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冈底斯岩浆弧曲水地区早中新世埃达克质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1
作者 秦圣凯 张泽明 张荣辉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9-349,共21页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南部广泛发育的渐新世-中新世埃达克质岩浆岩,是研究冈底斯岩浆弧后碰撞岩浆活动和地壳演化的理想载体。本文对冈底斯弧中段曲水地区的早中新世黑云母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全...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南部广泛发育的渐新世-中新世埃达克质岩浆岩,是研究冈底斯岩浆弧后碰撞岩浆活动和地壳演化的理想载体。本文对冈底斯弧中段曲水地区的早中新世黑云母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的SiO_(2)、Al2O3和K2O含量,属于中钾钙碱性、准铝质到弱过铝质岩石。微量元素富Sr,贫Y和Yb,富集轻稀土元素而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高的Sr/Y值(165~278)和(La/Yb)N值(26.6~39.7),具有典型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1~19 Ma,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岩浆锆石εHf(t)值(-0.9~+12.7)大部分为正值且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根据Sr/Y和(La/Yb)N值估算早中新世冈底斯弧的地壳厚度已达到70~80 km。综合本文和已有的数据表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和碰撞后持续的汇聚作用以及大体积幔源岩浆的底侵共同导致冈底斯岩浆弧经历了显著的新生代地壳加厚;渐新世—早中新世,俯冲印度大陆板片的断离或加厚岩石圈地幔的拆沉作用引起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导致冈底斯弧加厚下地壳(新生地壳和古老地壳)发生强烈的部分熔融,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后碰撞埃达克质岩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浆弧 花岗岩 埃达克质岩 中新世 地壳加厚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弧中段古近纪“双峰式”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谢云喜 勾永东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9-102,共4页
冈底斯岩浆弧中段的西藏措勤县中卢古地区古近纪火山岩十分发育 ,岩石类型以基性端元和酸性端元火山岩为主 ,中性火山岩十分少见。基性火山岩相对富集不容元素及REE ,其源区所处构造部位较深 ,为受地壳物质混杂的过渡型幔源区 ;酸性火... 冈底斯岩浆弧中段的西藏措勤县中卢古地区古近纪火山岩十分发育 ,岩石类型以基性端元和酸性端元火山岩为主 ,中性火山岩十分少见。基性火山岩相对富集不容元素及REE ,其源区所处构造部位较深 ,为受地壳物质混杂的过渡型幔源区 ;酸性火山岩则为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 ,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岛弧夭折期的初始裂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式”火山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古近纪 冈底斯岩浆弧 稀土元素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变泥质岩的逆时针P-T-t轨迹与构造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康东艳 张泽明 +3 位作者 董昕 田作林 向华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9-362,共14页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弧东段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代表岩浆弧的中-下地壳,是研究岩浆弧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理想载体。本文对冈底斯弧东段布久地区的变泥质岩,即石榴石夕线石云母片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和地质年代学研究。岩石...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弧东段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代表岩浆弧的中-下地壳,是研究岩浆弧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理想载体。本文对冈底斯弧东段布久地区的变泥质岩,即石榴石夕线石云母片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和地质年代学研究。岩石学和相平衡模拟表明,片岩由黑云母、白云母、石榴石、夕线石、斜长石、石英及少量的钛铁矿、金红石组成,含或不含蓝晶石,经历了早期的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与部分熔融,变质温压条件为~7kbar和~770℃,中期的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与深熔作用,变质温压条件为~10. 5kbar和~775℃,以及晚期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与熔体结晶作用,退变质温压条件为~7. 5kbar和~705℃,具有逆时针型的变质作用P-T-t轨迹。本文和现有年代学研究表明,片岩的早期的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与部分熔融发生在~70Ma,后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与深熔发生在50~45Ma,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与熔体结晶开始于45Ma,持续到25Ma。大体积幔源岩浆底侵导致的地壳加热与加厚,以及大陆碰撞导致的地壳缩短与加厚是冈底斯弧表壳岩在晚中生代至早新生代被埋藏到下地壳,经历长期持续高温、高压变质与部分熔融的构造机制,而加厚岩石圈地幔在渐新世的拆沉导致了岩浆弧加厚下地壳的折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浆弧 变泥质片岩 逆时针P-T-t轨迹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部分熔融 地壳加厚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弧东端石榴斜长角闪岩的晚白垩世岩浆与变质作用记录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牛志祥 张泽明 +3 位作者 丁慧霞 陈言飞 张宁 李文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6-386,共11页
