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大细胞在内脏高敏疼痛发生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林旭 倪敏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1期176-180,共5页
内脏高敏状态是肠应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慢性盆腔疼痛等疾病的常见表现,而疼痛是此类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目前,内脏高敏疼痛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也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研究发现,肥大... 内脏高敏状态是肠应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慢性盆腔疼痛等疾病的常见表现,而疼痛是此类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目前,内脏高敏疼痛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也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研究发现,肥大细胞在内脏高敏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肥大细胞可能通过提高内脏敏感性,以及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而导致内脏高敏疼痛的发生。因此调节肥大细胞的功能可能成为治疗内脏高敏性疼痛的新途径之一。本文总结了肥大细胞在内脏高敏疼痛发生机制中可能的作用,并基于上述机制对内脏高敏疼痛的治疗作一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 内脏高敏状态 疼痛机制
下载PDF
嗜粘蛋白阿克曼氏菌通过调控CB_(2)R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高敏 被引量:1
2
作者 肖琳 刘琴 熊理守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9-385,共7页
【目的】探讨嗜粘蛋白阿克曼氏菌在新生期母婴分离(MS)和避水应激(WAS)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的内脏高敏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SD雄性大鼠在新生期随机分为3组:sham WAS(空白组),MS+WAS组(IBS模型组)及阿克曼氏菌组(Akkermansia ... 【目的】探讨嗜粘蛋白阿克曼氏菌在新生期母婴分离(MS)和避水应激(WAS)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的内脏高敏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SD雄性大鼠在新生期随机分为3组:sham WAS(空白组),MS+WAS组(IBS模型组)及阿克曼氏菌组(Akkermansia muciniphila,A.muciniphila组),IBS模型组及阿克曼氏菌组采用母婴分离联合避水应激方法(MS+WAS)建立内脏高敏感模型。母婴分离刺激结束后,阿克曼氏菌组每天避水应激处理同时灌胃1 mL 1×10^(9)CFU/mL A.muciniphila连续10 d。再用行为学观察和腹部回缩反射评分来检测内脏痛反应。【结果】经阿克曼氏菌干预后,实验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体质量显著增加;粪便颗粒数及其不成形率显著下降;内脏疼痛阈值则显著上升。阿克曼氏菌组大鼠结肠黏膜内2型大麻素受体(CB_(2)R)mRNA表达相比模型组显著上升。【结论】阿克曼氏菌可能通过调控结肠的CB_(2)RmRNA表达来缓解IBS大鼠的内脏高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曼氏菌 2型大麻素受体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高敏
下载PDF
痛泻要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高敏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余萍 张成 +1 位作者 陈敏 黄德铨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6-217,共2页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及腹泻便秘交替型(IBS-M),其中以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最常见。近年来内脏高敏机制为其主要发病机制得到逐步认可,痛泻要方可以明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及腹泻便秘交替型(IBS-M),其中以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最常见。近年来内脏高敏机制为其主要发病机制得到逐步认可,痛泻要方可以明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临床症状,但其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总结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患者内脏高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痛泻要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内脏高敏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泻要方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高敏 机制
下载PDF
痛泻要方调控BDNFmRNA表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大鼠内脏高敏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陈敏 黄德铨 +2 位作者 唐太春 余萍 张成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095-3097,共3页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大鼠内脏高敏的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IBS-D模型组及痛泻要方组。模型组和痛泻要方组通过结肠球囊扩张建立IBS-D...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大鼠内脏高敏的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IBS-D模型组及痛泻要方组。模型组和痛泻要方组通过结肠球囊扩张建立IBS-D内脏高敏模型。痛泻要方组按1 m L/100 g给大鼠灌胃痛泻要方溶液,1次/d,共28 d。结果:经痛泻要方治疗后,痛泻要方组大鼠的粪便含水量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内脏疼痛阈值则显著上升。痛泻要方组大鼠结肠黏膜内BDNFmRNA表达相比模型组显著下调,而在海马组织内则显著上调。结论:痛泻要方可能通过同时调控海马和结肠的BDNFmRNA表达来缓解IBS-D大鼠的内脏高敏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泻要方 BDNF 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内脏高敏
