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酶Ⅱ增强血肿瘤屏障通透性的作用位点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振 刘云会 +2 位作者 薛一雪 刘立波 王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61-964,共4页
目的研究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MAP-Ⅱ)增强血肿瘤屏障(BTB)的作用机制。方法采集出生3~5 d的Wistar胎鼠大脑皮质,应用酶消化法及葡聚糖离心法获得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的原代培养;将BMEC与C6... 目的研究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MAP-Ⅱ)增强血肿瘤屏障(BTB)的作用机制。方法采集出生3~5 d的Wistar胎鼠大脑皮质,应用酶消化法及葡聚糖离心法获得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的原代培养;将BMEC与C6脑胶质瘤细胞共培养,构建体外BTB模型;实验随机分为4组(每组6例):对照组、EMAP-Ⅱ组、寡霉素组和寡霉素+EMAP-Ⅱ组。测定跨内皮阻抗值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流量,评估各组BTB通透性变化;Western blot检测BMEC上紧密连接(TJ)相关蛋白ZO-1的表达水平;双重免疫荧光法检测EMAP-Ⅱ和α-ATP合成酶在BMEC上的分布。结果 EMAP-Ⅱ组BTB通透性较对照组和寡霉素组显著增高(P<0.01);与对照组和寡霉素组比较,EMAP-Ⅱ组TJ相关蛋白ZO-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EMAP-Ⅱ组与寡霉素组比较,EMAP-Ⅱ的作用受到ATP合成酶抑制剂寡霉素的显著抑制(P<0.01);EMAP-Ⅱ与α-ATP合成酶在BMEC膜上共定位。结论 EMAP-Ⅱ通过开放TJ增强BTB的通透性,BMEC膜上的α-ATP合成酶是其作用的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酶ⅱ 血肿瘤屏障 通透性 紧密连接 α-ATP合成酶
下载PDF
信号分子PKC调控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增强血肿瘤屏障通透性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振 刘啸白 +3 位作者 刘云会 薛一雪 王萍 刘丽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1-105,109,共6页
目的探索信号分子蛋白激酶C(PKC)参与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MAP-Ⅱ)增强血肿瘤屏障(BTB)通透性过程的相关机制。方法采集出生3~5d的Wistar胎鼠大脑皮质,应用酶消化法及葡聚糖离心法获得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脑... 目的探索信号分子蛋白激酶C(PKC)参与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MAP-Ⅱ)增强血肿瘤屏障(BTB)通透性过程的相关机制。方法采集出生3~5d的Wistar胎鼠大脑皮质,应用酶消化法及葡聚糖离心法获得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原代培养;将BMEC与C6脑胶质瘤细胞共培养,构建体外BTB模型;共培养后的BMEC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EMAP-Ⅱ组和H7+EMAP-Ⅱ组,测定跨内皮阻抗值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流量,评估各组BTB通透性的变化,Western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5在各组BMEC上的表达水平变化;共培养后的BMEC被随机分成5组:EMAP-Ⅱ0,0.5,1,2,4h组,Westernblot法检测EMAP-Ⅱ作用不同时间点时BMEC膜上PKC各亚型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MAP-Ⅱ组BTB的通透性显著增高(P=0.002),BMEC上claudin-5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5),EMAP-Ⅱ的上述作用受到PKC抑制剂H7预处理的显著抑制(P=0.036);EMAP-Ⅱ作用0.5h时,BMEC膜上PKC-α和PKC-β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1h时达到峰值,其后表达水平逐渐下降,4h时恢复至未用药水平。BMEC膜上PKC-ζ的蛋白表达水平于O.5h时显著增加,其后表达水平逐渐下降,2h时恢复至未用药水平。结论信号分子PKC参与EMAP-Ⅱ增强BTB通透性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BMEC膜上PKC-α、-β和-ζ的表达水平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 血肿瘤屏障 通透性 蛋白激酶C
下载PDF
Caveolin-2在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增强血肿瘤屏障通透性中的表达水平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振 刘云会 +2 位作者 薛一雪 王萍 刘丽波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4年第4期742-746,共5页
目的:检测质膜微囊结构蛋白caveolin-2在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II(EMAP-II)增强血肿瘤屏障(BTB)通透性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变化。方法:荷瘤Wistar大鼠被随机分成4组(每组16只):EMAP-II处理0h、1h、2h和4h组。采用伊文思蓝渗透性实验评估各... 目的:检测质膜微囊结构蛋白caveolin-2在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II(EMAP-II)增强血肿瘤屏障(BTB)通透性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变化。方法:荷瘤Wistar大鼠被随机分成4组(每组16只):EMAP-II处理0h、1h、2h和4h组。采用伊文思蓝渗透性实验评估各组BTB通透性变化情况;RT-PCR、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脑胶质瘤组织毛细血管上caveolin-2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EMAP-II作用1h时,BTB的通透性显著增强,随后逐渐降低,4h时恢复正常;同时,EMAP-II作用1h时,脑胶质瘤组织毛细血管上caveolin-2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随后逐渐降低,4h时恢复正常。结论:EMAP-II可能通过caveolae介导的跨细胞途径来增强BTB的通透性,其机制与caveolin-2的表达水平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II 血肿瘤屏障 通透性 caveolin-2 细胞途径