冈底斯岩浆弧位于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南部,形成在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安第斯型造山和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喜马拉雅型造山过程中,是研究青藏高原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本文对冈底斯岩浆弧东端石榴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 冈底斯岩浆弧位于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南部,形成在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安第斯型造山和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喜马拉雅型造山过程中,是研究青藏高原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本文对冈底斯岩浆弧东端石榴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石榴斜长角闪岩主要由石榴石、角闪石、斜长石、绿帘石、白云母和石英组成,含少量金红石和钛铁矿,具有基性岩浆岩的化学成分。相平衡模拟结果表明,石榴斜长角闪岩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峰期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820℃和~1.67GPa,形成深度相当于55km。石榴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具有继承的岩浆核和变质边。锆石岩浆核具有条带状环带,相对高的HREE含量(平均值为1150×10^(-6))和高的Th/U比值(0.51~0.95),给出了90.4±1.7Ma(MSWD=0.32)的原岩结晶年龄。锆石的变质边不具环带,具有较低的HREE含量(平均值为58.5×10^(-6))和低的Th/U比值(0.29~0.40),给出了86.7±5.7Ma(MSWD=0.15)的变质年龄。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东端晚白垩世辉长岩经历了近侵入同期的高压高温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大体积幔源岩浆的底垫和增生导致岩浆弧发生了显著的新生地壳生长和加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 辉长岩 高温和高压变质作用 部分熔融 地壳生长与加厚 冈底斯岩浆弧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夕线石榴黑云片岩的变质作用P-T轨迹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秦圣凯 张泽明 +3 位作者 江媛媛 陈言飞 张宁 张成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3-375,共13页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的中-新生代变质岩是揭示岩浆弧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窗口。本文对该地区的变质沉积岩——夕线石榴黑云片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年代学研究。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表明,夕线石榴黑云片岩具有三期矿物组合:(1)进变质矿物...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的中-新生代变质岩是揭示岩浆弧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窗口。本文对该地区的变质沉积岩——夕线石榴黑云片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年代学研究。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表明,夕线石榴黑云片岩具有三期矿物组合:(1)进变质矿物组合为Grt+Pl+Bt+Ms+Qz+Ep+Rt+Ilm,其保存于石榴石和斜长石变斑晶核部;(2)峰期矿物组合为Grt+Pl+Bt+Ms+Qz+Rt+Ilm,为包裹在石榴石变斑晶幔部和基质中的矿物;(3)退变质矿物组合是Grt+Pl+Bt+Sil+Qz+Ilm,为石榴石的冠状体或产在基质中。相平衡模拟表明,岩石的进变质、峰期和退变质条件分别为600~650℃和9~13kbar、~820℃和~16kbar、~680℃和~7kbar,表明岩石具有一个顺时针型的变质作用P-T轨迹,其峰期发生在高压和高温麻粒岩相条件下,并经历了明显的部分熔融。锆石U-Pb定年表明,岩石的变质作用发生在~89Ma。本文和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夕线石榴黑云片岩作为晚白垩世岩基中的包体记录了大体积幔源岩浆岩底垫和增生导致的岩浆弧地壳显著加厚过程,以及加厚弧根的高温和高压变质与深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变质作用 部分熔融 变泥质岩 晚白垩世 冈底斯岩浆弧 青藏高原南部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弧东端泥质岩的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江媛媛 张泽明 +5 位作者 丁慧霞 秦圣凯 李文坛 张成圆 康东艳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631-2645,共15页
