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皮微粒包裹的miR-204-3p介导川崎病血管炎性损伤的机制探讨
1
作者 赵颖 赵欣 +1 位作者 娄萍 罗英 《心脏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3-20,共8页
目的 探讨内皮微粒(EMP)包裹的miR-204-3p介导川崎病(KD)血管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2016年4月至2021年3月,58例KD患者和50例对照组入选本研究。其中,18例KD患者伴有冠状动脉瘤(CAA),其余为无冠状动脉瘤(NCAA)。分离各组血清样品中E... 目的 探讨内皮微粒(EMP)包裹的miR-204-3p介导川崎病(KD)血管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2016年4月至2021年3月,58例KD患者和50例对照组入选本研究。其中,18例KD患者伴有冠状动脉瘤(CAA),其余为无冠状动脉瘤(NCAA)。分离各组血清样品中EMP,并进行全基因组miRNA测序。在体外试验中,将VSMC或预转染miR-204-3p模拟物(AgomiR-204-3p)、miR-204-3p抑制剂(AntagomiR-204-3p)的VSMC与各组EMP共培养。结果 通过全基因组miRNA测序以及RT-qPCR分析证实miR-204-3p在KD EMP中显著增加,并且EMP中miR-204-3p水平根据冠状动脉病理严重程度显著降低,顺序为NCAA>SCAA>MCAA>GCAA。与对照组EMP共培养相比,VSMC与NCAA EMP共培养48 h后增殖率显著降低(P<0.05),VSMC分化标志物(ACTA2和CNN1)表达显著增加(P<0.05),去分化标志物(OPN和PDGFRβ)表达显著降低(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证实,EMP中miR-204-3p在功能上靶向VSMC中的PDGFRβ。在与NCAA EMP孵育的VSMC中,使用AntagomiR-204-3p可显著降低分化标记物(ACTA2和CNN1)的表达,并增加去分化标记物(OPN和PDGFRβ)的表达。在与CAA EMP孵育的VSMC中,给予AgomiR-204-3p显著增加分化标记物的表达,并降低去分化标记物的表达。结论 EMP将miR-204-3p转移到VSMC并通过靶向PDGFRβ部分介导KD血管炎性损伤。因此,靶向miR-204-3p-PDGFRβ轴可能为KD诱导的血管病变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微粒 miR-204-3p 川崎病 血管炎性损伤 血管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miR-126和线粒体成分及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2
作者 马艺萍 袁玉娟 +4 位作者 尼格热·阿力木 阿卜拉江·艾合麦提 马清玉 帕丽达·玉山江 穆叶赛·尼加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888-2896,共9页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心肌坏死的生物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但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目的探究内皮细胞微粒(EMPs)内含miR-126、线粒体成分、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1年9月...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心肌坏死的生物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但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目的探究内皮细胞微粒(EMPs)内含miR-126、线粒体成分、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1年9月—2022年9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AMI患者50例(AMI组)、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50例(SCAD组)、健康者50例(Control组),AMI患者和SCAD患者均在本院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健康者均经过本院体检中心的评估。收集三组外周血标本及一般资料,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微粒的形态,流式细胞术鉴定EMPs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EMPs中miR-126的表达,ELISA检测EMPs中线粒体活性氧(ROS)及内含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E-选择素、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分离的微粒膜结构完整,直径在100~400 nm。与Control组相比,AMI组血浆EMPs中miR-126表达水平下降(P<0.001),ROS表达水平升高(P<0.001),VCAM-1表达水平升高(P=0.019),ICAM-1表达水平升高(P<0.001),E-选择素表达水平升高(P=0.019),P-选择素表达水平升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126表达水平降低(OR=0.026,95%CI=0.003~0.210,P=0.001)是AMI的保护因素,ROS(OR=1.009,95%CI=1.005~1.013,P<0.001)、P-选择素表达水平升高(OR=1.063,95%CI=1.022~1.105,P=0.002)是AMI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miR-126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ROS诊断AMI的AUC为0.892,P-选择素诊断AMI的AUC为0.728,miR-126、ROS、P-选择素联合诊断AMI的AUC为0.950。结论EMPs中miR-126、ROS、P-选择素以及三者联合指标均对AMI有诊断价值,并且三者联合指标诊断价值最高,这表明其可能为AMI患者的潜在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内皮细胞 微粒 MIR-126 线粒体 黏附分子 临床意义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中miR-126和P-选择素及E-选择素水平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
