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速度重复作用下咬肌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测定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尹音 孙振宇 +3 位作者 胡敏 侯军 李传兵 李冬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7-308,共2页
目的:观察加速度(+Gz)重复作用对咬肌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体重为200~250g雄性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6只。 A组用特制的固定装置固定5min,B组固定在动物... 目的:观察加速度(+Gz)重复作用对咬肌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体重为200~250g雄性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6只。 A组用特制的固定装置固定5min,B组固定在动物离心机的转臂上,头朝向轴心,+10Gz峰值持续时间为30s,G值增长率约为 0.5 G/s,间隔十1 Gz60s,连续5次/d,4d/周,共3周。离心后取大鼠咬肌和血浆测定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咬肌组织中内皮素含量增高而一氧化氮含量未见变化,B组血浆中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均未见变化。结论:加速度可引起咬肌局部血流调节因子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比例失调,在咬肌发生病理改变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 咬肌 内皮缩血管肽素 一氧化氮 测定
下载PDF
损伤对上皮细胞及上皮下成纤维细胞内皮素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兴无 徐军 钟南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9-512,共4页
目的 :观察损伤的气道上皮细胞内皮素 - 1(ET - 1)的合成变化以及气道上皮损伤后对上皮下成纤维细胞ET - 1释放的影响 ,探讨ET - 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 - 9(MMP - 9)的相互关系在气道重塑中的可能地位。方法 :用ELISA法检测机械划伤和或LP... 目的 :观察损伤的气道上皮细胞内皮素 - 1(ET - 1)的合成变化以及气道上皮损伤后对上皮下成纤维细胞ET - 1释放的影响 ,探讨ET - 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 - 9(MMP - 9)的相互关系在气道重塑中的可能地位。方法 :用ELISA法检测机械划伤和或LPS刺激离体培养的气道上皮细胞 ,与机械损伤上皮复合培养的上皮下成纤维细胞 ,以及转染MMP - 9真核表达质粒的上皮细胞培养上清中ET - 1水平 ;明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酶谱法检测稳定转染ET - 1转换酶 (ECE)反义核酸上皮细胞培养上清MMP - 9酶活性。结果 :(1)气道上皮细胞经机械 +LPS损伤后 ,培养上清ET - 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2 )损伤上皮诱导了上皮下成纤维细胞释放ET - 1;(3)转化MMP - 9真核表达质粒的气道上皮ET - 1的释放较对照转化空载体组显著增高 ;(4)酶谱分析显示 ,表达反义内皮素转换酶RNA的气道上皮细胞损伤后MMP - 9的活性水平明显低于对照上皮细胞组。结论 :ET - 1与MMP - 9的相互影响在介导哮喘气道炎症与组织重塑的联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上皮细胞 气道重塑 内皮血管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太子健Ⅱ煎剂对哮喘模型豚鼠嗜酸性粒细胞及内皮素1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岚 陈华 俞景茂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0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观察太子健Ⅱ煎剂对哮喘模型豚鼠支气管壁内的嗜酸性粒细胞(EOS)及内皮素1(ET-1)的影响,探讨太子健Ⅱ煎剂抗小儿哮喘复发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豚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组、高、低剂量太子健Ⅱ煎剂组,卵... 目的观察太子健Ⅱ煎剂对哮喘模型豚鼠支气管壁内的嗜酸性粒细胞(EOS)及内皮素1(ET-1)的影响,探讨太子健Ⅱ煎剂抗小儿哮喘复发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豚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组、高、低剂量太子健Ⅱ煎剂组,卵白蛋白致敏并成功诱喘,分别灌服生理盐水、地塞米松、高、低剂量太子健Ⅱ煎剂,连续15d。用计数板计数豚鼠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支气管壁内的EOS数,放免法检测BALF中ET-1含量。结果与哮喘模型组比较,太子健Ⅱ煎剂高剂量组能减少BALF及支气管壁内EOS的数量(P<0.05),降低BALF中ET-1的水平(P<0.01)。结论太子健Ⅱ煎剂可能通过减轻EOS浸润、ET-1产生,减轻气道的慢性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太子健Ⅱ煎剂 豚鼠 动物 实验 嗜酸细胞 内皮血管
下载PDF
氟伐他汀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8
4
作者 韩英 谢良地 +1 位作者 许昌声 王华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133-2136,共4页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Flu)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B)和内皮素-1(ET-1)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VSMCs源于8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胸主动脉,组织块外生法体外培养VSMCs,采用改良的Boyden微孔膜双槽法...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Flu)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B)和内皮素-1(ET-1)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VSMCs源于8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胸主动脉,组织块外生法体外培养VSMCs,采用改良的Boyden微孔膜双槽法测定细胞迁移,荧光染料Fura-2/AM法测定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结果(1)PDGF-BB和ET-1可诱导VSMCs迁移,作用峰值浓度分别为10μg/L和10-7mol/L。Flu(10-9-10-5mol/L)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上述物质诱导的细胞迁移,10-5mol/L Flu对PDGF-BB和ET-1诱导的细胞迁移的抑制率达86.67%以上。(2)PDGF-BB和ET-1促进[Ca2+]i升高(P<0.05),峰值浓度分别为PDGF-BB10μg/L和ET-110-8mol/L。(3)Flu明显抑制PDGF-BB和ET-1诱发的[Ca2+]i升高,峰抑制率分别为86.76%和65.32%。结论Flu可抑制PDGF-BB和ET-1诱导的VSMCs迁移,Flu抑制[Ca2+]i的升高可能是它抑制VSMCs迁移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伐他汀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内皮血管1 细胞运动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内皮素和P-选择素的变化及生长抑素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曾晓华 朱仕钦 +3 位作者 黄伟光 余永康 李生伟 孙建明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1-302,共2页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患者血浆内皮素 (ET )和P 选择素的变化特点以及生长抑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 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SAP和轻型胰腺炎 (MAP)组 ,并将32例SAP患者分为一般治疗组和生长抑素组 ,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血...