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认知中的样例激活效应与内-外群体效应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新波 单洪雪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13-1416,1412,共5页
采用信号检测论技术,以人格词单记忆为实验任务,探讨社会认知过程中样例激活效应与内-外群体效应对记忆过程的干扰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样例激活与群体范畴的交互效应对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存在显著干扰作用。(2)与外群体相比,内群体的... 采用信号检测论技术,以人格词单记忆为实验任务,探讨社会认知过程中样例激活效应与内-外群体效应对记忆过程的干扰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样例激活与群体范畴的交互效应对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存在显著干扰作用。(2)与外群体相比,内群体的信息加工更不易受到干扰;与积极样例特质相比,消极他相关样例特质的信息加工更不易受到干扰。(3)在加工内群体成员信息而激活的是反面样例时,被试的判断标准最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 样例激活效应 内-外群体效应 信号检测论技术
下载PDF
教育刻板印象的内-外群体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孟小红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8,共3页
教育是个体形成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情境下群际知觉偏差的典型表现之一是刻板印象的内-外群体效应。它筑造了群际交往的壁垒,影响了群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本文认为,可以从消除归因偏差、增进群际接触、抑制类别化认知、调节社会... 教育是个体形成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情境下群际知觉偏差的典型表现之一是刻板印象的内-外群体效应。它筑造了群际交往的壁垒,影响了群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本文认为,可以从消除归因偏差、增进群际接触、抑制类别化认知、调节社会期待、树立无偏信念等多个视角,消除这一群际认知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刻板印象 内-外群体效应
下载PDF
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沛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8-180,共3页
采用间接测量方法分别探讨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实验结果表明 :( 1)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意识内隐影响的表现 ;( 2 )刻板印象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 3)刻板印象表现出强烈的“内一外群体效应”
关键词 刻板印象 内隐效应 内-外群体效应 实验研究 自尊 社会心理学
下载PDF
中医刻板印象的内外群体效应
4
作者 朱雯琪 徐光阳 《科技视界》 2020年第18期94-97,共4页
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社会认知领域中,刻板印象往往被定义为一个认知结构,包含着人们对某一群体相对固定的了解、信念和期望。刻板印象与群体分类关系较为密切,内群体与外群体的刻板印象表现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 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社会认知领域中,刻板印象往往被定义为一个认知结构,包含着人们对某一群体相对固定的了解、信念和期望。刻板印象与群体分类关系较为密切,内群体与外群体的刻板印象表现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与非中医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用外显的刻板印象研究方法,对中医刻板印象内容进行测量。了解内-外群体的中医刻板印象,对人们全面了解中医和推动中医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板印象 内-外群体效应 中医
下载PDF
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的IAT和SEB比较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杨治良 邹庆宇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14-1320,共7页
本研究以上海行政区为划分标准,探讨了"上海人"和"非上海人"群体的地域刻板印象以及"内-外群体效应"。结果发现:(1)IAT结果表明,被试在不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高于相容条件(t(25)=3.282,p<0.01);(2)... 本研究以上海行政区为划分标准,探讨了"上海人"和"非上海人"群体的地域刻板印象以及"内-外群体效应"。结果发现:(1)IAT结果表明,被试在不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高于相容条件(t(25)=3.282,p<0.01);(2)SEB结果表明,被试对于不符合刻板印象的句子做出解释的次数显著多于符合刻板印象的句子(t(73)=2.844,p<0.01),且不同地域来源的被试做出的内、外归因也有显著差异(t(72)=3.172,p<0.01)。研究采用两种测验方法证实了地域刻板印象的存在,并且通过实践验证了SEB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隐联想测验IAT 刻板印象解释偏差SEB 内-外群体效应 地域刻板印象
下载PDF
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
6
作者 王彭 葛国宏 +2 位作者 严建雯 陈传锋 杜雪 《社会心理科学》 2011年第5期229-234,共6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及其与"内—外群体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2(性别)×2(独生性: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4(评价组合:男性独生,女性独生,女性非独生,女性非独生)的混合实验设计,采用独...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及其与"内—外群体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2(性别)×2(独生性: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4(评价组合:男性独生,女性独生,女性非独生,女性非独生)的混合实验设计,采用独生子女刻板印象问卷,对8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研究。结果:(1)能力维度上,各因素主效应及交互作用不显著;(2)热情维度上,"评价组合"主效应显著(F(3,237)=4.952,p<0.001),其与"性别"和"独生性"的交互作用均显著((F(3,237)=4.410,p<0.01;(F(3,79)=9.291,p<0.001)。结论:热情维度上,大学生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刻板印象,并表现出独生与性别的"内—外群体效应",刻板印象与"内—外群体效应"具有极大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生子女 刻板印象 内-外群体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