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umanin通过内源性途径抑制Aβ_(31-35)诱导的神经元凋亡(英文)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灵敏 张宇 +1 位作者 乔建天 张策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3-100,共8页
为了探讨Humanin(HN)对Aβ31-35诱导的培养皮层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5、10、20μmol/L)的HN预孵育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元不同时间(0、8、16h),加入Aβ31-35(25μmol/L)24h后,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元的凋亡情况;流式细... 为了探讨Humanin(HN)对Aβ31-35诱导的培养皮层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5、10、20μmol/L)的HN预孵育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元不同时间(0、8、16h),加入Aβ31-35(25μmol/L)24h后,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元的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TUNEL法检测神经元的凋亡率;酶标仪检测caspase活性;Westernblot检测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HN(20μmol/L)预孵育16h明显抑制了Aβ31-35诱导的神经元凋亡;HN降低了Aβ31-35诱导的caspase-3、9活性的升高;HN抑制了Aβ31-35诱导的Bax从胞浆到线粒体的转位。以上结果提示,HN通过阻断内源性凋亡途径抑制Aβ31-35诱导的神经元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β31-35 HUMANIN 凋亡 神经保护 内源性途径
原文传递
内源性凝血途径与静脉血栓栓塞症 被引量:2
2
作者 庄凯雪 傅应云 《内科》 2020年第4期436-439,共4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个高发病率及高致死率的多因素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DVT)以及肺血栓栓塞症(PTE),其致病因素包括遗传性因素、获得性因素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内源性凝血途径作为凝血过程的主要途径参与了血栓形成过程,本文就内源...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个高发病率及高致死率的多因素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DVT)以及肺血栓栓塞症(PTE),其致病因素包括遗传性因素、获得性因素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内源性凝血途径作为凝血过程的主要途径参与了血栓形成过程,本文就内源性凝血途径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内源性凝血途径 综述
下载PDF
严重创伤后细胞内源性保护途径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秦启顺 王兴盛 +4 位作者 秦启发 彭培 党泽亮 姜登宸 徐世红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5年第1期67-73,共7页
严重创伤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其病理过程复杂,通常伴随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面对创伤引发的复杂病理变化,细胞迅速启动多种内源性保护机制,以适应环境变化并维持细胞稳态。近年来,关于严重创伤后细胞内源... 严重创伤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其病理过程复杂,通常伴随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面对创伤引发的复杂病理变化,细胞迅速启动多种内源性保护机制,以适应环境变化并维持细胞稳态。近年来,关于严重创伤后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热休克反应、自噬机制、抗氧化反应及DNA修复机制在创伤后的作用与调控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上述机制的分子调控过程,旨在阐明其在减少组织损伤、促进修复及改善临床预后中的潜在作用,为创伤后细胞的应激反应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内源性保护途径 热休克反应 自噬机制 抗氧化反应 DNA修复
下载PDF
活血、破血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组织内源性凋亡途径的影响
4
作者 谢海波 刘亚娟 +4 位作者 汪典 卢青 罗尧岳 刘越美 陈旭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411-1415,共5页
目的探讨活血药(当归、川芎)、破血药(三棱、莪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他汀组、活血组、破血组,空白组8只,其余各组均13只。采用高脂饲料喂饲结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法复制动脉粥样... 目的探讨活血药(当归、川芎)、破血药(三棱、莪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他汀组、活血组、破血组,空白组8只,其余各组均13只。采用高脂饲料喂饲结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法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模型组灌服10 ml/(kg·d)白开水,活血组灌服当归、川芎煎液,破血组灌服三棱、莪术煎液,他汀组灌服阿托伐他汀钙,给药量均为1.8 g/(kg·d),每天1次,连续4周。