下载PDF
脊髓NMDA受体在慢性内脏高敏大鼠中作用研究Ⅰ 被引量:5
5
作者 林国威 林春 郑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41-1345,共5页
目的从整体行为学角度探讨脊髓NMDA受体在慢性内脏高敏大鼠中的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模型组大鼠在出生后d8-d15内,每天接受一次结直肠扩张刺激;对照组除了不行结直肠扩张刺激外,其他情况同模型组。大鼠成年后用腹壁撤退反射(AWR... 目的从整体行为学角度探讨脊髓NMDA受体在慢性内脏高敏大鼠中的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模型组大鼠在出生后d8-d15内,每天接受一次结直肠扩张刺激;对照组除了不行结直肠扩张刺激外,其他情况同模型组。大鼠成年后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进行肠道敏感性评估。观察两组鞘内注射MK-801前后AWR评分和腹外斜肌对结直肠扩张刺激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结果①在20~60mm—HgCRD时,模型组AW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鞘内注射不同浓度MK-801后,模型组AWR测痛阈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而对照组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③鞘内注射MK-801(1.5mol·L^-1)后,模型组腹外斜肌对CRD反应较给药前明显降低(P〈0.05),肌电测痛阈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给药前后无改变。④模型组结直肠病理检查未见明显病理性改变。结论大鼠脊髓NMDA受体可能参与慢性肠道高敏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内脏高敏 痛阈 肌电 MK-801 腹壁撤退反射
下载PDF
替加色罗抑制内脏高敏大鼠直肠扩张反应和脊髓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焦红梅 谢鹏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4-398,共5页
目的 :观察应用 5 HT4受体部分激动剂替加色罗 (tegaserod)对大鼠直肠扩张反应的影响和脊髓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 (nNOS)表达的变化 ,探讨替加色罗对内脏感觉的影响机制。方法 :应用新生大鼠 (生后第 8~ 2 1天 )醋酸灌肠建立慢性内脏... 目的 :观察应用 5 HT4受体部分激动剂替加色罗 (tegaserod)对大鼠直肠扩张反应的影响和脊髓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 (nNOS)表达的变化 ,探讨替加色罗对内脏感觉的影响机制。方法 :应用新生大鼠 (生后第 8~ 2 1天 )醋酸灌肠建立慢性内脏高敏模型为H组 ;生理盐水灌肠为C组。H组又分为H saline、H vehicle、H Teg 0 .1、H Teg 0 .3和H Teg 1 .0组 ;C组分为C saline和C Teg 1 .0组。H saline和C saline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H vehicle组注射溶剂+蒸馏水 ,H Teg 0 .1、H Teg 0 .3和H Teg 1 .0组分别注射替加色罗 0 .1mg/kg、0 .3mg/kg、1 .0mg/kg,C Teg1 .0组注射替加色罗 1 .0mg/kg ,1 0min后直肠扩张观察腹部撤离反射 (abdominalwithdrawalreflex ,AWR) ,并用NADPH d黄递酶法观察腰骶髓 (L6~S1 )nNOS的表达。结果 :替加色罗明显抑制高敏组AWR ,但在对照组的作用不明显。 1 .2mL扩张时 ,替加色罗 (1 .0mg/kg)使高敏组AWR积分低于对照组AWR积分。替加色罗 (1 .0mg/kg)可以明显减少高敏组脊髓nNOS阳性细胞总数 (减为H saline的 4 0 % ,P <0 .0 1 ) ,在背角nNOS减少的最明显 (为H saline的 31 % )。替加色罗 (0 .1mg/kg)不影响脊髓nNOS总数 ,但可以使中央管区nNOS减为H saline的 79% (P <0 .0 1 )。结论 :替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色罗 抑制作用 内脏高敏 大鼠 直肠扩张反应 脊髓神经元性 一氧化氮合酶 基因表达 病理生理学
下载PDF
疏肝和胃法治疗内脏高敏反应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董湘玉 屈艳艳 +2 位作者 陈耀辉 周秀芳 李玲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3,共3页
目的:通过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类中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及胃肠动力的实验药理学研究,观察疏肝和胃法治疗内脏高敏反应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疏肝理... 目的:通过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类中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及胃肠动力的实验药理学研究,观察疏肝和胃法治疗内脏高敏反应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类中药;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片;空白组不予任何治疗。每个疗程15天,共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空白组在缓解症状、提高饮水量及生活质量方面有较大优势。结论:疏肝和胃法对内脏高敏反应引起的FD,疗效显著,从而为FD的确切发病机制提供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肝和胃 内脏高敏反应 FD
下载PDF
论内脏高敏反应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
8
作者 屈艳艳 董湘玉 +3 位作者 王贝贝 屈虎军 张训兵 王少华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39-142,共4页
