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视野联合OCTA对于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行内界膜覆盖术后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吴泠瑶 游志鹏 +1 位作者 谈赟玉 苏晓涵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7-713,共7页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微视野计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覆盖术对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7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治疗的23例23眼大直径IMH患者...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微视野计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覆盖术对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7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治疗的23例23眼大直径IMH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闭合率、黄斑区(分为中心子区、内层区及外层区)浅层微循环[浅层毛细血管灌注密度(PSCP)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VSCP)]及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MS)、固视稳定性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变化,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患眼参数改变并研究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6个月,所有患眼黄斑裂孔均闭合,闭合率100%。与术前BCVA相比,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BCVA逐渐改善,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术前FAZ面积相比,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FAZ面积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3个区域的VSCP在术后1周时与术前相比均有下降,在术后6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3个区域的PSCP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黄斑区12°MS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固视点在2°及4°内的占比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术后1周时,患者固视点在4°内的占比与术前相比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结果显示,术前MS与固视点在2°内占比与术后6个月BCVA(logMAR)均呈负相关(r=-0.819、-0.790,均为P<0.05),术前FAZ面积及术前最小孔径与术后6个月BCVA(logMAR)均呈正相关(r=0.596、0.853,均为P<0.05)。术前内层区、外层区的VSCP与术后6个月BCVA(logMAR)均呈负相关(r=-0.521、-0.570,均为P<0.05)。结论 OCTA及微视野的结果显示大直径IMH经PPV联合ILM覆盖术治疗后裂孔闭合率良好,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覆盖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微视野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华宾 韩彦辉 +3 位作者 孟繁超 李丽 孟东方 王东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087-2090,共4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0-01/2021-06于我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38例38眼,根据...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0-01/2021-06于我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38例38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和观察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随访至术后3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裂孔闭合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差异(30.71±4.55min vs 35.20±5.44min,P=0.384)。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1),但两组患者BCVA(LogMAR)无差异(1.39±0.24 vs 1.46±0.27,P=0.700);观察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高于对照组(100%vs 71%,P=0.024),但两组患者视网膜再脱离率比较无差异(0 vs 10%,P=0.492)。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改善患者视力,但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视网脱离 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覆盖 内界剥除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治疗复杂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伟 李玉军 刘苏青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1期111-113,共3页
目的 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治疗复杂黄斑裂孔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复杂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53眼)及观察组50例(55眼)。对照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 目的 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治疗复杂黄斑裂孔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复杂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53眼)及观察组50例(55眼)。对照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裂孔闭合率为98.18%,高于对照组8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视力LogMAR BCVA为(0.64±0.09),低于对照组(0.9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45%,低于对照组9.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与改良内界膜覆盖术结合应用治疗复杂黄斑裂孔疗效确切,促进裂孔闭合,改善患者视力,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覆盖 复杂黄斑裂孔 裂孔闭合 视力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对复杂黄斑裂孔的疗效分析
4
