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学前儿童对不同类型道德故事的内隐信息和主旨的理解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都旭
郝坚
方平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
出处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23,共12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情绪预测偏差与决策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其机制研究"(BBA160046)
-
文摘
道德故事是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主要材料之一,学前儿童对道德故事内隐信息和主旨的理解影响着教育者对道德故事的选择。本研究将322名学前儿童随机分配到四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儿童分别阅读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行为者对自身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旁观者对行为者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控制组则阅读非道德故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对不同类型道德故事的内隐信息和主旨的理解存在差异:在故事内隐信息理解方面,学前儿童对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的道德故事内隐信息的理解好于对其他类型道德故事和非道德故事内隐信息的理解;在故事主旨理解方面,4岁儿童对各类故事主旨的理解程度相近,5岁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的道德故事的主旨,6岁儿童对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主旨的理解好于对其他类型道德故事主旨的理解。这提示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归纳能力,并选择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以促进4~6岁儿童对道德故事内隐信息与主旨的理解。
-
关键词
道德故事
道德教育
内隐信息理解
主旨理解
-
Keywords
moral story, moral education, implicit information comprehension, theme comprehension
-
分类号
G611
[文化科学—学前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