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复发率和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冶兆军 姬瑞 李翠花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2796-2799,共4页
目的:探究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复发率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12月早期胃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黏膜剥离术,观察组使用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 目的:探究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复发率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12月早期胃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黏膜剥离术,观察组使用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检测对比两组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剥离速度、完整切除、在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胃肠通气时间、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复发率、疼痛情况、并发症情况、临床疗效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完整切除、在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胃肠通气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复发、术后2年复发、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剥离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患者通过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身体机能得到恢复,相比于传统黏膜剥离术复发率和疼痛情况降低,临床疗效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早期胃癌 复发率 疼痛评分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发生食管良性狭窄的影响因素
2
作者 翟丽娜 仝甲钊 +1 位作者 谭莉霞 武莉萍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6期863-864,共2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良性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90例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参考手术结局分为狭窄组(术后食管良性狭窄)和无狭窄组(术后未发生食管良性狭窄)。统计两组的临床特征资料,分析术...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良性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90例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参考手术结局分为狭窄组(术后食管良性狭窄)和无狭窄组(术后未发生食管良性狭窄)。统计两组的临床特征资料,分析术后食管良性狭窄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0mm、病变纵向长度、病变环周直径及浸润深度sm1均为术后食管良性狭窄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良性狭窄的发生与肿瘤直径、病变直径、浸润深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消化道肿瘤 食管良性狭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程序化护理对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丁红 王红 李小倩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13期2084-2087,共4页
目的分析程序化护理对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该院收治的86例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目的分析程序化护理对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该院收治的86例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程序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依从率较高,而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躯体、环境、心理、综合及社会各领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躯体、环境、心理、综合及社会各领域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患者行程序化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疾病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程序化护理 治疗依从性 并发症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并发症处理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范志宁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4年第6期9-13,17,共6页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微创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方法。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其具有术后恢复快、维持了消化道的原有结构等优点,目前已经作为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ESD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何处理好...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微创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方法。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其具有术后恢复快、维持了消化道的原有结构等优点,目前已经作为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ESD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何处理好相关并发症对于ESD尤为重要。本文将对ESD主要并发症出血、穿孔及ESD术后狭窄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穿孔 出血 术后狭窄
下载PDF
观察Roy适应模式改善食管早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
5
作者 李硕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2028-2030,2033,共4页
目的:探讨Roy适应模式改善食管早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进行食管早癌内镜下ESD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发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Roy适应模式改善食管早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进行食管早癌内镜下ESD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发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oy适应模式进行干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比较2组患者的生命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y适应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食管早癌ESD术后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缓解抑郁、焦虑情况,临床价值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Y适应模式 食管早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睡眠障碍 焦虑 抑郁 生命质量
下载PDF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作为评价食管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患者感染状况的新标志物 被引量:2
6
