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顺行胆道造影胰管显影的临床意义及内镜治疗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兰 张诚 +6 位作者 杨玉龙 李婧伊 马跃峰 林美举 张洪威 史力军 祁春春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407-411,共5页
目的探讨顺行胆道造影胰管显影的临床意义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顺行胆道造影的384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顺行造影胰管显影68例,纳入51例,其中术前诊断为胆总管结石18例,胆囊结石14例,胆囊结石并胆... 目的探讨顺行胆道造影胰管显影的临床意义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顺行胆道造影的384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顺行造影胰管显影68例,纳入51例,其中术前诊断为胆总管结石18例,胆囊结石14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19例,合并胰腺炎病史14例;造影发现胰管造影剂排泄延迟32例,造影剂排泄正常19例。经顺行胆道造影、胆道镜和(或)十二指肠镜等检查确定乳头旁憩室43例,胆胰合流异常35例,壶腹部隔膜缺失或功能缺陷7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5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3例,原因不明2例。29例行内镜下胆胰分流术并置入一体式胰胆管引流管,未出现急性胰腺炎、胆道出血、胆漏等术后并发症,术后再次顺行胆道造影胰管未显影24例,胰管显影但造影剂排泄正常5例。随访1-3年,内镜治疗组复发胰腺炎1例、胆总管结石2例,非内镜治疗组复发胰腺炎6例、胆总管结石5例、胆囊结石4例,其中胰腺炎及胆囊结石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行胆道造影胰管显影提示存在胆胰汇合部疾病,此类患者采取内镜下胆胰分流术可以降低胰腺炎及胆结石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行道造影 内镜分流 合流异常 急性腺炎 总管结石 囊结石
下载PDF
正常胰胆管合流病人胆汁淀粉酶升高的病因分析及内镜治疗 被引量:1
2
作者 林美举 张诚 +3 位作者 杨玉龙 马跃峰 张洪威 祁春春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胰胆管合流胆汁淀粉酶升高的原因及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96例正常胰胆管合流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切除胆囊前抽取并测定胆囊胆汁淀粉酶(gallbladder bile amylase,GBA)。部分病人行十... 目的:探讨正常胰胆管合流胆汁淀粉酶升高的原因及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96例正常胰胆管合流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切除胆囊前抽取并测定胆囊胆汁淀粉酶(gallbladder bile amylase,GBA)。部分病人行十二指肠镜检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胰胆分流术(endoscopic pancreaticobiliary separation,EPBS),并测定胆管胆汁淀粉酶(bile duct amylase,BDA)。结果:96例GBA平均值为(484.2±200.0)U/L。其中62例行十二指肠镜检查诊断为:乳头过长7例,乳头萎缩5例,乳头旁憩室4例,乳头肿瘤3例,乳头炎2例;乳头旁憩室并乳头炎26例,乳头旁憩室并乳头过长8例,乳头过长并乳头炎4例,乳头旁憩室并乳头萎缩3例。59例行ERCP,其中45例BDA高于正常(110 U/L),且显著低于GBA[(386.9±137.3)U/L比(466.3±189.4)U/L,t=2.276,P=0.025]。45例均行EPBS,术后1个月再次行ERCP复查,BDA均恢复正常,平均值为(65.9±13.6)U/L。EPBS前、后BDA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胆胰管汇合部疾病是引起正常胰胆管合流病人胆汁淀粉酶升高的重要原因,EPBS是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管合流 淀粉酶 内镜分流
下载PDF
胆胰管汇合部疾病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关系的认识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诚 杨玉龙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6期464-467,共4页
欧美西方国家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疾病并获得良好效果。1987年,法国Mouret医师首次在人体成功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该手术得到快速发展,并一跃成为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1]。胆囊切除术后有10%~30%的病人... 欧美西方国家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疾病并获得良好效果。1987年,法国Mouret医师首次在人体成功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该手术得到快速发展,并一跃成为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1]。胆囊切除术后有10%~30%的病人原有症状未消失,或出现一组新的临床症状,包括轻度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如餐后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嗳气、大便次数增多等,以及特异性胆道症状,如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右侧肩背部放射痛、胆道感染或黄疸等[2]。受当时检查和诊断技术水平的限制,其病因并未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切除后综合征 十二指肠乳头炎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隐匿性反流 内镜分流
下载PDF
从胆胰管汇合部疾病角度分析和认识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及治疗 被引量:7
4
作者 杨玉龙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6期456-459,共4页
在我国,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ABP)常见。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胆胰管汇合部疾病有密切关系。胆胰管汇合部及其疾病一、胆胰管汇合部发育胆胰管汇合部起源于人胚前肠。在发育第4周,前肠末端腹侧壁向外长出囊状的... 在我国,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ABP)常见。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胆胰管汇合部疾病有密切关系。胆胰管汇合部及其疾病一、胆胰管汇合部发育胆胰管汇合部起源于人胚前肠。在发育第4周,前肠末端腹侧壁向外长出囊状的肝憩室,其尾部伸长形成胆总管,并与十二指肠相连,开口于十二指肠的腹侧壁。前肠背腹两侧各伸出一个芽突,形成背胰和腹胰,其中腹胰以胰导管的原基与十二指肠相连。胚胎第5~6周,伴随十二指肠转位及肠壁不均匀发育,腹胰从十二指肠腹侧转位至背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性腺炎 管汇合部疾病 低位合流异常 隐匿性反流 内镜胆胰分流术
