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脂血症对内源凝血途径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红斌 罗冰 张健愉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1118-1118,共1页
关键词 高脂 内源凝血途径 功能 高黏症候群 因子活性
下载PDF
内源凝血途径在纤维蛋白溶解中的作用
2
作者 王智 李凤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3年第S1期309-311,共3页
由内源凝血途径继发生成的凝血酶 (FⅡa)可活化一个被称之为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 (TAFI) ,该物质具有下调纤溶系统活性、防止血凝块被纤溶酶 (PL)过早溶解的作用 ,从而使止血栓更加稳固。通过干扰内源凝血途径的关键环节 ,不但可使... 由内源凝血途径继发生成的凝血酶 (FⅡa)可活化一个被称之为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 (TAFI) ,该物质具有下调纤溶系统活性、防止血凝块被纤溶酶 (PL)过早溶解的作用 ,从而使止血栓更加稳固。通过干扰内源凝血途径的关键环节 ,不但可使血凝块形成的体积变小 ,而且可使其对PL的敏感性增强 ,从而为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凝血途径 因子XI 纤维蛋白溶解 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
原文传递
内源凝血途径在纤维蛋白溶解中的作用
3
作者 王智 张建辉 杨延泽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9年第3期73-75,共3页
由内源凝血途径继发生成的大量凝血酶可以活化一个被称之为凝血酶可以活化的纤溶抑制物,活化的该物质具有下调纤溶活性的作用,从而保护血凝块不被纤溶酶过早地溶解,而使血栓更加稳定和牢固。通过干扰内源凝血途径的关键环节,不但可... 由内源凝血途径继发生成的大量凝血酶可以活化一个被称之为凝血酶可以活化的纤溶抑制物,活化的该物质具有下调纤溶活性的作用,从而保护血凝块不被纤溶酶过早地溶解,而使血栓更加稳定和牢固。通过干扰内源凝血途径的关键环节,不但可以使血凝块形成的体积变小,而且还可以使其对纤溶酶的溶解作用变得更加敏感。这将为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凝血途径 纤维蛋白溶解 Ⅺ因子 羧基肽酶
原文传递
高脂蛋白血症引起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活性增高临床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红斌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2年第S1期13-14,共6页
目的 在高脂蛋白血症患者中常会出现高粘症候群。为了探讨凝血系统是否参与或受其影响 ,其内在联系如何 ,在治疗上是否需要采取防犯措施 ,在临床上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方法 选择门诊和住院高脂蛋白血症病例 30例 ,对照组 4 0例 ,... 目的 在高脂蛋白血症患者中常会出现高粘症候群。为了探讨凝血系统是否参与或受其影响 ,其内在联系如何 ,在治疗上是否需要采取防犯措施 ,在临床上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方法 选择门诊和住院高脂蛋白血症病例 30例 ,对照组 4 0例 ,均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率 (RATIO) ,凝血酶元时间 (PT) ,纤维蛋白元 (FIB)。同时再比较APTT、RATIO水平与高粘血症症候群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PT、FIB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P >0 0 5 ) ,而APTT、RATIO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APTT、RATIO降低时出现高粘症候群症状者显著升高。结论 高脂蛋白血症可导致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活性增高 ,可能是产生高粘症候群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 部分活酶时间 内源凝血途径
全文增补中
内源性凝血途径与静脉血栓栓塞症 被引量:2
5
作者 庄凯雪 傅应云 《内科》 2020年第4期436-439,共4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个高发病率及高致死率的多因素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DVT)以及肺血栓栓塞症(PTE),其致病因素包括遗传性因素、获得性因素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内源性凝血途径作为凝血过程的主要途径参与了血栓形成过程,本文就内源...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个高发病率及高致死率的多因素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DVT)以及肺血栓栓塞症(PTE),其致病因素包括遗传性因素、获得性因素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内源性凝血途径作为凝血过程的主要途径参与了血栓形成过程,本文就内源性凝血途径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栓栓塞症 内源途径 综述
下载PDF
丁胺卡那霉素对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费鲜明 周永列 +2 位作者 邱莲女 吴建国 张可 《浙江检验医学》 2010年第2期3-8,共6页
