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淋巴管内皮细胞受体NRP2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静文 唐建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6-189,共4页
NRP2是新近发现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受体,其能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C/D结合,诱导肿瘤原有及新生淋巴管生成、分化和重构,促进肿瘤细胞向淋巴道迁徙、侵袭和转移。NRP2受体不仅是连接、启动、激活细胞外配体和细胞内信号通路的中枢结... NRP2是新近发现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受体,其能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C/D结合,诱导肿瘤原有及新生淋巴管生成、分化和重构,促进肿瘤细胞向淋巴道迁徙、侵袭和转移。NRP2受体不仅是连接、启动、激活细胞外配体和细胞内信号通路的中枢结点,更是反映不同解剖学部位、不同组织学类型、不同发生发展阶段肿瘤特性的良好指标。了解NRP2受体结构功能的生化意义,确定其在VEGFC/D-NRP2反应轴中的核心地位,分析其与VEGFR3、NRP1等同类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其在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时的表达规律,阐明其可能涉及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NRP2 淋巴管内皮细胞受体 淋巴管生成 淋巴道转移 文献综述
下载PDF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通过激活内皮细胞受体诱发一氧化氮的产生 被引量:1
2
作者 徐雅琴 张钧华 +4 位作者 柯杨 曹静 宁涛 冯利雅 唐朝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 :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内皮受体LOX1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idizedlowdensitylipoprotein ,ox LDL)对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影响中的作用。方法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LOX1mRNA的表达 ,酶法检测NO含量... 目的 :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内皮受体LOX1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idizedlowdensitylipoprotein ,ox LDL)对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影响中的作用。方法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LOX1mRNA的表达 ,酶法检测NO含量。结果 :ox LDL可上调内皮细胞LOX1mRNA的表达 ,同时诱发内皮细胞产生NO ,且呈浓度依赖效应 ,应用LOX1抑制剂可抑制这一作用。结论 :ox LDL可诱发内皮细胞NO的产生 ,呈浓度依赖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内皮细胞受体 一氧化氮 动脉硬化
下载PDF
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外周血总循环微粒、凝溶胶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3
作者 王敏芳 吴叶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108-111,共4页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外周血总循环微粒(MPs)、凝溶胶蛋白(GS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建立产前登记并确诊的子痫前期孕妇103例作为病例组,同期...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外周血总循环微粒(MPs)、凝溶胶蛋白(GS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建立产前登记并确诊的子痫前期孕妇103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建立产前登记且健康的孕妇200名作为对照组。根据病例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71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2例)。比较各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s EPC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外周血总循环MPs及GSN;s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GSN与患者血压水平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病例组SBP、DBP高于对照组,PLT、TT、APTT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高于对照组,GSN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SBP、DBP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LT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两组T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GSN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子痫前期患者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与SBP、DBP呈正相关(r>0,P<0.05),GSN与SBP、DBP呈负相关(r<0,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升高,GSN降低,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能与子痫前期患者呈高凝状态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凝溶胶蛋白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总循环微粒
下载PDF
川崎病中内皮细胞受体抗体诱导细胞内吸附分子-1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梁顺姬 吴媚 +3 位作者 张曙影 金哲 荣季冬 高歌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6期910-913,共4页
目的川崎病(KD)大部分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内皮细胞受体抗体(AECA),本研究探讨KD患者血清中的AECA是否通过细胞内吸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激活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方法检测35例KD患儿血清IgM-AECA水平,并用KD患儿血清及血清中纯化分离的... 目的川崎病(KD)大部分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内皮细胞受体抗体(AECA),本研究探讨KD患者血清中的AECA是否通过细胞内吸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激活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方法检测35例KD患儿血清IgM-AECA水平,并用KD患儿血清及血清中纯化分离的IgM刺激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检测ICAM-1的表达。结果 2/3的KD患儿急性期血清中存在IgM-AECA,IgM-AECA最高的2例患儿均发生冠状动脉瘤。急性期KD患儿血清刺激HCAEC后ICAM-1的表达较用恢复期血清刺激后ICAM-1的表达明显增高〔(120.1±48.5)与(90.5±17.8)〕,用IgM-AECA阳性组血清刺激HCAEC后ICAM-1的表达较用IgM-AECA阴性组血清刺激后ICAM-1的表达明显增高〔(146.3±41.5)与(75.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AECA阳性IgM刺激后ICAM-1蛋白的表达较用AECA阴性IgM刺激后ICAM-1的表达明显增高〔(0.57±0.9)与(0.2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患者血清中的IgM-AECA通过诱导ICAM-1的表达激活内皮细胞,IgM-AECA在KD冠状动脉病变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内皮细胞受体抗体 细胞内吸附分子-1
