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壮筋续骨汤对骨折大鼠血清内源性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周缜 蓝青 +1 位作者 李洪波 宁驰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479-484,共6页
目的:研究壮筋续骨汤对股骨骨折后大鼠血清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 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 目的:研究壮筋续骨汤对股骨骨折后大鼠血清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 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治疗组各24只。用低速牙科钻在股骨中段切断股骨制备骨折模型,应用壮筋续骨汤水煎液干预治疗7 d、14 d、21 d、28 d后取材观察,X线摄片观察骨折局部愈合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BMP-7、IGF-1、b FGF和TGFβ1水平。结果:骨折7 d骨折断端被纤维性组织填充;14 d纤维性骨痂开始形成,成骨细胞增多;至21 d有钙盐沉着,破骨细胞、成骨细胞活跃;至28 d骨性骨痂形成,大量骨小梁形成。治疗组大鼠骨折后7~21 d骨痂结构变化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无明显差异,但至28 d治疗组骨痂结构优于对照组,其皮质骨及髓腔可辨,成像更加清晰。血清BMP-7、IGF-1、b FGF和TGFβ1水平在骨折后7 d、14 d、21 d、28 d对照组和治疗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t=20.46~21.07,P〈0.05),在第28 d,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12.92,P〈0.05)和假手术组(t=8.63,P〈0.05)。结论:壮筋续骨汤可能通过抑制内源性BMP7、IGF-1、b FGF和TGFβ1降解,增强其活性,发挥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筋续骨汤 大鼠 骨折 内源性生长因子
下载PDF
骨折愈合过程中多种内源性生长因子的产生与表达
2
作者 李小伟 马志新 +1 位作者 李晓东 郭军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31-334,共4页
近些年来开展了许多关于促进骨折愈合生长因子的研究。如今发现了很多种类的骨生长因子,并且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目前六种主要内源性生长因子在骨折修复过程中产生与表达的研究进展,以期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内源性生长因子 骨折愈合 产生 表达
下载PDF
感觉神经肽P物质参与修复细胞内源性生长因子及受体表达调控
3
作者 赖西南 《创伤外科杂志》 2004年第2期145-145,共1页
关键词 感觉神经肽 P物质 细胞内源性生长因子 受体 基因表达调控 神经源性炎性反应
下载PDF
小鼠深二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血清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含量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毅 苏志红 +1 位作者 胡大海 陈璧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 :了解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血清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 (EGF)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动态检测摘除与不摘除颌下腺小鼠深二度烫伤创面愈合中血清EGF含量。结果 :保留颌下腺小鼠 (A组 )伤前血清EGF含量 (0 .6 32±0 .... 目的 :了解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血清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 (EGF)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动态检测摘除与不摘除颌下腺小鼠深二度烫伤创面愈合中血清EGF含量。结果 :保留颌下腺小鼠 (A组 )伤前血清EGF含量 (0 .6 32±0 .0 15 μg·L-1)较摘除颌下腺者 (B组 ) (0 .5 33± 0 .0 10 μg·L-1)高 (P <0 .0 1) ;A组伤后 1d其血清含量即达 1.0 0 0± 0 .113μg·L-1的最高值 ,尔后逐渐降低 ,并于伤后 10d恢复至伤前水平 (0 .6 2 0± 0 .0 2 2 μg·L-1) (P >0 .0 5 ) ;B组伤后血清EGF含量变化无规律 ,各时间点血清含量均显著低于A组 (P <0 .0 1)。结论 :内源性EGF在促进小鼠深二度创面愈合中可能存在内分泌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 创面愈合 烧伤 小鼠 EGF
下载PDF
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促进深二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毅 陈璧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 :了解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 (EGF)对深二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理学的技术和方法 ,分别从大体、组织与细胞水平对比观察摘除 (B组 )与不摘除 (A组 )颌下腺小鼠深二度烫伤创面的愈合过程。结果 :A组创面愈合率高于B组 ,... 目的 :了解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 (EGF)对深二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理学的技术和方法 ,分别从大体、组织与细胞水平对比观察摘除 (B组 )与不摘除 (A组 )颌下腺小鼠深二度烫伤创面的愈合过程。结果 :A组创面愈合率高于B组 ,其创面愈合时间较B组提前 1~ 3d ;创周表皮细胞增殖也较B组活跃 ,创面成纤维细胞较B组呈现出更旺盛的合成与分泌胶原纤维的功能。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创面愈合 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 小鼠
