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5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古学证据视角下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内蒙古高原南缘人群的定居化现象
1
作者 曲宇蒙 《文物春秋》 2024年第5期3-17,47,共16页
内蒙古高原南缘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是研究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文化适应性变迁的重要区域。近年来,在该区域相继发现了裕民、四麻沟、兴隆、四台等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体现了内蒙古高原最早的、有考古学证据可循的、明确的定... 内蒙古高原南缘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是研究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文化适应性变迁的重要区域。近年来,在该区域相继发现了裕民、四麻沟、兴隆、四台等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体现了内蒙古高原最早的、有考古学证据可循的、明确的定居化现象。借助房址投资、使用时间和强度,石器生产技术,陶器生产技术等判断遗址定居程度的考古学指标,对这四处遗址的定居化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内蒙古高原南缘在进入全新世后经历了定居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但同一时段不同遗址人群在定居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分析遗址周边湖泊沉积的孢粉古气候重建指标可知,气候变化导致的森林扩张及随之而来的动植物资源分布的波动,可能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人群定居程度不断加深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南缘 定居化现象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考古学证据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岱海接受远程深循环地下水补给的环境同位素及水化学证据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建生 季弼宸 +2 位作者 刘震 张志伟 张时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1-530,共10页
利用环境同位素及水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岱海除了接受降水的直接补给之外,还接受泉水的补给.岱海周边泉水与井水的δD、δ18O值比当地降水明显贫化,泉水、井水显然不是来自于当地降水的补给;通过对岱海周边包气带土壤水中的氢氧稳定... 利用环境同位素及水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岱海除了接受降水的直接补给之外,还接受泉水的补给.岱海周边泉水与井水的δD、δ18O值比当地降水明显贫化,泉水、井水显然不是来自于当地降水的补给;通过对岱海周边包气带土壤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土壤水中的δD、δ18O值比当地降水值贫化,在地表埋深1 m附近,土壤中的盐分发生了累积,土壤水中的含盐量明显超过了土壤受蒸发所引起的增加量.研究表明岱海周边地区的大气降水不能入渗补给到潜水中,补给岱海的泉水不是来自于当地降水,而是具有同位素贫化特征的外源水.由此推断,在地层中可能存在一种地下水深循环的跨流域补给方式.在内蒙古高原地区,深循环地下水是维系湖泊不可或缺的补给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海 环境同位素 深循环地下水 土壤水 降水入渗 内蒙古高原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针茅草原群落土壤水分和碳、氮分布的小尺度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07
3
作者 白永飞 许志信 李德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215-1223,共9页
用地统计学的方法 ,研究比较了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针茅草原群落 ,贝加尔针茅 (Stipa baicalensis)群落、大针茅(S.grandis)群落、克氏针茅 (S.krylovii)群落和小针茅 (S.kelemenzii)群落 0~ 2 0 cm土壤水分和碳、氮的小尺度空间异质... 用地统计学的方法 ,研究比较了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针茅草原群落 ,贝加尔针茅 (Stipa baicalensis)群落、大针茅(S.grandis)群落、克氏针茅 (S.krylovii)群落和小针茅 (S.kelemenzii)群落 0~ 2 0 cm土壤水分和碳、氮的小尺度空间异质性特征 ,结果表明 :4类群落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全氮均表现出显著的小尺度空间结构特征 ,自相关尺度为 1 .91 m~1 0 .81 m,结构性方差占样本方差的 3 5 .3 1 %~ 99.74%。从贝加尔针茅群落到小针茅群落空间自相关的尺度逐渐增大 ,纹理有逐渐变粗的趋势。土壤水分、碳和氮的小尺度空间格局共同作用于群落的生态学过程 ,即土壤水分格局→植物种群格局 (基本斑块的大小 )→土壤碳空间格局→土壤氮空间格局。同时 ,由于生态学过程的反馈作用 ,土壤氮空间格局→种群格局→土壤水分格局。土壤属性空间自相关尺度的改变可能是导致群落演替的驱动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针茅草原群落 土壤水分 小尺度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黄旗海、岱海全新世湖泊演变研究 被引量:48
4
作者 李华章 刘清泗 汪家兴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2年第1期31-39,共9页