作者 邹燕婷 宁柳心 +3 位作者 马丽黎 蔡瑜 张顺财 徐蓓莉 《中国临床医学》 2022年第3期431-436,共6页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作为食管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早期感染预测指标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复旦大...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作为食管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早期感染预测指标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65例浅表肿物行食管ESD患者。术后监测患者体温,定义体温≥37.5℃为ESD后发热,对体温≥38℃的患者进行血培养。同时检测患者血液中的PCSK9、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其他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和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等。结果37例患者出现发热,其中12例患者接受血培养,其中1例显示阳性结果。血PCSK9、LPS、WBC、CRP和IL-6均在发热组增加;与37.5℃≤体温<38℃的患者相比,在体温≥38℃的患者中,只有PCSK9和IL-6显著增加。体温≥38℃的患者PCSK9平均水平为(355.29±56.17)ng/mL,而37.5℃≤体温<38℃患者的平均PCSK9水平为(304.19±60.91)ng/mL(P=0.020)。在体温≥38℃的患者中,血PCSK9和LPS水平正相关(r=0.720,P=0.011)。结论PCSK9可作为食管ESD患者术后感染的早期敏感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食管病变 感染
下载PDF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粗蒂息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吴绪中 《世界复合医学》 2021年第5期98-100,共3页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粗蒂息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该院的100例结肠粗蒂息肉患者进行探讨,患者在2018年5月—2020年6月期间入院,按照入院的时间顺序对患者分组,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粗蒂息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该院的100例结肠粗蒂息肉患者进行探讨,患者在2018年5月—2020年6月期间入院,按照入院的时间顺序对患者分组,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8%,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是(19.83±6.38)min,止血夹数量为(5.12±0.27)个,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63、13.717,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粗蒂息肉均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术后并发症控制效果较好,但前者操作比较简单,止血操作较少,说明患者出血风险低,建议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结肠粗蒂息肉 预后 操作复杂性 止血 并发症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确诊直肠血管瘤1例
8
作者 郭延塔 黄思付 房太勇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第13期2338-2340,共3页
结直肠血管瘤是临床上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主要临床症状是便血,但随着电子结肠镜的普及,结直肠血管瘤发现时大部分没有症状,诊断较困难,需根据各种影像学综合判断。结直肠血管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结直肠血管瘤是临床上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主要临床症状是便血,但随着电子结肠镜的普及,结直肠血管瘤发现时大部分没有症状,诊断较困难,需根据各种影像学综合判断。结直肠血管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此类病变一般可以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血管瘤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9
作者 徐国峰 蒋大亮 范琳峰 《当代医学》 2023年第12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究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68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行内镜下内膜... 目的探究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68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行内镜下内膜切除术治疗,研究组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1年内疾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素-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Cor、ACTH、hs-CRP和TNF-α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直径<2 cm时,研究组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直径≥2 cm时,两组组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病灶整块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1年内疾病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手术时间长,但能提高病灶切除率,保证治疗效果,且能降低Cor及ACTH及炎症因子水平,提高病灶整块切除和组织治愈性切除率,未提高并发症及1年内疾病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结直肠癌
下载PDF
瑞巴派特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溃疡的效果
10
作者 刘秀芹 王萌 马达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21期27-30,共4页
目的观察瑞巴派特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ESD)术后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烟台海港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胃癌ESD术后溃疡患者,按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兰索拉唑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瑞巴派特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ESD)术后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烟台海港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胃癌ESD术后溃疡患者,按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兰索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瑞巴派特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黏膜厚度评分、腺体密度评分、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14%vs.77.14%,χ^(2)=4.590,P=0.032)。治疗1个月后,2组黏膜厚度评分与腺体密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血清IL-6、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ESD术后溃疡患者采用瑞巴派特联合兰索拉唑可更好地减缓胃黏膜及腺体病变程度,减轻炎性反应,增强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术后溃疡 瑞巴派特 兰索拉唑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黏膜 治疗结果
下载PDF