下载PDF
缺血性老年大鼠部分脑区及小脑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变化(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杨传红 赖晃文 +4 位作者 詹纯列 肖育华 张伟 王捷 郑文岭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7期1351-1353,共3页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在神经元的生长、存活、分化、保护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及神经损伤的自我保护与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NGF保护神经元的分子病理学机制还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目的:观察脑缺血老年大鼠部分...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在神经元的生长、存活、分化、保护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及神经损伤的自我保护与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NGF保护神经元的分子病理学机制还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目的:观察脑缺血老年大鼠部分脑区及小脑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变化。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与材料:本研究的地点为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实验科。材料为36只SD大鼠2~2.5年龄,雌雄不限。干预:用夹闭两侧颈总动脉法建立不完全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缺血30min再灌注6h(C组)、12h(D组)、24h(E组)、48h(F组)、7d(G组)和14d(H组),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法检测部分脑区神经元及小脑NGF的表达。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神经元NGF表达定性及定量观察。结果:除A、B组外,各组顶叶皮质神经元均有NGF表达,其中E组和G组中量表达,神经元数量分别为(58.4±9.18)mm2和(56.2±10.87)mm2;除A组、B组、F组和H组外各组海马均有少量表达,神经元数量C组为(28.8±6.42)mm2、D组(30.4±12.12)mm2、E组(24.2±5.18)mm2、G组(15.6±4.39)mm2;小脑均没有表达;再灌注超过48h组海马神经元和小脑蒲肯野细胞损伤较重,顶叶皮质神经元轻度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大鼠 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神经元
下载PDF
软组织内热针对大鼠慢性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张文玉 高谦 +2 位作者 王刚 王飞 杨志丽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2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比较软组织内热针与其他微创疗法对大鼠骨骼肌、腓肠神经慢性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活性的影响。方法将7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内热针组、银质针加热组、银质针未加热... 目的比较软组织内热针与其他微创疗法对大鼠骨骼肌、腓肠神经慢性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活性的影响。方法将7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内热针组、银质针加热组、银质针未加热组、小针刀组、射频组各12只及正常对照组3只。各治疗组在治疗3、7、14、28 d时分别处死实验大鼠3只,对损伤部位的组织进行VEGF、BFGF测定。结果 (1)治疗3 d后腓肠肌肌肉肌腱接头处组织和腓肠神经中VEGF和BFGF活性升高,且各治疗组高于损伤对照组(P<0.01),内热针组、银质针加热组高于其他组(P<0.05);(2)7 d和l4 d,内热针组、银质针加热组VEGF、BFGF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P<0.01),且内热针组高于银质针加热组(P<0.05);(3)28 d,各治疗组VEGF、BFGF低于损伤对照组(P<0.01),内热针组、银质针加热组低于银质针未加热组、小针刀组、射频组(P<0.01),且内热针组低于银质针加热组(P<0.05)。结论软组织内热针和银质针加热疗法可以明显提高大鼠骨骼肌和神经慢性损伤组织中VEGF、BFGF活性,促进组织修复,增强机体恢复能力。软组织内热针治疗效果优于银质针可能与其针刺内热稳定性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内热针 银质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犬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变化
8
作者 王涛 王善政 《齐鲁医学杂志》 2004年第2期121-123,共3页