胃肠道管壁上存在三类感觉受体:1.粘膜内的化学受体,主要感受化学刺激;2.平滑肌层的机械受体,主要对管壁的挤压和牵拉作出反应;3.感受有害刺激的感觉受体,存在于管壁的所有层中,数量较大,通常处于静息状态,当足够大的刺激才诱发其活动... 胃肠道管壁上存在三类感觉受体:1.粘膜内的化学受体,主要感受化学刺激;2.平滑肌层的机械受体,主要对管壁的挤压和牵拉作出反应;3.感受有害刺激的感觉受体,存在于管壁的所有层中,数量较大,通常处于静息状态,当足够大的刺激才诱发其活动。胃和十二指肠的感觉受到迷走神经和脊髓传入神经的双重支配,因而注定了内脏高敏性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常玉英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十二指肠的扩张可反射性地导致胃松弛,这种反射通过迷走神经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仍然存在。当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由于内脏迷走神经损害而致的感觉阈值降低时,内脏神经末梢感觉出现高敏状态,致脊髓后角细胞兴奋性增强,并通过脊髓神经节传入大脑皮质进行感觉信号整合,而出现上消化道和肠道外的系列症状。在治疗上,中医中药有较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内脏高敏反应 神经通路 胃肠激素
下载PDF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模型不同制作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张薇 赵映 +4 位作者 郑倩华 黎明 张健强 李瑛 蔡定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3-509,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制作IBS内脏高敏幼鼠模型,并对其内脏敏感性及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将出生后第2天的SD大鼠幼鼠随机分成母婴分离组(A组)、不可预测性母婴分离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造模成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大便情况,并通过...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制作IBS内脏高敏幼鼠模型,并对其内脏敏感性及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将出生后第2天的SD大鼠幼鼠随机分成母婴分离组(A组)、不可预测性母婴分离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造模成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大便情况,并通过腹壁撤退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和内脏痛阈值测定大鼠内脏高敏性及持续性,检测结束后,取大鼠结肠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结果各组间体重、结肠病理组织检测无显著差异(P> 0.05);与A组和C组比较,B组大鼠大便颗数增多、粪便含水量增加;与C组相比,A组及B组大鼠的AWR评分更高,且在9周龄时达到峰值,而在11周龄,A组及B组大鼠AWR评分较之前降低;在5~9周龄期间,与C组比较,A组和B组引起的内脏痛阈值更低。结论母婴分离和不可预测性母婴分离均可模拟出IBS内脏高敏性模型,其中不可预测性母婴分离模型更适合制作腹泻型IBS模型。同时,IBS内脏高敏存在时间依赖性,模型稳定期多为造模结束后到大鼠9周龄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高敏 母婴分离 模型评价
下载PDF
结直肠扩张法诱导大鼠内脏高敏感模型制作概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蒋慧灵 郑倩华 +5 位作者 赵映 张薇 侯雨君 谭玉 李瑛 蔡定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8-534,共7页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目前IBS病因及发病机制虽尚未明确,但内脏高敏性是其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被广泛接受,同时内脏高敏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目前IBS病因及发病机制虽尚未明确,但内脏高敏性是其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被广泛接受,同时内脏高敏也是IBS患者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的重要病因。因此,成功模拟IBS患者内脏高敏感性成为了IBS相关动物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一种客观稳定的内脏高敏动物模型亦变得尤为重要。结直肠扩张法(colorectal distention,CRD)以其模型内脏高敏感性持续稳定而应用广泛。CRD通过持续的机械刺激因素造成大鼠内脏高敏感,并且结直肠无明显病理改变。通过对CRD的操作、存在问题及应对方法进行讨论,总结各实验造模方法在实验对象、球囊种类、扩张方式等相关因素方面的差异,为使用CRD进行内脏高敏模型制作的研究者们提供参考,为建立客观、可靠且重复性好的内脏高敏动物模型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结直肠扩张 内脏高敏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艾灸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内脏高敏及结肠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
11
作者 陈伟 程斌 +1 位作者 余曙光 吴巧凤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改善慢性UC内脏高敏的... 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改善慢性UC内脏高敏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艾灸组、模型组、模型+艾灸组,每组10只。以2.5%的葡聚糖硫酸钠循环3个周期饮用法建立慢性UC模型。正常+艾灸组和模型+艾灸组小鼠予以“足三里”艾灸,每次20 min,每周连续干预5 d,休息2 d,共4周。评价各组小鼠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测定各组小鼠腹壁回撤反射(AWR)最小容量阈值以观察小鼠肠道敏感性;测量各组小鼠结肠长度;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过碘酸雪夫染色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杯状细胞中的黏液素分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肠道纤维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数(即肥大细胞数)及TNF-α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TNF-R1、P38 MAPK、TRPV1表达水平。