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关键工艺参数设计 被引量:3
1
作者 杨菁 管崇武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15期142-145,共4页
为确立科学、合理的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关键工艺参数范围,运用物质平衡等相关原理,对系统内循环量、养鱼槽体面积与池塘面积比进行科学设计,并讨论了鱼粪及残饵收集率等基本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体容积为198 m3(22 m×5 m×... 为确立科学、合理的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关键工艺参数范围,运用物质平衡等相关原理,对系统内循环量、养鱼槽体面积与池塘面积比进行科学设计,并讨论了鱼粪及残饵收集率等基本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体容积为198 m3(22 m×5 m×1.8 m)、溶氧为6 mg/L的槽体中开展养殖密度达100 kg/m3大宗鱼类养殖。当鱼粪及残饵收集率为30%时,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内循环量设计为664.78 m3/h(约每18 min槽内水体交换一次),槽体面积与池塘面积比设计为1.03%~1.55%;当鱼粪及残饵收集率为60%,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内循环量设计为584.26 m3/h(约每20 min槽内水体交换一次),槽体面积与池塘面积比设计为1.18%~1.77%。需综合考量设定最佳鱼粪及残饵收集率,以降低模式运行能耗。本设计为提升模式技术性能,促进池塘内循环养殖技术发展及广泛推广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 内循环养殖 工艺参数 设计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下不同营养水平饲料对建鲤生长性能及养殖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曾娟 高启平 苏宝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7-112,共6页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下不同营养水平饲料对建鲤(Cyprinus carpiovar)生长性能及养殖效益的影响,以常规池塘养殖营养水平饲料为对照,提高蛋白、脂肪含量,形成3个营养水平的试验饲料,其中粗蛋白水平分别为32%、34%、38%,粗脂肪水平...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下不同营养水平饲料对建鲤(Cyprinus carpiovar)生长性能及养殖效益的影响,以常规池塘养殖营养水平饲料为对照,提高蛋白、脂肪含量,形成3个营养水平的试验饲料,其中粗蛋白水平分别为32%、34%、38%,粗脂肪水平分别为8%、10%、11%,分别记为F1、F2、F3组,每组设3个重复,在跑道池(22 m×5 m×2 m)中连续投喂初始平均体重为(85.26±0.98)g的建鲤幼鱼72 d。结果显示:饲料营养水平对建鲤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F3组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F1、F2。饲料营养水平对建鲤肝体指数、肠体指数和肥满度无显著影响;F3组的空腔率显著低于F1组。对照组F1的养殖效益最高,随着饲料营养水平的提高,建鲤养殖效益下降。综上所述,在池塘内循养殖模式下,投喂蛋白含量在32%左右,脂肪含量在8%左右及适量限制性氨基酸的饲料,建鲤幼鱼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鲤(Cyprinus carpiovar) 池塘内循环养殖 营养水平 生长性能 养殖效益
下载PDF
基于珊瑚骨基质的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效果
3
作者 牛原青 孙好芬 +2 位作者 陆继哲 徐爱玲 宋志文 《河北渔业》 2019年第12期8-11,49,共5页
采用珊瑚骨作为生物膜载体,利用海水素配制人工海水,构建盐度为15‰(海水)和5‰(淡水)的两个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系统,通过添加硝化细菌菌剂和氮源,分别用8 d和13 d建立硝化功能。按照500尾/m 3密度投入虾苗后,海水系统和淡水系统分别... 采用珊瑚骨作为生物膜载体,利用海水素配制人工海水,构建盐度为15‰(海水)和5‰(淡水)的两个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系统,通过添加硝化细菌菌剂和氮源,分别用8 d和13 d建立硝化功能。按照500尾/m 3密度投入虾苗后,海水系统和淡水系统分别运行97 d和83 d。在运行期间淡水和海水系统养殖水体氨氮浓度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平均浓度分别为(0.015±0.008)mg/L和(0.014±0.008)mg/L;在海水系统运行前60 d,亚硝氮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在60~90 d,亚硝氮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在90 d后,海水系统亚硝氮浓度开始快速增加,最终达到3.43 mg/L;淡水系统在运行前40 d亚硝氮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40 d后开始小幅上升,运行至70 d后,亚硝氮浓度开始快速增加,最终达到0.52 mg/L。最终海水系统和淡水系统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分别为51.5%和4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内循环养殖系统 生物膜 氨氮 亚硝氮
下载PDF
封闭式内循环石斑鱼养殖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志敏 《渔业现代化》 2004年第4期16-17,共2页
关键词 石斑鱼 封闭式内循环养殖 苗种选择 饲养管理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9
5
作者 刘梅 宓国强 +1 位作者 郭建林 原居林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04-1717,共14页