取主动脉组织,光镜下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组织细胞色素C(Cyt-C)及细胞凋亡诱导因子(AIF)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主动脉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他汀组、活血组及破血组主动脉组织粥样硬化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其中他汀组与破血组病变改善最为明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主动脉组织Cyt-C、AIF蛋白及Caspase-3 mRNA表达显著增多(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他汀组、破血组主动脉组织Cyt-C、AIF蛋白及Caspase-3 mRNA表达均减少,活血组Cyt-C蛋白、Caspase-3 mRNA表达均减少(P<0.05或P<0.01);破血组主动脉组织Caspase-3 mRNA表达低于活血组(P<0.05)。结论活血药、破血药均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且破血药效果优于活血药;活血药可能通过抑制Cyt-C表达,降低Caspase-3 mRNA水平,破血药可能通过抑制Cyt-C表达,下调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及降低Caspase-3 mRNA水平来抗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活血药 破血药 内源性凋亡途径 细胞色素C 细胞凋亡诱导因子
原文传递
脑缺血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5
作者 吉康祥 李捷 +1 位作者 邱彩霞 薛连璧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1期66-72,共7页
动物实验证明,脑缺血事件发生后的几小时至几天时间里,缺血区域尤其是缺血半暗带区域存在着大量的细胞凋亡,它构成了最初阶段脑缺血总体损害的一部分。目前认为,脑缺血启动了两条主要的凋亡路径:内源性凋亡路径和外源性凋亡路径。脑缺... 动物实验证明,脑缺血事件发生后的几小时至几天时间里,缺血区域尤其是缺血半暗带区域存在着大量的细胞凋亡,它构成了最初阶段脑缺血总体损害的一部分。目前认为,脑缺血启动了两条主要的凋亡路径:内源性凋亡路径和外源性凋亡路径。脑缺血后抗凋亡治疗的研究成为目前脑缺血治疗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当前脑缺血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缺血半暗带 细胞凋亡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下载PDF
小檗碱可通过内源性凋亡途径诱导Jurkat细胞的凋亡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成艳 胡建达 +2 位作者 林艳婷 何宏星 吴克勤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021-5026,共6页
为观察小檗碱(berberine,BBR)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凋亡的影响以及探讨细胞凋亡的机制,我们采用MTS法检测小檗碱的细胞毒性;软琼脂克隆法检测小檗碱的长期细胞毒性;Annexin V-FITC/PI双染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 为观察小檗碱(berberine,BBR)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凋亡的影响以及探讨细胞凋亡的机制,我们采用MTS法检测小檗碱的细胞毒性;软琼脂克隆法检测小檗碱的长期细胞毒性;Annexin V-FITC/PI双染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浓度、时间小檗碱处理后caspase-3前体蛋白、激活型caspase-3、caspase-9、PARP的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胞浆中Cyto-C、AIF的变化。结果发现小檗碱能显著抑制Jurkat细胞的增殖,IC_(50)约18.6μg/m L;小檗碱能抑制细胞克隆,并呈量效关系(r=-0.989,p<0.001)。小檗碱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呈浓度依赖性(r=0.928,p<0.001)。小檗碱作用Jurkat细胞后caspase-3前体蛋白、caspase-9前体蛋白、PARP 116 k D表达水平下调;PARP 85 k D、激活型caspase-3以及胞浆中Cyto-C、AIF表达上调,并呈时效关系。本研究发现内源性凋亡途径可能参与小檗碱诱导的Jurkat细胞凋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JURKAT细胞 凋亡 内源性凋亡途径
原文传递
药物治疗的新靶点——细胞凋亡 被引量:3
7
作者 武栋栋 孙蓉 +2 位作者 何玲 戴晓鸣 刘国卿 《齐鲁药事》 2005年第7期421-424,共4页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调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多种蛋白质和信号分子参与细胞凋亡过程并进行精确地调控。细胞凋亡可分为caspase依赖性和非caspase依赖性两大途径。其中caspase依赖性途径又分为内源性(线粒体介导)和外源性(死亡受体...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调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多种蛋白质和信号分子参与细胞凋亡过程并进行精确地调控。细胞凋亡可分为caspase依赖性和非caspase依赖性两大途径。其中caspase依赖性途径又分为内源性(线粒体介导)和外源性(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途径。本文对其中一些关键性调控蛋白功能形成初步认识,并尝试把这些蛋白质作为药物治疗的新靶点,借此实现对细胞凋亡过程的干预,为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调控 干预
下载PDF
不同厂家及批号肝素钠对APTT值的影响
8
作者 周巧慧 寿爽 +1 位作者 王晓君 王新田 《东南国防医药》 2005年第3期203-204,共2页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钠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内源性途径凝血因子缺陷 过筛实验
下载PDF
连翘叶乙醇提取物对人食管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雷秋香 赵连梅 +4 位作者 颜晰 张倩 单彪 耿艺曼 单保恩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4-399,共6页
