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皮微粒包裹的miR-204-3p介导川崎病血管炎性损伤的机制探讨
1
作者 赵颖 赵欣 +1 位作者 娄萍 罗英 《心脏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3-20,共8页
目的 探讨内皮微粒(EMP)包裹的miR-204-3p介导川崎病(KD)血管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2016年4月至2021年3月,58例KD患者和50例对照组入选本研究。其中,18例KD患者伴有冠状动脉瘤(CAA),其余为无冠状动脉瘤(NCAA)。分离各组血清样品中E... 目的 探讨内皮微粒(EMP)包裹的miR-204-3p介导川崎病(KD)血管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2016年4月至2021年3月,58例KD患者和50例对照组入选本研究。其中,18例KD患者伴有冠状动脉瘤(CAA),其余为无冠状动脉瘤(NCAA)。分离各组血清样品中EMP,并进行全基因组miRNA测序。在体外试验中,将VSMC或预转染miR-204-3p模拟物(AgomiR-204-3p)、miR-204-3p抑制剂(AntagomiR-204-3p)的VSMC与各组EMP共培养。结果 通过全基因组miRNA测序以及RT-qPCR分析证实miR-204-3p在KD EMP中显著增加,并且EMP中miR-204-3p水平根据冠状动脉病理严重程度显著降低,顺序为NCAA>SCAA>MCAA>GCAA。与对照组EMP共培养相比,VSMC与NCAA EMP共培养48 h后增殖率显著降低(P<0.05),VSMC分化标志物(ACTA2和CNN1)表达显著增加(P<0.05),去分化标志物(OPN和PDGFRβ)表达显著降低(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证实,EMP中miR-204-3p在功能上靶向VSMC中的PDGFRβ。在与NCAA EMP孵育的VSMC中,使用AntagomiR-204-3p可显著降低分化标记物(ACTA2和CNN1)的表达,并增加去分化标记物(OPN和PDGFRβ)的表达。在与CAA EMP孵育的VSMC中,给予AgomiR-204-3p显著增加分化标记物的表达,并降低去分化标记物的表达。结论 EMP将miR-204-3p转移到VSMC并通过靶向PDGFRβ部分介导KD血管炎性损伤。因此,靶向miR-204-3p-PDGFRβ轴可能为KD诱导的血管病变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微粒 miR-204-3p 川崎病 血管炎性损伤 血管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miR-126和线粒体成分及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2
作者 马艺萍 袁玉娟 +4 位作者 尼格热·阿力木 阿卜拉江·艾合麦提 马清玉 帕丽达·玉山江 穆叶赛·尼加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888-2896,共9页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心肌坏死的生物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但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目的探究内皮细胞微粒(EMPs)内含miR-126、线粒体成分、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1年9月...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心肌坏死的生物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但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目的探究内皮细胞微粒(EMPs)内含miR-126、线粒体成分、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1年9月—2022年9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AMI患者50例(AMI组)、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50例(SCAD组)、健康者50例(Control组),AMI患者和SCAD患者均在本院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健康者均经过本院体检中心的评估。收集三组外周血标本及一般资料,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微粒的形态,流式细胞术鉴定EMPs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EMPs中miR-126的表达,ELISA检测EMPs中线粒体活性氧(ROS)及内含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E-选择素、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分离的微粒膜结构完整,直径在100~400 nm。与Control组相比,AMI组血浆EMPs中miR-126表达水平下降(P<0.001),ROS表达水平升高(P<0.001),VCAM-1表达水平升高(P=0.019),ICAM-1表达水平升高(P<0.001),E-选择素表达水平升高(P=0.019),P-选择素表达水平升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126表达水平降低(OR=0.026,95%CI=0.003~0.210,P=0.001)是AMI的保护因素,ROS(OR=1.009,95%CI=1.005~1.013,P<0.001)、P-选择素表达水平升高(OR=1.063,95%CI=1.022~1.105,P=0.002)是AMI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miR-126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ROS诊断AMI的AUC为0.892,P-选择素诊断AMI的AUC为0.728,miR-126、ROS、P-选择素联合诊断AMI的AUC为0.950。结论EMPs中miR-126、ROS、P-选择素以及三者联合指标均对AMI有诊断价值,并且三者联合指标诊断价值最高,这表明其可能为AMI患者的潜在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内皮细胞 微粒 MIR-126 线粒体 黏附分子 临床意义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中miR-126和P-选择素及E-选择素水平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
作者 马清玉 马艺萍 +4 位作者 阿卜拉江·艾合麦提 尼格热·阿力木 帕丽达·玉山江 刘柯 穆叶赛·尼加提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600-605,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中miR-126、P-选择素、E-选择素的表达水平,探究其与AMI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AMI患者作为研究组,45例同期健康体...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中miR-126、P-选择素、E-选择素的表达水平,探究其与AMI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AMI患者作为研究组,4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基于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和Genisi评分。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的EMPs,用PCR法检测EMPs中的miR-126表达水平,通过ELISA法测定EMPs中的P-选择素、E-选择素表达。结果AMI组外周血EMPs中miR-126水平低于健康组,P-选择素和E-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外周血EMPs中miR-126水平在三支血管病变组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且外周血EMPs中miR-126水平与Genisi评分呈负相关。外周血EMPs中P-选择素水平在三支血管病变组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且P-选择素与Genisi评分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外周血EMPs中P-选择素、E-选择是AMI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EMPs中miR-126、P-选择素及E-选择素单独诊断AMI的效能较低,外周血EMPs中miR-126、P-选择素及E-选择素联合诊断AMI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结论外周血EMPs中P-选择素和E-选择素是AMI的危险因素。外周血EMPs中miR-126、P-选择素及E-选择素联合对AMI有诊断价值,可作为AMI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内皮细胞微粒 MIR-126 P-选择素 E-选择素
