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古学证据视角下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内蒙古高原南缘人群的定居化现象
1
作者 曲宇蒙 《文物春秋》 2024年第5期3-17,47,共16页
内蒙古高原南缘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是研究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文化适应性变迁的重要区域。近年来,在该区域相继发现了裕民、四麻沟、兴隆、四台等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体现了内蒙古高原最早的、有考古学证据可循的、明确的定... 内蒙古高原南缘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是研究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文化适应性变迁的重要区域。近年来,在该区域相继发现了裕民、四麻沟、兴隆、四台等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体现了内蒙古高原最早的、有考古学证据可循的、明确的定居化现象。借助房址投资、使用时间和强度,石器生产技术,陶器生产技术等判断遗址定居程度的考古学指标,对这四处遗址的定居化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内蒙古高原南缘在进入全新世后经历了定居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但同一时段不同遗址人群在定居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分析遗址周边湖泊沉积的孢粉古气候重建指标可知,气候变化导致的森林扩张及随之而来的动植物资源分布的波动,可能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人群定居程度不断加深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南缘 定居化现象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考古学证据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高立杰 侯建华 +1 位作者 安哲 高宝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34,共8页
为了解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对这一地区不同植被地带中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53 722只,隶属于6门11纲27目(类)。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和膜翅目,中小型土壤... 为了解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对这一地区不同植被地带中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53 722只,隶属于6门11纲27目(类)。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和膜翅目,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湿生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小杆目。研究表明,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呈减少趋势,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区具有最高的类群数,交错带草甸-草原区和森林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量;不同植被地带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的组成与数量存在差异;DG指数、J指数和C指数差异显著。不同植被地带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夏季各个植被地带土壤动物具有最高的类群数,秋季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量;DG指数在不同植被地带中(森林带除外)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的组成与数量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森林草原交错带 内蒙古高原南缘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3
3
作者 高立杰 侯建华 +2 位作者 安哲 马冬雪 高宝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11-1115,共5页
利用样方统计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过渡地带森林、森林草甸、草甸草原和草原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采集大型土壤动物2 394只,隶属于3门8纲22目(类)。由森林向草原过渡过程中,大型土壤动物群... 利用样方统计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过渡地带森林、森林草甸、草甸草原和草原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采集大型土壤动物2 394只,隶属于3门8纲22目(类)。由森林向草原过渡过程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变化较大,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呈递减趋势。统计分析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密度-类群指数(DG)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森林带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显著大于森林草甸、草原和草甸草原(P<0.05),多样性指数(H′)显著大于草原带,均匀度指数(J)在4个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森林具有最高的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类群数、H′值和DG值,其次是森林草甸,草原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土地利用类型 内蒙古高原南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