目的研究中药连翘叶乙醇提取物体外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TE-13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分析不同浓度连翘叶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Forsythia sus-pense leaf,FSEE)对人食管癌细胞TE-13、TE-1、Yes-... 目的研究中药连翘叶乙醇提取物体外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TE-13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分析不同浓度连翘叶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Forsythia sus-pense leaf,FSEE)对人食管癌细胞TE-13、TE-1、Yes-2和Eca-109增殖的影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经FSEE处理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Wright-Giemsa染色观察TE-13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经Annexin V/PI双染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SEE对TE-13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用不同浓度(0.1、0.2、0.5mg/ml)FSEE作用于TE-13细胞24 h后,分析细胞PARP、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蛋白表达的变化。RT-PCR法检测FSEE对TE-13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家族中Bcl-2、Bcl-xL、Bax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FSEE对人食管癌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经FSEE处理24 h后,TE-13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学改变,TE-13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与未处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0.1、0.2、0.5 mg/mlFSEE作用24 h后,TE-13细胞PARP、Caspase 3、Caspase 9蛋白出现裂解片段,并随药物浓度增加,裂解片段浓度升高,呈浓度依赖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FSEE处理后,TE-13细胞BaxmRNA表达上调,Bcl-2和Bcl-xLmRNA表达水平下调。结论 FSEE在体外可明显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诱导TE-13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Caspase依赖性的内源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FSEE TE-13 细胞凋亡 内源性凋亡途径
下载PDF
药根碱靶向凝血因子Ⅻ发挥抗凝血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惠娜 李艳玲 +1 位作者 曹旺 邓常清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27-33,共7页
目的以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为靶点探讨药根碱抗血栓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Ledock软件将药根碱分子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接触激活阶段关键靶蛋白FⅫ、活化凝血因子FⅫ(actived 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a)、凝血因子Ⅺ(coagu... 目的以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为靶点探讨药根碱抗血栓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Ledock软件将药根碱分子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接触激活阶段关键靶蛋白FⅫ、活化凝血因子FⅫ(actived 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a)、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Ⅺ,FⅪ)和活化凝血因子Ⅺ(actived coagulation factorⅪ,FⅪa)进行分子对接,以结合能低于-5 kcal/mol作为阈值判断药根碱与接触激活因子的结合活性;采用体外凝血实验法检测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TT);乏因子血浆纠正试验检测FⅫ、FⅪ、凝血因子Ⅸ(coagulation factorⅨ,FⅨ)、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Ⅷ,FⅧ)、凝血因子Ⅹ(coagulation factorⅩ,FⅩ)和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的活性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药根碱对FⅫ蛋白激活的抑制作用。结果(1)分子对接实验表明,药根碱与FⅫa、FⅪa结合能均低于-5 kcal/mol,结合活性良好。(2)体外实验中,0.2~0.8 mg/mL药根碱均可显著延长APTT(P<0.01),但不延长PT和TT(P>0.05)。(3)药根碱各剂量均显著降低FⅫ活性(P<0.01),药根碱高剂量(0.8 mg/mL)可降低FⅪ活性(P<0.05),但对FⅨ、FⅧ、FⅩ及F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4)药根碱各剂量均显著抑制FⅫ蛋白的激活(P<0.01)。结论药根碱与FⅫa对接较好,显著延长APTT,抑制FⅫ蛋白激活,降低血浆FⅫ活性,提示其抗栓作用可能通过抑制FⅫ的活性而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根碱 内源性凝血途径 凝血因子Ⅻ 分子对接
下载PDF
浅谈临床常见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的注意事项与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冰冰 王冬丽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27期46-47,共2页