对内蒙古高原全新世以来黄旗海、岱海湘泊演变过程及其演化规律进行探讨,得出12000—8500a B.P.时湖面回升.但有小的波动;8500—6000a B.P.时为高湖面时期;5000a B.P.前后湖面下降;4000—3500a B.P.时湖面再度上升;3000a B.P.以后湖面... 对内蒙古高原全新世以来黄旗海、岱海湘泊演变过程及其演化规律进行探讨,得出12000—8500a B.P.时湖面回升.但有小的波动;8500—6000a B.P.时为高湖面时期;5000a B.P.前后湖面下降;4000—3500a B.P.时湖面再度上升;3000a B.P.以后湖面急骤收缩,但仍有多次停滞与退缩。造成湖面波动的主要原因与气候变化有关;近期变化还与人类不合理利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全新世 湖泊 演变 气候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甘蒙锦鸡儿光合作用和水分代谢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马成仓 高玉葆 +1 位作者 王金龙 郭宏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5-311,共7页
对分布于内蒙古高原和林格尔和阿拉善的甘蒙锦鸡儿 (Caraganaopulens)种群的光合特性和水分代谢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 :和林格尔种群的光补偿点 (5 0 0 μmolproton·m-2 ·s-1以下 )、光饱和点 (12 0 0 μmolproton... 对分布于内蒙古高原和林格尔和阿拉善的甘蒙锦鸡儿 (Caraganaopulens)种群的光合特性和水分代谢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 :和林格尔种群的光补偿点 (5 0 0 μmolproton·m-2 ·s-1以下 )、光饱和点 (12 0 0 μmolproton·m-2 ·s-1)、光合最适温度 (2 6℃ )均低于阿拉善种群 (光补偿点为 70 0~ 80 0 μmolproton·m-2 ·s-1之间 ;光饱和点为15 0 0 μmolproton·m-2 ·s-1;光合最适温度为 2 8~ 2 9℃ ) ,在低温、低光强下表现出更高的光合速率 ;和林格尔种群比阿拉善种群需要更高的空气湿度来维持其光合速率 ;和林格尔种群表现高蒸腾、高光合和低水分利用效率的代谢特点 ,阿拉善种群采取低蒸腾、低光合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节水对策。这些生理特性与它们分布区的光、温、湿条件相适应。阿拉善种群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光能利用效率远低于和林格尔种群 ,而水分利用效率和叶水分亏缺明显高于和林格尔种群。这主要是由于两地区水分状况差异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蒙锦鸡儿 内蒙古高原 光合作用 水分代谢 生理生态适应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针茅草原群落α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2
6
作者 白永飞 许志信 李德新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53-360,共8页
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针茅 (Stipa)草原 :贝加尔针茅 (S .baicalensis)草原、大针茅 (S .grandis)草原、克氏针茅 (S .krylovii)草原和小针茅 (S .klemenzii)草原群落的α多样性特征 ,结果表明 :群落物种数目同时受... 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针茅 (Stipa)草原 :贝加尔针茅 (S .baicalensis)草原、大针茅 (S .grandis)草原、克氏针茅 (S .krylovii)草原和小针茅 (S .klemenzii)草原群落的α多样性特征 ,结果表明 :群落物种数目同时受取样面积和样方形状的影响 ,对数模型S =alnA +b能够很好地表征群落的种 -面积关系 ,长方形样方可以获得与面积加倍的正方形样方相近的取样效果。同一尺度下 ,沿着降水量逐渐递减生态梯度 ,从贝加尔针茅群落到小针茅群落物种数目逐渐递减 ,群落丰富度指数 (群落物种数、Margalef指数 )逐渐降低。多样性指数中 ,Simpson指数逐渐增大 ,Shannon_Wiener指数逐渐降低 ,非常丰富种 (N2 )及丰富种 (N1 )的数量均不断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针茅草原群落 种-面积关系 Α多样性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针茅草原群落β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白永飞 邢雪荣 +1 位作者 许志信 李德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408-412,共5页
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针茅 (Stipa)草原群落的 β多样性特征 .结果表明 ,Whit tacker指数 βws与尺度有关 ,随取样面积的增加 ,βws逐渐降低 .取样面积相同时 ,4类群落的 βws比较接近 .各群落的Cody指数最初也随样... 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针茅 (Stipa)草原群落的 β多样性特征 .结果表明 ,Whit tacker指数 βws与尺度有关 ,随取样面积的增加 ,βws逐渐降低 .取样面积相同时 ,4类群落的 βws比较接近 .各群落的Cody指数最初也随样方面积的扩大而增大 ,当样方面积扩大到一定尺度时 ,贝加尔针茅群落和大针茅群落为 >0 .5m2 ,克氏针茅群落和小针茅群落为 >2m2 ,Cody指数趋于稳定 .同一尺度下 ,贝加尔针茅群落的Cody指数最高 ,小针茅群落的Cody指数最低 .多数情况下 ,群落内样本间的间隔距离 ,对Cody指数有较大的影响 ;从贝加尔针茅群落到小针茅群落 ,植物生活型和生态类群功能群组成中 ,多年生丛生禾草与根茎禾草、多年生杂类草和中旱生植物的多样性显著降低 ,旱生植物多样性先增加 ,尔后到小针茅群落显著降低 .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表现出明显生态替代现象 ,不同群落间的Cody指数逐渐降低 ;贝加尔针茅群落与大针茅群落的Morisita Horn指数最高 ,达 0 .72 .克氏针茅群落与小针茅群落的相似系数最低 ,为 0 .4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针茅草原群落 Β多样性 生态功能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过渡带景观的若干特征 被引量:17