冈底斯岩浆弧东端林芝地区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来自岩浆弧的中、下地壳,是研究岩浆弧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窗口。本文对林芝布久地区西部产出的泥质片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含夕线石石榴石云母片岩的峰期矿物... 冈底斯岩浆弧东端林芝地区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来自岩浆弧的中、下地壳,是研究岩浆弧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窗口。本文对林芝布久地区西部产出的泥质片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含夕线石石榴石云母片岩的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白云母+夕线石+石英+金红石,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峰期变质温度和压力条件为~7.4kbar和~715℃。片岩的进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很可能开始于~70Ma,退变质和熔体结晶作用发生在61~48Ma。本文和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东端变质岩的变质条件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变质带变质岩分别代表岩浆弧的中地壳和下地壳组成。同时,岩浆弧的下地壳主要由变质的基性和长英质岩浆岩组成,含少量变质沉积岩,而中地壳主要由变质的花岗质岩浆岩和变质沉积岩组成。我们认为在晚中生代-早新生代,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和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岩石圈的断离,引起了岩浆弧地壳构造缩短加厚和幔源岩浆增生,进而导致上地壳的沉积岩被埋藏到中、下地壳,并经历长期持续的高温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本研究不仅揭示出冈底斯岩浆弧经历了晚中生代-早新生代的变质作用,也为岩浆弧的地壳组成与空间变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岩 角闪岩相变质 晚中生代-早新生代 地壳组成 地壳加厚 冈底斯岩浆弧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沉积岩的早新生代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成圆 张泽明 +5 位作者 丁慧霞 陈言飞 秦圣凯 江媛媛 康东艳 李文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13-1430,共18页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以来新特提斯洋俯冲和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岩浆弧东部出露的中-新生代变质岩是研究大陆地壳组成、生长和再造的理想窗口。本文选择早新生代的变质沉积岩--石榴子石矽线石云母片岩和...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以来新特提斯洋俯冲和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岩浆弧东部出露的中-新生代变质岩是研究大陆地壳组成、生长和再造的理想窗口。本文选择早新生代的变质沉积岩--石榴子石矽线石云母片岩和石榴子石黑云母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榴子石矽线石云母片岩由石榴子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矽线石、石英和金红石组成,峰期变质条件为730~750℃和0.78~0.81GPa。片岩和片麻岩中的锆石由继承的碎屑核和变质边组成,变质边给出的206Pb/238 U年龄为51~72Ma,继承碎屑核给出的206 Pb/238 U(或207 Pb/206 Pb)年龄在314~3286 Ma之间,并具有340Ma、550Ma、1100~1200Ma、1500~1600Ma和1800Ma年龄峰值,表明这些变质岩的原岩可能形成于晚石炭世。本文研究表明,冈底斯弧东段的古生代沉积岩在早新生代的碰撞造山过程中被埋藏到约25km深的中-下地壳,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由此导致了岩浆弧中-下地壳组成和同碰撞岩浆岩化学成分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浆弧 变质沉积岩 早新生代 变质与部分熔融 地壳加厚与再造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沉积岩的晚白垩世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8
作者 李中尧 丁慧霞 +1 位作者 袁玥 张泽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445-3463,共19页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并在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叠加了新生代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冈底斯岩浆弧东段出露的中、新生代变质岩是研究其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理想窗口。本文对冈底斯东段...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并在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叠加了新生代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冈底斯岩浆弧东段出露的中、新生代变质岩是研究其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理想窗口。本文对冈底斯东段米林田兴村地区的变沉积岩,即石榴夕线黑云片岩、含石榴钙硅酸盐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大理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榴夕线黑云片岩由夕线石、黑云母、石榴石、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钛铁矿组成,经历了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变质条件为810~820℃和6.4~7.8kbar。