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sPn计算内蒙地震的震源深度 被引量:55
1
作者 任克新 邹立晔 +1 位作者 刘瑞丰 刘敬光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年第3期24-31,共8页
震源深度是地震定位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讨论了用sPn测定震源深度的可能性。sPn对于测定地壳内震源深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利用记录到的sPn震相计算了 2 0 0 3年 8月 16日发生在我国内蒙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 ,并对该方法在日常工作... 震源深度是地震定位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讨论了用sPn测定震源深度的可能性。sPn对于测定地壳内震源深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利用记录到的sPn震相计算了 2 0 0 3年 8月 16日发生在我国内蒙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 ,并对该方法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N震相 壳内地震 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 内蒙地震
下载PDF
公元849年内蒙古包头地震补充研究
2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6 位作者 司国军 刘兴旺 于锦超 李红强 陈艳文 孙浩 张梨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1-512,共12页
公元849年10月20日(唐宣宗大中三年十月辛巳),在内蒙古包头附近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造成城堡、军营和民房破坏等严重震害和数千人死亡。目前对本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烈度和震级等基本参数认识尚存疑。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系统梳理,重点对位置... 公元849年10月20日(唐宣宗大中三年十月辛巳),在内蒙古包头附近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造成城堡、军营和民房破坏等严重震害和数千人死亡。目前对本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烈度和震级等基本参数认识尚存疑。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系统梳理,重点对位置存疑的云伽关或云伽镇等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重新核定了主要破坏地点及其地震烈度,修绘了地震等震线图,校核了地震震级、震中位置等基本参数。结果表明,公元849年地震等震线呈不对称的纺锤形,长轴方向为近东西向,短轴呈近南北向,极震区烈度可达X~X+度,震中位置大约在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即40.6°N、110.3°E,震级达(7.8±0.3)级或7级。其中,等震线南侧地震影响范围大(包括河套盆地及其以南较大区域)、震害重、烈度衰减慢,而北侧几乎无震害记载,地震烈度衰减快,影响范围小。本次地震烈度等震线属于典型的正断层地震类型,其发震构造为大青山山前断裂中西段。文章依据历史地震史料校核结果与前人基于活动断裂研究结果所确定的震中位置和震级大致相当。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北缘发生的公元849年地震震级约为7级,该区未来地震震级上限及其大震风险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849年内蒙古包头地震 历史地震 发震构造 大青山山前断裂
下载PDF
内蒙古地震重大项目监测台网监测能力评估
3
作者 赵艳红 翟浩 +1 位作者 胡炜 舒雷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4期34-40,共7页
针对内蒙古地区地形东西跨度大、台站分布不均匀、监测能力较为薄弱的特点,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依托内蒙古重大项目监测台网的数字资料,选取内蒙古重大地震台网及周边邻省共108个地震台站所记录的4087个地震,开展重大项目监... 针对内蒙古地区地形东西跨度大、台站分布不均匀、监测能力较为薄弱的特点,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依托内蒙古重大项目监测台网的数字资料,选取内蒙古重大地震台网及周边邻省共108个地震台站所记录的4087个地震,开展重大项目监测台网的监测能力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内蒙古西部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_(L)1.3,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较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分别为M_(L)0.6、M_(L)0.7,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 PMC 内蒙地震重大项目监测台网 地震监测能力评估
下载PDF
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M_S5.9地震震害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高孟潭 许力生 +2 位作者 郭文生 万波 俞言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5-212,共8页
