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对西太平洋副高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
13
1
作者
龙振夏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5-159,共15页
利用LASG九层大气环流谱模式及IAP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不同持续时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正异常(海表温度异常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月份,1~2月份,1~4月份及1~8月份,其他月份为气候SST)对西太平洋副高...
利用LASG九层大气环流谱模式及IAP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不同持续时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正异常(海表温度异常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月份,1~2月份,1~4月份及1~8月份,其他月份为气候SST)对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海表温度异常的持续时间不同,但其引起的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演变及其分布却十分相似;同时,季风区的异常降水(进而异常潜热释放)随时间的演变及其分布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对应于不同持续时间的赤道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正异常,5月份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地区都表现出赤道辐合带北移偏晚的特征);季风区降水的这种变化同西太平副高的异常是一致的,从而揭示出这两种现象有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结果还表明,导致这种大气响应场对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持续时间不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气内部过程的影响:中纬大气的内部Rossby波源维持了热带地区激发的扰动在中高纬的存在,同时大气内部Rossby波源对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表温度异常持续时间表现出不敏感性,正是由于这种不敏感性才导致了响应场对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异常持续时间的不敏感性。模拟结果还表明,在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存在海表温度正异常的情况,尽管大气内部动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
内部动力过程
海温异常
SST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白垩纪超静磁带短期负极性事件研究综述
2
作者
张大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26-2350,共25页
白垩纪超静磁带,又称白垩纪正极性超时(Cretaceous Normal Superchron,CNS,121.4~83.6 Ma),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极端地磁场行为。开展CNS期间地磁场特征研究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物理和化学过程(如外核流体运动、核幔边界热通量体制、地幔...
白垩纪超静磁带,又称白垩纪正极性超时(Cretaceous Normal Superchron,CNS,121.4~83.6 Ma),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极端地磁场行为。开展CNS期间地磁场特征研究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物理和化学过程(如外核流体运动、核幔边界热通量体制、地幔对流模式等)的异常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从极性倒转的角度对过去与CNS期间短期负极性事件相关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获得以下主要结论和认识:海相沉积、火山岩和陆相沉积记录共同指示CNS期间可能至少发生了7个(组)短期极性倒转事件,分别在中—晚阿普特期(被命名为M“-1r”或“ISEA”,118~116 Ma)、晚阿普特期—早阿尔布期(~113.3 Ma)、中阿尔布期(被命名为M“-2r”set,~108 Ma)、晚阿尔布期(被命名为M“-3r”set,~102 Ma)、晚塞诺曼期(~96 Ma)、晚土伦期(~91 Ma)和晚康尼亚克期—早圣通期(86~85 Ma),呈现全球同时性特征和4~6 Ma周期。但是,考虑到在古地磁采样与测试方法、地层定年、可能的重磁化和岩石磁学分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CNS期间极性倒转事件的真实性及其发生时间、频率和持续时间等研究结果仍然具有争议。同时,短期负极性事件作为地球发电机数值模拟新的约束条件,有助于更加科学地揭示CNS期间地球内部独特的动力学变化过程以及与白垩纪中期全球地质事件在成因上的内在联系。下一步,开展白垩纪长时间尺度的高精度磁性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相结合的研究,以及针对负极性带的精细岩石磁学分析,是准确约束CNS期间短期极性倒转事件发生规律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超静磁带
短期负极性事件
全球记录
白垩纪中期
全球性地质事件
地球
内部
动力
学
过程
地球发电机模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主振荡型分析及其在中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
2
3
作者
杨秋明
《科学中国人》
1999年第6期48-49,共2页
对于5天以上的中期天气过程的演变,大气低频变化(时间尺度为10-90天)起主导作用,这种由外源强迫(非均匀加热)和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共同作用产生的低频振荡的形成和传播是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精确地建立低频动力系统模式,对于正...