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石榴夕线黑云片岩、含石榴钙硅酸盐岩和大理岩经历了87~83Ma的变质作用。本文和现有研究表明,冈底斯弧东段林芝和米林地区的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岩分布区代表该岩浆弧的下地壳,而包括本文研究点在内的中压麻粒岩相到角闪岩相变质岩分布区为其中地壳组成部分。本文认为晚白垩世大体积幔源岩浆的注入和随后的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平俯冲,导致了冈底斯岩浆弧地壳的生长、加厚和底冲,使上地壳的沉积岩和岩浆岩运移到中-下地壳,并经历了高温变质与部分熔融,形成了分布在上地壳的花岗岩。这表明岩浆弧的新生地壳在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发生了再造。以长英质岩石为主的表壳岩进入深地壳很可能是岩浆弧中-下地壳由基性转变成中性成分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浆弧 晚白垩世 沉积岩 变质与部分熔融 地壳加厚与再造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晚白垩世花岗岩的变质作用:新生地壳生长与再造
9
作者 李文坛 张宁 张泽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81-896,共16页
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过程中。在冈底斯岩浆弧东段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代表岩浆弧的中-下地壳组成,是探索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的窗口。作为这些中-高级变质岩原岩主要组成部分的里龙岩基由晚白... 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过程中。在冈底斯岩浆弧东段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代表岩浆弧的中-下地壳组成,是探索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的窗口。作为这些中-高级变质岩原岩主要组成部分的里龙岩基由晚白垩世辉长岩、闪长岩和花岗岩组成。本文对由里龙岩基上部花岗岩变质形成的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与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原岩时代、成因、变质作用条件、时间及构造意义。所研究的片麻岩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绿帘石和白云母组成,含或不含角闪石,SiO;含量为61.94%~74.39%,铝饱和指数(A/CNK)为0.89~1.03,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到弱过铝质岩石。这些岩石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和重稀土元素亏损的配分模式,并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片麻岩中的锆石由继承的岩浆核和变质边组成,岩浆核获得了92~86 Ma的结晶年龄,变质边获得了81~72 Ma的变质年龄,锆石岩浆核具正的ε;(t)值(+10.2~+12.1)。这些片麻岩的变质条件为740~750℃和0.5~0.6 GPa。本文和现有研究表明,里龙岩基是形成在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具有亏损地幔地球化学特征的弧岩浆岩,经历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所研究的花岗岩是残余岩浆结晶产物。笔者认为,晚白垩世早期新特提斯洋中脊俯冲过程中巨量幔源岩浆的增生导致了冈底斯弧发生了显著的新生地壳生长;在晚白垩世晚期残余新特提斯洋岩石圈平缓俯冲过程中的弧地壳强烈缩短加厚使里龙岩基被运移到中下地壳,并发生了中-高级变质和部分熔融。冈底斯岩浆弧新生地壳在大洋岩石圈俯冲晚期经历了明显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 里龙岩基 变质和部分熔融 地壳生长与再造 冈底斯岩浆弧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南缘火山-岩浆弧带中桑日群adakite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34
10
作者 姚鹏 李金高 +3 位作者 王全海 顾雪祥 唐菊兴 惠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2-620,共9页
冈底斯南缘火山-岩浆弧带,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冈底斯陆块之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是新特提斯洋多次俯冲消减的产物。洋壳大致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晚(晚侏罗—早白垩世)两次俯冲作用,由此形成的火山岛弧带在空间上呈北、南两条平... 冈底斯南缘火山-岩浆弧带,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冈底斯陆块之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是新特提斯洋多次俯冲消减的产物。洋壳大致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晚(晚侏罗—早白垩世)两次俯冲作用,由此形成的火山岛弧带在空间上呈北、南两条平行展布。本文,通过对晚期俯冲形成的南带岛弧火山岩(桑日群)的研究,并与新生代(<25Ma)环太平洋adakite的对比研究表明,桑日群火山岩具有与adakite相似的特征:缺乏玄武岩,以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为主;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SiO_2平均为61.57%(≥56%)、Al_2O_3平均为16.36%(≥15%)、MgO平均为2.63%(<3%),Na/K高(3.05);具有低的Yb(1.39×10^(-6),≤1.9×10^(-6))、Y(13.57×10^(-6),≤18×10^(-6))和高的Sr(646×10^(-6),>400×10^(-6));REE配分型式为亏损重稀土,Eu异常不明显;Sr同位素组成与大洋板片熔融形成的adakite非常相近。这意味着,该弧南带(桑日群)的弧火山岩(>25Ma)是新特提斯洋壳经俯冲部分熔融形成的;同时也暗示,它的形成可能是一种特殊动力学机制的产物——新特提斯主洋有关的小洋盆快速俯冲。而其成矿意义在于:它是超大型斑岩铜矿和中低温热液矿床成矿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南缘火山-岩浆 桑日群adakite 发现及意义
