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琴 曹云峰 +1 位作者 石剑 刘霜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A01期456-457,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 2014 年 1月-2014年5 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共341例,测定患者的心率(HR)、体重指数(BMI)、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肌酐、甘油三脂(TG)、...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 2014 年 1月-2014年5 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共341例,测定患者的心率(HR)、体重指数(BMI)、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肌酐、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压、空腹血糖,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内-中膜增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相关因素的单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吸烟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关(P〈0.05) 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危险因素调查可作为老年人筛选预测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无创伤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超声危险因素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中医证型和相关因素分析
2
作者 徐帅 陈恂 +2 位作者 卞昊宇 赵玉清 张立平 《中医药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74-79,共6页
目的:通过对代谢综合征(MS)伴颈动脉内-中膜(CIMT)增厚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319例M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 目的:通过对代谢综合征(MS)伴颈动脉内-中膜(CIMT)增厚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319例M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319例患者中年龄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最高,60岁之前男性患者多于女性,60岁之后女性患病率明显上升且高于男性。MS伴CIMT增厚以形成斑块人数最多,不同年龄段间的动脉硬化分级存在差异。MS患者以肝郁脾虚证为主要证型,其他依次为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气滞湿阻证、脾肾两虚证,与颈动脉硬化分级、年龄、吸烟、BMI、血压、SOD相关(P<0.05)。结论:MS伴CIMT增厚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年轻且病程较短的患者以肝郁脾虚、气滞湿阻为主要证型,随着疾病进展会出现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脾肾两虚。证型分布与年龄、吸烟、体质量指数、血压、SOD较为密切,应密切关注,积极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医证型 肝郁脾虚
下载PDF
超声诊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幽门杆菌感染对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月虎 吴丹 蒋伟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88-1190,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幽门杆菌感染对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影响。方法将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彩超的258例患者根据IMT彩超结果分为2组,对照组145例为IMT没有增厚者,试验组113例为IMT增厚者。检测2组患...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幽门杆菌感染对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影响。方法将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彩超的258例患者根据IMT彩超结果分为2组,对照组145例为IMT没有增厚者,试验组113例为IMT增厚者。检测2组患者血清MIF和血清幽门螺旋杆菌抗体(Hp-Ig G),同时用单因素分析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血清MIF和血清Hp-Ig G的关系。结果 2组患者IMT、血清Hp-Ig G、血清MIF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血清MIF和血清Hp-Ig G水平明显升高(P<0.05)。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血清MIF和血清Hp-Ig G是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在IMT增厚者中进一步分析显示,血清MIF和血清Hp-Ig G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清MIF和血清Hp-Ig G为IMT增厚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IMT增厚者中幽门杆菌感染与血清MIF水平间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诊断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幽门杆菌感染 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原文传递
阿托伐他丁对2型糖尿病颈内动脉内 ̄中膜增厚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班春梅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3年第13期2886-2888,共3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丁对2型糖尿病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丁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从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颈动脉轻中度增厚的12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控制饮食、健康锻...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丁对2型糖尿病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丁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从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颈动脉轻中度增厚的12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控制饮食、健康锻炼的基础上予以降血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结果经过严格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颈内-中膜的厚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颈内-中膜的厚度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丁对2型糖尿病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干预效果明显,能降低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稳定并逆转粥样斑块,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丁 2型糖尿病 颈内动脉 内-中膜增厚
下载PDF
多中心超声筛查中国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结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0
5
作者 华扬 陶昀璐 +17 位作者 李梅 勇强 何文 赵晖 罗燕 张艳 彭涛 于德林 潘旭东 吴春霞 牛小媛 胡凤云 何香芹 袁建军 褚文 唐凤珍 艾红 崔进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617-623,共7页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我国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建立中国人群卒中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以早期防治卒中。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41家基地医院首次联合对我国6个省市40个项目区715286人进行...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我国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建立中国人群卒中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以早期防治卒中。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41家基地医院首次联合对我国6个省市40个项目区715286人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及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对其中6186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CDFI筛查,高危人群(暴露于≥3项危险因素)有49386例。