8
作者 黄永梅 刘鸿雁 崔海亭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7-264,共8页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过渡带位于中国东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草原过渡的区域 ,本研究区的范围为 115°45′~ 117°45′ E,42°0 0′~ 43°45′ N。以群落分类和分布规律为主要依据 ,利用遥感影象 ,划分了研...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过渡带位于中国东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草原过渡的区域 ,本研究区的范围为 115°45′~ 117°45′ E,42°0 0′~ 43°45′ N。以群落分类和分布规律为主要依据 ,利用遥感影象 ,划分了研究区内的植被界线 ,并分析了过渡带内部植被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森林带、过渡带和草原带的界线明显 ,过渡带内部由于地貌条件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高原边缘山地森林草甸景观、高原森林草原景观和山地森林草原景观。从东南向西北做一条样带 ,可以发现 ,从森林到森林草甸 ,进而到森林草原和草原 ,物种的递变明显。森林带有大量的本带特有的种类 ,这些种类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部的常见种类 ,说明本区的落叶阔叶林并没有处在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边缘 ,而是由于地貌的变化才迅速向森林草甸进而向森林草原过渡 ;高原边缘山地森林草甸景观与高原森林草原景观的共有种类少 ,二者各自均有大量特有种。从森林带过渡到高原边缘山地森林草甸 ,水热组合由暖湿向冷湿方向发展 ,这种变化是由坝缘山地的迅速升高所引起的。从高原边缘山地森林草甸过渡到高原森林草原 ,温度状况逐渐好转而降水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 生态过渡带 内蒙古高原 植被 景观 空间特征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四种针茅种群年龄与株丛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白永飞 许志信 +1 位作者 李德新 赵钢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10期1125-1131,共7页
用样带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4种针茅(StipaL.)的年龄结构,并将其年龄划分为5个阶段:幼苗、幼龄、成年、老龄前期和老龄期。结果表明:幼苗对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有较大的影响,针茅幼苗的存活率通常很低,而成年株丛的存活率较高,株丛的实际... 用样带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4种针茅(StipaL.)的年龄结构,并将其年龄划分为5个阶段:幼苗、幼龄、成年、老龄前期和老龄期。结果表明:幼苗对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有较大的影响,针茅幼苗的存活率通常很低,而成年株丛的存活率较高,株丛的实际寿命很长,老龄株丛在种群中占有较大的比例。4种针茅中大针茅(S.grandisP.Smirn.)和克氏针茅(S.kryloviiRoshev.)的幼苗比例较高,从贝加尔针茅(S.baicalensisRoshev.)群落到小针茅(S.klemenziiRoshev.)群落种群中幼龄和成年株丛比例呈下降的趋势,而老龄株丛比例呈增加的趋势;针茅属植物在株丛水平上的动态主要表现为株丛的破碎与枝条自疏过程,以及株丛生殖枝数量和营养枝生物量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针茅 种群 年龄结构 株丛内枝条自疏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侯建华 高宝嘉 +3 位作者 董建新 高立杰 刘颖华 李兰会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4-101,共8页
利用人工网捕等方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节肢动物15目77科326种,分属于昆虫纲、蛛形纲和多足纲,其中蜘蛛目、双翅目、同翅目、膜翅目个体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0%以上,为该地区的优势类... 利用人工网捕等方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节肢动物15目77科326种,分属于昆虫纲、蛛形纲和多足纲,其中蜘蛛目、双翅目、同翅目、膜翅目个体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0%以上,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由森林向草原过渡的过程中,节肢动物的个体数、物种数、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随环境梯度变化而逐渐增多,至交错带森林-草甸区或草甸-草原区达到最大,到草原带降至最低。交错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且显著高于两侧的森林带和草原带,表明大尺度森林草原交错带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不同植被地带间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均较低,表明不同植被地带间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差异很大。