作者 马清玉 马艺萍 +4 位作者 阿卜拉江·艾合麦提 尼格热·阿力木 帕丽达·玉山江 刘柯 穆叶赛·尼加提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600-605,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中miR-126、P-选择素、E-选择素的表达水平,探究其与AMI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AMI患者作为研究组,45例同期健康体...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中miR-126、P-选择素、E-选择素的表达水平,探究其与AMI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AMI患者作为研究组,4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基于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和Genisi评分。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的EMPs,用PCR法检测EMPs中的miR-126表达水平,通过ELISA法测定EMPs中的P-选择素、E-选择素表达。结果AMI组外周血EMPs中miR-126水平低于健康组,P-选择素和E-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外周血EMPs中miR-126水平在三支血管病变组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且外周血EMPs中miR-126水平与Genisi评分呈负相关。外周血EMPs中P-选择素水平在三支血管病变组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且P-选择素与Genisi评分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外周血EMPs中P-选择素、E-选择是AMI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EMPs中miR-126、P-选择素及E-选择素单独诊断AMI的效能较低,外周血EMPs中miR-126、P-选择素及E-选择素联合诊断AMI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结论外周血EMPs中P-选择素和E-选择素是AMI的危险因素。外周血EMPs中miR-126、P-选择素及E-选择素联合对AMI有诊断价值,可作为AMI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内皮细胞微粒 MIR-126 P-选择素 E-选择素
下载PDF
内皮细胞微粒miR-126与黏附分子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尼格热·阿力木 穆叶赛·尼加提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166-169,共4页
急性心肌梗死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急症。内皮细胞微粒是细胞间物质交换和信号转导的重要载体,携带表面抗原、蛋白质和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在细胞通讯中起关键作用。miR... 急性心肌梗死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急症。内皮细胞微粒是细胞间物质交换和信号转导的重要载体,携带表面抗原、蛋白质和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在细胞通讯中起关键作用。miR-126是在内皮细胞中大量表达的miRNAs之一,是血管生成、血管修复、炎症激活和凋亡在内的几种内皮细胞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激活的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如VCAM-1、ICAM-1、P-选择素和E-选择素在内皮下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允许它们黏附和转运到组织中,并增加微血管通透性。本文中综述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内皮细胞微粒及其 miR-126介导组织损伤的潜在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发现,并与明确内皮细胞微粒及其内含 miR-126 在调控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与病情进展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内皮细胞微粒 MIR-126 黏附分子
下载PDF
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外周血总循环微粒、凝溶胶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5
作者 王敏芳 吴叶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108-111,共4页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外周血总循环微粒(MPs)、凝溶胶蛋白(GS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建立产前登记并确诊的子痫前期孕妇103例作为病例组,同期...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外周血总循环微粒(MPs)、凝溶胶蛋白(GS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建立产前登记并确诊的子痫前期孕妇103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建立产前登记且健康的孕妇200名作为对照组。根据病例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71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2例)。比较各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s EPC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外周血总循环MPs及GSN;s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GSN与患者血压水平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病例组SBP、DBP高于对照组,PLT、TT、APTT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高于对照组,GSN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SBP、DBP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LT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两组T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GSN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子痫前期患者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与SBP、DBP呈正相关(r>0,P<0.05),GSN与SBP、DBP呈负相关(r<0,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升高,GSN降低,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能与子痫前期患者呈高凝状态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凝溶胶蛋白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总循环微粒
下载PDF