牙线牵引辅助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黄少慧 黄榕 +3 位作者 黄颖 彭阳 徐丽 范嘉仪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9期44-47,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牙线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7月由同一操作者熟练应用ESD方法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40例,观察组为采用牙线牵引辅助ESD 20例、对照组为传统ESD方法治... 目的初步探讨牙线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7月由同一操作者熟练应用ESD方法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40例,观察组为采用牙线牵引辅助ESD 20例、对照组为传统ESD方法治疗20例,比较手术时间、一次性病变完整切除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牙线辅助ESD法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传统ESD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线辅助一次性病变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出现术后大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线牵引辅助应用于ESD术安全、方便、有效,能够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提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线 牵引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食管早期病变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及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静 徐有青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80-383,共4页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分析两种手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92例早期胃癌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ESD组(52例)与...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分析两种手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92例早期胃癌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ESD组(52例)与EMR组(4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按术后出血情况,将本组92例患者分为出血组(8例)与未出血组(8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D组的完整切除率高于EMR组(90.4%vs. 70.0%),治愈性切除率高于EMR组(76.9%vs. 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的手术时长及切除病灶直径大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与EM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vs. 7.5%,P>0.05),术中穿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患者长期使用抗凝药史比例高,病灶直径大,手术时间长,病灶位置为胃上1/3的比例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病灶直径大、病灶位置为胃上1/3及手术时间长是影响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病灶切除率高于EMR,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手术时间过长、胃上1/3部位病变及病变直径大于4 cm是早期胃癌患者行ESD或EMR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胃癌 术后出血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食管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婕 卢忠生 黄婷婷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年第8期929-930,共2页
目的通过对食管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经验的回顾,总结针对此类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采用术前指导、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的护理程序对接受ESD治疗的33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结果本组33例患者从术前平稳过... 目的通过对食管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经验的回顾,总结针对此类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采用术前指导、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的护理程序对接受ESD治疗的33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结果本组33例患者从术前平稳过渡到接受手术,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ESD可提高病变黏膜完整切除率,但风险大,因此作为一项新技术,做好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它可减轻患者术前焦虑,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的不同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食管病变 围手术期 护理
原文传递
胃底腺型肿瘤的内镜与病理学分析
14
作者 陈建华 施宏 +3 位作者 陈素玉 黄瑞 林丽琳 张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764-768,共5页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肿瘤胃泌酸腺腺瘤(oxyutic gland adenoma,OGA)和胃底腺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例胃底腺型肿瘤患者,分析...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肿瘤胃泌酸腺腺瘤(oxyutic gland adenoma,OGA)和胃底腺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例胃底腺型肿瘤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学特征、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7岁。主要发生部位为胃底、胃体,以浅表隆起型多见。病理形态特点为胃底腺型肿瘤大多位于胃黏膜深层,表现为腺体结构紊乱,主要由主细胞型细胞构成。其中OGA 3例,GA-FG 3例。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结果为胃蛋白酶原重组人抗体1(pepsinogen 1)阳性5例,MUC65例,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阳性6例,嗜铬蛋白(chromogranin,CgA)均为阴性,肿瘤增殖标记物(Ki-67)<10%。结论OGA与GA-FG发病率低,无明显的内镜学特异性,如内镜医师认识不足,易误诊漏诊;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鉴别诊断,首选内镜下黏膜切除或者剥离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泌酸腺腺瘤 胃底腺腺癌 MUC6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下载PDF
胃和食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5
作者 梅雪灿 孙斌 +1 位作者 许建明 孔德润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2期4954-4959,共6页
目的:了解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胃和食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11-03/2014-06行胃镜及病理活检诊断为胃和食道早癌... 目的:了解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胃和食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11-03/2014-06行胃镜及病理活检诊断为胃和食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或术后病理明确行内镜下治疗患者共93例,分为ESD治疗组(n=61)和EMR治疗组(n=32).通过手术时间、病变的大小、整片切除率及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情况,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年龄、病变大小无统计学差异ESD组时间明显大于EMR组.ESD组的整片切除率大于EMR组.ESD组有5例术中出血,EMR组有1例术中出血,均无迟发性出血.ESD组有1例穿孔,EMR组无穿孔.两组出血及穿孔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3-42 mo,ESD组0例复发(0.0%),EMR组4例复发(12.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ESD有更高的整片切除率及长期随访中有更低的复发率.两组出血及穿孔并发症无显著差异,且均在可控制范围内.在条件容许条件下,优先选择E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道 早癌 癌前病变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下载PDF
β-榄香烯对食管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宝壤 洪才发 +1 位作者 胡俊 房太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3310-3312,3316,共4页