目的观察丁胺卡那霉素对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试验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方法 :将不同浓度(0mg/L组、30mg/L组、91mg/L组和910mg/L组)丁胺卡那霉素分别与献血者富血小板血浆和乏血小板血浆作用。检... 目的观察丁胺卡那霉素对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试验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方法 :将不同浓度(0mg/L组、30mg/L组、91mg/L组和910mg/L组)丁胺卡那霉素分别与献血者富血小板血浆和乏血小板血浆作用。检测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活化血小板P-选择素,GPIIb/IIIa及纤维蛋白原受体(Fg-R)表达水平,PT,APTT,TT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以前述4种浓度丁胺卡那霉素以及62.5U/ml肝素钠和109mmol/L枸橼酸钠分别与新鲜全血作用,测定全血凝固时间(CT)及血浆Ca2+浓度。分别检测10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在丁胺卡那霉素常规剂量治疗前和治疗后30min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选择素、GPIIb/IIIa及Fg-R表达水平,并测定PT、APTT、CT和血浆Ca2+浓度。结果 30mg/L组血小板最大聚集、P-选择素和Fg-R分别为(65.8±3.9)%、(9.2±1.0)%和(12.6±1.7)%,显著低于0mg/L组的(88.0±4.6)%、(16.1±1.3)%和(31.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442,8.432和9.993,P值均【0.001),而对3者的抑制率分别为25.2%、42.9%和59.4%,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71、9.11和10.34,P值均【0.01);30mg/L组APTT(80.5±6.8)s和CT(857±66)s明显高于0mg/L组的(33.0±3.6)s和(447±3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312和13.211,P值均【0.001);丁胺卡那霉素浓度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呈显著负相关,与聚集的抑制率呈显著正相关,与APTT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32、0.939和】0.870,P值均【0.05];30mg/L组,91mg/L组和910mg/L组呈剂量依赖性抑制P-选择素和Fg-R表达及使CT增加[F组间=21.44,26.24和】29.81,P均【0.01];除910mg/L组PT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外,各组GPIIb/IIIa、PT、TT、Fg以及血浆Ca2+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丁胺卡那霉素治疗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51.6±10.1)%、P-选择素(6.8±1.8)%和Fg-R(20.1±5.8)%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6.8±11.4)%、(10.9±3.1)%和(28.5±7.4)%,APTT(49.8±5.9)s和CT值(660±59)s则明显高于治疗前的(26.9±3.8)s和(410±4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56,8.875、7.423、10.012和11.322,P值均【0.001)。治疗前、后GPIIb/IIIa、PT和Ca2+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胺卡那霉素通过抑制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活化和释放反应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可能通过抑制内源凝血系统因子途径而抑制凝血功能,从而对凝血功能有抑制作用。应用丁胺卡那霉素抗感染治疗可能有发生出血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胺卡那霉素 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原受体 内源凝血途径
下载PDF
药根碱靶向凝血因子Ⅻ发挥抗凝血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惠娜 李艳玲 +1 位作者 曹旺 邓常清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27-33,共7页
目的以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为靶点探讨药根碱抗血栓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Ledock软件将药根碱分子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接触激活阶段关键靶蛋白FⅫ、活化凝血因子FⅫ(actived 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a)、凝血因子Ⅺ(coagu... 目的以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为靶点探讨药根碱抗血栓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Ledock软件将药根碱分子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接触激活阶段关键靶蛋白FⅫ、活化凝血因子FⅫ(actived 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a)、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Ⅺ,FⅪ)和活化凝血因子Ⅺ(actived coagulation factorⅪ,FⅪa)进行分子对接,以结合能低于-5 kcal/mol作为阈值判断药根碱与接触激活因子的结合活性;采用体外凝血实验法检测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TT);乏因子血浆纠正试验检测FⅫ、FⅪ、凝血因子Ⅸ(coagulation factorⅨ,FⅨ)、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Ⅷ,FⅧ)、凝血因子Ⅹ(coagulation factorⅩ,FⅩ)和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的活性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药根碱对FⅫ蛋白激活的抑制作用。