下载PDF
跨细胞途径在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增强血肿瘤屏障通透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振 刘云会 +2 位作者 薛一雪 王萍 刘丽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1-204,216,共5页
目的探讨跨细胞途径参与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MAP-Ⅱ)增强血肿瘤屏障(BTB)通透性过程的可能性。方法荷瘤Wistar大鼠被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EMAP-Ⅱ0 h、1 h、2 h和4 h组。采用伊文思蓝渗透性实验评估各组BTB通透性变化情况。Wes... 目的探讨跨细胞途径参与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MAP-Ⅱ)增强血肿瘤屏障(BTB)通透性过程的可能性。方法荷瘤Wistar大鼠被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EMAP-Ⅱ0 h、1 h、2 h和4 h组。采用伊文思蓝渗透性实验评估各组BTB通透性变化情况。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脑胶质瘤组织毛细血管上质膜微囊结构蛋白caveolin-1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EMAP-Ⅱ作用1 h时,脑胶质瘤组织中伊文思蓝的含量显著增加,随后逐渐降低,4 h时恢复正常;EMAP-Ⅱ作用1h时,脑胶质瘤组织毛细血管上caveolin-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随后逐渐降低,4 h时恢复正常。结论跨细胞途径可能参与EMAP-Ⅱ增强血肿瘤屏障BTB通透性的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 血肿瘤屏障 通透性 细胞途径
下载PDF
磷酸化caveolin在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开放血肿瘤屏障中的表达水平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振 刘啸白 +3 位作者 刘云会 薛一雪 王萍 刘丽波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12期1647-1651,共5页
目的:检测质膜微囊结构蛋白caveolin-1和caveolin-2在低剂量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MAP-Ⅱ)开放血肿瘤屏障(BTB)过程中的磷酸化水平变化。方法:荷瘤Wistar大鼠被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EMAP-Ⅱ0h、1h、2h和4h组。采用伊文思蓝渗透... 目的:检测质膜微囊结构蛋白caveolin-1和caveolin-2在低剂量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MAP-Ⅱ)开放血肿瘤屏障(BTB)过程中的磷酸化水平变化。方法:荷瘤Wistar大鼠被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EMAP-Ⅱ0h、1h、2h和4h组。采用伊文思蓝渗透性实验评估各组BTB通透性变化情况;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脑胶质瘤组织毛细血管上磷酸化caveolin-1和caveolin-2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EMAP-Ⅱ作用1h时,BTB的通透性显著增强,随后逐渐降低,4h时恢复正常;EMAP-Ⅱ作用1h时,脑胶质瘤组织毛细血管上磷酸化caveolin-1和caveolin-2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随后逐渐降低,4h时恢复正常。结论:EMAP-Ⅱ可能通过caveolae介导的跨细胞途径来增强BTB的通透性,其机制与磷酸化caveolin-1和caveolin-2的表达水平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 血肿瘤屏障 细胞途径 CAVEOLIN 磷酸化
下载PDF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增强血肿瘤屏障通透性的信号机制
6
作者 李振 刘啸白 +3 位作者 刘云会 薛一雪 王萍 刘丽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2-637,共6页
目的探索内皮一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ndothelial monocyte activating polypeptide-II,EMAP-II)增强血肿瘤屏障(blood—tumor barrier,BTB)通透性的相关信号机制。方法采集出生3—5d的Wistar胎鼠的大脑皮质,应用酶消化法及葡聚... 目的探索内皮一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ndothelial monocyte activating polypeptide-II,EMAP-II)增强血肿瘤屏障(blood—tumor barrier,BTB)通透性的相关信号机制。方法采集出生3—5d的Wistar胎鼠的大脑皮质,应用酶消化法及葡聚糖离心法获得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原代培养;将BMECs与C6脑胶质瘤细胞共培养,构建体外BTB模型;共培养后的BMEC被随机分成5组(每组6例):对照组、EMAP-Ⅱ组、H7+EMAP—11组、C3 exoenzyme+EMAP-II组和C3exoenzyme+H7+EMAP—II组。