对于5天以上的中期天气过程的演变,大气低频变化(时间尺度为10-90天)起主导作用,这种由外源强迫(非均匀加热)和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共同作用产生的低频振荡的形成和传播是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精确地建立低频动力系统模式,对于正确地预测各类低频模态的时空演变是重要的,从而提高5—15天中期降水过程预报的准确率。 一、主振荡型分析方法 实际大气的各类主要低频波动(时间尺度为10—90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主振荡型
型分析
线性
动力
学
时间尺度
中期天气
过程
内部动力过程
动力
系统
非均匀加热
时空演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对西太平洋副高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
13
1
作者
龙振夏
李崇银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5-159,共15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900"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第一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文摘
利用LASG九层大气环流谱模式及IAP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不同持续时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正异常(海表温度异常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月份,1~2月份,1~4月份及1~8月份,其他月份为气候SST)对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海表温度异常的持续时间不同,但其引起的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演变及其分布却十分相似;同时,季风区的异常降水(进而异常潜热释放)随时间的演变及其分布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对应于不同持续时间的赤道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正异常,5月份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地区都表现出赤道辐合带北移偏晚的特征);季风区降水的这种变化同西太平副高的异常是一致的,从而揭示出这两种现象有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结果还表明,导致这种大气响应场对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持续时间不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气内部过程的影响:中纬大气的内部Rossby波源维持了热带地区激发的扰动在中高纬的存在,同时大气内部Rossby波源对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表温度异常持续时间表现出不敏感性,正是由于这种不敏感性才导致了响应场对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异常持续时间的不敏感性。模拟结果还表明,在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存在海表温度正异常的情况,尽管大气内部动力过程?
关键词
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
内部动力过程
海温异常
SST
数值模拟
Keywords
subtropical high
western Pacific
internal dynamical proces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分类号
P73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43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白垩纪超静磁带短期负极性事件研究综述
2
作者
张大文
机构
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26-2350,共25页
基金
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21KJ0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907263)
+1 种基金
枣庄学院“青檀学者”人才项目
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教师访学研修经费资助的成果
文摘
白垩纪超静磁带,又称白垩纪正极性超时(Cretaceous Normal Superchron,CNS,121.4~83.6 Ma),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极端地磁场行为。开展CNS期间地磁场特征研究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物理和化学过程(如外核流体运动、核幔边界热通量体制、地幔对流模式等)的异常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从极性倒转的角度对过去与CNS期间短期负极性事件相关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获得以下主要结论和认识:海相沉积、火山岩和陆相沉积记录共同指示CNS期间可能至少发生了7个(组)短期极性倒转事件,分别在中—晚阿普特期(被命名为M“-1r”或“ISEA”,118~116 Ma)、晚阿普特期—早阿尔布期(~113.3 Ma)、中阿尔布期(被命名为M“-2r”set,~108 Ma)、晚阿尔布期(被命名为M“-3r”set,~102 Ma)、晚塞诺曼期(~96 Ma)、晚土伦期(~91 Ma)和晚康尼亚克期—早圣通期(86~85 Ma),呈现全球同时性特征和4~6 Ma周期。但是,考虑到在古地磁采样与测试方法、地层定年、可能的重磁化和岩石磁学分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CNS期间极性倒转事件的真实性及其发生时间、频率和持续时间等研究结果仍然具有争议。同时,短期负极性事件作为地球发电机数值模拟新的约束条件,有助于更加科学地揭示CNS期间地球内部独特的动力学变化过程以及与白垩纪中期全球地质事件在成因上的内在联系。下一步,开展白垩纪长时间尺度的高精度磁性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相结合的研究,以及针对负极性带的精细岩石磁学分析,是准确约束CNS期间短期极性倒转事件发生规律的关键。
关键词
白垩纪超静磁带
短期负极性事件
全球记录
白垩纪中期
全球性地质事件
地球
内部
动力
学
过程
地球发电机模拟
Keywords
Cretaceous normal superchron
short reversed-polarity event
global records
Mid-Cretaceous
global geological events
Earth’s interior geodynamo processes
geodynamo simulation
分类号
P61 [天文地球—矿床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主振荡型分析及其在中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
2
3
作者
杨秋明
机构
江苏省气象台
出处
《科学中国人》
1999年第6期48-49,共2页
文摘
对于5天以上的中期天气过程的演变,大气低频变化(时间尺度为10-90天)起主导作用,这种由外源强迫(非均匀加热)和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共同作用产生的低频振荡的形成和传播是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精确地建立低频动力系统模式,对于正确地预测各类低频模态的时空演变是重要的,从而提高5—15天中期降水过程预报的准确率。 一、主振荡型分析方法 实际大气的各类主要低频波动(时间尺度为10—90天)
关键词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主振荡型
型分析
线性
动力
学
时间尺度
中期天气
过程
内部动力过程
动力
系统
非均匀加热
时空演变
分类号
P45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对西太平洋副高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龙振夏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白垩纪超静磁带短期负极性事件研究综述
张大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主振荡型分析及其在中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杨秋明
《科学中国人》
199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