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4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假性内斜儿童内眦距离及瞳距的观察
1
作者 林萍 钱湛 陶红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203-204,共2页
【目的】比较假性内斜儿童与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内眦距离及瞳距有无差异,探讨假性内斜的早期简易辅助诊断方法。【方法】确诊的假性内斜儿童及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均测量其内眦距离及瞳距,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83例假性内斜儿童内眦距... 【目的】比较假性内斜儿童与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内眦距离及瞳距有无差异,探讨假性内斜的早期简易辅助诊断方法。【方法】确诊的假性内斜儿童及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均测量其内眦距离及瞳距,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83例假性内斜儿童内眦距离均值为(32.50±2.48)mm,瞳距均值为(46.81±3.19)mm;70例同年龄组正常儿童内眦距离均值为(32.36±2.01)mm,瞳距均值为(47.00±3.28)mm,两组间均值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本文所观察的83例假性内斜儿童与同年龄组正常儿童总体比较其内眦距离及瞳距并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内斜 内眦距 瞳距 儿童
下载PDF
750例初生新生儿内眦距正常参考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朱红麟 樊培禄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8年第1期49-49,60,共2页
通过对750例汉族、足月、体重适于胎龄的初生新生几内眦距的测定,得出了新生儿内眦距的正常参考值:男婴1.87-2.55cm.(均数加减标准差法)或1.88-2.49cm(百分位数法);女婴1.81-2.49cm(均数加减标准差法)或1.85-2.43cm(百分位数法)。讨论... 通过对750例汉族、足月、体重适于胎龄的初生新生几内眦距的测定,得出了新生儿内眦距的正常参考值:男婴1.87-2.55cm.(均数加减标准差法)或1.88-2.49cm(百分位数法);女婴1.81-2.49cm(均数加减标准差法)或1.85-2.43cm(百分位数法)。讨论了该正常值在临床上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内眦距 正常值 眼间距 测量
下载PDF
学龄前儿童睑裂宽度内眦距离的正常值与双重睑及内眦赘皮的对比调查
3
作者 王建英 王鲜 黄跃敏 《贵州医药》 CAS 1994年第5期479-480,共2页
我们对贵阳市健康儿童872人进行的睑裂宽度内眦距离的正常值与双重睑及内眦赘皮的对比调查报告如下:1.检查方法与测量标准 我们选择对像是4~7岁健康男女儿童。其中男性499人(998只眼),女性373人(746只眼),共872人(1744只眼),测量工具... 我们对贵阳市健康儿童872人进行的睑裂宽度内眦距离的正常值与双重睑及内眦赘皮的对比调查报告如下:1.检查方法与测量标准 我们选择对像是4~7岁健康男女儿童。其中男性499人(998只眼),女性373人(746只眼),共872人(1744只眼),测量工具为钢制米尺,园规(无尖头)电筒等。被检查双眼完全正常,且合作。检查者、被检查者端立,在明亮自然光线下,双眼自然睁开,平视前方,用园规或铜尺直接测量所需要进行的项目,并记录其毫米数,进行检查与记录。睑裂宽度:指上下睑缘中点之间距离,内眦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睑裂宽度 双重睑 内眦赘皮 调查
下载PDF
内眦赘皮矫正术后瘢痕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
4
作者 甘泉 赵阳 +3 位作者 杨帆 郑梁 汪赛 王浩然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75-178,共4页
内眦赘皮主要表现为内眦间距过宽及睑裂较短,影响眼睛的美感。内眦赘皮矫正术在改善眼部形态、提升面部美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术后术区瘢痕形成及增生一直困扰医生及患者,如何预防或减轻内眦赘皮矫正术后瘢痕仍是临床需解决的难... 内眦赘皮主要表现为内眦间距过宽及睑裂较短,影响眼睛的美感。内眦赘皮矫正术在改善眼部形态、提升面部美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术后术区瘢痕形成及增生一直困扰医生及患者,如何预防或减轻内眦赘皮矫正术后瘢痕仍是临床需解决的难题。因此,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对内眦赘皮矫正术后瘢痕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赘皮 矫正术 瘢痕 V-Y成形术 A型肉毒毒素 激光治疗 内眦重建术
下载PDF
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与传统切开重睑术用于单睑伴内眦赘皮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研究
5
作者 黄积荣 李守春 +2 位作者 赵丽丽 陈树 洪丽容 《大医生》 2024年第7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与传统切开重睑术用于单睑伴内眦赘皮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1月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重睑成形术的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 目的探讨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与传统切开重睑术用于单睑伴内眦赘皮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1月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重睑成形术的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切开重睑术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手术相关指标、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S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拆线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比对照组更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更少(均P<0.05)。