①目的 观察犬肺缺血 再灌注损伤后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表达的变化 ,探讨TGFβ1在肺缺血 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为防治缺血 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基础。②方法 利用左肺门阻断技术模型 ,将本地健康杂种犬 2 8只随机分成正... ①目的 观察犬肺缺血 再灌注损伤后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表达的变化 ,探讨TGFβ1在肺缺血 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为防治缺血 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基础。②方法 利用左肺门阻断技术模型 ,将本地健康杂种犬 2 8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 ,缺血组 ,再灌注 1、4、8、16、2 4h组 ,每组 4只 ,采用原位杂交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检测各组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③结果 正常对照组肺中有少量TGFβ1mRNA表达 ,主要在肺泡上皮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内。在缺血 4 5min时 ,TGFβ1基因表达略有增加 ;再灌注 4h后 ,TGFβ1mRNA表达显著增加 ;再灌注 8h后达到高峰 ;再灌注 2 4h后恢复正常。④结论 犬肺缺血 再灌注损伤后 ,TGFβ1mRNA表达量随损伤时间不同而变化 ,其可能参与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缺血 灌注损伤 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 表达 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小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9
作者 刘毅 王蓓 +3 位作者 朱云 钟晓玲 于晟 田文艳 《兰州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7-10,共4页
目的 探讨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 (EGF)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创面愈合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核酸分子杂交及图象分析等方法 ,分别在蛋白质和转录水平检测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 ,小鼠体内EGF主要合成器官EGF及其mRNA的表达。结... 目的 探讨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 (EGF)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创面愈合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核酸分子杂交及图象分析等方法 ,分别在蛋白质和转录水平检测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 ,小鼠体内EGF主要合成器官EGF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 颌下腺EGF的表达量于伤后 1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1) ,伤后 5d恢复至伤前水平并持续至伤后 2 1d ;其mRNA的表达强度伤前和伤后均为弱阳性~阳性。肾脏EGF的表达量于伤后 1d~ 5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1) ,伤后 7d ,其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并持续到伤后 2 1d(P <0 .0 1) ;其mRNA的表达强度伤前和伤后 3d均为弱阳性 ,伤后 7d~ 2 1d增强为阳性。伤后十二指肠EGF的表达量始终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其mRNA的表达强度较对照组减弱。结论 在小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 ,颌下腺合成的EGF参与早期组织修复 ,肾脏合成的EGF参与创面的后期修复 ,十二指肠合成的EGF未参与皮肤烫伤创面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 创面愈合 烫伤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10
作者 张朝 郑玉云 +1 位作者 曹立鹤 贺东煌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的变化规律及与神经修复的关系。方法 :5 6只 Wistar大白鼠 ,随机分为坐骨神经切断组 (n =4 9)和正常组 (n =7)。采用免疫组化技术 ,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 ,对正常和损伤后...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的变化规律及与神经修复的关系。方法 :5 6只 Wistar大白鼠 ,随机分为坐骨神经切断组 (n =4 9)和正常组 (n =7)。采用免疫组化技术 ,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 ,对正常和损伤后不同时间的坐骨神经中 b FGF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1 )切断坐骨神经可使 b FGF表达增加。 (2 )断端远侧 b FGF表达较近侧强 ,随着轴突长入远端 ,远端 b FGF逐渐减弱 ,而近端 b FGF表达增强。 (3)切断后 4 h局部b FGF升高 ,7~ 1 4 d达峰值 ,第 2 1 d开始下降 ,第 2 8d恢复正常。结论 :周围神经损伤后 b FGF表达增强 ,其变化与伤后时间有着时效关系 ;周围神经损伤后 b FGF表达增高 ,可能介导了神经损伤后一系列的细胞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坐骨神经 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修复 免疫组化技术
下载PDF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功能及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11
作者 冯姝华 杜江华 +1 位作者 王应云 冯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第7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功能及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目的:探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功能及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脑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应用于缺氧缺血性脑病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神经功能改善,提高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功能 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下载PDF