森林带与森林-草甸区、草甸-草原区和草原带的相似性逐级减小,这说明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交错带、草原带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已与森林带发生明显分化,且分化越来越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森林斑块数、森林覆盖率是影响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决定因素,森林斑块数、森林斑块平均面积、森林覆盖率是决定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物种数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植被地带天敌个体数百分率为(0.3631±0.0416)%^(0.5249±0.0365)%,天敌物种在维护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肢动物 群落多样性 森林-草原交错带 内蒙古高原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中部主要气候因子及地表覆盖对沙尘暴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田育红 纪中奎 刘鸿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6-483,共8页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水、气温、0cm地温等气候因子和地表植被对沙尘暴频率和强度的影响分析,认为: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与地表植被覆盖对沙尘暴频率和强度的影响不具有普遍性,降水影响相对明显,地表植...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水、气温、0cm地温等气候因子和地表植被对沙尘暴频率和强度的影响分析,认为: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与地表植被覆盖对沙尘暴频率和强度的影响不具有普遍性,降水影响相对明显,地表植被覆盖的影响仅在农牧交错区和牧区草甸草原亚区表现明显。通过防治荒漠化来减少沙尘暴的危害需要因地制宜,农牧交错区应该是植被恢复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内蒙古高原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 地表覆盖类型 内蒙古中部 气候因子 地表植被覆盖 农牧交错区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3大典型湖泊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吴用 史小红 +2 位作者 赵胜男 林涛涛 马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02-1208,共7页
内蒙古高原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区,经度跨度大,由东向西气候呈现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特征。区内湖泊多属内陆型湖泊,湖泊水化学特征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影响显著。文章在空间上从东向西依次选择呼伦湖、达里湖和乌梁素海为... 内蒙古高原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区,经度跨度大,由东向西气候呈现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特征。区内湖泊多属内陆型湖泊,湖泊水化学特征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影响显著。文章在空间上从东向西依次选择呼伦湖、达里湖和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气候区域和不同类型的湖泊水体中主要离子组成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揭示区域内湖泊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内蒙古高原区内湖泊水化学类型单一,阳离子以Na+主导,阴离子以Cl-主导,但各湖泊水体中主要离子质量浓度差异较大。呼伦湖、达里湖和乌梁素海3个湖泊Na+分别占其阳离子摩尔总数的76.6%、97.2%和66.0%;Cl-分别占其阴离子摩尔总数的49.6%、55.5%和45.2%。湖泊水体中Na+和SO42-、Cl-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在水体中质量浓度相对稳定。借助Piper三角图,分析出呼伦湖和乌梁素海阴离子分布在SO42--Cl-线上,阳离子分布在Na++K+线上;达里湖的阴离子分布在HCO3--Cl-线上,阳离子分布在Na++K+线上,说明区内湖泊受蒸发结晶和岩石风化共同作用影响。湖泊水体中主要离子质量浓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受径流,补排关系的影响,结合Gibbs模型图进一步说明了3个湖泊受蒸发浓缩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湖泊水化学特征的研究,对于保护区域内湖泊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湖泊 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 主要离子组成 水化学特征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立杰 侯建华 +1 位作者 安哲 高宝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34,共8页
