肠间质瘤腹腔镜辅助下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被引量:12
2
作者 崔明明 张宏 +4 位作者 刘鼎盛 张方圆 苟康 蔡圣彬 凌云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92-296,共5页
目的:针对伊马替尼治疗下的低位直肠间质瘤,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随访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9例低位直肠间质瘤患者,在术前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行腹腔镜辅助下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结果:... 目的:针对伊马替尼治疗下的低位直肠间质瘤,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随访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9例低位直肠间质瘤患者,在术前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行腹腔镜辅助下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结果:伊马替尼治疗前肿瘤大小为5~9 cm(中位值7.0 cm),治疗后肿瘤大小为2~4.5 cm(中位值3.5 cm)(P〈0.001)。治疗3~24个月(中位值7个月)行腹腔镜辅助下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住院时间5~9天(中位值7天),所有患者均行保护性造口,术后3个月行造口还纳术。Wexner评分在伊马替尼治疗前为1~4分(中位值2分),治疗后为1~5分(中位值2分)(P=0.397);造口还纳术后Wexner评分4~9分(中位值7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0.001),术后1年为1~5分(中位值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2)。术后有6例继续服用伊马替尼24~30个月。1例未继续服用伊马替尼,患者在30个月时出现盆底复发。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对于低位直肠间质瘤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质瘤 腹腔镜 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丛进春 戴显伟 +2 位作者 张宏 陈春生 刘恩卿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634-638,共5页
目的应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评估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对16例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并选择同期30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及30例肛门功能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 目的应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评估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对16例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并选择同期30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及30例肛门功能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研究。结果根据临床症状将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患者分为污便组和排便功能良好组,其肛管最大压力、向量容积及对称指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及低位前切除术对照组(P<0.001);污便组的最大收缩压、收缩向量容积及对称指数明显低于排便功能良好组(P<0.001);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25.0%(4/16)的患者出现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明显低于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93.3%(28/30),P<0.001。结论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患者肛管最大压力及向量容积下降,肛门功能不如行低位前切除术者。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是评估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较客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直肠肛管向量测压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长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杨阳 魏东 +3 位作者 赵艇 蔡建 张剑锋 王文航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6年第5期373-378,共6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中的手术效果及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8月行ISR的14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81例,开腹组60例...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中的手术效果及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8月行ISR的14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81例,开腹组60例,对比两组手术学指标、术后恢复情况、肿瘤学指标及长期疗效。腹腔镜组平均随访(56.6±15.8)个月,开腹组(58.2±18.9)个月。结果:相较开腹组,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P<0.001)、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腹腔镜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14.8%vs.33.3%,P=0.009)。两组标本远切缘、环周切缘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清扫淋巴结数量、肿瘤下缘距远切缘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复发率腹腔镜组6.2%,开腹组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腹腔镜组5年总生存率为79.0%,开腹组为75.0%(P=0.559)。结论:腹腔镜ISR治疗低位直肠癌安全、有效,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根治效果好,长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近,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肿瘤 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剖腹 长期疗效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钊 彭林涛 许书清 《癌症进展》 2018年第6期733-736,共4页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和开腹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ISR治疗,观察者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和开腹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ISR治疗,观察者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1周的血清学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和肿瘤恶性生物学指标)水平变化、手术相关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无预防性造口)、术后恢复情况(首次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5年生存情况,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or、GSH、E、SOD、VEGF、a FGF、b F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Cor、GSH、E、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VEGF、a FGF、b F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5.0%,低于对照组的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总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无论是采用腹腔镜手术,还是开腹ISR治疗,均可根治性切除肿瘤,两者的长期生存情况无明显差异,但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机体应激反应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可以做到微创,且可保留患者的肛门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 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低位直肠癌 疗效
下载PDF
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前 陈泽群 王卫卫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6期2173-2175,共3页