为了综合评价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在黄颡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取IPA模式、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和野生环境(WE)下的黄颡鱼各50尾为研究对象,在养殖322 d后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进行比较。... 为了综合评价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在黄颡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取IPA模式、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和野生环境(WE)下的黄颡鱼各50尾为研究对象,在养殖322 d后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 IPA组黄颡鱼的成活率显著高于UPA组(P<0.05),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略低于UPA组(P>0.05)。2) IPA组和WE组黄颡鱼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低于UPA组(P <0.05); IPA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WE组(P<0.05),而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 IPA组和UPA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 IPA组血清中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肌酐、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4) IPA组和WE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但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而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 <0.05); 3组黄颡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苯丙氨酸+酪氨酸,且IPA组和WE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和WE组黄颡鱼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且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由此得出,IPA组黄颡鱼具有较高的成活率,较好的体形,其肌肉营养品质优于UPA组黄颡鱼,且健康状况也优于UPA组黄颡鱼,但仍差于WE组黄颡鱼。因此,应进一步优化IPA的环境条件(如流速因子、养殖密度等)以及人工配合饲料配方以迎合消费者对于黄颡鱼营养和味道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常规池塘养殖 野生环境 黄颡鱼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肌肉营养成分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倩 郭建林 +5 位作者 王雨辰 姜建湖 孙丽慧 宓国强 陈建明 顾志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4-370,共7页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IPR)模式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传统池塘养殖作为对照组,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IPR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环境水体微...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IPR)模式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传统池塘养殖作为对照组,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IPR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环境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IPR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门分类水平,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成为绝对优势菌,所占丰度为92.47%;对照组的优势菌由梭杆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组成,三者所占的丰度分别为34.45%、33.30%和21.30%。在养殖水环境中,两种养殖模式的微生物群落数均大于肠道样本,且二者优势菌不同;IPR水环境的优势菌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36.53%),其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4.67%);对照组水体中的优势菌为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分别占细菌总数的38.99%和28.15%。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高于肠道样本,IPR养殖对象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低。本研究结果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应注意该模式下养殖对象的肠道健康,加强养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 肠道微生物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R)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关键技术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13
7
作者 崔凯 汪翔 +7 位作者 魏泽能 陆剑锋 李海洋 赖年悦 徐薇 卢文轩 蒋阳阳 李正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7期86-91,共6页
针对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的现有水平,阐述了IPA应用规模,并开展了IPA养殖槽和净化区功能试验,最后对IPA养殖水产品进行了品质分析。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 关键技术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省池塘内循环流水特色养殖模式构建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魏泽能 崔凯 +7 位作者 李海洋 赖年悦 陆剑锋 徐薇 李正荣 卢文轩 梁阳阳 郭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5期84-86,共3页
