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光胃镜下内镜征象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杨洋 高广周 郝英霞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391-396,F0003,共7页
目的探讨利用白光胃镜下内镜征象直接诊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行普通白光胃镜检查及^(13)C尿素呼气试验的患者786例,回顾内镜图片判读是否存在各种内镜征象。以^(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为Hp感染... 目的探讨利用白光胃镜下内镜征象直接诊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行普通白光胃镜检查及^(13)C尿素呼气试验的患者786例,回顾内镜图片判读是否存在各种内镜征象。以^(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为Hp感染诊断标准,分为Hp阳性组(386例)和Hp阴性组(400例)。比较两组各种内镜征象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的内镜征象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计算各种内镜征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及其诊断Hp感染状态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786例患者中Hp感染率49.1%。Hp阳性组中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黏膜肿胀、皱襞肿大、鸡皮样改变、增生性息肉、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闭合型萎缩的比例高于Hp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中规则排列的集合细静脉(regular arrangement of collecting venules,RAC)、脊状发红、胃底腺息肉、陈旧性出血点的比例高于Hp阳性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黏膜肿胀、皱襞肿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AC、胃底腺息肉与Hp感染呈负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弥漫性发红、黏膜肿胀预测Hp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9、0.751,对应的敏感度分别为71.8%、65.5%,特异度分别为74.5%、85.3%。RAC预测Hp未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04,敏感度为68.5%、特异度为92.5%。结论白光胃镜下内镜征象可较准确诊断Hp感染情况,尤其是弥漫性发红、黏膜肿胀、RAC诊断效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内窥镜检查 内镜征象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患者的内镜征象与内镜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的预后之间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振宇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3期48-48,共1页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患者的内镜征象,并比较常规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患者,对所有患者的内镜征象进行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和内镜治...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患者的内镜征象,并比较常规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患者,对所有患者的内镜征象进行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明显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镜征象上,所有患者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内镜征象。结论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患者会出现较严重的内镜征象,对这类患者实施内镜治疗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 内镜征象 内镜治疗 常规药物治疗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患者的内镜征象及内镜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雪凯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30期71-73,共3页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患者的内镜征象及内镜治疗的效果。方法20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患者,通过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征象分析,对照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治...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患者的内镜征象及内镜治疗的效果。方法20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患者,通过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征象分析,对照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24 h止血以及1周内再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24 h止血率为100.00%(100/100),高于对照组的7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周内再出血率为7.00%,低于对照组的4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Ⅱa+Ⅰa级的1周内再出血率最高,为20.00%。对照组中24 h止血率最高为Ⅱa级(81.82%),最低为Ⅱa+Ⅰa级(40.00%);1周内再出血率最高为Ⅱa+Ⅰb级(55.17%),最低为Ⅱa+Ⅰa级(35.00%)。结论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患者的内镜征象大多较为严重,在进行治疗时建议采用内镜治疗的方法,其针对性更强,止血速度快,效果更好,同时预后也更为良好,有利于患者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血管裸露出血 内镜征象 内镜治疗 药物治疗