筛查记录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情况、斑块数量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对颈动脉IMT是否增厚、有无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狭窄率0~49%与≥50%)分别与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心房颤动、吸烟、缺乏体育锻炼是颈动脉 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 =1.17,95%CI:1.12~1.22;心房颤动,OR=1.15,95%CI:1.09~1.21;吸烟,OR=1.13,95%CI:1.08~1.17;缺乏体育锻炼,OR=1.12,95%CI:1.08~1.16)。(2)高血压、心房颤动、吸烟、糖尿病是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率≥50%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高血压:OR =1.55,95%CI:1.47~1.62;心房颤动:OR =1.13,95%CI:1.06~1.21;吸烟:OR=1.16,95%CI:1.11~1.22;糖尿病:OR=1.30,95%CI:1.24~1.37。颈动脉狭窄率≥50%,高血压:OR=1.78,95%CI:1.55~2.03;心房颤动:OR=1.59,95%CI:1.39~1.81;吸烟:OR=1.33,95%CI:1.20~1.48;糖尿病:OR=1.30,95%CI:1.17~1.45)。单纯肥胖不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率≥50%的发生率(OR分别为0.78、0.83,95%CI分别为0.75~0.82、0.75~0.92)。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可作为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及危险因素检测有价值的手段,对早期诊断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超声 筛查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心研究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施洪 刘辉强 郭润达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19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健康体检管理中心作颈动脉彩超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73例,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颈...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健康体检管理中心作颈动脉彩超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73例,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同时测定Hcy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Hcy明显高于颈动脉无斑块组及内-中膜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与颈动脉无硬化组Hcy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无动脉硬化组Hcy明显低于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P<0.001);而不稳定性斑块组Hcy又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01)。结论 Hcy水平高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的稳定性呈正相关。Hcy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粥样硬化斑块越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马小秀 鲁建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20期2210-2216,共7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03-2017-03在咸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时收集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利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并记录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03-2017-03在咸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时收集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利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并记录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形态、管腔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22例IMT增厚,IMT平均厚度(1.06±0.86)mm,2组IMT增厚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IM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中34例斑块形成,其中不稳定斑块19例,研究组斑块形成及不稳定斑块发生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中18例出现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而对照组只有7例出现管腔中重度狭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内-中膜显著增厚、存在不稳定斑块及中重度狭窄的患者更易出现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狭窄 不稳定斑块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下载PDF
海口市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异常检出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徐世亮 宝波 栾岚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7年第10期997-1001,共5页
目的通过对海口地区健康体检脑卒中的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异常检出率与危险因素的分析,探讨脑卒中患病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海口市人民医院体检,并要求做颈动... 目的通过对海口地区健康体检脑卒中的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异常检出率与危险因素的分析,探讨脑卒中患病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海口市人民医院体检,并要求做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人群资料,从人群个体特征、不同慢性病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研究人群共13 589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7 659例(56.36%),斑块形成5 594例(41.17%),颈动脉狭窄392例(2.88%)。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文化水平人群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水平人群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不同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人群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高于未合并者(P<0.05)。在合并不同慢性病的种类中,合并两种、三种及以上慢性病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高于未合并慢性病者(P<0.05)。结论海口市体检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的检出率均较高,针对危险因素,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脑卒中的认识,掌握预防和控制知识是防控脑卒中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 脑卒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无症状头颅磁共振脑缺血灶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明华 张增强 +2 位作者 崔芳 彭志晴 王雪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研究无症状头颅磁共振脑缺血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2018年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保健科常规体检头颅磁共振检查检出的无症状头颅磁共振缺血灶者67例为病例组,另选配常规体检同性别、年龄相近(±2岁)、头颅磁共振检查... 目的研究无症状头颅磁共振脑缺血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2018年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保健科常规体检头颅磁共振检查检出的无症状头颅磁共振缺血灶者67例为病例组,另选配常规体检同性别、年龄相近(±2岁)、头颅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者67例作为对照组。对照比较分析2组人员的临床特征、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和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等血液生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较多(P<0.05),收缩压(P<0.05)、舒张压(P<0.01)水平显著升高。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P<0.01)和舒张压高(P<0.05)是无症状头颅磁共振脑缺血灶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血压高(尤其是舒张压高)是无症状头颅磁共振脑缺血灶的相关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 脑缺血灶 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