降尿酸治疗对痛风合并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含量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玮 邓毅凡 张晶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降尿酸治疗对痛风合并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EMPs)含量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137例痛风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存在高尿酸血症。使用非布司他治疗3个月后,将患者根据尿酸达标情况分为达标组70例... 目的探讨降尿酸治疗对痛风合并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EMPs)含量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137例痛风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存在高尿酸血症。使用非布司他治疗3个月后,将患者根据尿酸达标情况分为达标组70例和非达标组67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EMPs含量及降尿酸治疗1年内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EMPs含量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组治疗后EMPs含量为(1.64±0.48)%,低于非达标组的(1.97±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Ps降低水平与尿酸降低水平呈正相关(r=0.374,P<0.05)。达标组降尿酸治疗1年内MACE发生率为15.71%,低于非达标组的3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标性降尿酸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痛风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冠心病 高尿酸血症 内皮微粒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内皮细胞微粒预测急性脑卒中预后转归的临床价值
7
作者 杜赟 张茹 +2 位作者 江毓 刘大成 张桂莲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484-486,491,共4页
目的 分析内皮细胞微粒(EMPs)预测急性脑卒中(AIS)预后转归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连续招募2019年4月—2021年9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AIS患者127例,归为AIS组;招募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30例,归为对照组。抽取所... 目的 分析内皮细胞微粒(EMPs)预测急性脑卒中(AIS)预后转归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连续招募2019年4月—2021年9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AIS患者127例,归为AIS组;招募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30例,归为对照组。抽取所有受试者血标本检测EMPs水平,比较两组EMPs水平差异,AIS患者院外预后转归,分析影响AIS预后不良因素,评估EMPs预测AIS临床预后的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IS组循环低密度脂蛋白(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EMPs水平显著升高;预后不良亚组较预后良好亚组患者Hcy、EMPs、NIHSS评分及mRs评分显著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Rs评分、EMPs、NIHSS评分及Hcy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优势比分别为2.39(1.29~5.85)、20.77(14.01~36.32)、6.13(3.84~15.01)及1.08(1.02~1.46);EMPs预测AIS预后不良的价值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83(0.77~0.91)。结论 EMPs是影响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潜在的评估预后不良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微粒 急性脑卒中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内皮细胞微粒miRNA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马艺萍 袁玉娟 +3 位作者 艾丽菲热·艾海提 马清玉 阿卜拉江·艾合麦提 穆叶赛·尼加提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6期557-560,共4页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早发现该疾病是风险管理和有效治疗的关键目标。内皮细胞微粒(EMPs)是内皮细胞脱落的细胞外小囊泡,可以作为携带细胞因子、信号蛋白、miRNA等物质远距离传输生物学信息的载体,在调节内...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早发现该疾病是风险管理和有效治疗的关键目标。内皮细胞微粒(EMPs)是内皮细胞脱落的细胞外小囊泡,可以作为携带细胞因子、信号蛋白、miRNA等物质远距离传输生物学信息的载体,在调节内皮细胞功能、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血管生成中起关键作用。miRNA是一种含有约22个核苷酸的短链、内源性、非编码RNA,与靶mRNA特异性结合,导致翻译阻遏,调节转录后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等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研究显示EMPs可以借助miRNA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在AMI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现对EMPs miRNA在AMI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微粒 微RNA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外周血红细胞微粒及内皮细胞微粒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
9
作者 李伟峰 刘惠钦 +3 位作者 范月辉 李献军 梁洁 郭春保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3期1539-1543,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微粒(RMPs)及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27例单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超声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71例)和易损斑块组(156例)。比较两... 目的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微粒(RMPs)及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27例单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超声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71例)和易损斑块组(1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外周血RMPs、EMPs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外周血RMPs、EMPs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率及颈动脉超声造影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RMPs、EMPs水平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效能。