生长因子与椎间盘再生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非 瞿东滨 金大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 追溯近阶段国内外有关生长因子与椎间盘修复研究的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期有关生长因子与椎间盘修复的文献 ,综述生长因子在椎间盘的表达、生长因子对椎间盘细胞的作用等研究。结果 多种生长因子在椎间盘生长发育和退变过程中... 目的 追溯近阶段国内外有关生长因子与椎间盘修复研究的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期有关生长因子与椎间盘修复的文献 ,综述生长因子在椎间盘的表达、生长因子对椎间盘细胞的作用等研究。结果 多种生长因子在椎间盘生长发育和退变过程中表达 ,外源性生长因子能促进培养的椎间盘细胞分化增殖、合成蛋白多糖和胶原 ,运用腺病毒可将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至椎间盘细胞。 结论 生长因子在椎间盘的生长发育和退变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因子 椎间盘修复 椎间盘退变 内源性生长因子 椎间盘组织 转基因技术
下载PDF
组织修复和再生领域浓缩生长因子的应用优势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颐 刘笑言 向柄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31-1640,共10页
背景:浓缩生长因子作为最新一代自体血小板浓缩生物制剂,因其具有天然的纤维蛋白支架和丰富的内源性生长因子,近年来已成为组织修复和再生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总结浓缩生长因子在组织修复和再生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探讨目前研究阶段存... 背景:浓缩生长因子作为最新一代自体血小板浓缩生物制剂,因其具有天然的纤维蛋白支架和丰富的内源性生长因子,近年来已成为组织修复和再生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总结浓缩生长因子在组织修复和再生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探讨目前研究阶段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浓缩生长因子的后续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思路。方法:文章以“浓缩生长因子、干细胞、组织修复、组织再生”为中文检索词,以“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Stem cells,Tissue repair,Tissue regeneration”为英文检索词,在PubMed、EMbase、Medlin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收集归纳近10年来浓缩生长因子在组织修复和再生领域应用的相关研究证据,根据严格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96篇。结果与结论:①文章从浓缩生长因子制备和应用的具体方法,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原理,体外对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以及体内对组织修复和重建4个方面详细总结了浓缩生长因子目前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研究发展方向。②浓缩生长因子是一个在组织修复和再生领域具有潜力的自体生物活性因子,制备方法简便,应用方式灵活多变,完全取自自体血液,无免疫排斥反应,生物相容性良好。③浓缩生长因子的核心结构包括天然的纤维蛋白支架和多种内源性生长因子,在体外能促进多种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浓缩生长因子与干细胞的复合体是干细胞治疗领域一种新的策略。④浓缩生长因子在体内能促进骨缺损的修复,其与组织工程材料联合所构建的局部生长因子缓释系统是延长生长因子缓释时间的有效方法。⑤浓缩生长因子在促进软组织修复、抗皮肤光老化、减少术后并发症等领域呈现出良好的效果,其已成为目前自体生物活性制剂个性化治疗的优先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生长因子 骨缺损 软组织 内源性生长因子 纤维蛋白支架 干细胞分化 细胞增殖 局部缓释系统
下载PDF
生骨注射液对骨折愈合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程杰 李大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7期7277-7280,共4页
背景:在促进骨折修复研究中,应用外源性生长因子极不稳定,且造价高不适宜广泛推广,如何有效地促进内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目的:观察生骨注射液对骨折愈合过程中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背景:在促进骨折修复研究中,应用外源性生长因子极不稳定,且造价高不适宜广泛推广,如何有效地促进内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目的:观察生骨注射液对骨折愈合过程中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于2007-07/2008-08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3月龄雄性SD大鼠60只。生骨注射液由当归、土鳖虫、淫羊藿等药物组成,由湖北省中医院提供,质量浓度为1g/L。方法:建立SD大鼠胫骨干骨折愈合模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分别在骨折断端等量注射生骨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每两日1次,0.2mL/次。两组分别于术后第1,2,3,4,5,6周时各处死5只大鼠,取材。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阶段骨痂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及差异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各时间点实验组骨痂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量及阳性定位均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生骨注射液能够增加骨折愈合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痂组织中的表达,这可能是生骨注射液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折愈合过程 生骨注射液 因子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外源性生长因子
