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外周血总循环微粒、凝溶胶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王敏芳 吴叶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108-111,共4页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外周血总循环微粒(MPs)、凝溶胶蛋白(GS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建立产前登记并确诊的子痫前期孕妇103例作为病例组,同期...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外周血总循环微粒(MPs)、凝溶胶蛋白(GS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建立产前登记并确诊的子痫前期孕妇103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建立产前登记且健康的孕妇200名作为对照组。根据病例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71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2例)。比较各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s EPC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外周血总循环MPs及GSN;s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GSN与患者血压水平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病例组SBP、DBP高于对照组,PLT、TT、APTT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高于对照组,GSN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SBP、DBP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LT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两组T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GSN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子痫前期患者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与SBP、DBP呈正相关(r>0,P<0.05),GSN与SBP、DBP呈负相关(r<0,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升高,GSN降低,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能与子痫前期患者呈高凝状态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凝溶胶蛋白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总循环微粒
下载PDF
叉头框蛋白C2、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的表达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
2
作者 孙秋悦 曹宸 +1 位作者 杨细虎 严志新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457-460,共4页
目的探讨叉头框蛋白C2(FoxC2)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原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病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oxC2、LYVE-1... 目的探讨叉头框蛋白C2(FoxC2)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原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病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oxC2、LYVE-1的表达情况,LYVE-1的表达情况用微淋巴管密度(MLVD)表示。结果FoxC2在皮肤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组、中低分化组的高表达率[88.88%(8/9)、88.88%(16/18)]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高分化组[42.85%(15/35)、26.92%(7/26)](均P<0.05)。LYVE-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组、中低分化组的表达(13.31±6.23、14.28±4.42)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高分化组(8.67±4.33、6.39±2.09)(均P<0.05)。FoxC2、LYVE-1的表达情况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长径无关(均P>0.05)。FoxC2与LYVE-1的表达呈正相关(r=0.55,P<0.01)结论FoxC2及LYVE-1参与调控皮肤鳞状细胞癌生长及淋巴结转移,此结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鳞状细胞 叉头框蛋白c2 微淋巴管密度 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 肿瘤转移
下载PDF
中国儿童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易感性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卓颖 江杰 +4 位作者 黄利华 戴红梅 陈佳 蔡骞 杨作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57-967,共11页
目的:调查中国儿童人群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与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相关。方法:招募103名KD患者(其中23名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和158名对照组。选择EPCR基因的7个... 目的:调查中国儿童人群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与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相关。方法:招募103名KD患者(其中23名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和158名对照组。选择EPCR基因的7个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rs6088738,rs2069940,rs2069945,rs2069952,rs867186,rs9574和rs1415774)进行TaqMan等位基因鉴别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3名KD和52名健康儿童血浆可溶性EPCR(soluble EPCR,sEPCR)水平。结果:rs2069952,rs9574,rs1415774与KD的发生显著相关,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无关。具有rs2069952,rs9574,rs1415774和rs2069945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大的KD风险。KD患儿血浆sEPCR水平不能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成,而KD患者rs867186等位基因G与血浆sEPCR水平升高有关。结论:中国汉族儿童EPC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KD易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血栓调节蛋白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周小洁 潘景业 +4 位作者 陈洁 吴双华 张近波 王卫 沈晔 《医学研究杂志》 2010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血栓调节蛋白(TM)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复苏组、参附复苏组,每组10只。...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血栓调节蛋白(TM)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复苏组、参附复苏组,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林格液组用3倍失血量的林格液复苏;参附组用含参附注射液(10ml/kg)和林格液组成的3倍失血量的液体复苏。