下载PDF
冈底斯弧的岩浆作用:从新特提斯俯冲到印度-亚洲碰撞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泽明 丁慧霞 +1 位作者 董昕 田作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91,共14页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的长期俯冲过程中,而且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叠加了强烈的新生代岩浆作用,是世界上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已经成为研究汇聚板块边缘岩浆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与再...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的长期俯冲过程中,而且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叠加了强烈的新生代岩浆作用,是世界上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已经成为研究汇聚板块边缘岩浆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与再造的天然实验室。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将冈底斯岩浆弧的岩浆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之前,以新特提斯洋岩石圈长期正常俯冲和钙碱性弧岩浆岩的发育为特征;第2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时期,以活动的新特提斯洋中脊发生俯冲和强烈的岩浆作用与显著的新生地壳生长为特征;第3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晚期,以残余的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和正常弧型岩浆作用为特征;第4阶段发生在古新世至中始新世,以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岩石圈回转和断离,及其诱发的幔源岩浆作用、新生和古老地壳的强烈再造为特征;第5阶段为发生在晚渐新世到中中新世的后碰撞阶段,深俯冲印度岩石圈的回转和断离,或加厚岩石圈地幔的对流移去导致了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和埃达克质岩石的广泛发育,同时伴随幔源钾质超钾质岩浆作用。冈底斯弧岩浆作用与岩浆成分的系统时空变化很好地记录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完整构造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浆作用 新特提斯洋俯冲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南部
下载PDF
冈底斯弧弧后早白垩世裂谷作用的沉积学证据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开均 夏斌 +4 位作者 夏邦栋 王冠民 张孟群 李永铁 叶和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7,65,共8页
冈底斯弧弧后地区早白垩世地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由下而上普遍从陆相 -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变化为海相碳酸盐岩。该地区在早白垩世中期开始了广泛的海侵 ,沉积范围由早期仅局限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附近而扩展至羌塘地体南缘和拉萨地体 ,... 冈底斯弧弧后地区早白垩世地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由下而上普遍从陆相 -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变化为海相碳酸盐岩。该地区在早白垩世中期开始了广泛的海侵 ,沉积范围由早期仅局限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附近而扩展至羌塘地体南缘和拉萨地体 ,沉积了巨厚的台地相灰岩 ;与塔里木南部和思茅地区同期海平面变化非常不同 ,那里在晚白垩世才出现海侵。砂岩组分研究显示 ,早白垩世早期碎屑物源主要来自北侧的造山带 ,向上则逐步受到南侧火山弧的控制。在海侵层系的下部 ,发现了丰富的双峰型火山岩和双峰式火山岩碎屑。因而推断该区在早白垩世发生了强烈的裂谷沉降作用。与此同时的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内的 L adakh- Kohistan弧后裂谷作用还形成了具有洋壳基底的Shyok边缘海。因此 ,在早中白垩世 ,欧亚大陆南缘为西太平洋型的活动大陆边缘 ,因强烈的弧后裂谷作用产生了一系列边缘海盆地 ;在包括青藏高原南部在内的欧亚大陆南缘 ,既没有构造动力、也没有古地理和古地形证据支持在早白垩世末 ( 99Ma± )即出现强烈的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 冈底斯岩浆弧 早白垩世 裂谷作用 欧亚大陆 构造重建 古地理 火山岩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叶巴组火山岩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量:50
13
作者 耿全如 潘桂棠 +3 位作者 金振民 王立全 朱弟成 廖忠礼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7-760,共14页