作者 雷蔚 《当代临床医刊》 2022年第3期57-58,共2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对复杂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复杂黄斑裂孔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对复杂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复杂黄斑裂孔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覆盖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BCVA)情况及两组治疗后6个月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闭合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CVA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明显均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闭合率为100.00%(30/30),对照组患者术后闭合率为83.33%(25/30),观察组术后6个月闭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可提高复杂黄斑裂孔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 复杂黄斑裂孔 疗效分析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改良倒置内界膜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柯然 周云帆 +2 位作者 刘莺莺 蒋沁 徐向忠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3-557,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改良倒置内界膜(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M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并行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改良倒置内界膜(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M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并行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的难治性MH患者14例14眼纳入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经睫状体扁平部三通道23G 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观察MH闭合情况,计算裂孔闭合率,对比分析最佳矫正视力(BCVA)、微视野检查结果(黄斑10°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固视稳定性)等,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4例14眼难治性MH患者中,术前最小裂孔直径为264~785μm,基底径为451~1630μm。术后MH闭合率为100.0%,且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患者术前BCVA为(1.25±0.30)logMAR,术后6个月随访时BCVA为(0.86±0.35)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术后BCVA提高12眼,2眼无提高,无视力下降者。患者黄斑10°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为(17.64±4.40)dB和(21.87±5.86)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术前固视不稳定14眼,术后6个月固视稳定11眼(78.6%),相对稳定2眼(14.3%),不稳定1眼(7.1%)。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MH安全有效,可提高难治性MH的手术成功率及裂孔闭合率,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 改良倒置内界覆盖 自体血封闭
下载PDF
玻璃体联合内界膜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
6
作者 张丽娜 黄武 +2 位作者 邵慧 李俊 刘青林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5期836-839,共4页
目的 探究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底径>8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06例底径>8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以信封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3例(53眼)采用25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观... 目的 探究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底径>8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06例底径>8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以信封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3例(53眼)采用25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观察组53例(54眼)采用25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对比治疗后裂孔闭合率、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BCVA)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裂孔闭合率98.15%(53/54)明显高于对照组裂孔闭合率79.25%(42/53)(χ^(2)=9.599,P<0.05);术前两组BCVA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BCVA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术后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晶状体浑浊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底径>8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提高裂孔闭合率,还能改善患者视力,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 黄斑裂孔 大底径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翻转覆盖 裂孔闭合率
下载PDF
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静 朱忠桥 +1 位作者 白淑玮 周卓琳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5期27-31,共5页
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PPV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M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40只眼)大直径MH(最小直径>400μ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翻转组(n=20,20只眼)和... 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PPV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M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40只眼)大直径MH(最小直径>400μ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翻转组(n=20,20只眼)和移植组(n=20,20只眼)。翻转组采用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移植组采用PPV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观察2组术后2周裂孔闭合率,术前和术后2周和术后1、3、6个月最小视角对数视力表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 BCVA)、眼压的水平及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6个月的裂孔复发情况。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的图像观察MH直径(测量MH最小直径及基底部最大直径)及MH是否闭合。结果术后2周翻转组裂孔闭合率为100.0%,移植组为95.0%。2组术后2周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 MAR BCVA:翻转组术前为1.01±0.24,术后2周为0.82±0.32和术后1个月为0.72±0.45、术后3个月为0.52±0.25、术后6个月为0.53±0.42;移植组术前为1.09±0.32,术后2周为0.95±0.45和术后1个月为0.93±0.14、术后3个月为0.81±0.24、术后6个月为0.70±0.23。2组术后log MAR 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翻转组术后2周和术后1、3、6个月log MAR BCVA均较移植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周和术后1、3、6个月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组均随访6个月,均无裂孔复发。结论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大直径MH效果与PPV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相当,但翻转组术后log MAR BCVA优于移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大直径 内界翻转覆盖 游离内界移植术 玻璃体切割术 眼压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与剥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8