目的观察β-榄香烯对食管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是否与凋亡有关。方法将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常规培养)、低、中、高剂量实验组(100,200,400μg·mL^-... 目的观察β-榄香烯对食管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是否与凋亡有关。方法将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常规培养)、低、中、高剂量实验组(100,200,400μg·mL^-1β-榄香烯)。给药24 h后,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对照组和中剂量实验组的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磷酸化P38(p-P38)蛋白表达。结果给药24 h后,对照组、低、中、高剂量实验组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0,(24.39±6.64)%,(63.40±6.27)%,(95.01±2.8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4±0.08)%,(1.12±0.07)%,(32.33±0.63)%,(32.01±1.18)%,3个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照组、中剂量实验组的p-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92±0.45,0.80±0.50;p-P38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4±0.16,1.89±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β-榄香烯对食管ESD术后的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其机制与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成纤维细胞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海华 袁帅 +2 位作者 石胜利 沈洁 徐建平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1662-1663,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消化道巨大息肉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整块切...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消化道巨大息肉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和穿孔率。结果 ESD组整块切除率为90.0%(27/30),复发率为0(0/30),出血率为76.7%(23/30),穿孔率为3.3%(1/30);EMR组整块切除率为13.3%(4/30),复发率为36.7%(11/30),出血率为33.3%(10/30),穿孔率为6.7%(2/3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和出血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在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方面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息肉 疗效
下载PDF
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曲宗明 《中国实用医刊》 2014年第11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13年10月齐河县人民医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微创术方法分为套扎术联合黏...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13年10月齐河县人民医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微创术方法分为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组和单纯黏膜下剥离术两组。记录两组患者的瘤体切除情况、出血量、穿孔情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情况、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组完全切除率显著高于单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P=0.035),而出血量、穿孔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单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4,P〈0.001;χ^2=4.693,P=0.030;t=1.021,P=0.077;χ^2=4.569,P=0.033;t=3.874,P=0.029;t=2.739, P=0.041)。结论将套扎术和黏膜下剥离术结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确定内镜下联合治疗的可适用性及推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内镜下套扎术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疗效
原文传递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治疗策略的影响
19
作者 杨长青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23期3829-3831,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治疗策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间行超声内镜检查患者163例,分析超声内镜治疗策略与实际治疗的一致率,比较超声内镜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的差异。结果:超声内镜检查确诊16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治疗策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间行超声内镜检查患者163例,分析超声内镜治疗策略与实际治疗的一致率,比较超声内镜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的差异。结果:超声内镜检查确诊163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直径范围为0.5~7.0cm;超声内镜检查后3例予以随访观察处理,其余160均优先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肿物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隧道技术(DETT)切除的成功率分别为100.0%、95.6%、75.0%。失败的5例患者进一步转外科手术治疗并获得成功,失败原因均与肿物较大(>3cm)有关。超声内镜的定位准确率和定性准确率与术前病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际治疗与超声内镜治疗策略的一致率为96.9%。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治疗策略的选择有价值,这与其良好的定位准确率和定性准确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 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下载PDF
质子泵抑制剂联合瑞巴派特与质子泵抑制剂单药治疗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溃疡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林珍 李琳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94-98,共5页
目的比较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联合瑞巴派特与PPI单药治疗,对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溃疡愈合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EBSCO、Elsevier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 目的比较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联合瑞巴派特与PPI单药治疗,对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溃疡愈合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EBSCO、Elsevier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由两位研究者使用Jadad量表来评估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2和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811名受试者。PPI联合瑞巴派特治疗ESD术后溃疡的治愈率明显高于PPI单药治疗[OR=2.33,95%CI(1.68,3.27),P<0.001]。联合治疗时,在PPI的种类和剂量方面,更倾向于选择雷贝拉唑20 mg[OR=4.53,95%CI(1.92,10.70),P=0.0006]和泮托拉唑40 mg[OR=1.93,95%CI(1.04,3.60),P=0.04]。结论与PPI单药治疗相比,PPI联合瑞巴派特治疗ESD术后溃疡愈合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 质子泵抑制剂 瑞巴派特 META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