总结了根据应急科考震害调查资料确定的2003 年8 月16 日内蒙古MS5.9 地震的震害分布特征,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长周期波形资料, 反演确定了该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和震源机制解. 根据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和震害分布特征, 探讨... 总结了根据应急科考震害调查资料确定的2003 年8 月16 日内蒙古MS5.9 地震的震害分布特征,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长周期波形资料, 反演确定了该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和震源机制解. 根据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和震害分布特征, 探讨了震害分布特点与震源机制的关系. 从全球强震记录、历史地震资料和该地震的震害特点, 讨论了强地面运动的特点与震中区物理背景的关系. 调查表明, 此次地震的极震区呈东西走向, 与震源机制反演结果得到的断层走向一致. 极震区面积相对较大, 单层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房屋受损较严重, 可能与当地的震源物理环境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地震 震害分布 震源机制 震害成因
下载PDF
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网监测能力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刘芳 蒋长胜 +4 位作者 张帆 杨彦明 梁莹 王磊 苗春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9-929,981,共11页
国际上新近发展的"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具有可考察地震定位中由于台站人为选择等造成的台网监测能力下降,以及避免传统基于G-R关系的统计算法因地震数目过少而无法评估等优点.本研究利用PMC方法,计算得到内蒙古... 国际上新近发展的"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具有可考察地震定位中由于台站人为选择等造成的台网监测能力下降,以及避免传统基于G-R关系的统计算法因地震数目过少而无法评估等优点.本研究利用PMC方法,计算得到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网39个台站对周边地震事件的检测概率及台网检测概率.单台检测概率结果显示:PMC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39个台站对地震事件的检测能力;因台网布局等影响,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网中西部和中东部地区的台站检测能力较强,而靠近蒙古、俄罗斯边境的台站,阿拉善右旗附近地区的台站,以及邻近吉林、黑龙江等地区的台站检测能力较低.合成检测概率结果显示,由于邻省台站的引入,全区80%的地区基于概率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P达到2.2左右,其余地区MP达到3.3左右.为提高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建议在监测能力较弱的中蒙交界地区、东北部地区,以及阿拉善左旗以西地区适度加密台站,进一步优化台网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网 最小完整性震级 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方法
下载PDF
公元前7年内蒙古包头地区8级地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聂宗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4-603,共20页
公元前7年11月11日(汉成帝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不确定性,长期存在分歧,也没有学者开展过调查研究,中国地震目录均未收入.考古发现包头市麻池周边汉代部分木椁墓中木椁四周填塞的碎砖瓦陶片及文字瓦当,是房屋毁坏... 公元前7年11月11日(汉成帝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不确定性,长期存在分歧,也没有学者开展过调查研究,中国地震目录均未收入.考古发现包头市麻池周边汉代部分木椁墓中木椁四周填塞的碎砖瓦陶片及文字瓦当,是房屋毁坏以后的建筑垃圾和日用陶器残片的混合物,这些房屋是在公元前52年(甘露二年)到公元前33年(竞宁元年)以后在麻池古城(汉五原郡)建成的.上述房屋的毁坏发生在西汉晚期的墓葬稍前.房屋毁坏的原因,可排除自然因素、战争及人为破坏,更可能是由于突发性的地震灾害所致.公元前7年地震正好发生在这一时期,并使北边郡国30余处坏城郭,凡压杀400余人.根据木椁四周填塞碎砖瓦陶片的汉墓分析,麻池古城房屋、殿堂遭受严重破坏,死亡人数达200人以上,地震及其它天灾人祸,使麻池古城逐渐衰退,最后荒废.结合大青山山前断裂所形成的距今2 000年前的地震形变带遗迹综合分析,公元前7年11月11日地震宏观震中在麻池一带,震中烈度为Ⅹ度,震级达8级,命名为内蒙古包头8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前7年 内蒙古包头8级地震 大青山山前断裂 地震形变遗迹 考古与地震
下载PDF
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5.9级地震概述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洪由 《国际地震动态》 2003年第9期12-14,共3页