下载PDF
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双华 潘景业 +3 位作者 沈晔 张近波 张艳杰 陈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8-370,共3页
目的:观察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10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组、参附注射液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失血性休克及药物复苏大鼠不同时间点肺脏... 目的:观察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10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组、参附注射液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失血性休克及药物复苏大鼠不同时间点肺脏组织中血管EPCR的动态变化。结果:失血性休克组肺脏组织中EPCRmRNA明显升高,林格液组和参附注射组早期有所升高,随后开始下降。与失血性休克组相比,林格液组和参附注射液组肺内EPCRmRNA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参附注射组下降更明显。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减少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EPCR的表达,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功能,而早期应用效果可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参附注射液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大鼠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及可溶性E-选择素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崔雷 程青虹 +2 位作者 何永来 赵利 曾建琼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5058-5060,共3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大鼠脓毒症模型。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104只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模型组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每组8只,其中后三组按...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大鼠脓毒症模型。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104只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模型组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每组8只,其中后三组按术后处死时间分为12、24、48、72 h共4个亚组。各组分别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进行常规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 TM)、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浓度以及炎症反应可溶性E-选择素(s E-selectin)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s TM、s EPCR和s E-selectin的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脓毒症模型组伤后12 h开始在各个时间点s TM、s EPCR和s E-selectin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均<0.05),并持续至伤后72 h;与模型组比较,低分子肝素治疗组于CLP后12 h开始,至24、48 h,s TM、s EPCR和s E-selectin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并持续至72 h(P均<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能通过对脓毒症凝血-炎症网络的调节,降低脓毒症大鼠s TM的表达水平,并降低大鼠体内s E-selectin的水平,从而减轻肺组织炎症损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脓毒症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低分子肝素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可溶性E-选择素
下载PDF
中国儿童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易感性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卓颖 江杰 +4 位作者 黄利华 戴红梅 陈佳 蔡骞 杨作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57-967,共11页
目的:调查中国儿童人群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与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相关。方法:招募103名KD患者(其中23名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和158名对照组。选择EPCR基因的7个... 目的:调查中国儿童人群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与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相关。方法:招募103名KD患者(其中23名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和158名对照组。选择EPCR基因的7个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rs6088738,rs2069940,rs2069945,rs2069952,rs867186,rs9574和rs1415774)进行TaqMan等位基因鉴别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3名KD和52名健康儿童血浆可溶性EPCR(soluble EPCR,sEPCR)水平。结果:rs2069952,rs9574,rs1415774与KD的发生显著相关,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无关。具有rs2069952,rs9574,rs1415774和rs2069945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大的KD风险。KD患儿血浆sEPCR水平不能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成,而KD患者rs867186等位基因G与血浆sEPCR水平升高有关。结论:中国汉族儿童EPC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KD易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关节置换围术期患者血浆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变化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赵慧茹 王聪 +1 位作者 苏玉 张会英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25-126,133,共3页