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患者血浆内皮素 (ET )和P 选择素的变化特点以及生长抑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 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SAP和轻型胰腺炎 (MAP)组 ,并将32例SAP患者分为一般治疗组和生长抑素组 ,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血浆ET和P 选择素。结果 入院 2 4h内SAP组ET和P 选择素分别为 ( 165 .45± 9.0 7)ng/L和 ( 72 .16± 5 .34 ) μg/L ,均显著高于MAP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SAP患者经一般治疗后ET和P 选择素的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 ( P >0 .0 5 ) ;生长抑素治疗后ET和P 选择素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 ( P <0 .0 1)。生长抑素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 ( χ2 =6.412 ,P<0 .0 5 )。结论 内皮功能严重受损 ,血小板高度活化可能是SAP微循环障碍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生长抑素能强烈地抑制血小板活化 ,降低内皮功能损害 ,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内皮缩血管肽素 P-选择 生长抑 血浆内皮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欧阳定安 戴朝晖 +2 位作者 沙莎 龚浩 胡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5期368-370,共3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在冠心病(CH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CHD组(73例)[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A组,31例)和症状稳定者(B组42例)]和非CHD患者(C组2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P-IgG、IgM,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在冠心病(CH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CHD组(73例)[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A组,31例)和症状稳定者(B组42例)]和非CHD患者(C组2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P-IgG、IgM,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和内皮素(ET)。结果①CHD组HP-IgG、IgM阳性率与非CH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A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IL-6在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D组特别是A组ET水平明显高于C组(分别P<0.05及0.01)。③IgM阳性率太低与IL-6、ET的相关性无法统计。IgG阳性率与ET值呈低度相关(r=0.326,P<0.05);与IL-6值具有显著相关性(r=0.685,P<0.05)。结论HP感染与CHD发病有关,HP感染可能通过IL-6、ET升高在CHD特别是AC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螺杆菌 幽门 内皮缩血管肽素 白细胞介-6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患者体外循环前后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心钠素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姜辉 张仁福 +3 位作者 宫汉东 马朝晖 李新民 宋恒昌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0-293,共4页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 (VSD)伴肺动脉高压 (PH)患者体外循环 (CPB)前后血浆内皮素(ET 1)、一氧化氮 (NO)、心钠素 (ANP)水平变化及吸入NO对他们的影响。 方法  6 0例VSD患者 ,按有无PH分为无PH组 (A组 ) 2 0例 ,PH组 (B组 ) 4 0例。B...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 (VSD)伴肺动脉高压 (PH)患者体外循环 (CPB)前后血浆内皮素(ET 1)、一氧化氮 (NO)、心钠素 (ANP)水平变化及吸入NO对他们的影响。 方法  6 0例VSD患者 ,按有无PH分为无PH组 (A组 ) 2 0例 ,PH组 (B组 ) 4 0例。B组再随机分为吸入NO组 (B1组 )与不吸入NO组 (B2 组 )各 2 0例。分别测定血浆ET 1、NO、ANP含量。 结果 术前B组血浆ET 1、NO、ANP水平明显高于A组 (P <0 0 5 )。CPB后即刻 3组血浆ET 1水平明显高于术前 ,NO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分别P <0 0 5、P <0 0 1)。CPB后B1组血浆ET 1水平较B2 组下降快 ,NO水平较B2 组升高快。B组术前血浆ET 1浓度与血浆NO浓度呈负相关 ,与血浆ANP浓度呈正相关。 结论 ET 1/NO动态平衡的破坏 ,可能参与了PH的发生、发展过程 ;ANP在PH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有益的生理调节作用。CPB使血浆ET 1升高 ,NO、ANP水平降低 ;吸入NO可降低ET 1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内皮血管-1 一氧化氮 心钠 体外循环
原文传递
Phosphoramidon对实验性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8
作者 何飞 孙明 郭荣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2-574,共3页
目的 :探讨内皮素转化酶抑制剂 (phosphoramidon)对实验性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对照组、损伤组、phosphoramidon保护组 ;2 4h后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P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血浆内皮素 (ET)含... 目的 :探讨内皮素转化酶抑制剂 (phosphoramidon)对实验性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对照组、损伤组、phosphoramidon保护组 ;2 4h后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P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血浆内皮素 (ET)含量 ;取心尖部心肌进行病理分级。结果 :损伤组CPK ,LDH活性 ,ET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和保护组 (P <0 .0 5 ) ;损伤组心肌病理分级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保护组分级低于损伤组 (P <0 .0 5 )。结论 :内皮素参与实验性大鼠心肌损伤的发病过程 ;phophoramidon对大鼠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为抑制内皮素转化酶而减少内皮素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血管 心肌梗死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