20 0 3年 8月 1 6日内蒙古赤峰发生 5 9级地震 ,造成生命和财产较严重损失。这是赤峰市历史上 70 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文章对该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破坏伤亡和救援等作了概述。
关键词 内蒙地震 地震参数 震源机制解 破坏 伤亡 救援
下载PDF
2004年内蒙古M_s5.9地震异常分析
8
作者 韩晓明 赵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3期50-55,共6页
以2004年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Ms5.9地震为研究对象,对震中区域的地震活动参量b值进行时间扫描计算,Ms5.9地震前b值表现为高值回落;在选取的时空范围内,计算出震中区域平均波速比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Ms5.9地震前波速比变化过程为下降持续... 以2004年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Ms5.9地震为研究对象,对震中区域的地震活动参量b值进行时间扫描计算,Ms5.9地震前b值表现为高值回落;在选取的时空范围内,计算出震中区域平均波速比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Ms5.9地震前波速比变化过程为下降持续低值一回升发震,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在震前趋势性上升,分析认为:可以把波速比的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的震前变化规律作为同一区域未来地震的预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Ms5.9地震 波速比 空间相关长度 异常分析
下载PDF
地震前数字形变固体潮变化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玉莹 佟晓辉 +3 位作者 焦明若 佟国刚 关晓明 贾晓东 《东北地震研究》 2007年第1期49-54,共6页
通过提取2003年内蒙巴林左旗和2004年内蒙东乌珠穆泌旗两个5.9级地震前辽宁数字化形变固体潮汐短临信息,探讨了中强地震前震源区附近的应力状态及异常产生和传播机理。
关键词 内蒙地震 前兆异常 形变 固体潮 机理
下载PDF
内蒙古区域背景噪声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安全 赵艳红 +2 位作者 苏日亚 学峰 宋晓燕 《华北地震科学》 2021年第1期89-96,共8页
应用PDF方法,计算了内蒙古现运行48个测震台站0.01~20 Hz频带范围内的功率谱密度(PSD)和1~20 Hz频带范围内噪声均方根(RMS)值,定量分析了内蒙古区域背景噪声水平。结果显示:平均噪声水平属于Ⅰ类的台站有45个,Ⅱ类有3个;台站背景噪声在1... 应用PDF方法,计算了内蒙古现运行48个测震台站0.01~20 Hz频带范围内的功率谱密度(PSD)和1~20 Hz频带范围内噪声均方根(RMS)值,定量分析了内蒙古区域背景噪声水平。结果显示:平均噪声水平属于Ⅰ类的台站有45个,Ⅱ类有3个;台站背景噪声在1 Hz以上频段内,主要受公路和人为影响;在0.6~1 Hz频段内背景噪声水平差异较小;在低频段,水平向受温度和湿度影响大于垂直向,山洞台受影响小于地面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网 背景噪声水平 PDF
下载PDF
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和林格尔强震与1976年唐山大震的关系讨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增建 郭安宁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8-270,共3页
从北纬40°纬向地震带活动的关系探讨了华北3次强震发生的同时性的原因,这条EW向地震带首先发生的地震传递的能量促使唐山积累了发震能量,而另一条由邢台、河间NE走向的下地壳蠕滑断层的能量传至唐山断层后,解锁了该孕震断层,从而... 从北纬40°纬向地震带活动的关系探讨了华北3次强震发生的同时性的原因,这条EW向地震带首先发生的地震传递的能量促使唐山积累了发震能量,而另一条由邢台、河间NE走向的下地壳蠕滑断层的能量传至唐山断层后,解锁了该孕震断层,从而发生了唐山大震。地震波的触发作用也是同步的另一个原因,除了震动的断层面的直接触发之外,对组合模式中单地震波的积累与调整也会产生触发作用而改变其性质。另外还从中国8级大地震发生的25年周期讨论了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海城地震 内蒙和林格尔地震 1975-1976年 相互关系 同时性
下载PDF
2015年4月15日阿拉善左旗5.8地震震前周围地区中小地震视应力时空特征
12
作者 包金哲 张晖 杨智升 《中国科技成果》 2017年第19期36-41,共6页
采用内蒙古地震台网数字波形数据,基于Brune模型,在近震源条件下,测定了2008年10月至2015年4月16日发生在主震周围253次MI≥2.5级地震视应力,获得了5.8级地震震前视应力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视应力时序曲线具有震前低视应力... 采用内蒙古地震台网数字波形数据,基于Brune模型,在近震源条件下,测定了2008年10月至2015年4月16日发生在主震周围253次MI≥2.5级地震视应力,获得了5.8级地震震前视应力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视应力时序曲线具有震前低视应力阶段、震时高视应力阶段和震后调整阶段特征。视应力空间特征显示.5.8级地震距阿拉善左旗高视应力区仅77公里,具有一定的震前显示意义,与视应力时序特征“震时高视应力”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应力 时空特征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