止血和血栓涉及临床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与临床治疗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要求进行血栓与止血方面检查的标本和项目越来越多,这些检验项目广泛应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抗凝药物剂量... 止血和血栓涉及临床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与临床治疗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要求进行血栓与止血方面检查的标本和项目越来越多,这些检验项目广泛应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抗凝药物剂量监测和手术前凝血功能检验等。在血栓与止血项目的检验过程中,许多凝血因子检测可受多种因素干扰,加强实验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患者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与止血检验 凝血因子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
下载PDF
凝血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2
作者 杨文红 盂大志 唐云 《数理医药学杂志》 1992年第2期1-4,共4页
凝血动力系统的研究已从线性模型进入到非线性模型领域,但所用分析方法目前还只是使用较为经典的常微分方程定性分析方法。近二十年来非线性分析的分歧方法(Bifurcation)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本文的目的是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外源性凝血... 凝血动力系统的研究已从线性模型进入到非线性模型领域,但所用分析方法目前还只是使用较为经典的常微分方程定性分析方法。近二十年来非线性分析的分歧方法(Bifurcation)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本文的目的是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外源性凝血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其主要优点是便于分析更完整的、非线性程度更高的凝血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系统 非线性程度 线性模型 稳定性分析 常微分方程 血液凝固 内源性途径 定性分析方法 血浆凝血因子 刺激因素
下载PDF
凝血酶生成检测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武艺 鲁翌 +1 位作者 叶絮 刘烁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2年第4期1123-1129,共7页
目前,凝血酶生成分析(thrombin generation assay,TGA)已成为评价凝血系统活化状态最为可靠的方法,并且具有预测动脉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潜力。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TGA检测的敏感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及监测凝血障碍的标准化等需求... 目前,凝血酶生成分析(thrombin generation assay,TGA)已成为评价凝血系统活化状态最为可靠的方法,并且具有预测动脉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潜力。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TGA检测的敏感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及监测凝血障碍的标准化等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我们对TGA检测进行了改进,使其不仅可以分析外源性凝血途径,而且能够分析内源性凝血途径所致的凝血酶生成。在本综述中,我们讨论了不同途径介导的凝血酶生成实验的实际应用,并强调评估不同凝血途径的技术要求,以及该技术的临床运用。此外,我们还总结了目前TGA检测的不足,以及未来如何改进和建立标准化的TGA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生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血栓性疾病 抗凝治疗
下载PDF
高纯度凝血因子Ⅸ制剂的制备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匡青芬 陈新朋 +4 位作者 杨笃才 张猛 杨智 黄璠 刘宇良 《临床医药实践》 2016年第6期452-455,共4页
人凝血因子Ⅸ(FⅨ)为参与人体凝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维生素K依赖型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约57 k Da,在体内由肝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液中。血浆中人凝血因子Ⅸ的浓度很低,健康成年人为5μg/m L左右。当血浆中人凝血因子Ⅸ含量或活性大... 人凝血因子Ⅸ(FⅨ)为参与人体凝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维生素K依赖型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约57 k Da,在体内由肝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液中。血浆中人凝血因子Ⅸ的浓度很低,健康成年人为5μg/m L左右。当血浆中人凝血因子Ⅸ含量或活性大幅下降时,内源性凝血途径受到阻碍,人体无法进行正常的凝血,从而引发B型血友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凝血因子Ⅸ 血友病患者 内源性凝血途径 血浆蛋白 肝细胞 依赖型 凝血因子制品 冷沉淀 凝血时间 病毒灭活方法
下载PDF
低聚κ-卡拉胶硫酸酯的制备及其抗凝血活性研究
15
作者 任永峰 辛萌 +4 位作者 李帆 李建杰 王箴言 胡婷 李春霞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24年第5期9-16,共8页