结果易损斑块组男性比例、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外周血RMPs和EMPs水平均大于或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男性是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外周血RMPs、EMPs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率及颈动脉超声造影分级均呈正相关(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外周血RMPs和EMPs水平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7和0.836;两者联合评估的AUC为0.903,均高于单一指标的AUC。结论与存在稳定斑块的患者相比,存在易损斑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外周血RMPs及EMPs水平更高,其与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联合检测外周血RMPs及EMPs水平在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微粒 内皮细胞微粒 外周血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易损性
下载PDF
南京市鼓楼社区老年人群高脂血症与内皮细胞微粒的相关性
10
作者 杨茜岚 汪金玉 +3 位作者 刘舒予 占伊扬 刘菁 贾坚 《检验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1167-1172,共6页
目的探讨南京市鼓楼社区老年人群高脂血症与内皮细胞微粒(EMP)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首次确诊,且来源于南京市鼓楼社区的老年高脂血症患者100例(高脂血症组),以老年健康体检者100名为正常对照... 目的探讨南京市鼓楼社区老年人群高脂血症与内皮细胞微粒(EMP)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首次确诊,且来源于南京市鼓楼社区的老年高脂血症患者100例(高脂血症组),以老年健康体检者100名为正常对照组。收集所有对象的一般资料,并检测血常规[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血红蛋白(Hb)]、生化项目[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尿酸(UA)、空腹血糖(FB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EMP。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老年人群发生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组TC、TG、LDL-C、ALT、AST、hs-CRP、IL-1β、TNF-α和EM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01)。2个组之间BUN、SCr、UA、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T、hs-CRP、TNF-α、收缩压、EMP是老年人群发生高脂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1.089、1.528、1.048、1.065、1.946,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31~1.150、1.197~1.951、1.024~1.072、1.026~1.106、1.166~3.248,P<0.05]。结论EMP或可作为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内皮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微粒 血管内皮损伤 高脂血症 炎症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联合血清内皮微粒钙整合素结合蛋白1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11
作者 黄莉 焦东生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21期1651-1655,共5页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联合血清内皮微粒(EMP)、钙整合素结合蛋白1(CIB1)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分为CAG阳性...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联合血清内皮微粒(EMP)、钙整合素结合蛋白1(CIB1)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分为CAG阳性组(n=120)和CAG阴性组(n=100)。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EMP、CIB1表达水平。分析对比动态心电图与血清EMP、CIB1单一检测和联合检测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EMP、CIB1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的诊断价值。结果 CAG阳性组患者血清中血清EMP水平[(1 425±261)×10^(6)/L]、发作持续时间[(273±50)s]显著高于CAG阴性组[(1 185±126)×10^(6)/L,(47±4)s],血清CIB1水平(33±4)显著低于CAG阴性组(47.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阴性组ST段压低1 820次,CAG阳性组ST段压低318次,发作时间主要集中6:01~12:00。CAG阴性组与CAG阳性组患者心肌缺血ST段压低发作时间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血清EMP、CIB1诊断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820(0.763,0.869)、0.873(0.822,0.914),截断值分别为1296×10^(6)/L、39.7,对应的灵敏度分别为72.5%、90.8%,特异度分别为84.0%、74.0%。二者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95%CI)为0.917(0.872,0.950),灵敏度为71.67%,特异度为92.00%;EMP、CIB1、动态心电图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95.8%与72.5%、90.83%、70.83%,P<0.001、<0.001;90.0%与77.7%、83.2%、73.6%,P<0.001、=0.121、<0.001、=0.036)。结论 血清EMP、CIB1水平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测可提高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内皮微粒 钙整合素结合蛋白1
下载PDF
血小板微粒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肾脏损伤的关系
12