两组VSS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两组术后6个月低于术后3个月和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低于术后1个月,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重睑术比较,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治疗单睑伴内眦赘皮效果更好,同时手术时间、拆线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均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同时可改善患者术后的瘢痕情况,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 传统切开重睑术 单睑伴内眦赘皮 安全性
下载PDF
内眦开大术联合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在双侧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6
作者 杜兴隆 张远其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2期11-15,共5页
目的观察内眦开大术联合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在双侧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2例于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乌当医院就诊的有求美需求的双侧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均为女性,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 目的观察内眦开大术联合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在双侧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2例于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乌当医院就诊的有求美需求的双侧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均为女性,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82只眼)。对照组采取内眦开大术联合传统Park重睑成形术,研究组采取内眦开大术联合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瘢痕消失时间、术后满意度和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瘢痕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术后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7天眼睑宽度小于对照组,眼裂高度大于对照组,术后半年上睑提肌肌力大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内眦开大术联合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用于治疗双侧单睑伴内眦赘皮临床疗效较好,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瘢痕消失时间早,恢复速度快,重睑形态对称自然,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Park法 重睑成形术 内眦开大术 单睑 内眦赘皮
下载PDF
基于组织学差异及自然美学需求的改良五瓣法内眦赘皮矫正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7
作者 曹宁 郑美莲 +2 位作者 汤逸颜 游彩莲 林广民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2期15-19,共5页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五瓣法进行内眦赘皮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改良五瓣法矫正内眦赘皮患者53例,术前根据患者需求及内眦赘皮类型和程度进行设计,术中根据组织学差异解除内眦区域肌肉及纤维组织张力,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53例患者术后...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五瓣法进行内眦赘皮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改良五瓣法矫正内眦赘皮患者53例,术前根据患者需求及内眦赘皮类型和程度进行设计,术中根据组织学差异解除内眦区域肌肉及纤维组织张力,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53例患者术后7天均一期愈合,获随访49例,其中内折型重睑14例,中间型重睑29例,外折型重睑6例,手术效果均符合术前要求,内眦角形态自然,瘢痕均不明显,1例因单侧矫正不足导致双侧不对称,总满意度98%。结论改良五瓣法内眦赘皮矫正术,设计简单灵活,术后瘢痕不显,内眦形态自然美观,手术效果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种族认同,是治疗内眦赘皮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赘皮 改良五瓣法内眦赘皮矫正术 美学效果评价 组织学差异
下载PDF
两种不同方法矫治内眦赘皮患者疗效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高锦越 李茂玉 曾春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19-23,共5页