结果(1)分子对接实验表明,药根碱与FⅫa、FⅪa结合能均低于-5 kcal/mol,结合活性良好。(2)体外实验中,0.2~0.8 mg/mL药根碱均可显著延长APTT(P<0.01),但不延长PT和TT(P>0.05)。(3)药根碱各剂量均显著降低FⅫ活性(P<0.01),药根碱高剂量(0.8 mg/mL)可降低FⅪ活性(P<0.05),但对FⅨ、FⅧ、FⅩ及F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4)药根碱各剂量均显著抑制FⅫ蛋白的激活(P<0.01)。结论药根碱与FⅫa对接较好,显著延长APTT,抑制FⅫ蛋白激活,降低血浆FⅫ活性,提示其抗栓作用可能通过抑制FⅫ的活性而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根碱 内源途径 因子Ⅻ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凝血因子X激活剂效价测定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8
作者 崔亮亮 李秀琳 +4 位作者 李秀娜 丁忠福 石皎 孙东 薛雁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8年第4期373-376,共4页
蛇毒中含有多种能够影响哺乳动物凝血系统的酶类,这些酶类与凝血机制级联放大反应中的各个凝血因子之间有比较严格的专一性作用,其中凝血因子X激活剂(coagulation factor X activator,FXA)是一种能够直接作用于凝血因子X(coagulation fa... 蛇毒中含有多种能够影响哺乳动物凝血系统的酶类,这些酶类与凝血机制级联放大反应中的各个凝血因子之间有比较严格的专一性作用,其中凝血因子X激活剂(coagulation factor X activator,FXA)是一种能够直接作用于凝血因子X(coagulation factor X,FX)的具有蛋白水解酶特性的酶类,在蝰亚科、蝮亚科、眼镜蛇科等蛇毒中分布广泛[1]。人体正常的血液系统处于促凝-抗凝之间的动态平衡,当机体受到外源伤害或疾病干扰时,机体的凝血平衡被打破,启动凝血瀑布级联放大反应以抵抗外来因素的影响。然而无论是外源凝血途径还是内源凝血途径,最终均是凝血因子FX被激活为活化状态,即活化的凝血因子X(coagulation factor X activated,FXa),FXa激活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发挥凝血作用[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X 激活剂 效价测定 ACTIVATOR 内源凝血途径 活化状态 酶原 蛋白水解酶
下载PDF
凝血酶生成检测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武艺 鲁翌 +1 位作者 叶絮 刘烁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2年第4期1123-1129,共7页
目前,凝血酶生成分析(thrombin generation assay,TGA)已成为评价凝血系统活化状态最为可靠的方法,并且具有预测动脉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潜力。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TGA检测的敏感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及监测凝血障碍的标准化等需求... 目前,凝血酶生成分析(thrombin generation assay,TGA)已成为评价凝血系统活化状态最为可靠的方法,并且具有预测动脉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潜力。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TGA检测的敏感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及监测凝血障碍的标准化等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我们对TGA检测进行了改进,使其不仅可以分析外源性凝血途径,而且能够分析内源性凝血途径所致的凝血酶生成。在本综述中,我们讨论了不同途径介导的凝血酶生成实验的实际应用,并强调评估不同凝血途径的技术要求,以及该技术的临床运用。此外,我们还总结了目前TGA检测的不足,以及未来如何改进和建立标准化的TGA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生成 内源途径 外源性途径 栓性疾病 治疗
下载PDF
高纯度凝血因子Ⅸ制剂的制备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匡青芬 陈新朋 +4 位作者 杨笃才 张猛 杨智 黄璠 刘宇良 《临床医药实践》 2016年第6期452-455,共4页
人凝血因子Ⅸ(FⅨ)为参与人体凝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维生素K依赖型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约57 k Da,在体内由肝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液中。血浆中人凝血因子Ⅸ的浓度很低,健康成年人为5μg/m L左右。当血浆中人凝血因子Ⅸ含量或活性大... 人凝血因子Ⅸ(FⅨ)为参与人体凝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维生素K依赖型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约57 k Da,在体内由肝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液中。血浆中人凝血因子Ⅸ的浓度很低,健康成年人为5μg/m L左右。当血浆中人凝血因子Ⅸ含量或活性大幅下降时,内源性凝血途径受到阻碍,人体无法进行正常的凝血,从而引发B型血友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Ⅸ 友病患者 内源途径 浆蛋白 肝细胞 依赖型 因子制品 冷沉淀 时间 病毒灭活方法
下载PDF
低聚κ-卡拉胶硫酸酯的制备及其抗凝血活性研究
11
作者 任永峰 辛萌 +4 位作者 李帆 李建杰 王箴言 胡婷 李春霞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24年第5期9-16,共8页