作者 邵雯 杜彬 +1 位作者 杜爱翠 任召祺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779-784,共6页
目的 探讨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 纳入30名DN患者、30名非DN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MPs的数量和... 目的 探讨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 纳入30名DN患者、30名非DN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MPs的数量和表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iotoninⅡ,Ang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水平,采用血生化检测肾脏功能。结果 DN组的PMPs数量为(1 564±346)个/μL,显著高于非DN组的(1 246±312)个/μL和对照组的(1 223±299)个/μL(P<0.05),DN组主要为表达CD62P和CD41a的PMPs,占(76.5±12.3)%。且PMPs水平和活化程度随DN进展而升高。PMPs数量与肾素等因子呈正相关(r=0.56~0.62,P<0.05),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呈负相关(r=-0.64,P<0.05),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呈正相关(r=0.66,P<0.05),且是UAE的独立影响因素(β=12.34,P<0.05)。结论 PMPs在DN患者中表达升高,可能与肾脏损伤有关,但尚不足以证实其在D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微粒 糖尿病肾病 肾脏损伤 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内皮功能障碍
下载PDF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测定VEGF的性能验证和临床应用效果评估
13
作者 屠竞扬 周琰 +3 位作者 邵文琦 潘柏申 王蓓丽 郭玮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5期581-585,591,共6页
目的分析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性能并评估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实体恶性肿瘤患者80例作为癌症组,良性病变患者80例作为良性疾病组,另选取于该院体检的表观健康者20例... 目的分析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性能并评估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实体恶性肿瘤患者80例作为癌症组,良性病变患者80例作为良性疾病组,另选取于该院体检的表观健康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测定VEGF的水平,并验证其正确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线性范围、可报告范围、参考范围及抗干扰能力。比较3组患者VEGF水平并绘制VEGF诊断恶性肿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低值样本重复检测20次的变异系数(CV)为4.38%,高值样本重复检测20次的CV为1.32%,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标准中公布的肿瘤标志物不超过总允许误差(TEa)的1/4的要求(≤6.25%)。低值样本测量10次的CV为2.38%,高值样本测量10次的CV为1.92%,中间精密度符合不超过TEa的1/3的要求(≤8.33%)。重复检测3次国际标准品Z1、Z2的偏差分别为1.43%和-1.45%,其绝对值均未超出目标偏差(≤15%)。线性范围为40~3200 pg/mL。可报告范围为40~16000 pg/mL。20例表观健康人群检测结果均在厂家声明参考范围内,参考范围验证通过。加入干扰物质后,检测结果偏差均符合产品说明书声明的偏差(≤15%),抗干扰验证通过。癌症组VEGF水平高于健康对照和良性疾病组(P<0.05),以160 pg/mL为最佳截断值时,VEGF诊断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90,灵敏度为0.69,特异度为0.95。结论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测定VEGF的重复性、中间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可报告范围、参考范围、抗干扰能力均符合实验室质量管理要求,能保证检测质量,满足临床使用需求,可用于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粒化学发光法 性能验证 临床应用效果 评估
下载PDF
循环内皮微粒相关microRNA在巨噬细胞炎性反应诱发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理华 张颖 +4 位作者 曹桂秋 李鹏 胡强 张雅玲 幸世峰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9年第3期201-207,共7页
目的研究循环内皮微粒(EMPs)相关microRNA在巨噬细胞炎性反应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ApoE-/-小鼠206只,对照组50只,实验组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AS模型)组、NC-miRNA组和miRNA-19b抑制剂组,每组52只。... 目的研究循环内皮微粒(EMPs)相关microRNA在巨噬细胞炎性反应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ApoE-/-小鼠206只,对照组50只,实验组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AS模型)组、NC-miRNA组和miRNA-19b抑制剂组,每组52只。采用油红染色对AS病变小鼠的组织学进行观察,计算斑块面积相对比例;检测生化指标的表达水平,主要包括小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ELISA检测血管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IL-6和IL-10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因子(Bcl-2)、细胞凋亡的标志蛋白PARP降解产物(cleaved-PARP)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9b表达;流式细胞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miRNA-19b抑制剂组可减少由于AS引起的血管厚度增加,减少AS斑块面积比例;使血脂中的TC、TG和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则有升高;Bax、cleaved-PARP促相关的凋亡蛋白表达量下调,同时Bcl-2抗凋亡蛋白表达上调;血管中促炎症因子IL-1、IL-6和TNF-α水平降低,抗炎症因子IL-10的水平则升高;同时使血管内巨噬细胞的凋亡率下降。结论 EMPs相关miRNA-19b的存在可以减少巨噬细胞的凋亡,并且通过上调促炎因子促进组织周围炎症的发生,进而促进AS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微粒(emps) miRNA-19b 巨噬细胞 炎症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AS)
下载PDF