下载PDF
内皮细胞微粒miR-126与黏附分子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尼格热·阿力木 穆叶赛·尼加提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166-0169,共4页
急性心肌梗死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急症。内皮细胞微粒是细胞间物质交换和信号转导的重要载体,携带表面抗原、蛋白质和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在细胞通讯中起关键作用。miR... 急性心肌梗死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急症。内皮细胞微粒是细胞间物质交换和信号转导的重要载体,携带表面抗原、蛋白质和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在细胞通讯中起关键作用。miR-126是在内皮细胞中大量表达的miRNAs之一,是血管生成、血管修复、炎症激活和凋亡在内的几种内皮细胞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激活的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如VCAM-1、ICAM-1、P-选择素和E-选择素在内皮下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允许它们黏附和转运到组织中,并增加微血管通透性。本文中综述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内皮细胞微粒及其 miR-126介导组织损伤的潜在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发现,并与明确内皮细胞微粒及其内含 miR-126 在调控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与病情进展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内皮细胞微粒 MIR-126 黏附分子
下载PDF
吴茱萸碱调控内皮细胞微粒对AngⅡ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
5
作者 王恺 王嫣 +3 位作者 彭芳 陈天琪 周慧 史琴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99-2200,共2页
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1],可减轻细胞炎性损伤。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是反映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新兴标志物,近年来研究表明EMP能诱导年轻... 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1],可减轻细胞炎性损伤。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是反映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新兴标志物,近年来研究表明EMP能诱导年轻内皮细胞衰老,参与细胞衰老过程[2]。但吴茱萸是否通过EMP改善内皮细胞衰老,目前尚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衰老 内皮细胞微粒 吴茱萸碱 SIRT1/p53通路 AngⅡ ROS
下载PDF
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外周血总循环微粒、凝溶胶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6
作者 王敏芳 吴叶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108-111,共4页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外周血总循环微粒(MPs)、凝溶胶蛋白(GS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建立产前登记并确诊的子痫前期孕妇103例作为病例组,同期...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外周血总循环微粒(MPs)、凝溶胶蛋白(GS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建立产前登记并确诊的子痫前期孕妇103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建立产前登记且健康的孕妇200名作为对照组。根据病例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71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2例)。比较各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s EPC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外周血总循环MPs及GSN;s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GSN与患者血压水平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病例组SBP、DBP高于对照组,PLT、TT、APTT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高于对照组,GSN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SBP、DBP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LT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两组T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GSN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子痫前期患者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与SBP、DBP呈正相关(r>0,P<0.05),GSN与SBP、DBP呈负相关(r<0,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升高,GSN降低,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能与子痫前期患者呈高凝状态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凝溶胶蛋白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总循环微粒
下载PDF
miR-128-3p靶向TGF-β_(2)/JNK信号通路调控冠心病内皮细胞膜微粒及炎症因子的机制研究
7
作者 牛媛媛 付建平 张宏博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2期3342-3347,共6页
目的探讨miR-128-3p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_(2)/c-Jun氨基末端激酶(TGF-β_(2)/JNK)信号通路调控冠心病(CHD)内皮细胞膜微粒(EMPs)及炎症因子的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miR-128-3p agomir组、NC agomir组、miR-128-3p... 目的探讨miR-128-3p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_(2)/c-Jun氨基末端激酶(TGF-β_(2)/JNK)信号通路调控冠心病(CHD)内皮细胞膜微粒(EMPs)及炎症因子的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miR-128-3p agomir组、NC agomir组、miR-128-3p inhibitor组、NC inhibitor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CHD大鼠模型,miR-128-3p agomir组、NC agomir组、miR-128-3p inhibitor组、NC inhibitor组大鼠分别尾静脉注射miR-128-3p激动剂、NC agomir、miR-128-3p抑制剂、NC inhibitor,模型组和正常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采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EMPs、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受体拮抗剂(IL-1Ra)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TGF-β_(2)、JNK、p-JNK蛋白水平。