目的评估血浆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水平变化。方法 119例(男32例,女87例,年龄57.75±12.04岁)于2015年3~6月间在北京积水潭医... 目的评估血浆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水平变化。方法 119例(男32例,女87例,年龄57.75±12.04岁)于2015年3~6月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观察其在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3天血浆内皮细胞EPCR和TM的浓度变化。结果 (1)血浆EPCR浓度术后第1天与术前相比减低40.34%,术后第3天与术前相比减低49.45%,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1天相比减低15.2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63,均P<0.05);(2)血浆TM浓度术后第1天与术前相比减低12.77%,术后第3天与术前相比减低40.53%,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1天相比减低31.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7.87,均P<0.05)。结论关节置换术后3天内EPCR和TM水平进行性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血栓调节蛋白 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患者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慧敏 耿静 +2 位作者 王世君 张瑞 吴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狼疮性肾炎(LN)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反向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对SLE患者和并发LN的SLE患者血浆中可溶性EPCR(sEPCR)水平和外周血循环系统内皮...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狼疮性肾炎(LN)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反向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对SLE患者和并发LN的SLE患者血浆中可溶性EPCR(sEPCR)水平和外周血循环系统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SLE患者的sEPCR平均水平(261±13ng/ml)比正常对照组的sEPCR平均水平(167±11ng/ml)明显增高(P<0.001);并发LN的SLE患者sEPCR水平(312±21ng/ml)比LN的SLE患者的sEPCR平均水平(261±13ng/ml)明显增高(P<0.001)。SLE患者组(132.5±32.6mg/L)及并发LN的SLE患者组(201±33.5mg/L)的EPCR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8.6±29.5mg/L)的EPCRmRNA表达(P<0.005),且SLE患者组与并LN的SLE患者组间EPCRmRNA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外周血循环系统EPCR升高可能是一个早期发现LN的标志物,EPCR在狼疮性肾炎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狼疮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血栓调节蛋白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小洁 潘景业 +4 位作者 陈洁 吴双华 张近波 王卫 沈晔 《医学研究杂志》 2010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血栓调节蛋白(TM)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复苏组、参附复苏组,每组10只。...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血栓调节蛋白(TM)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复苏组、参附复苏组,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林格液组用3倍失血量的林格液复苏;参附组用含参附注射液(10ml/kg)和林格液组成的3倍失血量的液体复苏。休克后4h及复苏后3h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用RT-PCR法检测TM及EPCR的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对照组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升高(P<0.05),休克后明显升高(P<0.01);林格液组和参附组复苏后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较休克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林格液组下降更明显(P<0.01);林格液组与参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肾脏组织TM和EPCR表达增加,这与休克时存在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有关,参附注射液可以从基因水平影响大鼠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血栓调节蛋白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参附注射液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钟毅 李志裕 尤启冬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1-185,共5页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家族的受体酪氨酸激酶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以此为靶点的新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方法陆续被开发。综述了作用于V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evacizumab,PTK787,BAY 43-90...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家族的受体酪氨酸激酶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以此为靶点的新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方法陆续被开发。综述了作用于V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evacizumab,PTK787,BAY 43-9006,SU11248和ZD6474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受体酪氨酸激酶 肿瘤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叶山东 李素梅 +4 位作者 周志中 吴竞生 陈超 陈若平 莫蔚林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1年第6期304-306,共3页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DM)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4例2-DM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组(K组)sEPCR和sTM...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DM)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4例2-DM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组(K组)sEPCR和sTM,并根据24h尿白蛋白(24hUAE)分为 A组(n=36,24hUAE<30mg)、B组(n=24,24hUAE30~300 mg)和 C组(n=14,24hUAE≥300mg)。结果 与K组比较,DM患者血浆sEPCR和sTM显著升高,P<0.05和P<0.01;分组比较,A组sEPCR和sTM水平无显著差异,B组显著升高(P<0.05和<0.01),C组更进一步升高,P值分别小于 0.01和 0.001;sEPCR与sTM、24hUAE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5),sTM与24hUAE(P<0 .01)和糖化血红蛋白(P<0.05)呈显著正相关;sEPCR和sTM与DM病程、空腹血糖、血脂和年龄均无相关性。