作者 侯亚南 刘磊 +2 位作者 王刚 刘勇 王一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43-947,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和ILM覆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和合肥爱尔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和ILM覆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和合肥爱尔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8例7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67例67只眼;平均年龄(55.6±9.6)岁。患者均行BCVA、屈光度、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PV联合ILM剥除组(ILM剥除组)和PPV联合ILM覆盖组(ILM覆盖组),分别为51例51只眼、27例27只眼。两组患者平均年龄(t=-1.170)、屈光度(t=0.504)、AL(t=0.474)、logMAR BCVA(t=0.935)、裂孔直径(t=-0.33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眼手术前后BCVA、RPE裸露距离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2个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末次随访时,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87±0.27、1.45±0.39。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眼BCVA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0、4.640,P<0.001、<0.001);两组患眼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0,P<0.001)。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RPE裸露距离分别为(31.81±23.52)、(681.80±466.61)μm;2个组患眼RPE裸露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0,P<0.001)。ILM覆盖组27只眼裂孔均愈合(100%,27/27);均未发生视网膜再次脱离。ILM剥除组51只眼中,裂孔愈合45只眼(88.2%,45/51),视网膜再脱离6只眼(11.8%,6/51)。2个组患眼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40,P=0.000)。结论与PPV联合ILM剥除比较,ILM覆盖手术患眼BCVA提高更多,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更低以及更好地保护R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网穿孔 视网脱离 内界剥除 内界膜覆盖
原文传递
视网膜内界膜平铺覆盖与内界膜剥除治疗巨大型黄斑裂孔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邓瑾 孙文涛 +3 位作者 雷春灵 柴芳 王双梅 王丽萍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99-2203,共5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par plana vitrectomy,PPV)+视网膜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平铺覆盖+玻璃体腔消毒空气填充术与PPV+ILM剥除+玻璃体腔消毒空气填充术治疗巨大型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hole,IMH)和高度近视...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par plana vitrectomy,PPV)+视网膜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平铺覆盖+玻璃体腔消毒空气填充术与PPV+ILM剥除+玻璃体腔消毒空气填充术治疗巨大型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hole,IMH)和高度近视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巨大型IMH 40眼,巨大型高度近视性MH 4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对照研究。20眼巨大型IMH患者行传统ILM剥除(A1组),余20眼行ILM平铺覆盖(A2组); 20眼巨大型高度近视性MH行传统ILM剥除(B1组),余20眼行ILM平铺覆盖(B2组)。术后随诊6mo以上,对比分析MH的闭合率、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改善情况。结果:A组患者手术前后BCVA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96. 193,P时间<0. 01,F组间=4. 971,P组间=0. 03,F交互=18. 772,P交互<0. 01);对不同时间点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前和术后1、3、6mo之间,术后1mo与3、6mo,术后3mo与术后6mo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比较不同时间两组之间的t检验结果显示,A1和A2在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3、6m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患者手术前后BCVA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36. 150,P时间<0. 01,F组间=5. 179,P组间=0. 029,F交互=7. 079,P交互=0. 001);对不同时间点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前和术后1、3、6mo之间,术后1mo与3、6mo,术后3mo与术后6mo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比较不同时间两组之间的t检验结果显示,B1和B2在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3、6m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随访6mo,A1组裂孔闭合16眼(80%),4眼(20%)贴附,A2组裂孔闭合20眼(100%); B1组裂孔闭合14眼(70%),6眼(30%)贴附,B2组中裂孔闭合18眼(90%),2眼(10%)贴附。A1组和A2组组间在黄斑裂孔闭合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3),B1组和B2组组间在黄斑裂孔闭合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118),视网膜内界膜剥除组裂孔闭合30眼(75%),10眼(25%)贴附和平铺覆盖组黄斑裂孔闭合38眼(95%),2眼(5%)贴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057,P<0. 05)。结论:对于巨大型IMH和巨大型高度近视MH患者,ILM平铺覆盖治疗组在闭合率及BCVA提高上明显优于ILM剥除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型黄斑裂孔 内界平铺覆盖 组织修复 视功能改善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瓣覆盖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建 关小东 +2 位作者 方天敏 雷晓琴 宋虎平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33期76-78,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瓣覆盖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单眼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62例(62眼),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瓣覆盖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瓣覆盖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单眼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62例(62眼),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瓣覆盖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的黄斑裂孔闭合率,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的黄斑微结构指标如最佳矫正视力(BRVC)、椭圆体带内段/外段(IS/OS)缺损范围、外界膜(ELM)缺损范围。