测定跨内皮阻抗值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流量评估各组BTB通透性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BMECs上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OC-cludin和ZO-1在BMECs上的分布与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BMECs上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MLC)和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phosphomyosin light chain,pMLC)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EMAP-II组BTB的通透性明显增高,BMECs上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MLC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EMAP—II的上述作用受到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C,PKC)抑制剂H7或(和)RhoA抑制剂C3exoenzyme预处理的明显抑制。结论信号分子PKC和RhoA在EMAP—II增强BTB通透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号通路PKC—pMLC和RhoA—pMLC参与调控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II 血肿瘤屏障 通透性 蛋白激酶C RhoA 信号机制
下载PDF
低剂量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对人U87MG胶质瘤干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7
作者 刘静 李振 +4 位作者 笪祖科 薛一雪 刘丽波 王萍 刘云会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20期2894-2898,共5页
目的:研究低剂量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MAPⅡ)对脑胶质瘤干细胞(GSCs)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方法对分离提取的细胞球进行干细胞表面标志性分子CD133和nestin的检测。EMAPⅡ(0.05nmol/L)处理GSCs后... 目的:研究低剂量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MAPⅡ)对脑胶质瘤干细胞(GSCs)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方法对分离提取的细胞球进行干细胞表面标志性分子CD133和nestin的检测。EMAPⅡ(0.05nmol/L)处理GSCs后,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及Matrigel 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GSCs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I3K和p-PI3K的表达变化;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检测EMAPⅡ作用下GSCs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分离提取的细胞球表面CD133和nestin呈阳性表达;EMAPⅡ作用0.5h和1h时产生了对GSCs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与EMAPⅡ作用0h组相比,PI3K的表达无变化,p-PI3K的表达在EMAPⅡ作用0.5h和1h时显著下降;此外,IGF-1明显阻断了EMAPⅡ对GSCs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结论:EMAPⅡ能明显抑制GSCs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p-PI3K的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 胶质瘤干细胞 迁移和侵袭
下载PDF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及其生物学功能
8
作者 高云 王梁华 焦炳华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05-407,共3页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ndothelial monocyte-activating polypeptideⅡ,EMAPⅡ)是一种具有抗新生血管生成等多种活性的前炎症性细胞因子。它的前体proEMAP,与tRNA合成酶复合体中的组装成分p43亚基等同。实验表明,释放至细胞外环境的...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ndothelial monocyte-activating polypeptideⅡ,EMAPⅡ)是一种具有抗新生血管生成等多种活性的前炎症性细胞因子。它的前体proEMAP,与tRNA合成酶复合体中的组装成分p43亚基等同。实验表明,释放至细胞外环境的EMAP-Ⅱ对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具有趋化、凋亡、促凝血、抗血管生成和增加对TNFα敏感性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该文介绍EMAPⅡ的发现和分离、基因结构和蛋白质特性、分泌状况等一些情况。并着重讨论EMAPⅡ的生物学活性、在不同的细胞生理条件下的释放及proEMAPⅡ转化为EMAPⅡ等问题。最后还对该细胞因子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 新生血管生成
下载PDF
恒磁场对AngⅡ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ICAM-1及与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程何祥 周廉 +4 位作者 徐可为 张荣庆 贾国良 王海昌 牛金龙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4-455,共2页
关键词 恒磁场 血管紧张素(Ang) 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 ICAM-1
下载PDF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对人U118胶质瘤细胞自噬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丽波 孟繁杰 +1 位作者 薛一雪 刘云会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22-926,共5页