休克后4h及复苏后3h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用RT-PCR法检测TM及EPCR的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对照组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升高(P<0.05),休克后明显升高(P<0.01);林格液组和参附组复苏后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较休克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林格液组下降更明显(P<0.01);林格液组与参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肾脏组织TM和EPCR表达增加,这与休克时存在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有关,参附注射液可以从基因水平影响大鼠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血栓调节蛋白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参附注射液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rs867186A/G位点多态性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梁燕冰 覃月秋 +5 位作者 蒋玉洁 黄霞 李军 彭丁伟 黄雨晴 廖品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5-28,共4页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多态性。方法 64例脓毒症患者(其中男38例、女26例)为脓毒症组,11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观察组、对照组5 mL外周静脉血,检测两组外周血EPCR基因rs867186A/G...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多态性。方法 64例脓毒症患者(其中男38例、女26例)为脓毒症组,11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观察组、对照组5 mL外周静脉血,检测两组外周血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的多态性,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可溶型EPCR(sEPCR)。分析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多态性对脓毒症患者血浆sEPCR表达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脓毒症组AA、AG、GG三种基因型和A、G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1.2%、17.2%、1.6%、89.8%、10.2%,对照组分别为83.2%、16.8%、0、91.6%、8.4%,两组间EPCR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携带等位基因A的男性较携带相同等位基因的女性患脓毒症的风险高(OR=1.735;95%CI:1.063~2.833,P<0.05)。脓毒症组血浆sEPCR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rs867186A/G位点基因型脓毒症患者血浆sEPCR水平、病情严重程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脓毒症患者外周血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上多为AA基因型或A等位基因。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脓毒症发病风险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新疆哈萨克族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2
6
作者 余鹃 王宏 梁华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7-188,共2页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A6936G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运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80例哈萨克族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00名哈萨克族对照者(对照组)EPCR A6936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A6936G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运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80例哈萨克族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00名哈萨克族对照者(对照组)EPCR A6936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脑梗死组出现AA、AG、GG基因型,对照组出现AA、AG基因型;脑梗死组AG+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EPCR A6936G多态性可能与哈萨克族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下载PDF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湖北省地区汉族人群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晓蓓 胡丽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203-205,共3页
本研究旨在了解湖北省地区汉族人群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A6936G变异的分布频率,探讨其与脑梗塞的关系。应用PCR-RFLP方法在湖北省地区汉族人群中检测380名脑梗塞患者和380名健康体检者的EPCRA6936G变异。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A/A、A/G... 本研究旨在了解湖北省地区汉族人群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A6936G变异的分布频率,探讨其与脑梗塞的关系。应用PCR-RFLP方法在湖北省地区汉族人群中检测380名脑梗塞患者和380名健康体检者的EPCRA6936G变异。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A/A、A/G和G/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77.1%、22.1%和0.8%,而健康体检者A/A和A/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88.2%和11.8%,未发现G/G基因型。综上所述作出下述结论:湖北省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EPCR A6936G变异,它与脑梗塞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湖北地区汉族人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晓蓓 胡丽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0-492,共3页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A6936G变异的分布频率,探讨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在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110名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110名健康体检者的EPCR A6936G变异。结果深静脉...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A6936G变异的分布频率,探讨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在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110名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110名健康体检者的EPCR A6936G变异。结果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AA、AG和G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64.6%、33.6%和1.8%,而健康体检者AA和A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76.4%和23.6%,未发现GG基因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突变基因型(AG+GG)频率为35.4%(OR为1.775,95%CI为1.072-2.934),突变等位基因(G)频率为18.6%(OR为1.709,95%CI为1.008-2.89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3.6%和11.8%,均P〈0.05)。