结果术后12个月,观察组黄斑裂孔闭合率100%,高于对照组83.87%(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3、6、12个月的BRVC,术后3、6、12个月的IS/OS缺损范围和ELM缺损范围均缩小(P均<0.05);观察组BRVC、IS/OS缺损范围、ELM缺损范围至术后12月均呈下降趋势(P<0.05);对照组BRVC、IS/OS缺损范围至术后3个月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BRVC、IS/OS缺损范围、ELM缺损范围比较,P均<0.05。结论与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瓣覆盖术能提高单眼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闭合率,促进术后黄斑微结构恢复,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中心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覆盖 玻璃体切割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覆盖 特发性黄斑裂孔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啸 贺涛 +1 位作者 程谷萌 邢怡桥 《临床眼科杂志》 2018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应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观察术后黄斑裂孔解剖结构及视力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临床确诊IMH患者31例(31只眼),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患者年龄范围:42~82岁,平均(65.68±8.39... 目的应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观察术后黄斑裂孔解剖结构及视力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临床确诊IMH患者31例(31只眼),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患者年龄范围:42~82岁,平均(65.68±8.39)岁,行23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及注气术。于术后5 d,2周,1、3、6个月进行随访,所有患眼手术前后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眼底广角眼底照相,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检查。观察手术后患者黄斑裂孔愈合率,手术前后BCVA变化情况,黄斑裂孔的愈合类型,翻转覆盖的内界膜与裂孔的位置关系,椭圆体区缺损直径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黄斑裂孔愈合率为100%。手术前后BCVA有显著性差异(t=8.50,P<0.05),术后视力提高。30例裂孔呈"U"型愈合,1例裂孔呈"V"型愈合。29例内界膜瓣完全贴附于视网膜,2例内界膜未完全贴附视网膜并成桥样附着在裂孔正上方。术后椭圆体缺失直径逐渐减小。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瓣翻转覆盖术治疗IMH可以取得较高的解剖学复位率和裂孔愈合率,提高视力患者视力,是治疗IMH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翻转覆盖 相光干断层扫描 椭圆体区
下载PDF
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或填塞术治疗大底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4
12
作者 熊勇群 黄进渠 +2 位作者 吴涵夫 李东洁 张贵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2-466,共5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ILM)翻转覆盖术或填塞术治疗底径大于10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8-01/2020-12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IMH底径大于1000μm的56例患者57眼作为...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ILM)翻转覆盖术或填塞术治疗底径大于10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8-01/2020-12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IMH底径大于1000μm的56例患者57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PPV联合ILM翻转覆盖组30例30眼(组1),PPV联合ILM填塞组26例27眼(组2)。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wk,1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闭合情况、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及并发症,并探讨术后BCVA与术前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眼别、病程、术前BCVA、裂孔分期、术前裂孔底径及眼轴长度均无差异(P>0.05)。组1患者裂孔闭合率为97%,其中1型闭合为80%;组2患者裂孔闭合率为100%,其中1型闭合为78%,两组患者裂孔闭合率的比较无差异(P=0.99),1型闭合率也无差异(χ^(2)=0.04,P=0.84)。两组患者术后1wk,1mo BCVA均优于术前(均P<0.01),术后1mo组1的BCVA优于组2(t=-2.20,P=0.03)。术后1mo两组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无差异(t=0.407,P=0.69)。术后1mo患者的BCVA与裂孔底径及术前BCVA呈正相关(r=0.435,P=0.004;r=0.440,P=0.001)。两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裂孔等并发症。结论:PPV联合ILM翻转覆盖术及ILM填塞术治疗大底径IMH裂孔闭合率高,PPV联合ILM翻转覆盖术后BCVA可能优于ILM填塞组;术后BCVA与术前裂孔底径及术前BCVA呈正相关,术前裂孔底径可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大底径 内界翻转覆盖 内界填塞 疗效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及改良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3
作者 许伊勒 丁文婷 胡勇平 《浙江实用医学》 2019年第6期443-445,共3页
目的探讨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的基础上实施改良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与效果。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63例(63眼),其中35例(观察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 目的探讨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的基础上实施改良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与效果。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63例(63眼),其中35例(观察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及改良式后巩膜加固术,28例(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及眼轴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视网膜均解剖复位;黄斑裂孔未闭合率观察组(5.71%)低于对照组(3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的基础上实施改良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不仅能缩短眼轴,改善视力,且提高了黄斑裂孔的闭合率,使视网膜复位良好,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脱离 黄斑裂孔 内界翻转覆盖 改良式后巩加固
下载PDF
内界膜填塞与翻转覆盖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对比
14