结果正常组大鼠各项检测指标均明显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NC inhibitor组、NC agomir组心肌组织血清EMPs、NO、IL-6、TNF-α、TGF-β_(2)、JNK、p-JNK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miR-128-3p agomir组大鼠血清EMPs、IL-6、TNF-α水平下降最明显,而NO、IL-1Ra水平升高最显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miR-128-3p agomir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改善明显,心肌组织TGF-β_(2)、JNK、p-JNK蛋白水平降低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调miR-323-3p能通过抑制TGF-β_(2)/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GF-β_(2)、JNK、p-JNK)水平,降低CHD大鼠EMPs及炎症因子水平,在CH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28-3p 转化生长因子β_(2)/c-Jun氨基末端激酶 冠心病 内皮细胞膜微粒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循环内皮微粒相关microRNA在巨噬细胞炎性反应诱发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孙理华 张颖 +4 位作者 曹桂秋 李鹏 胡强 张雅玲 幸世峰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9年第3期201-207,共7页
目的研究循环内皮微粒(EMPs)相关microRNA在巨噬细胞炎性反应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ApoE-/-小鼠206只,对照组50只,实验组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AS模型)组、NC-miRNA组和miRNA-19b抑制剂组,每组52只。... 目的研究循环内皮微粒(EMPs)相关microRNA在巨噬细胞炎性反应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ApoE-/-小鼠206只,对照组50只,实验组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AS模型)组、NC-miRNA组和miRNA-19b抑制剂组,每组52只。采用油红染色对AS病变小鼠的组织学进行观察,计算斑块面积相对比例;检测生化指标的表达水平,主要包括小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ELISA检测血管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IL-6和IL-10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因子(Bcl-2)、细胞凋亡的标志蛋白PARP降解产物(cleaved-PARP)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9b表达;流式细胞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miRNA-19b抑制剂组可减少由于AS引起的血管厚度增加,减少AS斑块面积比例;使血脂中的TC、TG和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则有升高;Bax、cleaved-PARP促相关的凋亡蛋白表达量下调,同时Bcl-2抗凋亡蛋白表达上调;血管中促炎症因子IL-1、IL-6和TNF-α水平降低,抗炎症因子IL-10的水平则升高;同时使血管内巨噬细胞的凋亡率下降。结论 EMPs相关miRNA-19b的存在可以减少巨噬细胞的凋亡,并且通过上调促炎因子促进组织周围炎症的发生,进而促进AS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微粒(emps) miRNA-19b 巨噬细胞 炎症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AS)
下载PDF
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微粒释放并促进细胞凋亡 被引量:10
9
作者 田刚 任燕 +1 位作者 卢群 鲁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目的探讨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内皮微粒释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5 mmol/L、16.7 mmol/L和33.3 mmol/L)分别作用于培养成功的HU-VEC 0、12、24、48、72 h,设立... 目的探讨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内皮微粒释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5 mmol/L、16.7 mmol/L和33.3 mmol/L)分别作用于培养成功的HU-VEC 0、12、24、48、72 h,设立正常糖浓度组(5.5 mmol/L葡萄糖)和高渗对照组(27.8 mmol/L甘露醇)作为对照。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存率;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HUVEC内皮微粒的释放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率。结果①MTT检测发现,33.3 mmol/L葡萄糖培养12 h时HUVEC的细胞数比为93%,24 h时为78%,48 h时为51%,72 h时为40%;与0 h组相比,12 h组细胞数比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2 h相比,24 h组4、8 h组和72 h组细胞数比显著下降,且呈时间依赖性减低(P均<0.05)。②设5.5 mmol/L正常糖浓度组培养48 h时的HUVEC细胞数比为100%,则高渗对照组HUVEC细胞数比为98%,与正常糖浓度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6.7 mmol/L葡萄糖组和33.3 mmol/L葡萄糖组的细胞数比分别为79%和51%,均明显低于正常糖浓度组(P均<0.05),且前两组相比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33.3 mmol/L葡萄糖组作用12 h时的HUVEC内皮微粒生成量较正常糖浓度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24、487、2 h时增加更为显著,且呈现时间依赖性(P<0.01);与正常糖浓度对照组相比,高渗对照组12、24、487、2 h时其内皮微粒释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高糖诱导的内皮微粒释放水平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659,P<0.05)。结论高糖刺激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微粒释放,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微粒 内皮功能
下载PDF
内皮衍生微粒诱导内皮细胞氧自由基产生损伤内皮功能 被引量:8
10
作者 区景松 欧志君 +3 位作者 黄达德 罗兆榴 邓卫兵 陈文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44-847,共4页