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微粒释放并促进细胞凋亡 被引量:10
15
作者 田刚 任燕 +1 位作者 卢群 鲁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目的探讨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内皮微粒释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5 mmol/L、16.7 mmol/L和33.3 mmol/L)分别作用于培养成功的HU-VEC 0、12、24、48、72 h,设立... 目的探讨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内皮微粒释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5 mmol/L、16.7 mmol/L和33.3 mmol/L)分别作用于培养成功的HU-VEC 0、12、24、48、72 h,设立正常糖浓度组(5.5 mmol/L葡萄糖)和高渗对照组(27.8 mmol/L甘露醇)作为对照。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存率;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HUVEC内皮微粒的释放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率。结果①MTT检测发现,33.3 mmol/L葡萄糖培养12 h时HUVEC的细胞数比为93%,24 h时为78%,48 h时为51%,72 h时为40%;与0 h组相比,12 h组细胞数比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2 h相比,24 h组4、8 h组和72 h组细胞数比显著下降,且呈时间依赖性减低(P均<0.05)。②设5.5 mmol/L正常糖浓度组培养48 h时的HUVEC细胞数比为100%,则高渗对照组HUVEC细胞数比为98%,与正常糖浓度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6.7 mmol/L葡萄糖组和33.3 mmol/L葡萄糖组的细胞数比分别为79%和51%,均明显低于正常糖浓度组(P均<0.05),且前两组相比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33.3 mmol/L葡萄糖组作用12 h时的HUVEC内皮微粒生成量较正常糖浓度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24、487、2 h时增加更为显著,且呈现时间依赖性(P<0.01);与正常糖浓度对照组相比,高渗对照组12、24、487、2 h时其内皮微粒释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高糖诱导的内皮微粒释放水平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659,P<0.05)。结论高糖刺激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微粒释放,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微粒 内皮功能
下载PDF
内皮衍生微粒诱导内皮细胞氧自由基产生损伤内皮功能 被引量:8
16
作者 区景松 欧志君 +3 位作者 黄达德 罗兆榴 邓卫兵 陈文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44-847,共4页
目的:探讨内皮衍生微粒(EMP)诱导内皮功能失调的机制和氧自由基(O2.-)在EMP诱导内皮功能失调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从人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提取EMP,(1)采用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做细胞培养,分成3组。... 目的:探讨内皮衍生微粒(EMP)诱导内皮功能失调的机制和氧自由基(O2.-)在EMP诱导内皮功能失调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从人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提取EMP,(1)采用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做细胞培养,分成3组。第1组不做预处理,第2组EMP(1×108/L),第3组EMP(1×108/L)+L-nitroarginiemethylester(L-NAME,1mmol/L),预处理BAEC30min后,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抑制的铁细胞色素C还原法,测量O.2-的产生情况。(2)从小鼠中分离面动脉,分成4组。第1组不做预处理,第2组EMP(1×108/L),第3组EMP(1×108/L)+SOD(2×105U/L),第4组EMP(1×108/L)+聚乙烯羟乙酸盐超氧化物歧化酶(PEG-SOD,2×105U/L)预处理血管10min后做乙酰胆碱(ACH)诱导下的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试验。结果:(1)EMP明显增加BAECO.2-产生,L-NAME可以抑制50%EMP导致的O.2-产生增加。(2)EMP明显损伤ACH诱导的血管舒张功能,SOD处理未能清除EMP对血管舒张功能的损伤,PEG-SOD可部分恢复EMP处理后的血管舒张功能。结论:EMP诱导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至少部分是通过诱导细胞内产生的O2.-所致,为将来寻找包括清除O.2-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衍生微粒 血管舒张 内皮 自由基
下载PDF
丹参多酚酸盐对ACS患者PCI术后内皮细胞微粒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仇昌智 陆永光 +2 位作者 黄军章 陈丽媛 何东明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668-2671,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循环血中内皮细胞微粒(EMPs)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该院成功行PCI术治疗的ACS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循环血中内皮细胞微粒(EMPs)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该院成功行PCI术治疗的ACS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丹参多酚酸盐组,各40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丹参多酚酸盐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于PCI术前开始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疗程2周。两组患者均于PCI术前,PCI术后24h、2周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EMPs和血清CRP水平。