目的研究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EMAP-Ⅱ)对人U118脑胶质瘤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EMAP-Ⅱ处理人U118胶质瘤细胞后,采用MTT检测细胞活力;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自噬标记物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在U118细胞的分布;Western blot方... 目的研究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EMAP-Ⅱ)对人U118脑胶质瘤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EMAP-Ⅱ处理人U118胶质瘤细胞后,采用MTT检测细胞活力;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自噬标记物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在U118细胞的分布;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C3-Ⅱ、自噬降解底物p62/SQSTM1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EMAP-Ⅱ0 h组相比,0.05 nmol.L-1剂量以上的EMAP-Ⅱ可明显抑制人U118胶质瘤细胞的活力,降低线粒体膜电位(MMP),在EMAP-Ⅱ作用0.5 h时效果最明显;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能够阻断EMAP-Ⅱ的作用,使细胞活力和线粒体膜电位基本恢复;EMAP-Ⅱ作用0.5 h后自噬标记物LC3在胞质内呈点状分布,荧光表达明显增强,并且LC3-Ⅱ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同时伴有自噬降解底物p62/SQSTM1的表达下降;此外,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结论 EMAP-Ⅱ能明显抑制人U118胶质瘤细胞活力,诱导U118细胞发生自噬,其机制可能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 人U118胶质瘤细胞 自噬 LC3 p62/SQSTM1 BECLIN1
下载PDF
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血管紧张素Ⅱ对内皮细胞核因子κB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栩 赵家军 于文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09-312,共4页
观察高糖环境下血管紧张素Ⅱ对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及氯沙坦的干预作用。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核因子κB活性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基... 观察高糖环境下血管紧张素Ⅱ对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及氯沙坦的干预作用。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核因子κB活性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基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含量变化。结果发现,高糖(25 mmol/L)、107mol/L血管紧张素Ⅱ均能显著刺激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活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培养基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含量及其对单核细胞趋化活性亦显著增强,高糖环境显著增加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核因子κB活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氯沙坦有显著抑制作用。提示高糖促进血管紧张素Ⅱ对内皮细胞的刺激作用,氯沙坦通过抑制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活化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对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起到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血管紧张素 高葡萄糖血症 核因子ΚB
下载PDF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产生超氧阴离子和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叶国红 韩莲花 +3 位作者 李红霞 蒋文平 戴海鹰 李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产生超氧阴离子(O-2)和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作用机制及O-2与PAI-1产生之间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实验:观察血管紧张素Ⅱ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对HUVECs产生O2-和P...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产生超氧阴离子(O-2)和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作用机制及O-2与PAI-1产生之间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实验:观察血管紧张素Ⅱ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对HUVECs产生O2-和PAI-1的作用。分为对照组,AngⅡ10-8~10-5 mol/L不同浓度组,AngⅡ10-6mol/L作用不同时间(0、6、12、24和48 h)。第二部分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缬沙坦对AngⅡ诱导HUVECs产生O2-和PAI-1的作用。分为对照组,缬沙坦(10-6mol/L)组,AngⅡ(10-6mol/L)组,AngⅡ(10-6mol/L)+不同浓度缬沙坦(10-8~10-5mol/L)组。第三部分实验:观察缬沙坦、二甲苯基碘、超氧化物歧化酶对AngⅡ使HUVECs产生O2-和PAI-1的作用。分为对照组,AngⅡ(10-6mol/L)组,AngⅡ(10-6mol/L)+缬沙坦(10-6mol/L)组,AngⅡ(10-6mol/L)+二甲苯基碘(10μmol/L)组,AngⅡ(10-6mol/L)+超氧化物歧化酶(2μl)组。