为了解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对这一地区不同植被地带中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53 722只,隶属于6门11纲27目(类)。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和膜翅目,中小型土壤... 为了解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对这一地区不同植被地带中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53 722只,隶属于6门11纲27目(类)。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和膜翅目,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湿生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小杆目。研究表明,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呈减少趋势,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区具有最高的类群数,交错带草甸-草原区和森林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量;不同植被地带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的组成与数量存在差异;DG指数、J指数和C指数差异显著。不同植被地带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夏季各个植被地带土壤动物具有最高的类群数,秋季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量;DG指数在不同植被地带中(森林带除外)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的组成与数量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森林草原交错带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百岁 宝音 哈斯巴根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6年第3期349-354,共6页
内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分,生态环境比较恶劣.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环境生产力、土地利用、环境灾害和环境污染6个方面32个具体指标,以旗县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内蒙古高... 内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分,生态环境比较恶劣.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环境生产力、土地利用、环境灾害和环境污染6个方面32个具体指标,以旗县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内蒙古高原各旗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分为7级,并依据内蒙古高原各生态类型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类型区 内蒙古高原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及退化趋势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玉福 徐新良 王石英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4,共5页
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北方沙尘暴多发区之一,该区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反映了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基于卫星遥感信息和空间数据处理技术,并结合地面实地调查资料、气象观测和社会经济数据,得出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 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北方沙尘暴多发区之一,该区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反映了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基于卫星遥感信息和空间数据处理技术,并结合地面实地调查资料、气象观测和社会经济数据,得出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这一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明显增加,草地和水域减少,变化面积最大的是草地,有944.42 km2的草地转变为其他用地类型;从变化速率来看,最快的是建设用地,增加了19.8%,其次是耕地,增加10.2%。土地利用转变的主要类型是草地向耕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变,及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呈退化趋势的土地面积近3倍于恢复土地面积。就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土地退化 遥感 浑善达克沙地 内蒙古高原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东南部降水驱动的农业系统波动性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孙武 吴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3-28,共6页