目的:分析比较L形水平移位内眦赘皮矫正术与V-Y内眦赘皮矫正术对内眦赘皮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于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105例内眦赘皮患者,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研究组55例,对照组行V-Y内眦赘皮矫正术,研... 目的:分析比较L形水平移位内眦赘皮矫正术与V-Y内眦赘皮矫正术对内眦赘皮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于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105例内眦赘皮患者,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研究组55例,对照组行V-Y内眦赘皮矫正术,研究组行L形水平移位内眦赘皮矫正术。对比两组眼外形变化及美观效果情况,选用瘢痕评价量表(Scar evaluation scale,PSAS)及观测者瘢痕评价量表(Observer scar evaluation scale,OSAS)测定瘢痕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临床疗效、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睑裂水平长度、睑裂垂直高度、睫毛暴露长度、睫毛上翘度均较高,睑裂长度(Layer fracture length,HLFL)水平升高,内眦间距(Inner canthic diameter,ICD)、HLFL/ICD水平均降低,PSAS、OS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4.55%)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0.00%)高于研究组(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98.18%)较高于对照组(8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V-Y内眦赘皮矫正术相比,L形水平移位内眦赘皮矫正术整体效果可达到更为理想的临床要求,可改善患者眼外形变化,降低术后瘢痕增生,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较低,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形水平移位内眦赘皮矫正术 V-Y内眦赘皮矫正术 内眦赘皮 疗效
下载PDF
舌形瓣重建内眦力学结构法矫正内眦赘皮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吴一 陈科 +1 位作者 廖星 王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舌形瓣重建内眦力学结构方法矫正内眦赘皮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21年1月-2022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30例内眦赘皮患者行舌形瓣重建内眦力学结构法矫正内眦赘皮术。设计新的内眦韧带固定点,游离出舌形瓣,重新搭建内眦韧带的... 目的:探讨应用舌形瓣重建内眦力学结构方法矫正内眦赘皮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21年1月-2022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30例内眦赘皮患者行舌形瓣重建内眦力学结构法矫正内眦赘皮术。设计新的内眦韧带固定点,游离出舌形瓣,重新搭建内眦韧带的力学结构,调整内眦形态,切除多余皮肤后缝合。结果:130例患者中125例完成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患者术后内眦形态良好,泪阜显露良好,切口瘢痕不明显,复发率低,患者总体满意率96.15%。结论:舌形瓣重建内眦力学结构法矫正内眦赘皮效果良好,近远期观察矫治后形态稳定,并发症极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赘皮 舌形瓣 重建术 内眦力学结构 内眦
下载PDF
基于LERANS模式的护理干预在先天性内眦赘皮患儿矫治中的应用
10
作者 金颖 王文鲜 杨晓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181-185,共5页
目的:研究基于聆听-确立-运用-提升-反馈-强化(LERANS)模式的护理干预在先天性内眦赘皮患儿矫正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10月笔者科室收治的174例先天性内眦赘皮并行矫正术的患儿,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常规干预组(87... 目的:研究基于聆听-确立-运用-提升-反馈-强化(LERANS)模式的护理干预在先天性内眦赘皮患儿矫正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10月笔者科室收治的174例先天性内眦赘皮并行矫正术的患儿,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常规干预组(87例)和反馈强化组(87例)。常规干预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反馈强化组在常规干预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LERANS模式的护理干预。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眼部疼痛、肿胀程度评分、内眦间距(Innercanthicdiameter,ICD)缩短率、睑裂长度(Lengthofpalpebralfissure,HLFL)/ICD达标率、瘢痕评分、家长对患儿眼部美观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术后3 d,反馈强化组疼痛、肿胀程度评分均低于常规干预组(P<0.05),两组内眦间距缩短率及(睑裂长度/内眦间距)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反馈强化组VSS评分低于常规干预组(P<0.05),家长对患儿眼部美观的总满意率及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干预组(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干预组(P<0.05)。结论:采用基于LERANS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先天性内眦赘皮患儿术后疼痛、肿胀程度,减少并发症,减少瘢痕形成,提高患儿家长对患儿眼部美观的满意度,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赘皮 LERANS模式 聆听-确立-运用-提升-反馈-强化 护理 瘢痕
下载PDF
小切口Park法重睑术联合"Z"瓣内眦赘皮矫正术矫治单睑伴内眦赘皮的临床体会
11
作者 王桂芳 吴旭红 +1 位作者 潘实 林冠林 《中国医疗美容》 2023年第2期9-12,共4页