用酶消化法收集并培养HUVECs,采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还原法测定上清液O-2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上清液PAI-1浓度。结果:①AngⅡ在10-8~10-5mol/L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地使HUVECs产生O2-和PAI-1增加。②缬沙坦在10-8~10-5mol/L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地降低AngⅡ促HUVECs产生O2-和PAI-1的作用。③二甲苯基碘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可显著抑制AngⅡ刺激HUVECs产生O2-及PAI-1。结论:①AngⅡ通过作用于AngⅡ受体1(AT1)激活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途径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使HUVECs产生O2-和PAI-1增加。②AngⅡ通过增加O2-产生而致PAI-1产生增加,提示抗氧化治疗有助于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 脐静脉内皮细胞 超氧阴离子 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娜娜 杨志明 +4 位作者 边云飞 梁斌 杨慧宇 康玉明 肖传实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51-656,共6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血管紧张素(1-7)的作用机制,阐明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在炎症方面的拮抗作用。方法经形态学及抗VⅢ因子...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血管紧张素(1-7)的作用机制,阐明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在炎症方面的拮抗作用。方法经形态学及抗VⅢ因子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按以下分组加入不同干扰因素进行实验。实验分组:①对照组:不加干预因素;②血管紧张素Ⅱ组:加入血管紧张素Ⅱ100 nmol/L;③血管紧张素(1-7)组:加入血管紧张素(1-7)1000 nmol/L;④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组:分别用血管紧张素(1-7)10、100、1000、10000 nmol/L预处理30 min后,再加入血管紧张素Ⅱ100 nmol/L;⑤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血管紧张素(1-7)受体拮抗剂A-779组:先用1000 nmol/L A-779预处理30 min后,再用终浓度为1000 nmol/L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30 min,最后加入终浓度100 nmol/L血管紧张素Ⅱ。各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蛋白和mRNA水平检测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细胞生长良好,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细胞透明度大,轮廓不清。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法,可检测到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VⅢ因子相关抗原为阳性。①与对照组比,血管紧张素Ⅱ(100 nmol/L)使E-选择素(25.39±1.97μg/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238.71±5.51 ng/L)的蛋白分泌量明显增加,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均P〈0.01);②血管紧张素(1-7)(1 000 nmol/L)使E-选择素(3.72±0.95μg/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90.24±9.82 ng/L)的蛋白分泌量降低,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表达亦降低(均P〈0.01);③混合刺激组中血管紧张素(1-7)(1010000 nmol/L)减少E-选择素蛋白合成,分别为21.15±1.31、17.41±1.94、12.71±1.84、9.46±1.40μg/L,均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均P〈0.01);同时也减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蛋白合成,分别为214.57±7.16、196.83±8.20、176.63±8.93、155.52±8.19 ng/L,均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均P〈0.01);④混合刺激组中,与AngⅡ组比较,血管紧张素(1-7)(1010000 nmol/L)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AngⅡ刺激E-选择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的表达(均P〈0.01);⑤加入血管紧张素(1-7)受体拮抗剂A-779后,血管紧张素(1-7)的作用消失。结论血管紧张素(1-7)通过其特异性受体Mas拮抗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1-7) 血管紧张素 E-选择素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启应 孙明 +1 位作者 杨天伦 孙泽琳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3年第4期279-281,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分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1(MCP 1)的影响。方法 用RT PCR和ELISA方法检测AngⅡ在不用时间和浓度以及氯沙坦干预后对HUVECs分泌MCP 1的影响。结果 AngⅡ显著刺激HUVECs表达M...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分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1(MCP 1)的影响。方法 用RT PCR和ELISA方法检测AngⅡ在不用时间和浓度以及氯沙坦干预后对HUVECs分泌MCP 1的影响。结果 AngⅡ显著刺激HUVECs表达MCP 1,MCP 1mRNA分别在AngⅡ的浓度为 1× 10 - 7mol/L和刺激 4h时表达最强烈 ;而MCP 1蛋白质分泌随刺激时间延长而增加 ;氯沙坦干预则明显减低MCP 1的表达。结论 AngⅡ可强烈刺激HUVECs表达MCP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氯沙坦 细胞培养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中抑肽酶对内皮细胞激活的影响