结论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EPCR A6936G变异,它与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建强 张宏蕊 +1 位作者 杜海潮 石晓明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660-662,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第四外显子A4600G位点多态性对河北地区汉族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结合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河北省汉族人群中2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400例健康...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第四外显子A4600G位点多态性对河北地区汉族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结合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河北省汉族人群中2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400例健康体检者的EPCR基因A4600G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AA、AG和G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64.00%、30.50%和5.50%,而正常对照组AA、AG、G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81.50%、17.00%和1.50%。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G等位基因频率为0.2075,正常对照组的G等位基因频率为0.100,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G基因、G等位基因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值为2.705(1.208-5.387)(P〈0.05)。结论河北地区汉族人群中EPCR基因A4600G位点存在变异,该位点突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大鼠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及可溶性E-选择素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崔雷 程青虹 +2 位作者 何永来 赵利 曾建琼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5058-5060,共3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大鼠脓毒症模型。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104只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模型组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每组8只,其中后三组按...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大鼠脓毒症模型。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104只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模型组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每组8只,其中后三组按术后处死时间分为12、24、48、72 h共4个亚组。各组分别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进行常规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 TM)、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浓度以及炎症反应可溶性E-选择素(s E-selectin)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s TM、s EPCR和s E-selectin的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脓毒症模型组伤后12 h开始在各个时间点s TM、s EPCR和s E-selectin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均<0.05),并持续至伤后72 h;与模型组比较,低分子肝素治疗组于CLP后12 h开始,至24、48 h,s TM、s EPCR和s E-selectin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并持续至72 h(P均<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能通过对脓毒症凝血-炎症网络的调节,降低脓毒症大鼠s TM的表达水平,并降低大鼠体内s E-selectin的水平,从而减轻肺组织炎症损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脓毒症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低分子肝素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可溶性E-选择素
下载PDF
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双华 潘景业 +3 位作者 沈晔 张近波 张艳杰 陈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8-370,共3页
目的:观察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10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组、参附注射液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失血性休克及药物复苏大鼠不同时间点肺脏... 目的:观察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10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组、参附注射液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失血性休克及药物复苏大鼠不同时间点肺脏组织中血管EPCR的动态变化。结果:失血性休克组肺脏组织中EPCRmRNA明显升高,林格液组和参附注射组早期有所升高,随后开始下降。与失血性休克组相比,林格液组和参附注射液组肺内EPCRmRNA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参附注射组下降更明显。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减少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EPCR的表达,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功能,而早期应用效果可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参附注射液
下载PDF
关节置换围术期患者血浆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慧茹 王聪 +1 位作者 苏玉 张会英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25-126,133,共3页
目的评估血浆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水平变化。方法 119例(男32例,女87例,年龄57.75±12.04岁)于2015年3~6月间在北京积水潭医... 目的评估血浆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水平变化。方法 119例(男32例,女87例,年龄57.75±12.04岁)于2015年3~6月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观察其在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3天血浆内皮细胞EPCR和TM的浓度变化。结果 (1)血浆EPCR浓度术后第1天与术前相比减低40.34%,术后第3天与术前相比减低49.45%,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1天相比减低15.2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63,均P<0.05);(2)血浆TM浓度术后第1天与术前相比减低12.77%,术后第3天与术前相比减低40.53%,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1天相比减低31.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7.87,均P<0.05)。结论关节置换术后3天内EPCR和TM水平进行性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血栓调节蛋白 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患者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慧敏 耿静 +2 位作者 王世君 张瑞 吴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狼疮性肾炎(LN)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反向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对SLE患者和并发LN的SLE患者血浆中可溶性EPCR(sEPCR)水平和外周血循环系统内皮...