目的分析小切口Park法重睑术联合"Z"瓣内眦赘皮矫正术矫治单睑伴内眦赘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我院美容外科收治的有求美需求的43例(86只眼)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进行研究,在小切口Park法重睑术同期行... 目的分析小切口Park法重睑术联合"Z"瓣内眦赘皮矫正术矫治单睑伴内眦赘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我院美容外科收治的有求美需求的43例(86只眼)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进行研究,在小切口Park法重睑术同期行"Z"形皮瓣修复矫正内眦赘皮,术后6个月随访记录病人矫正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43例患者矫治术后内眦形态自然,重睑线弧度流畅且高低合适,内眦间距、睑裂长度较术前有显著的改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有2例瘢痕较为明显经药物治疗后好转。43例患者中24例对矫治效果表示非常满意,17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总满意度95.35%(41/43)。结论小切口Park法重睑术联合"Z"瓣内眦赘皮矫正术矫治单睑伴内眦赘皮是安全有效的,病人满意度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睑 内眦赘皮 "Z"瓣内眦赘皮矫正术 小切口Park法 重睑成形术
下载PDF
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术+重睑成形术治疗双侧单睑伴先天性重度内眦赘皮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松茂 焦琳 沈恒丽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5期2596-2598,共3页
目的:分析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术+重睑成形术治疗双侧单睑伴先天性重度内眦赘皮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双侧单睑伴先天性重度内眦赘皮者92例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行倒L... 目的:分析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术+重睑成形术治疗双侧单睑伴先天性重度内眦赘皮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双侧单睑伴先天性重度内眦赘皮者92例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行倒L成形法+重睑成形术,研究组行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术+重睑成形术,统计对比两组美观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和术后3个月眼裂状况(眼裂长度、倾斜度、眼裂角)、术后1个月和3个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分值、睑裂长度(HLFL)、内眦间距(ICD)以及HLFL/ICD。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眼裂角、倾斜度小于对照组,眼裂长度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VSS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26%,低于对照组的10.87%(P<0.05);研究组美观满意度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76.09%(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HLFL、HLFL/ICD高于对照组,ICD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术+重睑成形术治疗双侧单睑伴先天性重度内眦赘皮者可矫正内眦赘皮,改善眼裂状况,减轻瘢痕,提高美观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切法 内眦赘皮矫正术 重睑成形术 单睑 内眦赘皮
下载PDF
正常小儿内眦指数与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秀英 刘春 +2 位作者 范国贞 朱萍 孔庆兰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儿内眦指数的正常值及内眦指数对小儿某些智力低下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量 0~ 12岁正常儿 36 0例和 6月~ 6岁智力障碍患儿 5 2例的头围、内眦距、外眦距 ,用内眦距 /外眦距得出内眦指数Ⅰ。用内眦距 /头围得出内眦指... 目的 探讨小儿内眦指数的正常值及内眦指数对小儿某些智力低下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量 0~ 12岁正常儿 36 0例和 6月~ 6岁智力障碍患儿 5 2例的头围、内眦距、外眦距 ,用内眦距 /外眦距得出内眦指数Ⅰ。用内眦距 /头围得出内眦指数Ⅱ。各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儿内眦指数Ⅰ 0 .34± 0 .0 3,内眦指数Ⅱ 0 .0 6 8± 0 .0 0 8;2 1-三体综合征内眦指数Ⅰ 0 .5 1± 0 .0 2 ,内眦指数Ⅱ 0 .0 91± 0 .0 0 4,与正常儿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克汀病内眦指数Ⅰ 0 .48± 0 .0 4,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内眦指数Ⅱ 0 .0 96± 0 .0 0 7,差异显著 (P <0 .0 5 ) ;脑发育不全内眦指数Ⅰ 0 .5 1± 0 .0 7,差异显著 (P <0 .0 5 ) ;内眦指数Ⅱ 0 .0 89± 0 .0 0 8,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脑病及颅内出血后遗症内眦指数Ⅰ 0 .38± 0 .0 6 ,内眦指数Ⅱ 0 .0 6 4± 0 .0 0 4,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内眦指数Ⅰ和内眦指数Ⅱ既可反映内眦距离又不受年龄影响 ,尤以指数Ⅰ更具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距 内眦指数 儿童 诊断 智力低下
下载PDF
改良Park"Z"成形术在内眦赘皮矫正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分析
14
作者 李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0063-0066,共4页