结果 PCI术前两组EMPs及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24h,两组EMPs及CRP水平均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2周,两组患者EMPs及CRP水平均较PCI术前明显下降,且丹参多酚酸盐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Ps与CRP呈明显正相关(r=0.654,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明显减轻ACS患者PCI术后的内皮损伤和炎性反应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多酚酸盐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内皮细胞微粒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内皮细胞微粒与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3 位作者 苏强 曾晓聪 严华 黄军章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3-967,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阐明EMPs通过影响Treg细胞分化和功能参与ACS发病过程的机制。方法:选取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3例(SAP组),AC...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阐明EMPs通过影响Treg细胞分化和功能参与ACS发病过程的机制。方法:选取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3例(SAP组),ACS患者52例(ACS组);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住院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EMPs水平和Treg细胞百分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转录因子Foxp3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TGF-β1水平。对EMPs与Treg细胞、Foxp3mRNA表达水平和TGF-β1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和SAP组比较,ACS组患者外周血中EMPs水平明显升高(P<0.01),CD4^+CD25^+Foxp3^+Treg百分率、Foxp3 mRNA表达水平和血浆TGF-β1水平明显降低(P<0.01)。EMPs与CD4^+CD25^+Foxp3^+Treg、Foxp3mRNA表达水平和TGF-β1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52,P=0.001;r=-0.466,P=0.001;r=-0.555,P=0.000)。结论:EMPs可能通过调控CD4^+CD25^+Foxp3^+Treg的分化和功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斑块不稳定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内皮细胞微粒 调节性T细胞 细胞分化
下载PDF
通心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血清EMPs及MMP-9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红昆 陆永光 +3 位作者 严华 黄军章 何东明 仇昌智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4-355,361,共3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PCI)治疗后血清内皮细胞微粒(EMP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AMI并接受急诊PCI患者共128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通心络...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PCI)治疗后血清内皮细胞微粒(EMP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AMI并接受急诊PCI患者共128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通心络组(A组,n=65)和常规治疗组(B组,n=63),A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2粒,每日3次。分别于急诊PCI术前及术后7d抽血检测患者血清EMPs及MMP-9。结果与B组相比,A组在治疗7d后,血清EMPs和MMP-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血清EMPs和MMP-9呈正相关(P<0.01)。结论对于AMI PCI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通心络可以进一步抑制炎性反应,稳定斑块,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疾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内皮细胞微粒 通心络
下载PDF
内皮微粒CD31^+/CD42b^-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9
20
作者 权晓慧 王聪霞 +2 位作者 李毓杰 石昭昭 秦少博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50-2652,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CD31^+/CD42b^-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I)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对照)组42例,...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CD31^+/CD42b^-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I)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对照)组42例,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29例,三支及多支病变组31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血浆内皮微粒CD31^+/CD42b^-水平,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内皮微粒、CIMI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CD31^+/CD42b^-内皮微粒水平及CIMT明显升高〔(1 307.29±382.68)mmol/L vs(835.98±260.85)mmol/L;(0.98±0.13)〕mm vs(0.83±0.11)mm,P<0.05〕。与对照组比较,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CD31^+/CD42b^-内皮微粒水平及CIMT明显增加(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31^+/CD42b^-内皮微粒水平及CIMT增厚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独立正相关(OR=2.330,95%CI:1.635~6.356;OR=3.957,95%CI:1.125~4.784,P<0.05)。结论血浆内皮微粒CD31^+/CD42b^-水平及CIMI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通过检测内皮微粒及CIMI可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内皮微粒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