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狼疮性肾炎(LN)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反向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对SLE患者和并发LN的SLE患者血浆中可溶性EPCR(sEPCR)水平和外周血循环系统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SLE患者的sEPCR平均水平(261±13ng/ml)比正常对照组的sEPCR平均水平(167±11ng/ml)明显增高(P<0.001);并发LN的SLE患者sEPCR水平(312±21ng/ml)比LN的SLE患者的sEPCR平均水平(261±13ng/ml)明显增高(P<0.001)。SLE患者组(132.5±32.6mg/L)及并发LN的SLE患者组(201±33.5mg/L)的EPCR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8.6±29.5mg/L)的EPCRmRNA表达(P<0.005),且SLE患者组与并LN的SLE患者组间EPCRmRNA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外周血循环系统EPCR升高可能是一个早期发现LN的标志物,EPCR在狼疮性肾炎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狼疮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叶山东 李素梅 +4 位作者 周志中 吴竞生 陈超 陈若平 莫蔚林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1年第6期304-306,共3页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DM)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4例2-DM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组(K组)sEPCR和sTM...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DM)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4例2-DM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组(K组)sEPCR和sTM,并根据24h尿白蛋白(24hUAE)分为 A组(n=36,24hUAE<30mg)、B组(n=24,24hUAE30~300 mg)和 C组(n=14,24hUAE≥300mg)。结果 与K组比较,DM患者血浆sEPCR和sTM显著升高,P<0.05和P<0.01;分组比较,A组sEPCR和sTM水平无显著差异,B组显著升高(P<0.05和<0.01),C组更进一步升高,P值分别小于 0.01和 0.001;sEPCR与sTM、24hUAE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5),sTM与24hUAE(P<0 .01)和糖化血红蛋白(P<0.05)呈显著正相关;sEPCR和sTM与DM病程、空腹血糖、血脂和年龄均无相关性。结论SEPCR和sTM升高与DM血管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相关,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良好指标,并可能参与其高凝状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糖尿病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血栓调节蛋白 内皮细胞 蛋白
下载PDF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的检测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志中 吴竞生 +4 位作者 徐俊 叶山东 马礼坤 徐修才 厉小梅 《血栓与止血学》 2002年第2期57-59,共3页
目的:检测冠心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IE)及败血症患者血浆中的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水平,以探讨sEPCR在不同疾病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建立sEPCR的检测方法,检测30例冠... 目的:检测冠心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IE)及败血症患者血浆中的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水平,以探讨sEPCR在不同疾病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建立sEPCR的检测方法,检测30例冠心病、56例糖尿病、63例SLE、30例败血症及20例正常对照血浆中sEPCR水平。结果:sEPCR在糖尿病患者血浆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血浆中的sEPCR水平(P<0.001),败血症患者血浆sEPC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01),SLE合并血栓及SLE无血栓患者的sEPC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O05及P<0 001),但SLE并发血栓的sEPCR水平与无血栓患者的sFPCR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血浆中sEPC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sEPCR可能是促使糖尿病患者体内高凝状态形成及并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养之一,sEPCR与SLE患者发生血栓无明显关系,而主要参与SLE患者及败血症患者炎性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 蛋白c受体 检测 血栓 炎性反应
下载PDF
细胞因子通过JNK信号通路对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的调节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近波 张小乐 +4 位作者 许国斌 李智强 董志兵 王文龙 李传光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18-521,共4页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是否可通过JNK信号通路调节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的表达。方法分别检测用胎牛血清、TNF-α、IL-1β、IFN-γ及IL-4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PCRmRNA、蛋白及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NF-α组、IL-1β组的EPC...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是否可通过JNK信号通路调节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的表达。方法分别检测用胎牛血清、TNF-α、IL-1β、IFN-γ及IL-4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PCRmRNA、蛋白及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NF-α组、IL-1β组的EPCRmRNA含量均显著下降(均P<0.01),且IL-1β组EPCR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1);TNF-α组EPCR蛋白含量亦明显下降(P<0.05);TNF-α组、IL-1β组磷酸化JNK蛋白含量均显著增高(均P<0.01)。结论细胞因子TNF-α、IL-1β可从基因、蛋白水平减少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EPCR的表达,其调节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JNKMAPK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1Β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及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叶建明 封建华 +4 位作者 卢国元 郁丽霞 董晓红 顾晓霞 陈文君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3年第7期615-617,共3页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狼疮性肾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及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变化,初步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单纯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2例,狼疮性肾炎患...