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评《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1
作者 吴超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24期27-27,共1页
由郝建平教授等撰著的《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一书,是目前研究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力作。该书第一次建构了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体系,并能密切结合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加以论述... 由郝建平教授等撰著的《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一书,是目前研究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力作。该书第一次建构了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体系,并能密切结合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加以论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郝建平 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书评
下载PDF
一部畜牧业经济学研究的力作——《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评介
2
作者 额尔敦扎布 《北方经济(内蒙)》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1-62,共2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包玉山教授于2003年8月出版了一部名为<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的专著,这是作者十几年潜心研究的精慎之作,也是畜牧业经济学研究的一部力作.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 包玉山 书评 游牧畜牧业 可持续发展 生产方式
下载PDF
《大公报》对于近代蒙古史及内蒙古地区史研究的价值分析
3
作者 于永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60-64,共5页
《大公报》创办于清末,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由于民族语言的限制及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地区,与中国内地比较,蒙古史和内蒙古历史的资料相对贫乏,限制了蒙古史及内蒙古历史的研究。《大公报》长时间在天津办报,对于地处北部边... 《大公报》创办于清末,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由于民族语言的限制及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地区,与中国内地比较,蒙古史和内蒙古历史的资料相对贫乏,限制了蒙古史及内蒙古历史的研究。《大公报》长时间在天津办报,对于地处北部边疆的蒙古新闻有较多关注和报道,最多时,一天有十几条新闻。这些报道记载了历史上蒙古族和内蒙古地区的各种信息,利用这些新闻报道可以极大地扩充研究蒙古历史和内蒙古地区史的史料种类,同时也能够开阔研究蒙古历史和内蒙古地区史的选题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大公报 蒙古 内蒙古历史
下载PDF
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
4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的前身是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2000年10月内蒙古民族大学组建时与中文系、教育系合并为人文学院,2002年11月与人文学院分开并组建为政法与历史学院。学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 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的前身是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2000年10月内蒙古民族大学组建时与中文系、教育系合并为人文学院,2002年11月与人文学院分开并组建为政法与历史学院。学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法学和行政管理四个本科专业,有世界史硕士学位学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 学院介绍 专业设置 师资队伍
下载PDF
《蒙古族通史》出版 被引量:1
5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52-52,共1页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组”撰写的《蒙古族通史(上、中、下)》三卷于1991年9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94万字.是我国目前对蒙古史叙述得最为系统而详尽的一部通史.《蒙古族通史》的上限自蒙古族族源始,下限至1916年止.是一部...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组”撰写的《蒙古族通史(上、中、下)》三卷于1991年9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94万字.是我国目前对蒙古史叙述得最为系统而详尽的一部通史.《蒙古族通史》的上限自蒙古族族源始,下限至1916年止.是一部全面叙述蒙古族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专著,它揭示了蒙古族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史料来源看,除充分利用汉文、外文史料外,还充分利用了蒙古文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通史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版
全文增补中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slip history of the Langshan-Seertengshan piedmont fault(Inner Mongolia,northern China) from cosmogenic ^(10)Be dating on a bedrock fault scarp 被引量:12
6
作者 SHEN Xiao-ming LI De-wen +3 位作者 TIAN Yun-tao LV Yan-wu LI Da-wei LI Yan-fe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5期882-890,共9页
Offset geomorphic features and deformed late Quaternary strata indicate active deformation along the Langshan-Seertengshan piedmont fault (LSPF), one of the most active faults in the Hetao fault zone in Inner Mongol... Offset geomorphic features and deformed late Quaternary strata indicate active deformation along the Langshan-Seertengshan piedmont fault (LSPF), one of the most active faults in the Hetao fault zone in Inner Mongolia, North China. The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bedrock fault scarps along the LSPF offers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examine the faulting history. Using cosmogenic ^10Be exposure dating, we measured the exposure ages of the western Langshankou scarp, located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SPF. Our data revealed at least two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at 22.2±3.3 Ira and 7.2±2.4 ka, respectively. These events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paleoseismic trench studies. The regre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e and sampling height along the scarp yield a fault slip rate of 0.10 ±0.05/-0.06 mm/yr, which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average post-late Pleistocene fault slip rate of ~1 mm/yr, as estimated from the offset of the T2 terraces by previous studi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lip of the LSPF may have been accommodated by other fault bran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shan-Seertengshan piedmont fault(LSPF) Fault scarp Cosmogenic nuclide Exposureage Fault slip rat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