作者 王爱芹 高自清 张锐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观察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内界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手术前后黄斑区形态及血流特征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大直径(>6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7例(27只眼)进行研究。随... 目的观察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内界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手术前后黄斑区形态及血流特征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大直径(>6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7例(27只眼)进行研究。随机分为A组(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填塞+玻璃体腔消毒空气填充术)和B组(玻璃体切除+内界膜翻转覆盖+玻璃体腔消毒空气填充术)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外界膜(ELM)缺损直径、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变化及裂孔愈合形态。结果两组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翻转覆盖组术后BCVA优于填塞组,术后1个月(t=2.298,P=0.030),术后3个月(t=2.196,P=0.038)。两组患者术后ELM缺损直径均较术前减小(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个月(t=0.440,P=0.664),术后3个月(t=1.894,P=0.07)。两组患者术后FAZ面积均较术前减小(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个月(t=-0.543,P=0.592),术后3个月(t=-0.376,P=0.710)。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均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有效的手术方式,但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术后视力及裂孔闭合形态优于内界膜填塞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填塞 内界翻转覆盖 黄斑结构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疗效
15
作者 阮静雅 范银波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9期1684-1687,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11月浙江省金华眼科医院接诊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75例进行研究,通过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玻璃体切割...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11月浙江省金华眼科医院接诊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75例进行研究,通过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治疗。比较两组泪膜稳定性、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BUT、BCV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L评分、眼压、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能改善高度近视MHRD患者的泪膜稳定性,促进术后的视力恢复,改善眼压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水平,并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视网脱离 玻璃体切割 内界剥除术 内界膜覆盖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内界膜填塞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比较
16
作者 梁康福 程红丽 李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42-0045,共4页
探讨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使用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内界膜填塞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病房收治的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内界膜翻转覆盖组(33例)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 探讨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使用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内界膜填塞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病房收治的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内界膜翻转覆盖组(33例)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消毒空气眼内填充,内界膜填塞组(44例)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消毒空气眼内填充,比较术后3个月2组患者裂孔闭合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手术时长。结果 两组手术患者裂孔闭合率相当,无差异性(P>0.05);两组术后BCVA均明显比术前要高,有差异性(P<0.05);两组术后BCVA比较无差异性(P>0.05),两组手术时长不一,覆盖组的手术时长较填塞组稍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使用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或填塞术均能提高视力及裂孔闭合率,两种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可以明显改善BCVA及裂孔闭合率,覆盖组的手术时间稍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翻转覆盖 内界填塞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黄斑孔的临床分析
17
作者 潘俊辉 高延庆 +1 位作者 孙艳华 杨媛媛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3年第8期605-611,共7页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ILM)翻转覆盖术治疗黄斑孔的效果及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96例(96眼)黄斑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接受PPV联合ILM翻...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ILM)翻转覆盖术治疗黄斑孔的效果及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96例(96眼)黄斑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接受PPV联合ILM翻转覆盖术治疗。根据术前黄斑孔最小水平直径分为A组(≤250μm,35例)、B组(>250~400μm,32例)、C组(>400μm,29例),对比术后1、3及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BCVA)、术前眼轴长度、裂孔最小直径、裂孔基底直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病程、性别、年龄、眼别和黄斑区脉络膜萎缩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BCVA的危险因素。结果96例经PPV联合ILM翻转覆盖术治疗后1个月,所有患眼黄斑孔均闭合。A组术后1、3及6个月的BCVA分别为0.32±0.11、0.24±0.08、0.16±0.05,均明显优于B组的0.47±0.19、0.34±0.13、0.28±0.11和C组的0.82±0.28、0.62±0.23、0.52±0.18,而B组术后1、3及6个月的BCVA,明显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在黄斑区脉络膜萎缩、术前视力、病程、裂孔最小直径、裂孔基底直径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是影响手术后视力恢复的保护因素(均P<0.05),黄斑区脉络膜萎缩、术前BCVA、病程、裂孔最小直径、裂孔基底直径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PPV联合ILM翻转覆盖术治疗黄斑孔有利于改善视力。