目的 制备低聚κ-卡拉胶硫酸酯(LCS),并对其抗凝血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以κ-卡拉胶为原料,通过硫酸降解制备得低聚κ-卡拉胶(LC),进一步通过三氧化硫吡啶法磺化制备得LCS。采用体外抗凝血实验,检测LCS对大鼠血浆和绵羊血浆活化部分凝血... 目的 制备低聚κ-卡拉胶硫酸酯(LCS),并对其抗凝血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以κ-卡拉胶为原料,通过硫酸降解制备得低聚κ-卡拉胶(LC),进一步通过三氧化硫吡啶法磺化制备得LCS。采用体外抗凝血实验,检测LCS对大鼠血浆和绵羊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采用正常小鼠,皮下注射给药1 h后取血,检测LCS对小鼠血浆凝血四项APTT、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影响,研究其体内抗凝血活性。此外,采用小鼠尾部出血实验评估其潜在的出血副作用。结果 制备的LCS重均分子量为6.6 kDa,硫酸根含量为48.9%,其具有显著的抗凝血作用。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在大鼠血浆和绵羊血浆中,LCS均可以显著延长APTT,在绵羊血浆中LCS可以延长TT,但在大鼠血浆中对TT的延长效果不明显,存在种属差异性。体内实验结果表明,LCS在小鼠体内可以显著延长APTT,但对TT、PT和FIB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小鼠尾部出血实验结果表明,在与依诺肝素钠等效剂量下,LCS对出血时间无显著影响,高剂量下LCS造成的出血风险低于依诺肝素钠。结论 LCS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活性和低出血风险,主要是作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κ-卡拉胶硫酸酯 活性 内源途径
原文传递
应用凝血因子Ⅺ和Ⅻ抑制剂治疗接触系统血栓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宣言 常思瑶 +2 位作者 王慕宁 刘冰 韩志阳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09-214,共6页
接触系统血栓是指血液与身体以外的异物接触后在异物表面形成的血栓。目前针对接触系统血栓的常规预防及治疗方法增加了出血的风险。近年来, 大量试验证明应用凝血因子Ⅺ和Ⅻ抑制剂治疗血栓性疾病既安全又有效, 这为接触系统血栓的预防... 接触系统血栓是指血液与身体以外的异物接触后在异物表面形成的血栓。目前针对接触系统血栓的常规预防及治疗方法增加了出血的风险。近年来, 大量试验证明应用凝血因子Ⅺ和Ⅻ抑制剂治疗血栓性疾病既安全又有效, 这为接触系统血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靶向抑制以凝血因子Ⅺ、凝血因子Ⅻ为主的内源性凝血途径作为一种出血风险较低的抗血栓策略已经被广泛认可, 表明凝血因子Ⅺ和Ⅻ抑制剂对于接触系统血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就接触系统及凝血因子Ⅺ和Ⅻ抑制剂应用于接触系统血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等方面做出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系统 内源途径 因子Ⅺ 因子Ⅻ 栓形成 抑制剂 风险
原文传递
浅谈临床常见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的注意事项与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冰冰 王冬丽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27期46-47,共2页
止血和血栓涉及临床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与临床治疗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要求进行血栓与止血方面检查的标本和项目越来越多,这些检验项目广泛应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抗凝药物剂量... 止血和血栓涉及临床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与临床治疗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要求进行血栓与止血方面检查的标本和项目越来越多,这些检验项目广泛应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抗凝药物剂量监测和手术前凝血功能检验等。在血栓与止血项目的检验过程中,许多凝血因子检测可受多种因素干扰,加强实验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患者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与止检验 因子 外源性途径 内源途径
下载PDF
肝素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敏涓 黄寿吾 《血栓与止血学》 1997年第1期35-38,共4页
凝血和血栓的研究新进展认为,凝血反应是组织因子(TF)通过外源凝血途径启动的,内源凝血途径的激活则有助于纤维蛋白凝块的稳定和增大。这些观点不仅更新了凝血瀑布反应的许多概念,而且进一步阐明了肝素抗凝血和抗血栓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肝素 机理研究 丝氨酸蛋白酶 内皮细胞 酶原 内源凝血途径 组织因子 纤维蛋白原 反应 纤维蛋白
下载PDF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物在血友病患者中的检测及意义
15
作者 吴廷芳 夏涌 李梅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2年第15期2355-2356,共2页
血友病患者由于因子Ⅷ或Ⅸ的缺陷,导致内源凝血途径中凝血酶生成障碍,从而诱发临床出血。凝血需由各种凝血蛋白酶、血小板、钙离子等共同参与下连锁激活,并在各种抗凝物质调控下完成,但目前抗凝物质、纤溶抑制物质水平的改变在血友病凝... 血友病患者由于因子Ⅷ或Ⅸ的缺陷,导致内源凝血途径中凝血酶生成障碍,从而诱发临床出血。凝血需由各种凝血蛋白酶、血小板、钙离子等共同参与下连锁激活,并在各种抗凝物质调控下完成,但目前抗凝物质、纤溶抑制物质水平的改变在血友病凝血酶生成障碍中的作用则尚不清楚[1]。为此,我们对62例血友病患者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和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TAFIa)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友病患者 纤维蛋白溶解 检测 酶生成 酶激活 内源凝血途径 物质