结果:艾灸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升高(P<0.001),AWR最小容量阈值降低(P<0.01),结肠长度缩短(P<0.001),结肠组织炎性浸润明显,深入基底层,黏液素分泌减少(P<0.01),胶原纤维增加(P<0.001),结肠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增加(P<0.001),TNF-α、TNF-R1、P38 MAPK、TRPV1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1,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艾灸组小鼠DAI评分降低(P<0.01),AWR最小容量阈值升高(P<0.001),结肠长度增加(P<0.001),炎性细胞浸润减少,黏膜肠腺结构完整性增加,黏液素分泌增多(P<0.01),胶原纤维减少(P<0.001),结肠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减少(P<0.001),TNF-α、TNF-R1、P38 MAPK、TRPV1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01,P<0.01,P<0.05)。正常+艾灸组小鼠各项指标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可减轻慢性UC小鼠内脏高敏,减轻肠道肥大细胞炎性浸润及纤维化损伤,该效应可能与艾灸下调结肠TNF-α、TNF-R1、P38 MAPK、TRPV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足三里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内脏高敏 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通路
原文传递
基于脑肠交互机制探讨肠道微生物调节IBS-D内脏高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2
作者 何力 杨力 +1 位作者 凌志维 陈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4-229,共6页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也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慢性功能性肠病。IBSD的发病与内脏感觉异常、肠道动力学异常、肠黏膜微炎性反应、遗传、饮食不耐受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内脏高敏是IBS-D主要的病理生理机...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也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慢性功能性肠病。IBSD的发病与内脏感觉异常、肠道动力学异常、肠黏膜微炎性反应、遗传、饮食不耐受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内脏高敏是IBS-D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是一种不明原因出现的肠道对寒冷、不良情绪等刺激因素高度敏感的病理过程,但内脏高敏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IBS-D的发病与脑肠互动功能紊乱密切相关,IBS-D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常常伴随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而长期慢性精神应激易诱发及加重IBS-D内脏高敏状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高亲和受体络氨酸激酶B(Trk B)是研究脑肠互动神经环路的热点,BDNF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上大量表达,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维持成熟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还能调节胃肠道动力和内脏敏感性,是引起和导致神经疼痛敏感的重要细胞因子。肠道微生物是脑肠互动的关键纽带,人精神异常与肠道微生物环境改变引发的肠道症状密切关联。反复精神刺激(如抑郁、焦虑等)可导致肠道菌群的改变,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大脑的功能密切相关。本文以肠道微生物为切入点,以脑—肠轴为轴线,基于BDNF/Trk B通路,探讨肠道菌群调节IBS-D内脏高敏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脑肠轴 肠道微生物 内脏高敏 双向沟通
原文传递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动态评估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燕舞 巫燕莉 +4 位作者 王汝俊 杜群 莫国强 郭钟慧 何风雷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29-231,共3页
目的: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大鼠模型进行评估。方法:采用母子分离和乙酸刺激建立IBS内脏高敏大鼠模型。采用腹部回缩反射和避水应激实验评估模型。结果:1.母子分离可造成大鼠内脏高敏模型,大鼠第6、8、10周肠道敏感性明显增高,... 目的: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大鼠模型进行评估。方法:采用母子分离和乙酸刺激建立IBS内脏高敏大鼠模型。采用腹部回缩反射和避水应激实验评估模型。结果:1.母子分离可造成大鼠内脏高敏模型,大鼠第6、8、10周肠道敏感性明显增高,第11周避水应激后粪便粒数明显增多。2.乙酸刺激可造成大鼠内脏高敏模型,大鼠第6、8周肠道敏感性明显增高,第10周恢复正常,第11周避水应激后粪便粒数明显增多。结论:两种方法均可造成大鼠内脏高敏模型,但母子分离模型能更好的模拟IBS腹痛及排便异常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IBS) 内脏高敏模型 大鼠
原文传递
幼鼠内脏痛觉高敏感性与脊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希 吴斌 +2 位作者 杨燕珍 陈素清 张睿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2-486,共5页
目的探讨脊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参与幼鼠痛觉高敏感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8日龄新生SD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新生期给予结直肠扩张刺激(CI),并在6周龄时给予结直肠扩张(CRD)刺激;A1B2组新生期给予CI,6周龄时不予CRD刺激;A2B... 目的探讨脊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参与幼鼠痛觉高敏感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8日龄新生SD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新生期给予结直肠扩张刺激(CI),并在6周龄时给予结直肠扩张(CRD)刺激;A1B2组新生期给予CI,6周龄时不予CRD刺激;A2B1组新生期未接受CI,6周龄时给予CRD刺激;A2B2组新生未接受CI,6周龄时也未给予CRD刺激。A1B1组和A1B2组乳鼠在出生后8~15 d,每天接受1次CI。