结论SEPCR和sTM升高与DM血管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相关,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良好指标,并可能参与其高凝状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糖尿病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血栓调节蛋白 内皮细胞 白蛋白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rs867186A/G位点多态性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燕冰 覃月秋 +5 位作者 蒋玉洁 黄霞 李军 彭丁伟 黄雨晴 廖品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5-28,共4页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多态性。方法 64例脓毒症患者(其中男38例、女26例)为脓毒症组,11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观察组、对照组5 mL外周静脉血,检测两组外周血EPCR基因rs867186A/G...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多态性。方法 64例脓毒症患者(其中男38例、女26例)为脓毒症组,11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观察组、对照组5 mL外周静脉血,检测两组外周血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的多态性,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可溶型EPCR(sEPCR)。分析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多态性对脓毒症患者血浆sEPCR表达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脓毒症组AA、AG、GG三种基因型和A、G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1.2%、17.2%、1.6%、89.8%、10.2%,对照组分别为83.2%、16.8%、0、91.6%、8.4%,两组间EPCR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携带等位基因A的男性较携带相同等位基因的女性患脓毒症的风险高(OR=1.735;95%CI:1.063~2.833,P<0.05)。脓毒症组血浆sEPCR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rs867186A/G位点基因型脓毒症患者血浆sEPCR水平、病情严重程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脓毒症患者外周血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上多为AA基因型或A等位基因。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脓毒症发病风险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伴恶性胸腔积液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园 田野 +3 位作者 刘思洋 赵希彤 姜文军 田大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1-444,共4页
目的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中表达情况,分析VEGF和VEGFR与恶性胸腔积液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例伴有恶性胸腔积液的胸膜转移癌组织和18例不伴有胸... 目的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中表达情况,分析VEGF和VEGFR与恶性胸腔积液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例伴有恶性胸腔积液的胸膜转移癌组织和18例不伴有胸腔积液的癌组织中VEGF和VEGFR的表达情况,分析和探讨VEGF和VEGFR与恶性胸腔积液的关系。结果恶性胸腔积液组中VEGF和VEGFR的表达明显高于不伴恶性胸腔积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与VEGF和VEGFR的高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非小细胞肺癌 恶性胸腔积液
下载PDF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耿静 李显平 刘慧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在狼疮性肾炎(LN)患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和RT-PCR技术分别对38例LN患者(LN组)和20例健康献血者(对照组)血浆可溶性EPCR(sEPCR)水平及外周循环sEPCR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LN组外周...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在狼疮性肾炎(LN)患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和RT-PCR技术分别对38例LN患者(LN组)和20例健康献血者(对照组)血浆可溶性EPCR(sEPCR)水平及外周循环sEPCR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LN组外周血sEPCR蛋白及sEPCR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并感染者显著高于无感染者。结论sEPCR不仅在LN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且与其并发严重感染密切相关;循环系统sEPCR水平升高不仅是早期发现LN的标志物之一,而且持续增高也预示并发严重感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狼疮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近波 潘景业 +4 位作者 张小乐 李智强 陈洁 沈晔 吴双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0期2111-2114,共4页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对正常对照组、失血性休克(3h、12h、24h、72h)组大鼠血清...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对正常对照组、失血性休克(3h、12h、24h、72h)组大鼠血清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可溶性EPCR(sEPCR)水平和EPCR mRNA及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休克3h、72h组sEPCR、EPCR的mRNA、蛋白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休克12h、24h组sEPCR、EPCR的mRNA含量均显著增高(P均<0.05),EPCR的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清可以从基因、蛋白水平影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PCR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及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叶建明 封建华 +4 位作者 卢国元 郁丽霞 董晓红 顾晓霞 陈文君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3年第7期615-617,共3页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狼疮性肾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及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变化,初步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单纯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2例,狼疮性肾炎患...