原文传递
组织因子研究进展
16
作者 谭获 刘泽霖 《血栓与止血学》 1998年第1期36-35,共2页
组织因子(TF)是经典的外源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近年的研究表明,TF不仅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与许多疾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TF是一种在许多细胞膜上表达的跨膜糖蛋白,分子量约为47KD。正常情况下血浆中TF浓度甚低,仅为3 PM。
关键词 组织因子 研究进展 多细胞 多疾病 复合物 内源凝血途径 磷脂 膜表面 蛋白水解作用 启动因子
下载PDF
不同厂家及批号肝素钠对APTT值的影响
17
作者 周巧慧 寿爽 +1 位作者 王晓君 王新田 《东南国防医药》 2005年第3期203-204,共2页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钠 活化部分活酶时间 内源途径因子缺陷 过筛实验
下载PDF
靶向凝血因子Ⅻ和凝血因子Ⅺ的抗体研究进展
18
作者 蒋帅 郑益政 +1 位作者 孔毅 李谦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22年第4期401-407,共7页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常与血栓的形成相关,并长期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抗血栓药物的开发尤为重要。现阶段的抗血栓药物通常靶向凝血途径中的外源途径或共同途径中的凝血因子,因此常伴随有出血风险。近年来,内源性凝血途径由于其与血栓...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常与血栓的形成相关,并长期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抗血栓药物的开发尤为重要。现阶段的抗血栓药物通常靶向凝血途径中的外源途径或共同途径中的凝血因子,因此常伴随有出血风险。近年来,内源性凝血途径由于其与血栓的发生有密切关联且具有较低的出血风险而被关注,越来越多的靶向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抑制剂被开发。其中,对于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 Ⅻ,FⅫ)和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 Ⅺ,FⅪ)的研究最为广泛。大量的实验表明,凝血因子Ⅻ和凝血因子Ⅺ的敲除可以减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且不引起显著的出血。同时,大量临床数据表明,内源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的患者患有血栓性疾病的风险较低,且仅具有轻微的出血风险,因此靶向抑制凝血因子Ⅻ和凝血因子Ⅺ是一种有前景的抗血栓策略。在这些靶向凝血因子Ⅻ和凝血因子Ⅺ的抑制剂中,抗体由于其自身具有的高特异性和长效性等特性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抗体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由免疫缺陷型小鼠的杂交瘤技术得到鼠源抗体和由噬菌体库筛选得到全人源抗体,这些抗体各具优势,且均起到了较好的抗血栓效果。此外,已经有部分抗体进入临床试验,且取得了好的效果,表明抗体在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文章从靶向凝血因子Ⅻ和凝血因子Ⅺ的抗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等方面做出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疾病 内源途径 因子Ⅻ 因子Ⅺ 抗体
原文传递
药根碱抗大鼠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惠娜 曹旺 +1 位作者 邹芳 邓常清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6-132,共7页
目的:探讨药根碱对大鼠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并分析其是否会导致出血倾向。方法:采用体外凝血实验,检测药根碱对家兔血浆凝血四项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采用大鼠FeCl3诱导的颈总动脉... 目的:探讨药根碱对大鼠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并分析其是否会导致出血倾向。方法:采用体外凝血实验,检测药根碱对家兔血浆凝血四项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采用大鼠FeCl3诱导的颈总动脉血栓模型和下腔静脉结扎静脉血栓模型,检测血栓形成阻塞时间(OT)、血栓重量、凝血、抗凝及纤溶等相关指标,分析药根碱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小鼠尾静脉给药后,测定出血时间,初步分析药根碱是否存在导致出血的风险。结果:①体外实验表明,药根碱在浓度0.4 mg/ml^1.2 mg/ml呈浓度依赖地延长APTT(P<0.01),但不延长PT和TT(P>0.05)。②在大鼠颈总动脉、下腔静脉血栓模型,药根碱2、3 mg/kg静脉注射可显著延长OT(P<0.05或0.01),降低血栓重量(P<0.01);同时药根碱4 mg/kg可显著延长APTT(P<0.05)。但药根碱对PT、TT和血浆血小板、抗凝系统、纤溶系统均无显著影响(P>0.05)。③小鼠尾出血实验表明,药根碱2、4 mg/kg对出血时间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药根碱具有确切的抗动、静脉血栓的作用,其抗栓作用与血小板、抗凝系统、纤溶系统无显著相关,可能主要通过作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而发挥抗血栓作用。该药不显著延长出血时间,提示其出血副作用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根碱 动脉 静脉 内源途径 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