直肠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且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发病率较高。在直肠癌晚期易出现肠梗阻,侵犯周围组织,出现排尿困难、尿频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及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1]。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临床... 直肠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且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发病率较高。在直肠癌晚期易出现肠梗阻,侵犯周围组织,出现排尿困难、尿频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及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1]。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临床治疗直肠癌中广泛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保肛率,还具有创伤小、美观等优势[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排尿困难 保肛率 微创技 经腹 腹腔镜 肠梗阻
下载PDF
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俊东 李彬 吴奎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4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予以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经腹经肛管...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予以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肛门功能、并发症、复发情况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开始饮食时间、手术时间比较,P均<0.05;同组手术前后Wexner评分比较,P<0.05;两组术后Wexner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P均<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远处转移率比较,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予以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可有效改善患者肛门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腹腔镜 安全性
下载PDF
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
8
作者 郭世玉 韩广森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5期2730-2731,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太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接受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观...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太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接受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经腹IS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频次、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Wexner评分评估患者肛门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天数、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排便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6%(1/39)]低于对照组[23.07%(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病例脱落,两组Wexner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局部复发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7.94%(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腔镜经腹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有利于改善患者胃肠和肛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局部复发率,加快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经腹直肠癌前切除
下载PDF
超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恢复肛门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越 唐波 王智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6期503-506,共4页
直肠癌是发生率较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超低位直肠癌占全部直肠癌的3/4。为了提高保肛率,近年来临床多选择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术后虽保留肛门,但其功能会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也受之影响。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肛... 直肠癌是发生率较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超低位直肠癌占全部直肠癌的3/4。为了提高保肛率,近年来临床多选择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术后虽保留肛门,但其功能会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也受之影响。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肛门功能的恢复必不可少。近年来恢复肛门功能的方法各式各样且效果显著,本文就超低位直肠癌ISR术后患者恢复肛门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肛门功能
下载PDF
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宗林 王月 王龙丰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7年第5期395-397,共3页
目的探究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47例,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4例,实施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对照组23例,实施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 目的探究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47例,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4例,实施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对照组23例,实施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结束后评价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肛门功能满意率及肛门失禁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功能满意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失禁评分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佳,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低位结肠癌的有效手段,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超低位直肠癌 直肠癌保肛 应用效果
下载PDF
腹腔镜下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昆 雷云安 周延河 《微创医学》 2018年第5期602-604,614,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低位直肠癌患者16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采用腹腔镜行ISR手术的患者80例为观察组,接受开腹ISR术的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低位直肠癌患者16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采用腹腔镜行ISR手术的患者80例为观察组,接受开腹ISR术的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情况,观察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病理结果及TNM临床分期等,统计5年转移及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肛门功能Kirwan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5年局部复发率、5年远处转移率、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腹腔镜下行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可以达到完全切除肿瘤的治疗效果,且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胃肠功能恢复快,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下载PDF