目的:探讨内皮衍生微粒(EMP)诱导内皮功能失调的机制和氧自由基(O2.-)在EMP诱导内皮功能失调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从人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提取EMP,(1)采用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做细胞培养,分成3组。... 目的:探讨内皮衍生微粒(EMP)诱导内皮功能失调的机制和氧自由基(O2.-)在EMP诱导内皮功能失调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从人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提取EMP,(1)采用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做细胞培养,分成3组。第1组不做预处理,第2组EMP(1×108/L),第3组EMP(1×108/L)+L-nitroarginiemethylester(L-NAME,1mmol/L),预处理BAEC30min后,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抑制的铁细胞色素C还原法,测量O.2-的产生情况。(2)从小鼠中分离面动脉,分成4组。第1组不做预处理,第2组EMP(1×108/L),第3组EMP(1×108/L)+SOD(2×105U/L),第4组EMP(1×108/L)+聚乙烯羟乙酸盐超氧化物歧化酶(PEG-SOD,2×105U/L)预处理血管10min后做乙酰胆碱(ACH)诱导下的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试验。结果:(1)EMP明显增加BAECO.2-产生,L-NAME可以抑制50%EMP导致的O.2-产生增加。(2)EMP明显损伤ACH诱导的血管舒张功能,SOD处理未能清除EMP对血管舒张功能的损伤,PEG-SOD可部分恢复EMP处理后的血管舒张功能。结论:EMP诱导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至少部分是通过诱导细胞内产生的O2.-所致,为将来寻找包括清除O.2-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衍生微粒 血管舒张 内皮 自由基
下载PDF
丹参多酚酸盐对ACS患者PCI术后内皮细胞微粒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仇昌智 陆永光 +2 位作者 黄军章 陈丽媛 何东明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668-2671,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循环血中内皮细胞微粒(EMPs)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该院成功行PCI术治疗的ACS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循环血中内皮细胞微粒(EMPs)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该院成功行PCI术治疗的ACS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丹参多酚酸盐组,各40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丹参多酚酸盐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于PCI术前开始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疗程2周。两组患者均于PCI术前,PCI术后24h、2周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EMPs和血清CRP水平。结果 PCI术前两组EMPs及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24h,两组EMPs及CRP水平均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2周,两组患者EMPs及CRP水平均较PCI术前明显下降,且丹参多酚酸盐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Ps与CRP呈明显正相关(r=0.654,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明显减轻ACS患者PCI术后的内皮损伤和炎性反应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多酚酸盐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内皮细胞微粒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内皮细胞微粒与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3 位作者 苏强 曾晓聪 严华 黄军章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3-967,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阐明EMPs通过影响Treg细胞分化和功能参与ACS发病过程的机制。方法:选取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3例(SAP组),AC...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阐明EMPs通过影响Treg细胞分化和功能参与ACS发病过程的机制。方法:选取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3例(SAP组),ACS患者52例(ACS组);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住院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EMPs水平和Treg细胞百分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转录因子Foxp3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TGF-β1水平。对EMPs与Treg细胞、Foxp3mRNA表达水平和TGF-β1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和SAP组比较,ACS组患者外周血中EMPs水平明显升高(P<0.01),CD4^+CD25^+Foxp3^+Treg百分率、Foxp3 mRNA表达水平和血浆TGF-β1水平明显降低(P<0.01)。EMPs与CD4^+CD25^+Foxp3^+Treg、Foxp3mRNA表达水平和TGF-β1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52,P=0.001;r=-0.466,P=0.001;r=-0.555,P=0.000)。结论:EMPs可能通过调控CD4^+CD25^+Foxp3^+Treg的分化和功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斑块不稳定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内皮细胞微粒 调节性T细胞 细胞分化
下载PDF
通心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血清EMPs及MMP-9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红昆 陆永光 +3 位作者 严华 黄军章 何东明 仇昌智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4-355,361,共3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PCI)治疗后血清内皮细胞微粒(EMP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AMI并接受急诊PCI患者共128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通心络...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PCI)治疗后血清内皮细胞微粒(EMP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AMI并接受急诊PCI患者共128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通心络组(A组,n=65)和常规治疗组(B组,n=63),A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2粒,每日3次。分别于急诊PCI术前及术后7d抽血检测患者血清EMPs及MMP-9。结果与B组相比,A组在治疗7d后,血清EMPs和MMP-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血清EMPs和MMP-9呈正相关(P<0.01)。结论对于AMI PCI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通心络可以进一步抑制炎性反应,稳定斑块,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疾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内皮细胞微粒 通心络
下载PDF