15
作者 范慧敏 卢蓉 刘中民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 (CPB)时抑肽酶 (APR)对内皮细胞 (EC)激活影响。方法  16例双瓣膜替换术病人 ,随机分为对照组 (n =8)和APR组 (n =8,3× 10 6kIU) ,分别于麻醉后CPB前、CPB 30min、开放后 30min、术后第 1和第 2天采取病人无...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 (CPB)时抑肽酶 (APR)对内皮细胞 (EC)激活影响。方法  16例双瓣膜替换术病人 ,随机分为对照组 (n =8)和APR组 (n =8,3× 10 6kIU) ,分别于麻醉后CPB前、CPB 30min、开放后 30min、术后第 1和第 2天采取病人无菌血浆 ,分别刺激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 ,测定HUVEC上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的表达及其与中性粒细胞 (PMN)黏附率。结果 CPB开始后不同时点血浆刺激HUVEC上ICAM 1的表达明显增高 ,其中APR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CPB复跳后 30min的血浆刺激HUVEC后 ,与PMN的黏附率明显增加 ,而APR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34.2 %和 5 8.7% ,P <0 .0 5 )。结论 APR可明显抑制EC的激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肽酶 内皮细胞 激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
16
作者 潘茜 杨向红 +5 位作者 刘春英 王哲 井欢 王莹 高原 于丹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84-788,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GE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对大鼠GEC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GEC炎性因子MCP-1蛋白的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GE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对大鼠GEC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GEC炎性因子MCP-1蛋白的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施加AngⅡ刺激因素后MCP-1表达量明显增高,呈剂量(10-7mol/L^10-5mol/L)依赖效应;10-5mol/L AngⅡ作用下,大鼠GEC的AT1R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增加,成时间依赖效应;10-6mol/L AT1R拮抗剂替米沙坦(TEL)可以抑制AngⅡ(10-5mol/L)的作用,MCP-1的表达量下降。结论 AngⅡ通过上调大鼠GEC的AT1R水平,使大鼠GEC的MCP-1表达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 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
下载PDF
重组人内皮单核细胞活化多肽Ⅱ原对Saos-2细胞基因的表达调控
17
作者 邹亮 王磊 +6 位作者 刘大涛 邢玉华 王慧敏 胡立德 谭小钉 刘刚 陈惠鹏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9年第5期626-628,634,共4页
目的:将重组人内皮单核细胞活化多肽Ⅱ原(pro-EMAPⅡ)作用于Saos-2细胞,研究后者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人pro-EMAPⅡ,并纯化获得目的蛋白;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重组人pro-EMAPⅡ对Saos-2细胞基因的表达调... 目的:将重组人内皮单核细胞活化多肽Ⅱ原(pro-EMAPⅡ)作用于Saos-2细胞,研究后者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人pro-EMAPⅡ,并纯化获得目的蛋白;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重组人pro-EMAPⅡ对Saos-2细胞基因的表达调控。结果:获得重组人pro-EMAPⅡ;基因表达芯片分析表明,重组人pro-EMAPⅡ作用于Saos-2细胞后,后者有39个基因表达上调,29个基因表达下调,在这68个基因中有12个差异基因参与多个信号通路。结论:重组人pro-EMAPⅡ作用于Saos-2细胞,使其多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改变,有助于揭示pro-EMAPⅡ的调控机制及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内皮单核细胞活化多肽 SAOS-2细胞 基因芯片 表达调控
下载PDF
油酰乙醇胺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途径抑制单核-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
18