常规喂养至6周龄,A1B1组和A2B1组幼鼠进行CRD刺激下内脏痛敏感性评价。之后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4组幼鼠脊髓内CGRP表达情况。结果随CRD增加,A1B1组和A2B1组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均逐渐增加。CRD在15、30、45、60 mmHg时,A1B1组腹外斜肌放电幅值明显高于A2B1组,CRD 75 mmHg时,两组腹外斜肌放电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期CI和接受伤害性CRD刺激后可导致幼鼠脊髓内CGR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结论新生期持续CI会造成幼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高敏感性。幼鼠慢性内脏痛敏感性异常可能与脊髓内CGRP异常表达相关;CGRP可能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参与内脏痛觉敏感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高敏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脊髓 幼鼠
下载PDF
痛泄要方缓解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高敏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栩芮 傅文斌 +4 位作者 孙弋淇 黄安清 杨超 李明玥 周沁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7-102,共6页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缓解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1年6月就诊的168例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84例。观察组采用痛泻要方免煎颗粒口...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缓解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1年6月就诊的168例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84例。观察组采用痛泻要方免煎颗粒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匹维溴铵口服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IBS主要症状如腹痛程度、排便性状的变化情况、肝郁气滞证中医证候评分(TCM-PES)、IBS生活质量问卷评分(IBS-QOL)、IBS病情严重程度量表(IBS-SSS)、患者心理状况评分如焦虑自评量表(SAS)积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采用尼莫地平法以肝郁气滞证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腹痛应答率92.86%(78/84)高于对照组腹痛应答率82.14%(69/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54,P<0.05)。观察组腹泻应答率为91.67%(77/84),高于对照组腹泻应答率77.38%(65/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14,P<0.01)。观察组治疗后TCM-PES、IB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IBS-SSS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IL-10高于对照组,IL-1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痛泻要方可缓解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腹痛、腹泻,减轻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可能与内脏高敏缓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泻要方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内脏高敏 疗效
原文传递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薇 郑倩华 +3 位作者 蒋一璐 张健强 黎明 蔡定均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655-5658,共4页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其特征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粪便性状异常。内脏高敏是IBS最主要的病理学特征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建立合理的IBS内脏高敏动物模型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其特征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粪便性状异常。内脏高敏是IBS最主要的病理学特征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建立合理的IBS内脏高敏动物模型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笔者通过对近20年IBS内脏高敏相关研究的整理,总结和分析了不同模型的制作方法,比较现有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本领域研究者在IBS内脏高敏模型方面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动物模型 内脏高敏
原文传递
补脾益肠丸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模型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莫国强 郭钟慧 +2 位作者 何风雷 李燕舞 王汝俊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补脾益肠丸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大鼠模型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母子分离内脏高敏感模型模拟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表现,通过动态变化、水应激排便实验及5-HT水平检测观察补脾益肠丸对IBS的影响。结果:母子分离模型... 目的:探讨补脾益肠丸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大鼠模型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母子分离内脏高敏感模型模拟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表现,通过动态变化、水应激排便实验及5-HT水平检测观察补脾益肠丸对IBS的影响。结果:母子分离模型可模拟IBS肠道高敏状态,模型大鼠肠腔压力值显著降低,水应激排便颗粒显著增加,结肠及脑组织5-HT含量增高;经治疗后,补脾益肠丸大(6g/kg)、中剂量(3g/kg)可明显降低母子分离内脏高敏模型大鼠肠道敏感性,减少水应激刺激引起的排便数量,降低结肠及脑组织5-HT含量,为临床治疗IBS提供依据。结论:补脾益肠丸能明显缓解IBS内脏高敏模型大鼠肠道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及中枢5-HT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脾益肠丸 肠易激综合征(IBS) 内脏高敏模型