改良式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茂才 杨进华 +1 位作者 卢志坤 梁鹤誉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223-224,共2页
目的分析改良式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观察组采用改良式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目的分析改良式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观察组采用改良式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肛门功能满意率及肛门失禁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肛门功能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肛门功能满意率两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肛门失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12个月肛门失禁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式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能提高术后3个月的肛门功能满意率,降低术后3个月和6个月肛门失禁评分,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改良
下载PDF
新辅助治疗联合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超低位直肠癌的长期效果
13
作者 涂升金 张雯迪 +4 位作者 刘健博 殷晋 汪晓东 李立 杨烈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38-546,共9页
目的基于当前最新版本华西肠癌数据库(DatabasefromColorectalCancer,DACCA)分析直肠癌患者采用新辅助治疗联合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的长期效果。方法根据制定的筛选条件,从2024年3月21日更新的DACCA... 目的基于当前最新版本华西肠癌数据库(DatabasefromColorectalCancer,DACCA)分析直肠癌患者采用新辅助治疗联合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的长期效果。方法根据制定的筛选条件,从2024年3月21日更新的DACCA中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944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索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特异性疾病生存期(disease specific survival,DSS)的影响因素。结果①新辅助治疗联合ISR治疗直肠癌的3年OS和DSS率分别为89.2%和90.4%,5年OS和DSS率分别为83.9%和85.4%。②不同ISR术式组、单纯化疗与放化疗组患者的总体、3年及5年OS和D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ypTNM分期组患者的总体、3年、5年OS和DSS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0~IⅡI期者较优。③BMI、ypTNM分期和RO切除均是OS和DSS的影响因素(P<0.05)。④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其中术后30d以内发生率为6.4%(60/944),术后30d至半年内发生率为7.5%(71/944),半年以上发生率为3.3%(31/944)。结论在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综合治疗中,采用新辅助治疗联合ISR手术可获得较为稳定、良好的远期肿瘤学疗效,且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不高,是可以选择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新辅助治疗 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长期效果 并发症 保肛
原文传递
超低位直肠癌行纵向部分括约肌切除术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比较 被引量:15
14
作者 丛进春 陈春生 +2 位作者 马明星 夏志秀 刘鼎盛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305-312,共8页
目的比较纵向部分括约肌切除术(PLRAS)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后直肠癌患者的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法将99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LRAS组(n=23)和ISR组(n=76)。于术后6、12及24个月,采用Saito功能问卷和Wexne... 目的比较纵向部分括约肌切除术(PLRAS)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后直肠癌患者的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法将99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LRAS组(n=23)和ISR组(n=76)。于术后6、12及24个月,采用Saito功能问卷和Wexner评分量表评估术后的肛门功能,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开发的特为结直肠肿瘤患者而设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QLQ-CR29)评估术后的生活质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吻合口狭窄:与ISR组比较,在术后6个月,PLRAS组的吻合口狭窄程度较重(P<0.001);在术后12个月时改善并不明显,狭窄程度仍较ISR组重(P=0.003);在术后24个月,2组患者的吻合口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②Saito功能问卷结果:术后6个月时,PLRAS组存在排便截断(P=0.016)、存在排便困难(P=0.008)及能分辨排气和排便(P<0.001)患者的比例均较ISR组高;在术后12个月,PLRAS组能分辨排气和排便患者的比例仍较ISR组高(P=0.017);在术后24个月,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Wexner得分结果:各时点2组患者的Wexn er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生活质量:在术后6个月,PLRAS组患者的会阴部疼痛得分(P=0.031)和性交困难得分(P=0.006)均高于ISR组,而排气失禁(P=0.003)、排便失禁(P=0.043)和女性性功能(P=0.023)得分均低于ISR组;在术后12个月,PLRAS组患者的排气失禁(P=0.012)和女性性功能(P=0.017)得分均低于ISR组,而性交困难(P=0.012)得分高于ISR组;在术后24个月,2组患者各项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RAS术后12个月内的肛门狭窄情况和对女性性功能的影响均较ISR术更为严重,但到术后24个月,其可达到同ISR术相似的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部分括约肌切除 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直肠癌 肛门功能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低位直肠癌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肠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剑锋 魏东 +3 位作者 赵艇 蔡建 张远耀 高春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609-1612,共4页
目的检测3种不同治疗方法下低位直肠癌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患者术后肛肠动力学指标,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3例低位直肠癌ISR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新辅助化疔联合腹腔镜直肠前切除ISR组(A组,n=32):... 目的检测3种不同治疗方法下低位直肠癌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患者术后肛肠动力学指标,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3例低位直肠癌ISR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新辅助化疔联合腹腔镜直肠前切除ISR组(A组,n=32):腹腔镜直肠前切除ISR组(B组,H=43):开腹直肠前切除ISR组(C组,n=38),采用月T肠压力监测仪分别检测3组术前、术后3、6、9、12个月肛管动力学、结肠末端动力学、月丁管结肠末端动力学相关指标,观察并对比其变化趋势。结果肛管静息压A、B、C组术后3个月[(33.53±6.58)、(24.69±5.62)、(14.86±5.54)mmHg(1mmHg=0.133kPa)]均分别低于术前[(49.37±14.32)、(47.32±7.87)、(46.50±10.02)mmHg](P〈0.05),且A组[(33.53±6.58)mrnHg]比同期B、C组[(24.69±5.62)、(14.86±5.54)mmHg]降低幅度小(P〈0.05)。3组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阳性率于术后3个月均降低(P〈0.05),且A组比同期B、C组高(P〈0.05)。球囊排出试验时间、初始排便容量阈值及最大耐受容量A组均较B组提前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较C组提前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腹腔镜直肠前切除对排便动力学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肛肠动力学
原文传递
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低前综合征评分 被引量:13
16
作者 马明星 丛进春 +1 位作者 陈春生 夏志秀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225-1230,共6页