内皮微粒CD31^+/CD42b^-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权晓慧 王聪霞 +2 位作者 李毓杰 石昭昭 秦少博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50-2652,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CD31^+/CD42b^-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I)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对照)组42例,...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CD31^+/CD42b^-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I)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对照)组42例,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29例,三支及多支病变组31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血浆内皮微粒CD31^+/CD42b^-水平,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内皮微粒、CIMI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CD31^+/CD42b^-内皮微粒水平及CIMT明显升高〔(1 307.29±382.68)mmol/L vs(835.98±260.85)mmol/L;(0.98±0.13)〕mm vs(0.83±0.11)mm,P<0.05〕。与对照组比较,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CD31^+/CD42b^-内皮微粒水平及CIMT明显增加(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31^+/CD42b^-内皮微粒水平及CIMT增厚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独立正相关(OR=2.330,95%CI:1.635~6.356;OR=3.957,95%CI:1.125~4.784,P<0.05)。结论血浆内皮微粒CD31^+/CD42b^-水平及CIMI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通过检测内皮微粒及CIMI可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内皮微粒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血小板及内皮细胞微粒变化的探讨 被引量:5
15
作者 但小苹 邱倩 +2 位作者 杨再兴 焦燕 熊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2676-2680,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数目的变化情况。方法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获取灌洗液样本,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组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组12例,对照组20例。将所采集的样本进行离心处理后,用相应抗体进行标记,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每100μL灌洗液中以上2种微粒的数目。结果 PMPs数目和EMPs数目在3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ECOPD组2种微粒数目均显著低于COPD稳定期组和对照组(P<0.05,P<0.01),而COPD稳定期组与对照组比较2种微粒数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种微粒数目在吸烟组与不吸烟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体表面积与BALF中2种微粒的数目变化无关(P>0.05)。结论在COPD患者中,其BALF中PMPs、EMPs数目是减少的,并且在疾病的急性加重期更明显,BALF中2种微粒数目的减少可能与疾病分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微粒 血小板微粒 内皮细胞微粒
下载PDF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的变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妙男 王洪巨 +3 位作者 赵皓 黄宇理 史晓俊 王本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70-573,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EMP)水平及其与ACS合并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我院行冠脉造影检查且年龄≥65岁患者208例,男性124例,平均年龄(71.9±5.2)岁。208例患者分为三组:AC...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EMP)水平及其与ACS合并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我院行冠脉造影检查且年龄≥65岁患者208例,男性124例,平均年龄(71.9±5.2)岁。208例患者分为三组:ACS合并糖尿病者为糖尿病组(n=74),ACS不合并糖尿病者为非糖尿病组(n=83),冠脉造影正常且不合并糖尿病者为对照组(n=51)。应用FACS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EMP水平,标记为CD31+/CD42b-EMPs,采用Gensini评分对每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血浆CD31+/CD42b-EMPs水平非糖尿病组较对照组、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多支血管病变者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而单支血管病变者少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Gensini评分值与血浆CD31+/CD42b-EMPs水平均呈正相关(r=0.637,P<0.01)。结论:老年ACS患者血浆EMP水平明显升高,且升高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及合并糖尿病有关,提示老年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合并糖尿病可加重内皮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糖尿病 内皮微粒
下载PDF
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权晓慧 张春艳 +6 位作者 王聪霞 张岩 贾珊 马维冬 郭瑄 刘晓唤 郑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7-330,335,共5页
目的检测血浆中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22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增厚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采用流式细... 目的检测血浆中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22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增厚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患者血浆中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分析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增厚组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明显升高;血浆中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31^+/CD42b^-内皮微粒水平与年龄、TC和Cys C呈正相关;血浆CD144^+内皮微粒水平与UA和BMI呈正相关。结论血浆中的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相关,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微粒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多普勒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微粒水平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4 位作者 符春晖 严华 苏强 陈妍梅 黄军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78-880,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入住我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7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8例(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AMI组),同时选择同期冠状...