针对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的现有水平,阐述了安徽省IPA应用状况,并构建了一些特色淡水鱼IPA养殖模式,分析了其养殖效果和存在问题。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 养殖模式 养殖效果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对养殖塘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磷时空分布特征及释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梅 原居林 +4 位作者 练青平 倪蒙 郭爱环 张雷鸣 顾志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5-1056,共12页
为了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circulation Pond Aquaculture,IPA)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不同磷形态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释放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IPA一条水槽前后端设置6个采样点,共设置4条,同时对常规传统... 为了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circulation Pond Aquaculture,IPA)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不同磷形态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释放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IPA一条水槽前后端设置6个采样点,共设置4条,同时对常规传统池塘(Usual Pond Aquaculture,UPA)设置5个采样点,采用SMT(磷形态标准测试程序)法测量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组成,对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磷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统计了磷释放通量及主要影响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IPA上覆水及间隙水中不同形态磷含量低于UPA,且IPA水体磷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水槽后端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水槽前端则表现为上覆水向沉积物汇集;(2)在养殖中后期,空间上,IPA水槽后端沉积物不同磷形态随着距离增加逐渐降低,且均低于UPA;时间上,2种模式TP、IP、OP和Fe/Al-P随着养殖的进行而显著增加,Ca-P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UPA基本表现为沉积物对磷的吸收,而IPA磷释放通量时空差异较大,养殖初期,水槽前端表现对磷的吸收,水槽后端10 m内则少量释放;至养殖中后期,槽后端10 m内表现对磷的大量释放;而后端20和30 m在养殖初期磷通量较小,至养殖中期均转变为对磷的吸收,至养殖末期则转变为对磷的释放;(4)2种模式磷通量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基本一致,TP、IP释放通量和pH呈显著正相关,各形态磷释放通量和沉积物Eh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温度的升高对各沉积物不同形态磷的释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IPA沉积物磷组分时空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分布在水槽后端10 m内,且在养殖中后期向上覆水大量集中释放。研究旨在为IPA改进固体颗粒物拦截方法、提高残饵和粪便的收集效率及养殖水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上覆水 沉积物 间隙水 磷含量 释放通量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水系统养殖斑点叉尾鮰与传统养殖模式的比较试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林 胡建勇 +2 位作者 李晓东 高攀 徐军 《黑龙江水产》 2023年第6期433-436,共4页
为探索利用池塘内循环水与传统模式养殖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区别,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昌吉县示范基地开展了池塘内循环水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比较试验。选择3条流水槽开展养殖试验,净化单元放置... 为探索利用池塘内循环水与传统模式养殖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区别,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昌吉县示范基地开展了池塘内循环水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比较试验。选择3条流水槽开展养殖试验,净化单元放置生物浮床,对照池塘面积20亩,在同等条件下经过144d的养殖试验,记录养殖数据,分析比较两种养殖模式的斑点叉尾鮰生长情况和养殖效益。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池塘内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和对照池塘比较,虽然单产相当,但亩均效益大幅提高,主要在人工费、水资源费、生产管理环节和投入品用量等方面支出明显减少,流水槽系统较传统池塘低46.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养殖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传统模式 比较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技术关键及突破方向初步分析
11
作者 阳清发 龙祥平 +2 位作者 蒋芳 覃川杰 马秋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2年第1期131-133,共3页