下载PDF
胰胆反流的临床分型及治疗 被引量:6
5
作者 张诚 杨玉龙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257-260,共4页
胰胆反流(pancreaticobiliary reflux,PBR)常见于胆胰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胰酶原被胆汁激活后损伤胆管及胰管黏膜,引起急慢性炎症、结石和肿瘤等胆胰疾病。此外,胆胰合流正常的患者也存在PBR,称之为隐匿性胰... 胰胆反流(pancreaticobiliary reflux,PBR)常见于胆胰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胰酶原被胆汁激活后损伤胆管及胰管黏膜,引起急慢性炎症、结石和肿瘤等胆胰疾病。此外,胆胰合流正常的患者也存在PBR,称之为隐匿性胰胆反流(occult pancreaticobiliary reflux,OPBR),其病理改变与PBM一致。我们以胆胰管汇合部解剖为基础,综合PBR的影像学、内镜及胆汁淀粉酶等诊断标准,将PBR分为高位胆胰合流异常(high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HPBM)、低位胆胰合流异常(low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LPBM)及OPBR三种类型,并对其定义、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为PBR的精准化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 合流异常 隐匿性反流 管汇合部疾病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 内镜分流
下载PDF
对隐匿性胰胆反流的研究及探讨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玉龙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2期116-120,共5页
胰胆汇合部是胆总管、主胰管与十二指肠的交汇部位,由纤维肌性组织包裹形成胰管括约肌、胆总管括约肌及Vater壶腹括约肌,统称为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 SO)。生理情况下,胰管内压(2.94~4.90 kPa)(30~50 cmH2O)虽然高于胆管内压(2... 胰胆汇合部是胆总管、主胰管与十二指肠的交汇部位,由纤维肌性组织包裹形成胰管括约肌、胆总管括约肌及Vater壶腹括约肌,统称为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 SO)。生理情况下,胰管内压(2.94~4.90 kPa)(30~50 cmH2O)虽然高于胆管内压(2.74~2.94 kPa)(28~30 cmH2O),但由于SO的作用,可防止肠液及胰液反流入胆总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反流 合流异常 囊切除 内镜分流
下载PDF
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疗效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胜 张国雷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96-498,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金属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联合金属支架的2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资料。结果患者RFA术前胆道狭窄... 目的回顾性分析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金属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联合金属支架的2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资料。结果患者RFA术前胆道狭窄处平均直径为(1.7±0.3)mm,术后胆道直径为(5.2±0.2)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68,P<0.01);黄疸缓解率100%,术前总胆红素(264.65±30.6)μmol/L,术后2周(45.2±14.6)μmol/L(t=1.54,P<0.01);术前直接胆红素(162.4±45.5)μmol/L,术后2周直接胆红素(18.7±9.6)μmol/L(t=1.73,P<0.05)。术后仅有5例腹痛,2例轻度胆管炎,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观察到胆道再次狭窄。结论本研究表明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行道造影 内镜分流 合流异常 急性腺炎 总管结石 囊结石
下载PDF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胆胰汇合部疾病诊治策略 被引量:14
8
作者 杨玉龙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53-255,共3页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是目前治疗急性、重症、高危的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等疾病的应急或补救性治疗措施,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等优点。PTGD在缓解胆道病情,为根治性手术创造手术时机的同时...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是目前治疗急性、重症、高危的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等疾病的应急或补救性治疗措施,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等优点。PTGD在缓解胆道病情,为根治性手术创造手术时机的同时,通过胆囊压力测量、胆汁淀粉酶检测、胆道造影以及胆汁引流量,来确定是否存在胆汁流出道梗阻、隐匿性胆胰反流等胆胰汇合部疾病,并能鉴别内镜下胆胰分流术治疗胆胰汇合部疾病的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经肝囊穿刺引流 隐匿性反流 内镜分流 汁流出道梗阻
原文传递
重视胆胰管汇合部疾病的内镜诊治 被引量:7
9
作者 张诚 杨玉龙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326-1329,共4页
胆胰管汇合部是指胆总管末端、主胰管开口及十二指肠乳头之间的区域。该部位的疾病会引起胆胰流出道梗阻, 出现胆汁、胰液淤积或胰胆反流, 诱发胆结石、胆管炎、胰腺炎等疾病。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是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方式, 需要根据Oddi... 胆胰管汇合部是指胆总管末端、主胰管开口及十二指肠乳头之间的区域。该部位的疾病会引起胆胰流出道梗阻, 出现胆汁、胰液淤积或胰胆反流, 诱发胆结石、胆管炎、胰腺炎等疾病。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是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方式, 需要根据Oddi括约肌的解剖来确定切开的部位及长度, 在解除胆胰流出道梗阻及胰胆反流的同时, 避免肠胆反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汇合异常 反流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 内镜分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