目的 制备低聚κ-卡拉胶硫酸酯(LCS),并对其抗凝血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以κ-卡拉胶为原料,通过硫酸降解制备得低聚κ-卡拉胶(LC),进一步通过三氧化硫吡啶法磺化制备得LCS。采用体外抗凝血实验,检测LCS对大鼠血浆和绵羊血浆活化部分凝血... 目的 制备低聚κ-卡拉胶硫酸酯(LCS),并对其抗凝血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以κ-卡拉胶为原料,通过硫酸降解制备得低聚κ-卡拉胶(LC),进一步通过三氧化硫吡啶法磺化制备得LCS。采用体外抗凝血实验,检测LCS对大鼠血浆和绵羊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采用正常小鼠,皮下注射给药1 h后取血,检测LCS对小鼠血浆凝血四项APTT、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影响,研究其体内抗凝血活性。此外,采用小鼠尾部出血实验评估其潜在的出血副作用。结果 制备的LCS重均分子量为6.6 kDa,硫酸根含量为48.9%,其具有显著的抗凝血作用。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在大鼠血浆和绵羊血浆中,LCS均可以显著延长APTT,在绵羊血浆中LCS可以延长TT,但在大鼠血浆中对TT的延长效果不明显,存在种属差异性。体内实验结果表明,LCS在小鼠体内可以显著延长APTT,但对TT、PT和FIB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小鼠尾部出血实验结果表明,在与依诺肝素钠等效剂量下,LCS对出血时间无显著影响,高剂量下LCS造成的出血风险低于依诺肝素钠。结论 LCS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活性和低出血风险,主要是作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κ-卡拉胶硫酸酯 抗凝血活性 内源性凝血途径
原文传递
应用凝血因子Ⅺ和Ⅻ抑制剂治疗接触系统血栓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宣言 常思瑶 +2 位作者 王慕宁 刘冰 韩志阳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09-214,共6页
接触系统血栓是指血液与身体以外的异物接触后在异物表面形成的血栓。目前针对接触系统血栓的常规预防及治疗方法增加了出血的风险。近年来, 大量试验证明应用凝血因子Ⅺ和Ⅻ抑制剂治疗血栓性疾病既安全又有效, 这为接触系统血栓的预防... 接触系统血栓是指血液与身体以外的异物接触后在异物表面形成的血栓。目前针对接触系统血栓的常规预防及治疗方法增加了出血的风险。近年来, 大量试验证明应用凝血因子Ⅺ和Ⅻ抑制剂治疗血栓性疾病既安全又有效, 这为接触系统血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靶向抑制以凝血因子Ⅺ、凝血因子Ⅻ为主的内源性凝血途径作为一种出血风险较低的抗血栓策略已经被广泛认可, 表明凝血因子Ⅺ和Ⅻ抑制剂对于接触系统血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就接触系统及凝血因子Ⅺ和Ⅻ抑制剂应用于接触系统血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等方面做出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系统 内源性凝血途径 凝血因子Ⅺ 凝血因子Ⅻ 血栓形成 抗凝 抑制剂 出血风险
原文传递
药根碱抗大鼠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惠娜 曹旺 +1 位作者 邹芳 邓常清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6-132,共7页
目的:探讨药根碱对大鼠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并分析其是否会导致出血倾向。方法:采用体外凝血实验,检测药根碱对家兔血浆凝血四项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采用大鼠FeCl3诱导的颈总动脉... 目的:探讨药根碱对大鼠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并分析其是否会导致出血倾向。方法:采用体外凝血实验,检测药根碱对家兔血浆凝血四项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采用大鼠FeCl3诱导的颈总动脉血栓模型和下腔静脉结扎静脉血栓模型,检测血栓形成阻塞时间(OT)、血栓重量、凝血、抗凝及纤溶等相关指标,分析药根碱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小鼠尾静脉给药后,测定出血时间,初步分析药根碱是否存在导致出血的风险。结果:①体外实验表明,药根碱在浓度0.4 mg/ml^1.2 mg/ml呈浓度依赖地延长APTT(P<0.01),但不延长PT和TT(P>0.05)。②在大鼠颈总动脉、下腔静脉血栓模型,药根碱2、3 mg/kg静脉注射可显著延长OT(P<0.05或0.01),降低血栓重量(P<0.01);同时药根碱4 mg/kg可显著延长APTT(P<0.05)。但药根碱对PT、TT和血浆血小板、抗凝系统、纤溶系统均无显著影响(P>0.05)。③小鼠尾出血实验表明,药根碱2、4 mg/kg对出血时间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药根碱具有确切的抗动、静脉血栓的作用,其抗栓作用与血小板、抗凝系统、纤溶系统无显著相关,可能主要通过作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而发挥抗血栓作用。该药不显著延长出血时间,提示其出血副作用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根碱 动脉血栓 静脉血栓 内源性凝血途径 抗凝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原文传递
靶向凝血因子Ⅻ和凝血因子Ⅺ的抗体研究进展
18
作者 蒋帅 郑益政 +1 位作者 孔毅 李谦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22年第4期401-407,共7页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常与血栓的形成相关,并长期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抗血栓药物的开发尤为重要。现阶段的抗血栓药物通常靶向凝血途径中的外源途径或共同途径中的凝血因子,因此常伴随有出血风险。近年来,内源性凝血途径由于其与血栓...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常与血栓的形成相关,并长期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抗血栓药物的开发尤为重要。现阶段的抗血栓药物通常靶向凝血途径中的外源途径或共同途径中的凝血因子,因此常伴随有出血风险。近年来,内源性凝血途径由于其与血栓的发生有密切关联且具有较低的出血风险而被关注,越来越多的靶向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抑制剂被开发。