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狼疮性肾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及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变化,初步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单纯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2例,狼疮性肾炎患者38例,狼疮性肾炎患者根据肾活检结果病理分型Ⅱ型9例,Ⅲ型6例,Ⅳ型20例,Ⅴ型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共70例根据SLEDAI评分分组,SLEDAI≥9分37例,SLEDAI<9分33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血浆sEPCR及sTM含量。同时常规检测血凝常规及D-二聚体,并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SLE组及LN组sEPCR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P<0.01),单纯SLE组及LN组sTM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与单纯SLE组比较,LN组sEPCR水平显著增高(P<0.05),sTM水平显著增高(P<0.01)。(2)与SLEDAI<9分比较,SLEDAI≥9分sEPCR及sTM水平显著增高(P<0.01)。(3)与LNⅣ型比较,Ⅲ型的sTM水平显著降低(P<0.05),Ⅲ型的sEPCR及Ⅱ型的sEPCR及sTM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Ⅱ型比较,Ⅲ型的sTM水平显著增高(P<0.05)。(4)血浆sEPCR与sTM呈正相关性(r=0.419,P<0.05)。结论:(1)血浆sEPCR与sTM呈正相关,sEPCR可作为反映内皮功能损伤的新指标。(2)单纯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sEPCR和sT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D-二聚体、ESR、SLEDAI呈正相关,提示sEPCR可能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能作为狼疮活动的预测指标。(3)Ⅳ型狼疮患者的sEPCR和sTM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sEPCR和sTM可能能作为狼疮性肾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性肾炎 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血栓调节蛋白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伟丽 汪一波 +8 位作者 郑毅 孙凯 万鲁红 秦勤 汪道文 廖玉华 汪雪 祝之明 惠汝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脑卒中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利用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对1849例脑卒中患者(血栓形成性脑梗塞812例,腔隙性脑梗塞530例,脑出血507例)和1798例对照检测VEGFR-2基因启动...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脑卒中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利用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对1849例脑卒中患者(血栓形成性脑梗塞812例,腔隙性脑梗塞530例,脑出血507例)和1798例对照检测VEGFR-2基因启动子多态-604T/C的频率分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多态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测定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突变型多态对VEGFR-2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VEGFR-2基因多态-604TC和CC基因型频率在脑梗塞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脑梗塞者:TC36.7%,CC8.4%;对照组:TC41.8%,CC10.3%;P<0.01),脑梗塞者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6.7%比31.2%,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604C等位基因与脑梗塞的低发病风险相关(OR:0.78;95%CI:0.65~0.95;P<0.05)。多态-604C与野生型-604T相比,降低该基因的转录活性2.93倍。结论:VEGFR-2基因启动子变异-604C降低该基因的转录活性,并与降低脑梗塞的发病风险相关。其分子机制可能是由于VEGF/VEGFR-2信号通路下调,降低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化程度,从而延迟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动脉粥样硬化 脑卒中
下载PDF
细胞因子通过JNK信号通路对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的调节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近波 张小乐 +4 位作者 许国斌 李智强 董志兵 王文龙 李传光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18-521,共4页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是否可通过JNK信号通路调节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的表达。方法分别检测用胎牛血清、TNF-α、IL-1β、IFN-γ及IL-4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PCRmRNA、蛋白及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NF-α组、IL-1β组的EPC...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是否可通过JNK信号通路调节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的表达。方法分别检测用胎牛血清、TNF-α、IL-1β、IFN-γ及IL-4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PCRmRNA、蛋白及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NF-α组、IL-1β组的EPCRmRNA含量均显著下降(均P<0.01),且IL-1β组EPCR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1);TNF-α组EPCR蛋白含量亦明显下降(P<0.05);TNF-α组、IL-1β组磷酸化JNK蛋白含量均显著增高(均P<0.01)。结论细胞因子TNF-α、IL-1β可从基因、蛋白水平减少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EPCR的表达,其调节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JNKMAPK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1Β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下载PDF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与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常文秀 曹书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1,共3页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是蛋白C抗凝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EPCR不仅在蛋白C活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作为蛋白C及活化蛋白C的共同受体,EPCR在脓毒症中亦介导了活化蛋白C抗炎及细胞保护作用的发挥。本文就EPCR的结构、表达调节及其在脓...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是蛋白C抗凝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EPCR不仅在蛋白C活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作为蛋白C及活化蛋白C的共同受体,EPCR在脓毒症中亦介导了活化蛋白C抗炎及细胞保护作用的发挥。本文就EPCR的结构、表达调节及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