叶巴组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分布在拉萨、达孜至墨竹工卡之间,岩性为浅变质玄武岩、玄武质熔结凝灰岩、英安岩、酸性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等.火山岩SiO2含量集中在41%~50.4%和64%~69%两个区间,为钙碱性系列的玄武岩和英安岩2类.玄武岩... 叶巴组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分布在拉萨、达孜至墨竹工卡之间,岩性为浅变质玄武岩、玄武质熔结凝灰岩、英安岩、酸性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等.火山岩SiO2含量集中在41%~50.4%和64%~69%两个区间,为钙碱性系列的玄武岩和英安岩2类.玄武岩的显著特征是TiO2含量极低,仅为0.66%~1.01%,远低于大陆拉斑玄武岩.玄武岩的稀土总量REE=60.3~135μg/g,英安岩的稀土总量REE=126.4~167.9μg/g.玄武岩和英安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两者均为轻稀土富集型,分布特征相似,轻、重稀土的分馏较明显,Eu异常均不显著;均表现为LILE、LREE富集,HFS、HREE亏损的特点.玄武岩亏损Ti、Ta、Nb、Zr,Nb和Ta仅略负亏损,Nb=0.54~1.17,平均为0.84;英安岩亏损HFS中P、Ti,Ta、Nb略负异常,Nb=0.74~1.06,平均为0.86.玄武岩类的εNd(t)=0.96~10.03、(87Sr/86Sr)i=0.7043~0.7064,英安岩的εNd(t)=-1.42~1.08、(87Sr/86Sr)i=0.7038~0.7049.从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成分看,玄武岩和英安岩浆起源于俯冲带之上的地幔楔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源岩可能是亏损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曾受到具地壳成分特征的流体不均匀交代.后期变质作用对岩石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有影响.叶巴组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成熟岛弧后期的短暂拉张环境,是印支期冈底斯岩浆弧演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式火山岩 地球化学 成因 冈底斯岩浆弧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
下载PDF
S、Pb同位素对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矿物质来源和造山带物质循环的指示 被引量:58
14
作者 曲晓明 侯增谦 李佑国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68-776,共9页
近年来发现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弧中发育了一条潜力很大的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成矿带。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地球化学、S-Pb同位素示踪及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发现该带的铜多金属矿化与喜马拉雅晚期碰撞后地壳松弛阶段形成的晚... 近年来发现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弧中发育了一条潜力很大的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成矿带。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地球化学、S-Pb同位素示踪及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发现该带的铜多金属矿化与喜马拉雅晚期碰撞后地壳松弛阶段形成的晚造山花岗质斑岩体有关。本文资料显示,该带的含矿斑岩和矿石硫化物具有完全一致的S、Pb同位素组成。δ34S在-3.8‰~+2.4‰之间,具幔源硫特征;206Pb/204Pb、207Pb/204Pb及208Pb/204Pb分别变化于18.106~18.752、15.501~15.638和37.394~39.058之间,富含放射成因铅,反映了物质来源上的同一性。空间上该铜矿带铅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由成矿带东段的地壳铅经中段的造山带铅向西段的地幔铅演化,在Pb构造模式图上构成很好的等时线,在源区端元图上清楚地落在印度洋MORB与印度洋沉积物两个端元之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斑岩体高度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K、U、Th、Sr、Pb,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重稀土元素Yb,缺少Eu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物质来源 青藏高原 冈底斯岩浆弧 斑岩型铜矿带 铅同位素 硫同位素
下载PDF
墨脱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30
15
作者 郑来林 廖光宇 +4 位作者 耿全如 董翰 孙志民 楼雄英 李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8-462,共5页
在传统的冈底斯岩浆弧中新发现一条时代为晚三叠世的迫龙藏布蛇绿混杂岩带,并查明中侏罗世杂色砾岩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该蛇绿混杂岩带两侧的地层之上,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中有一条印支晚期叠合的缝合带。查证了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的空间... 在传统的冈底斯岩浆弧中新发现一条时代为晚三叠世的迫龙藏布蛇绿混杂岩带,并查明中侏罗世杂色砾岩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该蛇绿混杂岩带两侧的地层之上,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中有一条印支晚期叠合的缝合带。查证了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的空间展布和物质组成。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研究区主要表现为蛇绿混杂岩,呈向NE凸的倒U字型连续分布于南迦巴瓦变质岩系和冈底斯岩浆弧之间,主要由变质的超镁铁质侵入岩、辉绿-辉长岩、玄武岩和硅质岩组成。该岩石经历了强烈的剪切变形和糜棱岩化作用,主期韧性剪切的性质为伸展拆离,变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日喀则地区蛇绿岩中的玄武岩基本相同。将南迦巴瓦岩群解体,厘定了该岩群原岩及变质峰期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浆弧 迫龙藏布蛇绿混杂岩 角度不整合 印支运动 南迦巴瓦变质岩系 高压麻粒岩 喜马拉雅
下载PDF
尼玛区幅、热布喀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卢书炜 张良 +3 位作者 杜凤军 张彦启 任建德 刘品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6-519,共4页