下载PDF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组织病理学和内镜征象及遗传易感性 被引量:5
4
作者 黄元 徐莹 +2 位作者 刘志平 龚立刚 刘文俊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3386-3390,共5页
目的分析128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慢性胃炎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内镜征象,并研究其遗传易感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武汉市第八医院内镜中心128例H.pylori感染慢性胃炎患者为阳性组,128例H.pylori感染阴性的慢性胃炎为阴性... 目的分析128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慢性胃炎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内镜征象,并研究其遗传易感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武汉市第八医院内镜中心128例H.pylori感染慢性胃炎患者为阳性组,128例H.pylori感染阴性的慢性胃炎为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胃镜检查、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外周血TLR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结果阳性组胃镜下规则排列集合静脉、线状红斑、胃底腺息肉、点状出血比例均小于阴性组(P<0.05),皱襞增生、点状红斑、渗出、萎缩比例均大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炎性改变,吉姆萨染色可见蓝色弯曲杆状物。阳性组轻度炎症发生率低于阴性组(P<0.05),重度炎症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5),淋巴细胞阳性、淋巴滤泡阳性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TLR1 rs4833095 GG基因型、GA基因型、G等位基因、A等位基因频率与阴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AA基因型频率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TLR10 rs10004195 TT基因型、TA基因型、T等位基因、A等位基因频率与阴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AA基因型频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H.pylori感染患者胃镜表现主要为皱襞增生、点状红斑、渗出、萎缩,组织病理学显示重度炎性和淋巴细胞浸润表现较多,TLR1 rs4833095、TLR10 rs10004195 AA基因型可能是导致患者感染H.pylori的潜在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感染 组织病理学 遗传易感性 内镜征象
原文传递
基于内镜征象的消化性溃疡出血后再出血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程晶晶 张江春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2年第6期605-609,共5页
目的 建立基于内镜征象的消化性溃疡出血后再出血预测模型,并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 以2019年1月—2020年12月175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止血后90 d内再出血情况将其分为再出血组(n=23)及对照组(n=152),分析其内镜征象与再... 目的 建立基于内镜征象的消化性溃疡出血后再出血预测模型,并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 以2019年1月—2020年12月175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止血后90 d内再出血情况将其分为再出血组(n=23)及对照组(n=152),分析其内镜征象与再出血的关系,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及ROC曲线分析该模型的校准度及预测效能。结果 再出血组中Forrest分级Ⅰa~Ⅰb、溃疡最长径>2cm、外周糜烂累计周径>1/2周径、糜烂面严重度为甲度的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Forrest分级Ⅰa~Ⅰb、溃疡最长径>2cm、外周糜烂累计周径>1/2周径、糜烂面严重度为甲度是影响消化性溃疡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基于内镜征象的消化性溃疡出血后再出血预测模型,P=1[1+e(-1.573+0.593XForrest分级+0.786X溃疡最长径+1.214X外周糜烂累计周径+0.837X糜烂面严重度)],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Hosmer-Lemeshowχ~2=0.783,P=0.376;经ROC曲线分析得,预测模型预测消化性溃疡出血后再出血的AUC为0.851,SE值为0.049,95%CI为0.755~0.946。结论 Forrest分级Ⅰa~Ⅰb、溃疡最长径>2cm、外周糜烂累计周径>1/2周径、糜烂面严重度为甲度是影响消化性溃疡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基于内镜征象建立的预测模型对患者再出血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征象 消化性溃疡出血 再出血 预测模型 临床价值
原文传递
熊去氧胆酸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炎症水平的改善及内镜下征象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尹小五 鲁斌 +1 位作者 赵运志 夏秀梅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2期123-125,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炎症水平的改善及内镜下征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5月具有典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168例。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89例和观察组79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用药,即多潘立酮和奥美拉唑镁肠溶片...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炎症水平的改善及内镜下征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5月具有典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168例。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89例和观察组79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用药,即多潘立酮和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治疗4周。