其中,对于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 Ⅻ,FⅫ)和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 Ⅺ,FⅪ)的研究最为广泛。大量的实验表明,凝血因子Ⅻ和凝血因子Ⅺ的敲除可以减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且不引起显著的出血。同时,大量临床数据表明,内源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的患者患有血栓性疾病的风险较低,且仅具有轻微的出血风险,因此靶向抑制凝血因子Ⅻ和凝血因子Ⅺ是一种有前景的抗血栓策略。在这些靶向凝血因子Ⅻ和凝血因子Ⅺ的抑制剂中,抗体由于其自身具有的高特异性和长效性等特性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抗体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由免疫缺陷型小鼠的杂交瘤技术得到鼠源抗体和由噬菌体库筛选得到全人源抗体,这些抗体各具优势,且均起到了较好的抗血栓效果。此外,已经有部分抗体进入临床试验,且取得了好的效果,表明抗体在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文章从靶向凝血因子Ⅻ和凝血因子Ⅺ的抗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等方面做出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内源性凝血途径 凝血因子Ⅻ 凝血因子Ⅺ 抗体
原文传递
Mitochondrial superoxide anions induced by exogenous oxidative stress determine tumor cell fate: an individual cell-based study 被引量:1
19
作者 Hui PAN Bao-hui WANG +4 位作者 Zhou-bin LI Xing-guo GONG Yong QIN Yan JIANG Wei-li H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310-321,共12页
Objectiv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are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phenomena and serve both deleterious and beneficial roles. ROS qua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reaction networks are desirable but diffi... Objectiv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are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phenomena and serve both deleterious and beneficial roles. ROS qua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reaction networks are desirable but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ir short half-life and high reactivity. Here, we describe a pro-oxidative model in a single human lung carcinoma SPC-A-1 cell that was created by application of extracellular H2O2 stimuli. Methods: Modified microfluidics and imag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O2·- levels and construct an O2^·- reaction network. To elucidate the consequences of increased O2^·- input, the mitochondria were given a central role in the oxidative stress mode, by manipulating mitochondria-interrelated cytosolic Ca2+ levels, mitochondrial Ca^2+ uptake, auto-amplification of intracellular ROS and the intrinsic apoptotic pathway.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Results from a modified microchip demonstrated that 1 mmol/L H·-2 O2 induced a rapid increase in cellular O2 levels(>27 vs.>406 amol in 20 min), leading to increased cellular oxidizing power(evaluated by ROS levels) and decreased reducing power(evaluated by glutathione(GSH) levels). In addition, we examined the dynamics of cytosolic Ca^2+ and mitochondrial Ca^2+ by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and confirmed that Ca^2+ stores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were the primary source of H2O2-induced cytosolic Ca^2+ bursts. It is clear that mitochondria have pivotal roles in determining how exogenous oxidative stress affects cell fate. The stress response involves the transfer of Ca^2+ signals between organelles,ROS auto-amplification,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a caspase-dependent apoptotic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vidual cell Superoxide anion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dynamics Intrinsic apoptotic pathway Ca2+ signal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