目的低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评分是针对低位直肠保肛手术功能的简洁、直观的评估工具。本研究拟通过与低前切除术的对比,探讨用LARS评分来评估低位直肠癌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 目的低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评分是针对低位直肠保肛手术功能的简洁、直观的评估工具。本研究拟通过与低前切除术的对比,探讨用LARS评分来评估低位直肠癌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后肛门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对7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了保肛手术,其中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23例为ISR组,行低前切除术的53例为LAR组。功能评估分别采用LARS评分、Saito功能问卷和Wexner评分,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开发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QLQ-C30和QLQ-CR29问卷。结果研究病例中48例(63.2%)出现重度LARS,21例(27.6%)出现轻度LARS,7例(9.2%)无LARS,其中ISR组与LAR组LARS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但单项评分中的"稀便的遗粪现象"ISR组更为严重(P=0.009)。Saito功能问卷、Wexner评分和EORTC QLQ-C30评分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R组的EORTC QLQ-CR29量表中排便失禁和皮肤灼痛2个单项得分要高于LAR组(P<0.05),其余各项评分2组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肛门功能虽然并不劣于低前切除术,但是都容易出现重度的低前切除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前综合征评分 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低前切除
原文传递
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肿瘤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小龙 邓磊 +1 位作者 汪晓东 李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15-518,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术后肿瘤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复习应用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报道,总结此术式的肿瘤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肿瘤学效果主要包括: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术后生存... 目的探讨应用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术后肿瘤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复习应用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报道,总结此术式的肿瘤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肿瘤学效果主要包括: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术后生存率和死亡率。影响因素包括:患者肿瘤学指标、手术操作、围手术期放化疗等。结果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率、生存率、死亡率等与传统术式相似。肿瘤分期较高、存在转移及手术操作不规范会严重影响术后肿瘤学效果;术前放化疗的应用可提高术后肿瘤学效果,但可能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结论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肿瘤学效果是可以接受的,为提高其效果还需仔细筛选患者,并合理安排放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直肠癌 肿瘤学效果 影响因素 放化疗
原文传递
腹腔镜辅助下的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直视下的吻合器一期吻合 被引量:7
18
作者 丛进春 徐琨 +3 位作者 陈春生 夏志秀 马明星 张方圆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35-540,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的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且在直视下吻合器一期吻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8例低位直肠癌实施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患者,其中采用腹腔镜辅助且吻合器一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的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且在直视下吻合器一期吻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8例低位直肠癌实施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患者,其中采用腹腔镜辅助且吻合器一期吻合的患者45例,命名为SCAA组;采用传统吻合方式的患者93例(55例开腹,38例腹腔镜),命名为HCAA组。并发症的比较只涉及与吻合有关的,肛门功能的比较只涉及采用腹腔镜技术的病例。结果 1吻合口漏发生率SCAA组要明显低于HCAA组(P=0.001),HCAA组吻合口狭窄的程度较SCAA组严重(P=0.022),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道形成、直肠黏膜脱垂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SCAA组的Saito功能问卷中的排便困难发生率要明显低于HCAA组(P=0.016),其他7项和Wexner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改良的腹腔镜辅助下的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且在直视下吻合器一期吻合可明显减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肛门功能也不劣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低位直肠癌
原文传递
超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肠动力学及肛门功能评价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威海 宋新飞 《现代医学》 2016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评价不同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后的肛肠动力学及肛门功能。方法:将10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新辅助化疗联合腹腔镜直肠前切除组(A组)、腹腔镜直肠前切除组(B组)和开腹直肠前切除组(C组),分别检测3组术前及术后3、6... 目的:评价不同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后的肛肠动力学及肛门功能。方法:将10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新辅助化疗联合腹腔镜直肠前切除组(A组)、腹腔镜直肠前切除组(B组)和开腹直肠前切除组(C组),分别检测3组术前及术后3、6、9、12个月时的肛肠动力学指标并进行肛门功能评价。结果:3组患者术后3个月肛管静息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A组降低的程度最大(P<0.05),术后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3组患者结肠末端肛管收缩和抑制反射阳性率在术后3个月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同期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术后肛门功能评价,A组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对患者肛肠功能影响最小,术后恢复更快,推荐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肛肠动力学 肛门功能评价
原文传递
腹腔镜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术后疗效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丁寿亮 甘志明 +1 位作者 汪晓东 李立 《现代医学》 2015年第7期946-949,共4页
目前腹腔镜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已应用于治疗直肠癌的临床实践之中并得到认可,关于腹腔镜ISR治疗直肠癌的术后疗效也已成为结直肠外科医师所热衷讨论的话题。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腹腔镜ISR的手术特点、术后康复指标、术后并发症和... 目前腹腔镜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已应用于治疗直肠癌的临床实践之中并得到认可,关于腹腔镜ISR治疗直肠癌的术后疗效也已成为结直肠外科医师所热衷讨论的话题。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腹腔镜ISR的手术特点、术后康复指标、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远期疗效等方面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就近期国内外对腹腔镜ISR治疗直肠癌术后疗效的多项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直肠癌 文献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