观察两组总有效率、消化道症状的改善、内镜下的疗效。结果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6.20%)优于对照组(8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在消化道症状积分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在内镜检查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较常规治疗方案更有助于改善炎症水平和内镜下征象,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反流性胃炎 熊去氧胆酸 炎症水平 内镜征象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表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林建东 王潇 赵贵君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年第7期937-943,共7页
目的探讨白光内镜(WLI)下单个或多个内镜征象判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态的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收集行WLI检查并同时间段行呼气试验的4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Hp感染状态(包括Hp现感染、未感染和既往感染)及内镜下黏膜征象(... 目的探讨白光内镜(WLI)下单个或多个内镜征象判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态的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收集行WLI检查并同时间段行呼气试验的4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Hp感染状态(包括Hp现感染、未感染和既往感染)及内镜下黏膜征象(包括基于《京都胃炎分类》的17种内镜征象和反流性食管炎及消化性溃疡)。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内镜征象与不同Hp感染状态的相关性,统计与不同Hp感染状态密切相关的内镜征象;绘制与不同Hp感染状态显著正相关内镜征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不同Hp感染状态下各内镜征象的诊断性能。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萎缩、消化性溃疡、肠上皮化生、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黏膜肿胀、皱襞肿大/蛇形、增生性息肉、黄色瘤、白色混浊黏液与Hp现感染呈显著正相关(P<0.05);RAC、胃底腺息肉、脊状发红及陈旧性出血斑与Hp未感染呈显著正相关(P<0.05);萎缩、隆起型糜烂以及地图状发红与Hp既往感染呈显著正相关(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萎缩、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黏膜肿胀及白色混浊黏液与Hp现感染密切相关(P<0.05);RAC、胃底腺息肉、脊状发红及陈旧性出血斑与Hp未感染密切相关(P<0.05);隆起型糜烂及地图状发红与Hp既往感染密切相关(P<0.05)。(3)点状发红和黏膜肿胀对预测Hp现感染的AUC、准确度、敏感性及NPV为6种征象中最高。点状发红和黏膜肿胀联合后对预测Hp现感染的AUC为0.811,并可使灵敏度显著提高;进一步联合弥漫性发红及萎缩后可提高预测的AUC并保持较高的灵敏度。RAC对预测Hp未感染的AUC、准确度、敏感性及NPV为4种征象中最高,联合胃底腺息肉及脊状发红可显著提高预测的AUC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地图状发红对预测Hp既往感染的AUC、准确度、特异性、PPV、NPV为两种征象中最高,联合隆起型糜烂可提高预测的AUC及敏感性。结论基于《京都胃炎分类》,在WLI下通过观察胃黏膜特征征象判断不同Hp感染状态结果较为准确,并且多种内镜征象联合可提高诊断性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镜检查 京都胃炎分类 内镜征象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阳性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何梦龙 霍金苑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5期52-55,共4页
目的比较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PBRG)合并幽门螺杆菌(Hp)阳性(Hp^(+))与无Hp感染(H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新会中医院门诊和住院的PBRG Hp^(+)患者1067例,Hp^(-)患者1235例。对患... 目的比较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PBRG)合并幽门螺杆菌(Hp)阳性(Hp^(+))与无Hp感染(H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新会中医院门诊和住院的PBRG Hp^(+)患者1067例,Hp^(-)患者1235例。对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疾病、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Hp^(+)组男女性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组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P<0.05),PBRG患者中Hp^(+)组30~49岁年龄段较Hp^(-)组发病率高,60~69岁及≥70岁年龄段随着年龄增大较Hp^(-)组发病率低(P均<0.05)。Hp^(+)组患者中检出胃息肉75例,Hp^(-)组患者中检出胃息肉118例。Hp^(+)组30~39、60~69岁年龄段胃息肉发病率高于Hp^(-)组,50~59、≥70岁年龄段发病率低于Hp^(-)组(P均<0.05)。Hp^(+)组胃息肉在胃底、胃体发生检出率低于Hp^(-)组,在多发性部位发生检出率高于Hp^(-)组(P均<0.05)。Hp^(+)组炎性息肉的比例高于腺瘤息肉,Hp^(-)组增生息肉的比例高于腺瘤息肉(P均<0.05),Hp^(+)组炎性息肉比例高于Hp^(-)组,胃底息肉的比例低于Hp^(-)组(P均<0.05)。2组临床表现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表现反流性食管炎/Battett、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十二指肠球部交界狭窄、食管裂孔疝、胃黄斑瘤,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疾病Hp^(-)组高血压比例高于糖尿病(P<0.05)。结论PBRG Hp^(+)与Hp^(-)患者临床特征有共同之处,但在发病年龄段、病理特征及单因素有差异,年龄、女性、胃息肉发生、反流性食管炎与PBRG发病相关,而十二指肠疾病与Hp感染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内镜征象 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