证实测区内发育含有华夏生物群分子的上二叠统敌布错组。查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发育一套中侏罗世稳定型浅海碎屑岩沉积。发现结合带南侧存在中晚侏罗世滞后型岛弧火山岩和后碰撞型SP花岗岩带,认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在测区表现为向南... 证实测区内发育含有华夏生物群分子的上二叠统敌布错组。查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发育一套中侏罗世稳定型浅海碎屑岩沉积。发现结合带南侧存在中晚侏罗世滞后型岛弧火山岩和后碰撞型SP花岗岩带,认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在测区表现为向南俯冲的构造极性,闭合时间在中侏罗世以前。根据格仁错地区推覆构造和帮勒右行斜冲挤压韧性变形带初步研究结果,提出永珠-格仁错构造带是一个具有多期活动特征的区域性构造带,并属于狮泉河-申扎-嘉黎构造带的一部分。识别出冈底斯岩浆弧存在2个相对集中又有所套叠的岩带。发现冈底斯中段存在一个矽卡岩型多金属成矿带,在冈底斯北坡古近纪盆地日贡拉组中发现砂岩型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碰撞型SP花岗岩 区域性构造带 多金属成矿带 冈底斯岩浆弧 分带性
下载PDF
措勤区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江元生 周幼云 +2 位作者 王明光 彭波 徐天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2-515,共4页
新建上二叠统敌布错组,发现其中含有Noeggerthiop-Pterophyllum混生植物群,并确定该组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冈底斯岩浆弧中新发现第四纪全新世火山岩,获取一批同位素定年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冈底斯岩浆演化的时空格架。
关键词 上二叠统敌布错组 混生植物群 冈底斯岩浆弧 全新世火山岩
下载PDF
西藏尼木地区双壳类化石的发现及其对相关地层的厘定 被引量:4
18
作者 唐华 徐琳 +2 位作者 罗绍强 陈永东 肖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79-880,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尼木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冈底斯岩浆弧南缘中部,是新特提斯洋岩石圈长期俯冲导致的中生代岩浆作用的产物,而且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又叠加了强烈的新生代岩浆作用,呈近东西向展布。南侧紧临雅鲁藏布... 1研究目的(Objective)尼木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冈底斯岩浆弧南缘中部,是新特提斯洋岩石圈长期俯冲导致的中生代岩浆作用的产物,而且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又叠加了强烈的新生代岩浆作用,呈近东西向展布。南侧紧临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在岩浆弧中残留一套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中生代桑日群火山-沉积地层及前寒武纪念青唐古拉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作用 欧亚大陆 冈底斯岩浆弧 双壳类化石 新特提斯洋 前寒武纪 大地构造 念青唐古拉群
下载PDF
西藏甲马——驱龙矿集区成矿远景 被引量:13
19
作者 姚鹏 王全海 李金高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97-202,共6页
西藏甲马—驱龙矿集区长约124km,宽69km,位于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中—晚侏罗—古近系)的中东部。通过最近的地质调查、矿床勘查和研究,发现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带内存在多个矿集区,其中甲马—驱龙矿集区是该弧内一个重要铜多金属... 西藏甲马—驱龙矿集区长约124km,宽69km,位于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中—晚侏罗—古近系)的中东部。通过最近的地质调查、矿床勘查和研究,发现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带内存在多个矿集区,其中甲马—驱龙矿集区是该弧内一个重要铜多金属矿集区之一。该矿集区的矿床以正在开发的大型甲马铜多金属矿床为代表,还发现了驱龙南、驱龙北、底日玛、松多雄、拉抗俄和象背山等一批非常有潜力的矿床和矿(化)点。它们的矿化类型独特,成因类型多样,是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演化过程不同阶段的产物。这些不同类型的矿床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已初步显示并成为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带内极具成矿潜力、并有一定成矿远景的重要矿集区。相信通过今后进一步工作,该矿集区有望成为中国西部又一个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甲马-驱龙矿集区 成矿远景 冈底斯火山-岩浆 资源潜力 成矿地质背景
下载PDF
西藏仲巴县安丁俄玛地区铀异常特征及成因初探
20
作者 刘志鹏 韩文文 +2 位作者 刘秀林 徐伟 陈玉梁 《现代矿业》 CAS 2017年第2期40-42,共3页
西藏冈底斯岩浆弧带布母松绒岩浆岩亚带中发育一系列铀异常矿化点带,其围岩为晚白垩世似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属于壳源重熔"S"型花岗岩,后期构造热液活动对围岩中铀元素进行迁移富集,在构造破碎带中形成矿化。研究分析,该... 西藏冈底斯岩浆弧带布母松绒岩浆岩亚带中发育一系列铀异常矿化点带,其围岩为晚白垩世似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属于壳源重熔"S"型花岗岩,后期构造热液活动对围岩中铀元素进行迁移富集,在构造破碎带中形成矿化。研究分析,该区寻找花岗岩体内部酸性蚀变碎裂岩带型铀矿具有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浆弧 布母松绒岩浆岩亚带 异常特征 铀矿成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