作者 李莹 王英 +2 位作者 曾臻 杨丙晔 罗浩虹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激动剂油酰乙醇胺(OEA)对单核-内皮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OEA对脂多糖诱导THP-1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蛋白表达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人...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激动剂油酰乙醇胺(OEA)对单核-内皮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OEA对脂多糖诱导THP-1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蛋白表达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TNF-α诱导的单核-内皮细胞黏附模型,用PPARα阻断剂MK886阻断PPARα信号通路后,检测THP-1细胞的黏附和V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 40μmol/L OEA显著抑制MMP-2、MMP-9、VCAM-1和ICAM-1蛋白表达。OEA对TNF-α诱导的单核-内皮细胞黏附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MK886部分逆转了OEA对单核-内皮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及对VCAM-1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 OEA能够抑制单核-内皮细胞的黏附,其机制可能与PPARα途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酰乙醇胺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单核细胞 内皮细胞 黏附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恒磁场对内皮细胞凋亡、黏附分子表达及其与单核细胞黏附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程何祥 周廉 +4 位作者 徐可为 贾国良 王海昌 郭文怡 张荣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17-1921,共5页
目的:初步观察恒磁场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分泌与表达及HUVEC与人单核细胞株THP-1黏附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第3代的HUVEC,实验分为... 目的:初步观察恒磁场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分泌与表达及HUVEC与人单核细胞株THP-1黏附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第3代的HUVEC,实验分为6组:对照组、AngⅡ(10-6mol/L)组及AngⅡ+不同磁感应强度(1 Gs、5 Gs、10 Gs、20 Gs)的恒磁场组。各组细胞于单纯培养或磁场作用24 h后收集样品,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酶介导的dUTP末端标记法(TUNEL)和流式细胞仪碘化丙锭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培养液中ICAM-1、VCAM-1的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检测ICAM-1、VCAM-1的蛋白表达,计数法观察HUVEC与THP-1的黏附率。结果:AngⅡ10-6mol/L可诱导HUVEC凋亡(P<0.05vs对照组),而1 Gs、5 Gs、10Gs和20 Gs恒磁场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AngⅡ组(P<0.05)。AngⅡ(10-6mol/L)组HUVEC的ICAM-1和VCAM-1含量和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1 Gs、5 Gs、10 Gs和20 Gs恒磁场组细胞ICAM-1的含量和表达量显著低于AngⅡ组(P<0.05)。AngⅡ(10-6mol/L)组HUVEC与THP-1的黏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1 Gs、5 Gs、10 Gs和20 Gs恒磁场组HUVEC与THP-1的黏附率显著低于AngⅡ组(P<0.05)。结论:恒磁场可拮抗AngⅡ的作用,抑制HUVEC凋亡、HUVEC的ICAM-1和VCAM-1分泌与表达及HUVEC与单核细胞的黏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 细胞凋亡 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 血管紧张素 细胞粘附分子
下载PDF
Triglitazone对AngⅡ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永勤 牛小麟 +3 位作者 王聪霞 魏瑾 王世捷 周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8-540,581,共4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triglitazone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内皮细胞分泌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以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triglitazone对内皮细胞分泌血管活性因子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triglitazone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内皮细胞分泌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以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triglitazone对内皮细胞分泌血管活性因子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结果10μmol/L和50μmol/L的triglitazone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ET-1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而NO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50μmol/L triglitazone可明显抑制AngⅡ(1×10-6mol/L)所刺激的ET的分泌(P<0.05);两种浓度triglitazone均能抑制AngⅡ对内皮细胞生成NO的减低作用(P<0.05)。结论Triglitazone可抑制AngⅡ所刺激的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ET-1的增加和NO的减少,提示triglitazone可通过影响血管活性因子的产生而参与血压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高血压病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紧张素 血管活性因子 triglitazon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