其中,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黄斑区脉络膜萎缩、术前视力、病程、裂孔最小直径、裂孔基底直径均为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 复杂 覆盖 内界 改良 效果 治疗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割联合不同术式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对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成 茅彦 +3 位作者 孟泽兰 马英鹏 曹金芳 马雅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1099-1102,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及对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宁夏银川市解放军第942医院诊治的76例MHRD患者,按手术方式不...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及对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宁夏银川市解放军第942医院诊治的76例MHRD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组,其中40例(40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剥除组),36例(36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覆盖组)。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表(CVRQOL-25)评分。结果末次随访时,覆盖组黄斑裂孔完全闭合率为88.89%,显著高于剥除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覆盖组视网膜再脱离发病率为5.56%,低于剥除组(1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眼BCVA均和CVRQOL-25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覆盖组BCVA和CVRQOL-25评分为1.05±0.3、(75.68±8.97)分,均显著优于剥除组[21.24±0.39、(1.25±9.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与内界膜剥除术相比,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可提高黄斑裂孔完全闭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视网膜再脱离发生,并可提高术后视力,改善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黄斑裂孔 视网脱离 玻璃体切割 内界剥除术 内界膜覆盖
下载PDF
内界膜翻转覆盖与内界膜多层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对比观察
19
作者 潘奕吉 杨家翼 +3 位作者 易贝茜 李璐 苏钰 贺涛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64-968,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内界膜(ILM)翻转覆盖与ILM多层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1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连续MHRD患者53例5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21只... 目的对比观察内界膜(ILM)翻转覆盖与ILM多层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1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连续MHRD患者53例5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21只眼,女性32例32只眼;年龄(55.28±11.40)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ILM覆盖组(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ILM多层填塞组(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分别为11例11只眼、42例42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眼均接受标准经睫状平坦部三通道23G玻璃体切割手术。ILM覆盖组联合行上方ILM翻转覆盖;ILM多层填塞组联合行保留黄斑区ILM的环形ILM剥离,并将裂孔周围的ILM翻转行多层ILM填塞。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时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以及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黄斑区增生情况。结果ILM覆盖组11只眼中,手术后1周时,裂孔闭合7只眼;1个月时,所有患眼裂孔均闭合;6个月时,裂孔闭合9只眼,裂孔再次开放2只眼。ILM多层填塞组42只眼中,手术后1周及1、6个月时,裂孔闭合41只眼;裂孔未闭合1只眼。手术后6个月时,ILM覆盖组、ILM多层填塞组患眼BCVA分别为0.91±0.29、1.05±0.39;两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0,P=0.260);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眼BCVA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0、13.840,P<0.0001)。手术后6个月时,ILM覆盖组11只眼中,视网膜复位10只眼;所有患眼均未见明显黄斑区增生。ILM多层填塞组42只眼视网膜均复位,其中明显黄斑区增生19只眼。结论ILM翻转覆盖或ILM多层填塞均有助于高度近视MHRD患眼裂孔闭合,改善视力。与ILM翻转覆盖比较,ILM多层填塞手术后裂孔闭合时间更早且闭合率更高,裂孔再次开放率更低;ILM多层填塞可能会导致较高比例的黄斑区增生形成,但对手术后6个月视力恢复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性视网脱离 内界翻转覆盖 内界多层填塞
原文传递
SD-OCT评估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瓣翻转覆盖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
20
作者 梁四妥 胡晓娟 +2 位作者 卢丽丽 强军 刘雅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15-18,共4页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瓣翻覆覆盖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 Cangzhou Aier Eye Hospital 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 ILM 瓣翻转覆盖术治疗治疗的 IMH 患者的临床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瓣翻覆覆盖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 Cangzhou Aier Eye Hospital 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 ILM 瓣翻转覆盖术治疗治疗的 IMH 患者的临床资料的患者25例(25眼)沧州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IMH并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ILM瓣翻转覆盖术治疗的患者25例(25眼),所有患者术前椭圆体带中断宽度均大于550um,术后随访6mo。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并使用SD-OCT评估术后黄斑区微结构改变及黄斑裂孔修复情况。结果 术前椭圆体带中断宽度为556.00~935.00(平均720.33±135.68)μm。术前BCVA(LogMAR)为1.07±0.16,术后6mo BCVA(LogMAR)为0.53±0.22,术后6mo 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术后6mo 24例(24眼,96%)黄斑裂孔闭合且未见复发。1例黄斑裂孔术后1周未闭合,ILM瓣移位,未覆盖裂孔区,术后1.5mo再次手术行ILM填塞手术,术后黄斑裂孔闭合。裂孔闭合患者术后SD-OCT黄斑区微结构改变:(1)术后早期黄斑中心凹形态未完全恢复,黄斑囊样水肿明显减轻,黄斑中心凹下可见囊腔样弱反射区,中心凹内表面欠光滑,可见不规则的ILM瓣覆盖于裂孔上。(2)随时间延续黄斑区内层视网膜逐渐恢复连续性,至末次随访外界膜恢复连续性19眼(76%),椭圆体带恢复连续性12眼(48%),其余仍存在外界膜和/或椭圆体带的中断。(3)En face OCT发现9例术后1mo后可以观察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分离(DONFL)。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ILM瓣翻转覆盖术治疗IMH成功率高,安全有效。SD-OCT对临床观察IMH术后黄斑区微结构改变及黄斑裂孔修复情况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瓣翻转覆盖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