由于传统水产养殖污染问题进一步暴露,技术性短板开始显现,因此,创新养殖技术模式,加快推进水产养殖绿色转型升级,成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分析了水产集约化养殖的环保要求和优势,以及内循环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技术关键和突破方向,以... 由于传统水产养殖污染问题进一步暴露,技术性短板开始显现,因此,创新养殖技术模式,加快推进水产养殖绿色转型升级,成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分析了水产集约化养殖的环保要求和优势,以及内循环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技术关键和突破方向,以期为池塘循环水养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养殖 内循环养殖 粪污去除 节能降耗
下载PDF
宁海县推广内循环对虾养殖模式开辟新开地
12
作者 徐鹏飞 《现代渔业信息》 2003年第4期12-12,共1页
海水养殖高科技封闭式内循环集约化养殖在宁海县已实施两年,2001年实施总面积约70亩,分布在越溪、明港两地,通过验收时亩产达到780kg。2002年总面积扩大到120亩,分3个试验点。经专家验收结果,亩产达到1,000kg。为传统养殖80kg的10多倍,... 海水养殖高科技封闭式内循环集约化养殖在宁海县已实施两年,2001年实施总面积约70亩,分布在越溪、明港两地,通过验收时亩产达到780kg。2002年总面积扩大到120亩,分3个试验点。经专家验收结果,亩产达到1,000kg。为传统养殖80kg的10多倍,开创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海县 封闭式内循环养殖模式 对虾 养殖技术 海水养殖
下载PDF
一株内循环流水养殖池塘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氮磷去除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阳龙江 韩璐璐 +3 位作者 杨成年 翟旭亮 梅会清 朱成科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1年第1期33-40,共8页
为提高内循环流水养殖池塘净化区域的净化能力,从重庆潼南区内循环流水养殖池塘的底泥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光合细菌(命名为菌株GR01)。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和扫描吸收光谱,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测定菌株G... 为提高内循环流水养殖池塘净化区域的净化能力,从重庆潼南区内循环流水养殖池塘的底泥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光合细菌(命名为菌株GR01)。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和扫描吸收光谱,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测定菌株GR01在不同温度、不同pH、不同盐度条件下的660 nm处的吸光度(A660),确定其最优培养条件。测定氨氮(NH3-N)、亚硝酸盐氮(NO_(2)^(-)-N)、总氮(TN)、总磷(TP)含量,探究在室内模拟条件下该菌株对内循环流水养殖池塘净化区水体的去污能力。结果显示:菌株GR01为北京红篓菌(Rhodocista pekingensis),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8.0,最适盐度为10‰,该菌株对尾水中NH3-N、NO_(2)^(-)-N、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57.42%、28.74%、32.67%、32.85%。研究表明,菌株GR01对氮、磷具有明显的去除效率,其中对氨氮的去除效率最高,与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结合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流水养殖池塘 光合细菌 分离鉴定 适宜培养条件 去污能力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对黑鲷肌肉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艺 周振平 +3 位作者 林培华 黄伟卿 张伟 陈仕玺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2年第3期107-112,共6页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IPA)养殖模式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肌肉品质的影响,对采用IPA模式和传统池塘模式(TPA)养殖的两组黑鲷进行随机抽样、取样,分别进行了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组分的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IPA组...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IPA)养殖模式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肌肉品质的影响,对采用IPA模式和传统池塘模式(TPA)养殖的两组黑鲷进行随机抽样、取样,分别进行了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组分的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IPA组粗蛋白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TPA组,IPA水分含量显著低于TPA组(P<0.05),IPA组粗脂肪和灰分含量高于TPA组,差异不显著(P>0.05)。IPA组和TPA组黑鲷肌肉中均检出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每种氨基酸含量IPA组均极显著高于TPA组(P<0.01),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4.32和76.90,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半胱氨酸。两组黑鲷均检出脂肪酸10种,其中饱和脂肪酸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4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IPA组均高于TPA组,差异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IPA组低于TPA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IPA养殖模式可以明显提高黑鲷肌肉蛋白质营养价值,但降低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池塘养殖模式 黑鲷 肌肉品质 营养成分