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入住我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7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8例(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AMI组),同时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住院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EMPs水平及血清中的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2、IL-4和IL-10水平。分析EMPs水平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4组受检者EMPs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UA组和AMI组血浆EMP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组,S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AMI组明显高于U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检者的血清IFN-γ和IL-2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UA组和AMI组血清IFN-γ和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组,SA组血清IFN-γ和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检者的血清IL-4和IL-10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Ps水平与IFN-γ和IL-2水平呈正相关(r=0.795,P=0.000;r=0.804,P=0.000),与IL-4和IL-10水平无直线相关性(r=-0.088,P=0.374;r=-0.156,P=0.112)。结论 EMPs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和炎症的调控过程,且EMPs和Th1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可能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内皮微粒 T淋巴细胞 辅助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内皮微粒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陆永光 符春晖 +2 位作者 严华 陈湘桂 黄军章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循环血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并探讨EMPs和sICAM-1作为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内皮炎症和损伤程度的可行性。方法将72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8例)和通心络组(34...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循环血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并探讨EMPs和sICAM-1作为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内皮炎症和损伤程度的可行性。方法将72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8例)和通心络组(34例),另以2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血中EMPs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测定血中sICAM-1水平;并分析EMPs与sICAM-1的相关性。结果通心络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EMPs和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治疗4周后,两组EMPs和sICAM-1水平虽仍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通心络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EMPs(个/μl):693.2(496.7~1043.2)比905.3(646.1~1304.7);sICAM-1(μg/L):178.4(148.3~254.7)比237.4(173.6~308.4),均P〈0.053。EMPs与siCAM-1呈显著正相关(r=0.827,P〈0.01)。结论通心络可明显降低uA患者EMPs和sICAM-1水平,其作用与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抑制内皮炎症有关;EMPs对评价U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内皮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具有-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内皮微粒 细胞间黏附分子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内皮细胞微粒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RK、p38MAPK、NF-κB p65蛋白及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陆永光 符春晖 +3 位作者 严华 陈湘桂 黄军章 陈丽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5-769,共5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内皮细胞微粒(EM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RK/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细胞系ECV-304分组培养:①EMPs不同作用时间组用EMPs(终浓度105mL...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内皮细胞微粒(EM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RK/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细胞系ECV-304分组培养:①EMPs不同作用时间组用EMPs(终浓度105mL-1)分别刺激细胞0、3、6、12和24h。②EMPs不同作用剂量组分别用终浓度为0、102、103、104及105mL-1的EMPs刺激细胞24h。③抑制剂预处理组在EMPs刺激前,分别用ERK、p38MAPK及NF-κB抑制剂PD98059、SB203580、PDTC进行预处理。④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在EMPs刺激前,用阿托伐他汀进行预处理。然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细胞中ICAM-1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测定磷酸化ERK(p-ERK)、p-p38MAPK、NF-κBp65蛋白的表达。结果:随EMPs作用时间的延长和作用剂量的增加,细胞p-ERK、p-p38MAPK、NF-κBp65蛋白及ICAM-1mRNA的表达均逐渐增加(P均<0.001)。用上述抑制剂及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后,EMPs诱导的细胞ICAM-1mRNA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ERK/MAPK和NF-κB信号通路下调EMPs诱导的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微粒 脐静脉内皮细胞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细胞间黏附分子-1 阿托伐他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