下载PDF
内源性EGF对深二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胶原合成的影响
15
作者 刘毅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315-317,共3页
目的 :探讨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对深二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胶元合成的影响。方法 :小鼠深二度烫伤创面愈合中 ,采用Gordeladze法分别检测摘除和不摘除颌下腺小鼠创面羟脯氨酸 (Hpr)含量。结果 :伤后 1d ,创面组织Hpr含量分别为A组 :(2 4... 目的 :探讨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对深二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胶元合成的影响。方法 :小鼠深二度烫伤创面愈合中 ,采用Gordeladze法分别检测摘除和不摘除颌下腺小鼠创面羟脯氨酸 (Hpr)含量。结果 :伤后 1d ,创面组织Hpr含量分别为A组 :(2 4.43± 0 .95 ) μg·mg-1和B组 :(2 0 .6 7± 0 .2 9) μg·mg-1,均较对照组 (正常皮肤 )A组 :(2 7.93± 0 .5 4) μg·mg-1和B组 :(2 6 .87±0 .6 5 ) μg·mg-1明显减少 (P <0 .0 5 ) ;自伤后 3d ,其含量开始增加 ,至伤后 7d均达到最高值 [A组 :(6 1.37± 2 .5 4) μg·mg-1,B组 :(5 0 .5 2± 1.2 5 ) μg·mg 1];尔后逐渐减少 ,至伤后 2 1d ,其含量分别为 (35 .43± 1.42 ) μg·mg-1及 (35 .94± 1.0 5 ) μg·mg-1,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A组 1~ 10d各时间点所测数值均高于B组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 烫伤 创面愈合 胶原 EGF
下载PDF
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不同状态及运动损伤性骨骼肌的表达 被引量:6
16
作者 孙林辉 余斌 +4 位作者 向峥 杨建成 竺筠雯 谢伟勇 侯振海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50-553,共4页
目的研究在运动致骨骼肌损伤不同阶段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Ⅱ)mRNA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IGF引物对不同损伤程度骨骼肌标本进行RT-PCR检测,同时观查损伤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①在未进行训练运动的SD大鼠骨骼肌内源性I... 目的研究在运动致骨骼肌损伤不同阶段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Ⅱ)mRNA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IGF引物对不同损伤程度骨骼肌标本进行RT-PCR检测,同时观查损伤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①在未进行训练运动的SD大鼠骨骼肌内源性IGF-Ⅰ、IGF-ⅡmRNA几乎不表达。②在正常训练组,IGF-ⅠmRNA在开始阶段即有升高,在第10天明显升高,在第17天开始下降;IGF-ⅡmRNA在第7天才开始升高,在第13~17天仍维持较高水平。③在一周力竭训练组,IGF-ⅠmRNA在开始阶段就开始上升,在第7天最高,超微结构也显示损伤明显,到第13天开始下降;IGF-Ⅱ的mRNA在第4天也开始升高,第10天明显升高,并维持较高水平。结论骨骼肌运动损伤过程中有内源性IGF-Ⅰ、IGF-ⅡmRNA的含量变化,它们与骨骼肌的损伤及修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运动损伤性骨骼肌 RT-PCR 超微结构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对人肝星状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张玉婷 张骞骞 刘立新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3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对人肝星状细胞(HSC)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GFBPrP1)的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人肝星状细胞LX-2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无血清无抗生素的培养液)、阴性质粒组(转染阴性对照质... 目的探讨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对人肝星状细胞(HSC)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GFBPrP1)的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人肝星状细胞LX-2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无血清无抗生素的培养液)、阴性质粒组(转染阴性对照质粒)、TGFβ1过表达组(转染TGFβ1过表达质粒)。转染质粒后48 h,荧光显微镜检测质粒转染效率。转染质粒后72 h,采用RT-PCR法检测TGFβ1、CollagenⅠ、IGFBPrP1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TGFβ1、CollagenⅠ、IGFBPrP1蛋白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空白对照组、阴性质粒组、TGFβ1过表达组肝星状细胞TGFβ1、CollagenⅠ、IGFBPrP1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进一步采用LSD-t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质粒可转染LX-2细胞,转染效率达40%。