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狼疮性肾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及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变化,初步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单纯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2例,狼疮性肾炎患者38例,狼疮性肾炎患者根据肾活检结果病理分型Ⅱ型9例,Ⅲ型6例,Ⅳ型20例,Ⅴ型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共70例根据SLEDAI评分分组,SLEDAI≥9分37例,SLEDAI<9分33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血浆sEPCR及sTM含量。同时常规检测血凝常规及D-二聚体,并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SLE组及LN组sEPCR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P<0.01),单纯SLE组及LN组sTM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与单纯SLE组比较,LN组sEPCR水平显著增高(P<0.05),sTM水平显著增高(P<0.01)。(2)与SLEDAI<9分比较,SLEDAI≥9分sEPCR及sTM水平显著增高(P<0.01)。(3)与LNⅣ型比较,Ⅲ型的sTM水平显著降低(P<0.05),Ⅲ型的sEPCR及Ⅱ型的sEPCR及sTM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Ⅱ型比较,Ⅲ型的sTM水平显著增高(P<0.05)。(4)血浆sEPCR与sTM呈正相关性(r=0.419,P<0.05)。结论:(1)血浆sEPCR与sTM呈正相关,sEPCR可作为反映内皮功能损伤的新指标。(2)单纯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sEPCR和sT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D-二聚体、ESR、SLEDAI呈正相关,提示sEPCR可能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能作为狼疮活动的预测指标。(3)Ⅳ型狼疮患者的sEPCR和sTM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sEPCR和sTM可能能作为狼疮性肾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性肾炎 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血栓调节蛋白
下载PDF
脂多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磷酸化P38表达的影响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近波 张小乐 +4 位作者 许国斌 李智强 董志兵 王文龙 李传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9-921,共3页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和磷酸化P38的表达,并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分别在12、24、48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Blot技术测定正常对照组、LPS组、参附组培...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和磷酸化P38的表达,并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分别在12、24、48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Blot技术测定正常对照组、LPS组、参附组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PCRmRNA、蛋白及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24、48h)组EPCRmRNA、EPCR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均P<0.01);与LPS(24h)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参附(12、48h)组EPCRmRNA、EPCR蛋白含量均明显增高(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24h)组磷酸化P38蛋白含量显著增高(P<0.01);与LPS(24h)组比较,正常对照组、LPS(12h)组、参附(12、48h)组磷酸化P38蛋白含量均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LPS可以从转录、蛋白水平减少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EPCR的表达,可能是通过P38MAPK途径实现的;参附注射液可以调节L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EPCR的表达的影响,从而对脓毒症起到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类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P38 参附注射液
下载PDF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耿静 李显平 刘慧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在狼疮性肾炎(LN)患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和RT-PCR技术分别对38例LN患者(LN组)和20例健康献血者(对照组)血浆可溶性EPCR(sEPCR)水平及外周循环sEPCR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LN组外周...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在狼疮性肾炎(LN)患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和RT-PCR技术分别对38例LN患者(LN组)和20例健康献血者(对照组)血浆可溶性EPCR(sEPCR)水平及外周循环sEPCR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LN组外周血sEPCR蛋白及sEPCR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并感染者显著高于无感染者。结论sEPCR不仅在LN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且与其并发严重感染密切相关;循环系统sEPCR水平升高不仅是早期发现LN的标志物之一,而且持续增高也预示并发严重感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狼疮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C反应蛋白增加人内皮细胞糖基化终产物受体表达 被引量:2
20
作者 钟赟 何晓青 +1 位作者 陈敏生 刘世明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9-302,共4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及其单体(mCR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蛋白表达及mRNA的影响。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不同浓度(5、25、50、100μg/mL)的CRP孵育24h及同一浓度(50μg/mL)CRP不同时间孵育0、6、12、2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及其单体(mCR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蛋白表达及mRNA的影响。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不同浓度(5、25、50、100μg/mL)的CRP孵育24h及同一浓度(50μg/mL)CRP不同时间孵育0、6、12、24、48h,采用流式细胞仪及RT-PCR方法检测RAGE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50μg/mLCRP和mCRP孵育0、6、24h后对RAGE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5μg/mL的CRP培养内皮细胞24h显著增高RAGE蛋白的表达(175.2%±8.1%,P<0.05),50μg/mL时达到顶峰(527.3%±5.8%,P<0.01);50μg/mLCRP孵育不同时间,RAGE蛋白的表达从6h明显增高(179.8%±29.1%,P<0.05)。(2)与对照组比较,5μg/mLCRP即可升高RAGE的mRNA表达(135.4%±11.1%,P<0.05),并在50μg/mL时达到峰值(186.6%±29.0%,P<0.05);6h时可以检测到RAGE mRNA的升高(134.3%±22.8%,P<0.05),在12h为最高(214.2%±33.1%,P<0.05)。(3)mCRP也会升高RAGE蛋白表达,与CRP组没有差别(P>0.05)。结论C反应蛋白以时间及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内皮细胞RAGE蛋白及mRNA的表达。CRP与其单体(mCRP)作用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内皮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