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浅谈内蒙古西路二人台的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走向——以《打后套》为例简述
1
作者
张欣越
《黄河之声》
2024年第1期36-39,79,共5页
内蒙古西路二人台是一种独具北方地域特色的曲艺表现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的二人台艺术逐渐演化出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分界线,大致划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流派。尽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山西省,但这一艺术形式...
内蒙古西路二人台是一种独具北方地域特色的曲艺表现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的二人台艺术逐渐演化出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分界线,大致划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流派。尽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山西省,但这一艺术形式在内蒙古地区得到了深远的传承和发展[1]。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它广泛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以及山西、陕西和河北三省的北部地区。这种艺术形式最初被称为“蒙古曲”,其名称中的“西路”是为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二人台流派,特指它在内蒙古西部的分布区域。具体来说,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西部的城市和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包头、乌海和鄂尔多斯等地。西路二人台语言生动活泼,唱腔旋律优美,形体动作亦庄亦谐,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器乐形式上,它以笛子、四胡和扬琴为主奏乐器,形成了丰满华丽的音乐效果;在表演方面,它融合了说唱、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因其艺术风格独特、表演手法多样,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西路二人台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艺术传统,还吸收了其他地方的艺术精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西路二人台
《打后套》
音乐文化特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谈内蒙古西路二人台的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走向——以《打后套》为例简述
1
作者
张欣越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出处
《黄河之声》
2024年第1期36-39,79,共5页
文摘
内蒙古西路二人台是一种独具北方地域特色的曲艺表现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的二人台艺术逐渐演化出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分界线,大致划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流派。尽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山西省,但这一艺术形式在内蒙古地区得到了深远的传承和发展[1]。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它广泛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以及山西、陕西和河北三省的北部地区。这种艺术形式最初被称为“蒙古曲”,其名称中的“西路”是为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二人台流派,特指它在内蒙古西部的分布区域。具体来说,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西部的城市和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包头、乌海和鄂尔多斯等地。西路二人台语言生动活泼,唱腔旋律优美,形体动作亦庄亦谐,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器乐形式上,它以笛子、四胡和扬琴为主奏乐器,形成了丰满华丽的音乐效果;在表演方面,它融合了说唱、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因其艺术风格独特、表演手法多样,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西路二人台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艺术传统,还吸收了其他地方的艺术精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
内蒙古西路二人台
《打后套》
音乐文化特点
分类号
J617.5 [艺术—音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浅谈内蒙古西路二人台的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走向——以《打后套》为例简述
张欣越
《黄河之声》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