原文传递
新生期母婴分离致小鼠成年慢性内脏痛觉高敏及精神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惠黎 王航 +1 位作者 王远征 张咏梅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451-455,共5页
目的探讨建立小鼠新生期母婴分离致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模型的可能性及意义。方法将新生小鼠随机分成2组,母婴分离组出生后第2~15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对照组出生后不予处理。8周龄时进行行为学测试,测定评估内脏痛觉敏感性及对焦虑、... 目的探讨建立小鼠新生期母婴分离致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模型的可能性及意义。方法将新生小鼠随机分成2组,母婴分离组出生后第2~15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对照组出生后不予处理。8周龄时进行行为学测试,测定评估内脏痛觉敏感性及对焦虑、抑郁行为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母婴分离组小鼠腹壁撤退反射评分增高(P〈0.01)、痛阕降低(P〈0.01)、腹外斜肌放电波幅明显升高(P〈0.05),表现出内脏痛觉高敏;在糖水偏好实验中未表现出行为差异(P〉0.05);在旷场实验中中心区停留时间缩短(P〈0.05),出现焦虑行为;在强迫游泳实验中表现为不动时间延长(P〈0.01),存在行为绝望。结论新生期母婴分离能够导致小鼠发生成年后慢性内脏痛觉高敏,同时伴随焦虑和抑郁样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母婴分离 内脏痛觉高敏
下载PDF
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的两种行为学评价指标比较 被引量:16
19
作者 林国威 张睿 林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3-156,共4页
目的:比较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的两种行为学评价指标,即腹壁撤退反射和腹外斜肌放电测量,为内脏痛觉敏化提供较为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SD大鼠出生后8~15天内每天给予一次结直肠扩张(CRD)刺激以后正常饲养至第八周,分别采... 目的:比较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的两种行为学评价指标,即腹壁撤退反射和腹外斜肌放电测量,为内脏痛觉敏化提供较为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SD大鼠出生后8~15天内每天给予一次结直肠扩张(CRD)刺激以后正常饲养至第八周,分别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法和腹外斜肌放电测量方法评估大鼠受CRD刺激时的痛觉敏化程度。结果:AWR评分方法比较模型组与对照组,在20~60 mmHg CRD时评分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在80 mmHg CRD差异不明显;对照组痛阈为30.42±1.34 mmHg,模型组痛阈为13.13±1.34 mmHg,(P〈0.001);腹外斜肌放电测量,在20~60 mmHg CRD时模型组放电明显高于对照组,80 mmHg CRD差异不明显;两组痛阈分别为对照组37.5±4.53 mmHg,模型组25.0±3.27 mmHg,(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作为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是否成功的筛选指标,相比之下,前者较为简便,后者较为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内脏高敏 痛阈 肌电 腹壁撤退反射
下载PDF
幼鼠结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与内脏痛敏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晓燕 吴斌 +2 位作者 杨燕珍 陈素清 林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237-241,共5页
目的:新生期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刺激(CI)建立幼鼠痛高敏感模型,探讨结肠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与内脏痛敏的关系。方法:8d龄新生SD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组新生期给予结直肠伤害性气囊扩张刺激(CI)并在6周龄时给予结直肠扩张(CRD... 目的:新生期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刺激(CI)建立幼鼠痛高敏感模型,探讨结肠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与内脏痛敏的关系。方法:8d龄新生SD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组新生期给予结直肠伤害性气囊扩张刺激(CI)并在6周龄时给予结直肠扩张(CRD)刺激;B组新生期给予CI,但在6周龄时不予CRD刺激;C组新生期未接受CI,6周龄时给予CRD刺激;D组新生期未接受CI6,周龄时也未给予CRD刺激。A组和B组乳鼠在出生后8~15d,每天接受1次CI。常规喂养至6周龄,A组和C组幼鼠进行CRD刺激下内脏痛敏感性评价。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四组幼鼠结肠内CGRP表达情况。结果:随CRD压力增加,腹部收缩反射评分(AWR评分)逐渐增加,在相同CRD压力下,A组AWR评分明显高于C组(F=85.172,P<0.001);A组和C组幼鼠痛阈值分别为14.8±3.1mmHg和37.7±5.3mmHg(F=109.4,P<0.01)。新生期CI和幼年期接受伤害性CRD刺激后可导致幼鼠结肠内CGR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结论:新生期持续CI会造成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增高,其原因可能与结肠内CGRP表达增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高敏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结肠 幼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