下载PDF
水生植物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沈佳明 陆奇 +2 位作者 韩斌 朱云海 沈亚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期196-198,202,共4页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低碳养殖模式,发展前景广阔。本研究以一新建成并运行1年的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基地为研究对象,对其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变化及水质动态规律进行了调查,以期为该模式的完善、推广提供参考。调查...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低碳养殖模式,发展前景广阔。本研究以一新建成并运行1年的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基地为研究对象,对其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变化及水质动态规律进行了调查,以期为该模式的完善、推广提供参考。调查结果表明,从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内共采集到水生维管束植物32种,主要以挺水及湿生植物为主。与运行初始相比,水生植物种类增加显著,共增加2.6倍。得益于更加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类型以及更高的水生植被面积占比,尾水处理池的水质总体优于循环水净化处理区。而若要充分发挥净化处理区功能,应增加主池塘的水生植物的配置种类及面积,从而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从实际生产角度考虑,除配置水生态工程一些常用水生植物种类外,可加大水生蔬菜的配置应用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水生植物 水质 水生蔬菜
下载PDF
基于内循环3.0养殖设备的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技术
16
作者 阳清发 刘东 +2 位作者 龙祥平 覃川杰 马秋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2年第9期65-70,共6页
阐述了内循环3.0养殖设备系统基本原理、内循环3.0养殖设备模式图、养殖设备系统建设池塘条件;介绍了传统养鱼塘改造升级时建设养殖水槽、常规养蟹养青虾池塘建设养殖水槽、稻渔综合种养种植区建设养殖水槽、藕池建设养殖水槽等养殖设... 阐述了内循环3.0养殖设备系统基本原理、内循环3.0养殖设备模式图、养殖设备系统建设池塘条件;介绍了传统养鱼塘改造升级时建设养殖水槽、常规养蟹养青虾池塘建设养殖水槽、稻渔综合种养种植区建设养殖水槽、藕池建设养殖水槽等养殖设备系统主要建设场所;探讨了养殖设备系统建设内容、净化区生态系统构建与品种搭配;总结了适养品种选择、养殖管理等养殖生产管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3.0养殖设备 池塘工业化 循环养殖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草鱼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凯 李奎 +1 位作者 石伟 管卫兵 《湖南农业科学》 2021年第8期70-73,共4页
为推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简称流水槽养殖)在宁夏地区的应用,于2017-2018年对银川光明渔场基地流水槽系统的草鱼生产情况和水质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草鱼产量在2017年达到了68.1 kg/m^(3),2018年达到了76.8 kg/m^(3);整... 为推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简称流水槽养殖)在宁夏地区的应用,于2017-2018年对银川光明渔场基地流水槽系统的草鱼生产情况和水质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草鱼产量在2017年达到了68.1 kg/m^(3),2018年达到了76.8 kg/m^(3);整个养殖期间,流水槽内和流水槽外塘中水质均保持良好;同时,养殖尾水通过稻渔共作系统处理,既减少了污染,也实现了水稻种植化肥的减量。总的来说,与稻渔共作系统相结合的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既稳产高效又生态环保,值得大规模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草鱼 水质 稻渔共作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营养品质及特征风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韦毓 翁旭东 +5 位作者 于瑾 高阳 应晓国 余林 胡家杰 曾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252,共10页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条件下鲫鱼的营养品质及特征风味,对鲫鱼形体、基础营养成分、蒸煮损失和持水力、肌肉蛋白质消化率、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跑道组和池塘组鲫鱼的...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条件下鲫鱼的营养品质及特征风味,对鲫鱼形体、基础营养成分、蒸煮损失和持水力、肌肉蛋白质消化率、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跑道组和池塘组鲫鱼的形体指标和基础营养成分具有较大差异,其中跑道组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同时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的蒸煮损失和持水力相接近。跑道组鲫鱼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池塘组鲫鱼(P<0.05)。游离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跑道组鲫鱼中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和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丙氨酸等)含量均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因此跑道组鲫鱼可能具有更佳的风味。此外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肌肉氨基酸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跑道组鲫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4.8038 g/100 g)高于池塘组(1.4111 g/100 g)。基于GC-IMS结果可知,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的挥发性化合物具有显著差异。通过层次聚类热图分析从57种挥发性化合物中筛选出了33种特性差异标记物用以区分不同养殖模式下的鲫鱼。研究结果表明,池塘内循环流水跑道养殖在一定程度上对鲫鱼营养品质和特征风味有所改善,可以通过GC-IMS技术进行有效快速鉴别,同时阐明了风味感官差异的物质基础,为淡水鱼养殖模式选择和产品定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传统池塘养殖模式 跑道养殖模式 鲫鱼 营养品质 风味
