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生吗啡对儿童脓毒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曾萍 刘琳 +3 位作者 何艳娟 蒋文 赵明一 陈淳媛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23-628,共6页
目的检测脓毒症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探讨内生吗啡对脓毒症患儿发生休克、死亡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预测价值。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儿(n=31),根据是否伴有休克分为脓毒症非休克组(n=19)和休克组(n=12);根据结局分为存活组(n... 目的检测脓毒症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探讨内生吗啡对脓毒症患儿发生休克、死亡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预测价值。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儿(n=31),根据是否伴有休克分为脓毒症非休克组(n=19)和休克组(n=12);根据结局分为存活组(n=22)和死亡组(n=9);根据是否伴有MODS分为非MODS组(n=13)和MODS组(n=18)。另设普通感染患儿(n=16)和行健康体检儿童(n=31)作为对照。用高效液相质谱串联法检测各组血浆内生吗啡浓度。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内生吗啡对脓毒症患儿发生休克、死亡及MODS的预测价值。结果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未检测到内生吗啡,普通感染组仅3例患儿血浆检测到内生吗啡;脓毒症患儿血浆中均检测到内生吗啡。休克组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高于非休克组(P<0.05);死亡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高于存活患儿(P<0.05);MODS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高于非MODS患儿(P<0.05)。ROC结果显示内生吗啡对脓毒症患儿休克、死亡和MODS均有预测价值(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明显升高,其对脓毒症患儿休克、死亡、MODS风险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吗啡 脓毒症 预后 儿童
原文传递
脓毒症患儿内生吗啡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2
作者 徐晶 张宏伟 +2 位作者 刘骏 程维华 褚骏雄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8年第23期4430-4433,共4页
目的:检测脓毒症患儿血清内生吗啡(EM)动态变化,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EM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30例伴有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患儿作为脓毒症组,30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 目的:检测脓毒症患儿血清内生吗啡(EM)动态变化,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EM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30例伴有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患儿作为脓毒症组,30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作为SIRS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脓毒症组、SIRS组及对照组分别于入组后第1、3、6、9天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EM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结果:SIRS组、脓毒症组患儿的第1、3、6天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延长PCT水平逐渐降低,至第9天降至正常水平(P<0.05),而脓毒症组与SIRS组间血清P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脓毒症组第1、3、6天血清EM水平均高于SIRS组(P<0.05),第9天两组血清E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EM水平随时间延长而降低,至第9天降至SIRS组的水平(P<0.05)。与SIRS组相比,第1天脓毒症组的CD3^+T细胞数量增多(P<0.05),两组CD4^+、CD8^+T细胞数量、CD4^+/CD8^+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中血清EM水平较高,有可能作为诊断脓毒症特异性较高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内生吗啡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生物标志物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妈妈的吻有镇痛作用
3
《幼儿教育》 1989年第6期37-37,共1页
家庭中常会出现这样情况,正在学走路的孩子不小心跌跤,或者从小床上跌到地上,身体的某一部位跌痛了,于是哇哇大哭。这时,如果妈妈给他一个甜甜的吻,可以使孩子心理上得到某种满足。
关键词 镇痛作用 孩子心理 内生吗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