分析在内眦赘皮矫正治疗中应用改良 Park“Z”成形术的综合疗效。方法 选取80例内眦赘皮矫正治疗患者,均由巧家县人民医院医疗美容科在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按不同手术方法分组,各40例,接受反向“Z”成形术治疗的研究对象为对... 分析在内眦赘皮矫正治疗中应用改良 Park“Z”成形术的综合疗效。方法 选取80例内眦赘皮矫正治疗患者,均由巧家县人民医院医疗美容科在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按不同手术方法分组,各40例,接受反向“Z”成形术治疗的研究对象为对照组,接受改良 Park“Z”成形术治疗的研究对象为观察组,再联合重睑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内眦间距缩短37例,占比92.50%、泪阜裸露35例、87.50%,重睑线流畅38例,占比95.00%,较均对照组明显更高(x2=4.501,4.588,6.275;P<0.05);术后3个月两组眼睑睑裂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内眦间距(33.09±1.15)mm及其与眼睑睑裂长度比值(1.07±0.18)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3.773,4.438;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 改良 Park“Z”成形术可显著提高内眦赘皮矫正治疗效果,可早期恢复患者眼部指标恢复,且对其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提高作用,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Park"Z"成形术 内眦赘皮矫正 治疗效果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重睑成形术联合Stallard法“Z”形皮瓣术治疗内眦赘皮患者的近期随访研究
15
作者 雷情 张春连 申晓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23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重睑成形术联合Stallard法“Z”形皮瓣术治疗内眦赘皮患者的近期随访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内眦赘皮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成A组(重睑成形术)、B组(重睑成形术联合Stallard法“Z”形皮瓣术)... 目的探讨重睑成形术联合Stallard法“Z”形皮瓣术治疗内眦赘皮患者的近期随访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内眦赘皮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成A组(重睑成形术)、B组(重睑成形术联合Stallard法“Z”形皮瓣术),各40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术后瘢痕情况、手术前后眼睑角度、内眦间距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B组术中出血量高于A组(P<0.05),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B组优良率(95.00%,38/40)比A组(80.00%,32/40)高(P<0.05)。B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观察者疤痕评价量表(POSAS)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且术后3个月,两组POSAS评分、VSS评分均低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3个月,两组眼睑角度、内眦间距均降低(P<0.05),且B组更低(P<0.05)。两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睑成形术联合Stallard法“Z”形皮瓣术治疗内眦赘皮患者效果确切,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瘢痕,缩小眼睑角度、内眦间距,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睑成形术 Stallard法“Z”形皮瓣术 内眦赘皮 近期随访效果
下载PDF
内眦韧带的解剖研究及其在内眦赘皮矫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6
16
作者 王飏 柳大烈 +3 位作者 陈兵 王竞鹏 安阳 乔锋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11期1635-1637,共3页
目的:通过解剖观察测量和组织学观察内眦部解剖结构,探寻内眦赘皮矫正术术后并发症产生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方法:对9具尸头内眦部进行解剖观察并进行测量;对内眦韧带标本纤维走形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内眦韧带前支平均长0.834cm,上... 目的:通过解剖观察测量和组织学观察内眦部解剖结构,探寻内眦赘皮矫正术术后并发症产生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方法:对9具尸头内眦部进行解剖观察并进行测量;对内眦韧带标本纤维走形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内眦韧带前支平均长0.834cm,上支平均长0.641cm,前支止点距内眦动静脉为0.079cm,前支起点距降眉肌为0.744cm。结论:内眦赘皮是由内眦韧带至皮肤纤维连接及眼轮匝肌错构形成,内眦赘皮矫正术应充分注意内眦赘皮产生的解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韧带 内眦赘皮 内眦赘皮矫正术
下载PDF
改良Y-V成形内眦赘皮矫治术联合切开法重睑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娜 李广帅 +3 位作者 刘林嶓 方园 钱洪军 胡晓颍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Y-V成形内眦赘皮矫治同期行切开法重睑成形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1年12月~2013年7月共136例内眦赘皮并单睑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典型Y-V成形原理,对Y的长臂及两短臂的形态、位置及短臂与长臂的夹角进行改... 目的:探讨改良Y-V成形内眦赘皮矫治同期行切开法重睑成形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1年12月~2013年7月共136例内眦赘皮并单睑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典型Y-V成形原理,对Y的长臂及两短臂的形态、位置及短臂与长臂的夹角进行改良,个性化设计成形切口线,并同期行切开法重睑术。结果:采用改良Y—V成形内眦赘皮矫治术联合切开法重睑术,术后内眦部位切口隐蔽,无明显瘢痕,重睑皱襞弧度流畅自然,与内眦部延续自然,符合美学标准。随访3~15个月,手术效果稳定,无复发。结论:改良Y—V成形内眦赘皮矫治同期行切开重睑成形术,是矫治单睑伴内眦赘皮的一种操作简单、实用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内眦赘皮 改良Y-V成形内眦赘皮矫治术 重睑成形术