波动性是半干旱地区农业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短尺度上 ,内蒙古高原东南部年降水和牲畜头数具有共同的准 3年和准 6年的波动周期。蛋白质和热量产量波动性的分布规律相似 ,表现在以坝上为中心向东、西和北三个方向递减。牲畜的绝对... 波动性是半干旱地区农业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短尺度上 ,内蒙古高原东南部年降水和牲畜头数具有共同的准 3年和准 6年的波动周期。蛋白质和热量产量波动性的分布规律相似 ,表现在以坝上为中心向东、西和北三个方向递减。牲畜的绝对变化以二连浩特和集宁一线为界 ,东部波动性高于西部。全区粮食、热量和蛋白质产量比 2 3%的降水变率放大 1.5倍 ,牲畜头数的变率只有降水的 6 0 %,农业总产值与降水持平。在半农半牧区和牧区波动性的传递差异较大。牧区农业总产值的波动性只有降水的 1/ 2 ,农牧交错带却放大到降水的 1.6倍。降水和粮食产量对当年和翌年牲畜头数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降水 农业系统 波动性 波动性传递 分布 脆弱带波动周期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有蹄类动物资源的分布与历史变迁 被引量:4
17
作者 萨如拉 张荣 高润宏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8,共7页
内蒙古高原有蹄类动物有4科10属13种,其中西伯利亚狍和马鹿是林草交错区分布的动物,以林为主,但也渗透到草原;藏原羚、岩羊、盘羊和北山羊栖息于高原的一些山地和丘陵,不进入高平原区;普氏原羚、蒙原羚、塔里木鹅喉羚、赛加羚、野骆驼... 内蒙古高原有蹄类动物有4科10属13种,其中西伯利亚狍和马鹿是林草交错区分布的动物,以林为主,但也渗透到草原;藏原羚、岩羊、盘羊和北山羊栖息于高原的一些山地和丘陵,不进入高平原区;普氏原羚、蒙原羚、塔里木鹅喉羚、赛加羚、野骆驼、蒙古野驴和普氏野马是典型的高原物种,其中蒙原羚和塔里木鹅喉羚是北方草原和荒漠的代表种。但是,近现代以来,这些物种的分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普氏野马、藏原羚、普氏原羚和赛加羚近代已从内蒙古高原消失,野骆驼疑似在阿拉善的马鬃山有分布,而盘羊、岩羊和北山羊挤压到草原和荒漠的几个山地孤岛上,大范围分布的蒙原羚和和普氏原羚种群呈线性下降。造成这些动物的种群减少和消失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的结果,这些干扰表现为:垦殖行为、围栏割裂行为、水资源过度消耗行为。为保护这些动物建议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同时预留生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有蹄类动物 种群 栖息地 变迁
下载PDF
90年代内蒙古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贾铁飞 何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1999年第4期305-312,共8页
通过回顾90 年代前内蒙古高原环境演变研究的成果,分析并总结了90 年代以来的研究新进展,认为在沙漠成因与时代、沉积环境分期、内陆湖与环境变迁、季风尾闾波动、全新世环境重建及农牧交错带环境变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后... 通过回顾90 年代前内蒙古高原环境演变研究的成果,分析并总结了90 年代以来的研究新进展,认为在沙漠成因与时代、沉积环境分期、内陆湖与环境变迁、季风尾闾波动、全新世环境重建及农牧交错带环境变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后内蒙古高原环境演变研究,将会围绕区域分异的边缘地带,以湖泊和沙漠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开展,将主要以中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环境重建、提高空间分辨率及加强预测研究为主要研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环境演变 研究进展 第四纪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土地开发与环境退化关系论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宝秀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1997年第3期16-22,共7页
该文根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以及实地考察研究,系统地探讨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滦河上游地区从古到今的土地开发过程及其环境后果,以期揭示出这一地区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滦河上游 土地开发 环境退化
下载PDF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证研究:以内蒙古高原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道名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8-361,共4页
对内蒙古高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在内蒙古独特文化背景下对其民族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项目分类、活动开展依托的方式进行整理,分析其在社会变迁背景下内蒙古高原传统体育的发展与走向,提出加大对内蒙古少数民... 对内蒙古高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在内蒙古独特文化背景下对其民族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项目分类、活动开展依托的方式进行整理,分析其在社会变迁背景下内蒙古高原传统体育的发展与走向,提出加大对内蒙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工作,促进内蒙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全新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 困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