TGFβ1过表达组肝星状细胞TGFβ1、CollagenⅠ、IGFBPrP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8.46±0.19、8.63±0.15、2.56±0.30,均较空白对照组的1明显上调,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6.742、122.489、6.015,P均<0.05);较阴性质粒组的1.05±0.01、1.03±0.02、1.00±0.10也均明显上调,且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4.97、121.176、6.015,P均<0.05)。TGFβ1过表达组肝星状细胞TGFβ1、CollagenⅠ、IGFBPrP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0.04、1.47±0.02、0.53±0.01,较空白对照组的0.20±0.01、0.76±0.03、0.25±0.02均明显上调,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08、35.5、19.33,P均<0.05);较阴性质粒组的0.22±0.01、0.77±0.02、0.27±0.03也均明显上调,且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88、35.0、18.388,P均<0.05)。结论内源性TGFβ1可引起肝星状细胞CollagenⅠmRNA及蛋白的表达增加,同时也可以促进IGFBPrP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推测IGFBPrP1可能作为TGFβ1的一个重要下游因子起到调控肝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 肝星状细胞
原文传递
子痫前期预测与诊断中血管生成因子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梁阿娟 林建华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2007年第3期162-164,167,共4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胎盘生长因子及内源性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不仅在子痫前期发病时表达异常,并且在临床症状出现前数周,患者血清中即可检测到其表达异常。子痫前期主要临床表现高血压、蛋白尿与血清中过多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胎盘生长因子及内源性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不仅在子痫前期发病时表达异常,并且在临床症状出现前数周,患者血清中即可检测到其表达异常。子痫前期主要临床表现高血压、蛋白尿与血清中过多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有关。联合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胎盘生长因子、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有望成为预测和早期诊断子痫前期的有效方法并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源性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子痫前期 预测
下载PDF
中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郝剑 易成刚 +5 位作者 陶谏 刘宾 郭树忠 茹战锋 陈长安 钟德才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5年第6期775-777,共3页
关键词 慢性难愈性创面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白细胞介素8(IL-8) 中药治疗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促进创面愈合 外源性生长因子 内源性生长因子 金属蛋白酶 临床试用
下载PDF
乌司他汀在非转流肝移植术中对胃肠功能的保护及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夏雨 徐彩 +2 位作者 桂宇芳 徐爱玉 张志强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1年第6期327-328,共2页
目的通过制作非转流肝移植动物模型,探索在无肝期尿胰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汀对胃肠道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40只大白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只。采用肝门阻断法制作动物模型。实验组动物于阻断前注射乌司他汀,对照组注射... 目的通过制作非转流肝移植动物模型,探索在无肝期尿胰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汀对胃肠道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40只大白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只。采用肝门阻断法制作动物模型。实验组动物于阻断前注射乌司他汀,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肝门阻断前、后10、30、60min切取胃肠组织,观察胃肠组织形态学改变,并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胃肠组织内TGF-β、VEGF、bFGF等内源性生长因子的改变。结果对照组大鼠胃肠黏膜组织镜下表现为瘀血水肿,实验组大鼠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且随着无肝期时间的延长,损伤组织改变相差越大;实验组胃肠黏膜组织内TGF-β、VEGF、bFGF等内源性生长因子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汀在非转流肝移植中,通过对黏膜的内源性生长因子的调整而起到胃肠道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蛋白酶抑制剂 内源性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