下载PDF
改进的内眦赘皮矫治术联合重睑成形术Ⅰ期成形 被引量:23
18
作者 刘翠云 柳向东 +2 位作者 黎俊霞 刘雪梅 易传勋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80-282,共3页
目的探讨改进的内眦赘皮矫治术联合切开法重睑成形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内眦赘皮的轻重程度及方向,采用改良的"Z"成形术,切除或切断内眦部形成赘皮的异位眼轮匝肌及皮下筋膜组织,联合切开法重睑成形术行Ⅰ期成形。结... 目的探讨改进的内眦赘皮矫治术联合切开法重睑成形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内眦赘皮的轻重程度及方向,采用改良的"Z"成形术,切除或切断内眦部形成赘皮的异位眼轮匝肌及皮下筋膜组织,联合切开法重睑成形术行Ⅰ期成形。结果本组68例患者,术后赘皮消失,泪阜显露适中,内眦间距缩短,重睑外形美观自然。其中,36例随访3个月至3年,术后皮肤切口无可见瘢痕,形态稳定,内眦赘皮无复发,效果满意。结论该手术方法能够充分矫正内眦赘皮的异常结构,而与重睑成形术同期施术效果稳定,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赘皮 重睑成形术 “Z”成形术 眼轮匝肌
下载PDF
A型肉毒素抑制内眦赘皮术后瘢痕的观察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育红 涂惠芳 +1 位作者 杜芳 焦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1103-1106,共4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在内眦赘皮术中应用抑制瘢痕形成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2-03/2014-03在我院眼部整形美容科接受内眦赘皮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术毕即刻进行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的39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另选取42例作为...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在内眦赘皮术中应用抑制瘢痕形成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2-03/2014-03在我院眼部整形美容科接受内眦赘皮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术毕即刻进行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的39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另选取4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国际推荐的OSAS瘢痕评价量表,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整形医师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mo的瘢痕情况进行评估,分别从瘢痕颜色、平整度、弹性程度及瘢痕宽度4个方面对瘢痕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打分,对两组术后1,6mo的瘢痕情况评估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4例、对照组6例失访,其余患者按期回访评估。术后1mo瘢痕的颜色、弹性、平整性及宽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瘢痕的颜色、弹性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瘢痕的平整度及宽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在不同的时间分别比较均发现,1mo时瘢痕的颜色、隆起度、宽度及硬度达到峰值,与6mo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随诊期间无1例诉伤口牵扯痛及痒感,对照组于术后3mo内有5例患者伤口有轻微痒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内眦赘皮矫正术后短期的瘢痕形成,及术后炎症反应性痒感及牵扯痛,可达到远期切口平整的外观,降低瘢痕增生的风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内眦赘皮 瘢痕
下载PDF
内眦韧带的应用解剖及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安金刚 张益 +1 位作者 孙勇刚 张震康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 研究内眦韧带的分支、走行、附着及其组织学构成。方法 对 6例 12侧尸颅内眦韧带进行解剖观察及测量 ,对 8例 8侧尸颅内眦结构进行组织学切片 ,光镜下观察内眦韧带的纤维构成及内眦区精细构造之间的关系。结果 内眦韧带前支的... 目的 研究内眦韧带的分支、走行、附着及其组织学构成。方法 对 6例 12侧尸颅内眦韧带进行解剖观察及测量 ,对 8例 8侧尸颅内眦结构进行组织学切片 ,光镜下观察内眦韧带的纤维构成及内眦区精细构造之间的关系。结果 内眦韧带前支的长度为 7.6± 1.5mm ,最大宽为 4 .5± 0 .7mm ,最小宽为 2 .3± 0 .5mm ;后支长度为 8.0± 1.0mm ,宽度为 6 .4± 1.4mm ;上支长度为 6 .7± 1.5mm ,宽度为 4 .5± 1.1mm ;前支距鼻颌缝的距离为 2 .8±1.0mm ,距鼻额缝的距离为 7.8± 1.5mm ;双侧韧带附着处之间的距离为 13.1± 2 .3mm。结论 内眦韧带由三个分支构成 ,均附着于骨膜。它们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 ,弹性纤维含量较少。眼轮匝肌内眦区的深层纤维通过组织移行参与构成内眦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韧带 应用解剖 组织学研究 组织学切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