下载PDF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不同养殖模式氮磷收支及养殖效果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梅 原居林 +2 位作者 倪蒙 练青平 郭爱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8-728,共11页
为了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IPRA)氮磷收支变化及养殖效果情况,阐明其生态特征及营养物质的来源与归宿,合理评价IPRA的经济与生态效益,通过定期采样计算氮磷的输入和输出项目,同时设置传统常规养... 为了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IPRA)氮磷收支变化及养殖效果情况,阐明其生态特征及营养物质的来源与归宿,合理评价IPRA的经济与生态效益,通过定期采样计算氮磷的输入和输出项目,同时设置传统常规养殖池塘(usual pond aquaculture,UPA)为对照组。结果表明:(1)两种养殖模式中,饲料是池塘氮、磷输入的主要来源,分别占IPRA和UPA池塘氮输入的95.02%±2.31%和94.57%±1.82%,占两种模式磷输入的93.19%±2.75%和91.81%±4.44%;(2)底泥沉积是氮、磷输出的主要方式,占IPRA和UPA氮输出的45.16%±1.31%和53.98%±1.48%,占磷输出的40.28%±3.19%和59.59%±4.45%,差异显著(P<0.05),其次是养殖产出,IPRA渔获物氮输出比例37.73%±0.91%高于UPA的35.07%±0.99%,差异不显著(P>0.05),磷输出比例25.50%±1.77%显著高于UPA的20.78%±1.33%(P<0.05);(3)IPRA对氮的绝对和相对利用率高于UPA,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对磷的利用率显著高于UPA(P<0.05),IPRA提高了养殖对象对氮、磷的吸收利用率;(4)IPRA耗水系数、排水系数及排污系数均显著低于UPA(P<0.05),但IPRA养殖效益显著高于UPA(P<0.05)。综上所述,IPRA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新型养殖模式,可以进行推广应用。本研究旨在为今后更好地开展IPRA水质管理和科学养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IPRA模式在节水生态、经济效益等评价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氮磷收支 养殖效果
下载PDF
两种养殖模式太湖鲂鲌肌肉营养特性及食用品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蒋文枰 程顺 +4 位作者 贾永义 刘士力 迟美丽 郑建波 顾志敏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0-36,共7页
本研究测定了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和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太湖鲂鲌(Culter alburnus♀×Megalobrama terminalis♂)[体质量分别为(741.21±90.81)g和(754.73±89.30)g]背部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 本研究测定了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和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太湖鲂鲌(Culter alburnus♀×Megalobrama terminalis♂)[体质量分别为(741.21±90.81)g和(754.73±89.30)g]背部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元素含量和质构特性,以比较二者肌肉营养特性和食用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IPA模式太湖鲂鲌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氨基酸总量(∑_(TAA))、必需氨基酸总量(∑_(EAA))、呈味氨基酸总量(∑_(DAA))和∑_(DAA)/∑_(TAA),均显著高于UPA模式(P<0.05),粗脂肪含量则显著低于UPA模式(P<0.05)。IPA模式太湖鲂鲌肌肉饱和脂肪酸(SFA)中的月桂酸(C12∶0)和硬脂酸(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的棕榈油酸(C16∶0),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的α-亚麻酸(C18∶3n3)、二十碳五烯酸(C20∶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均显著高于UPA模式(P<0.05)。两组鱼均含有丰富、均衡的矿物质元素,其中IPA模式钾(K)和锌(Zn)含量显著高于UPA模式(P<0.05)。IPA模式太湖鲂鲌肌肉的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和弹性等均显著高于UPA模式(P<0.05)。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池塘养殖,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太湖鲂鲌具有低脂高蛋白、∑_(TAA)、∑_(DAA)和∑_(EPA+DHA)含量高及矿物质含量丰富均衡等高营养特性和风味鲜美、口感爽脆的食用品质,具有良好养殖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鲂鲌 传统池塘养殖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营养特性 食用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