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户分离变迁视角的大城市郊区化与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
1
作者 陈浩 陈友华 陈昭 《人口与社会》 2024年第2期40-53,共14页
人户分离人口是城市流动型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特征及空间分布变迁为认识大城市郊区化趋势提供了重要视角。近20年来,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占常住人口比重逐渐提高,其中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占总人户分离人口的比重显著提高,... 人户分离人口是城市流动型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特征及空间分布变迁为认识大城市郊区化趋势提供了重要视角。近20年来,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占常住人口比重逐渐提高,其中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占总人户分离人口的比重显著提高,其人口学特征呈现高学历化和大龄化趋势,其空间分布从核心区集聚向近郊区集聚转变。基于以上变迁特征,重新认识了南京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及其程度,发现:(1)2000—2010年期间,南京经历了核心区和近郊区人口普遍增长的快速城市化阶段,外来流动人口是此时期近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2)2010—2020年期间,南京进入大规模城市郊区化阶段,核心区人口减少而近郊区人口集聚度显著增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取代外来流动人口成为近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3)2020年,南京的近郊区常住人口人户分离率高达54.4%,表明南京仍处于“迁居不迁户”的“半郊区化”状态,近郊区并未成长为相对独立于核心区、功能相对完整的综合性城区。郊区化带来了不均衡的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要关注和积极应对核心区人口流失与人口结构衰退过快、近郊区“人户分离率”过高和远郊区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 人户分离 郊区化 人口普查 人口结构再分布 城市更新
下载PDF
标准椭圆封头式液体再分布器的设计与优化
2
作者 夏靖宇 杨景轩 +3 位作者 靳利娥 刘忠 乔英钧 郝晓刚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572,共7页
【目的】液体再分布器大都针对气液固共存体系优化设计,但在盐湖卤水吸附提锂工艺中,吸附塔属于液固体系,有必要研究开发新型液体再分布器与此特殊工况适配。【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标准椭圆封头式液体再分布器,利用椭圆曲面实现集流,... 【目的】液体再分布器大都针对气液固共存体系优化设计,但在盐湖卤水吸附提锂工艺中,吸附塔属于液固体系,有必要研究开发新型液体再分布器与此特殊工况适配。【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标准椭圆封头式液体再分布器,利用椭圆曲面实现集流,利用中心圆孔与环缝组合结构实现中心区域液体再均布。【结果】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椭球中心沿直径向外100mm、200mm、290mm位置排布尺寸为7mm的3条环缝,液体均布效果最佳。【结论】相比现有液体再分布器完全截断壁流的结构方案,仅减小壁流的通流面积,利用椭球曲面将其导引至主流区外侧,可以解决因壁面粘性造成的近壁区域液体流量远低于中心的问题,实现液体充分均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再分布 填充床 均化 椭球形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残留地膜对粉壤土水盐氮运移与再分布的影响
3
作者 于永刚 孙池涛 +3 位作者 程金杰 刘月岩 吕鹏超 张明明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0-178,共9页
为探究残留地膜(以下简称“残膜”)对土壤水盐氮运移与再分布的影响,设置了不同残膜含量(0,100,200,400 kg/hm2)室内一维垂直土柱入渗-蒸发试验,测定了水分再分布过程中土壤湿润锋和各土层土壤质量含水率、电导率、硝态氮及铵态氮等指标... 为探究残留地膜(以下简称“残膜”)对土壤水盐氮运移与再分布的影响,设置了不同残膜含量(0,100,200,400 kg/hm2)室内一维垂直土柱入渗-蒸发试验,测定了水分再分布过程中土壤湿润锋和各土层土壤质量含水率、电导率、硝态氮及铵态氮等指标.结果表明:残膜改变了土壤的入渗性能,当土壤中残膜量低于200 kg/hm2时,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与累积入渗量均有增加;当残膜量高于400 kg/hm2时,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与累积入渗量比处理CK分别减少3.59%和4.07%;随残膜含量增加,水分对盐分的淋洗效果降低,对氮肥的淋洗效果增加;残膜阻碍了盐分与硝态氮的向上运移,对铵态氮向上运移随铵态氮质量比减小由阻碍作用转变为促进作用;当残膜量高于400 kg/hm2时,土壤水分与盐分CV值比处理CK分别增加10.15%和6.51%;随残膜含量增加,硝态氮质量比CV值显著减小,不同处理土壤相同土层铵态氮质量比CV值差异较大,土壤剖面内铵态氮的变异程度无明显差异;蒸发结束时,残膜对水分蒸发的促进作用随残膜含量增加转变为阻碍作用.该研究可探明残膜污染土壤水盐氮运移与再分布规律,为含残膜农田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膜 入渗 蒸发 水盐氮再分布 变异系数
下载PDF
不同滴灌施肥策略对植烟土壤水、盐运移及再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方 席奇亮 +2 位作者 薛刚 徐世晓 杨铁钊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9-106,114,共9页
探讨烟草专用液体肥在不同滴灌施肥策略下土壤中水、盐的分布,对水肥一体化滴灌方式下的水肥合理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设置CK(只滴肥料40 min)、W1(前期滴水20 min,中期滴肥40 min,后期滴水10 min)、W2(前期滴水30 min,中期滴肥40 min,后... 探讨烟草专用液体肥在不同滴灌施肥策略下土壤中水、盐的分布,对水肥一体化滴灌方式下的水肥合理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设置CK(只滴肥料40 min)、W1(前期滴水20 min,中期滴肥40 min,后期滴水10 min)、W2(前期滴水30 min,中期滴肥40 min,后期滴水10 min)、W3(前期滴水40 min,中期滴肥40 min,后期滴水10 min)和W4(前期滴水30 min,中期滴肥40 min,后期滴水30 min)5个处理,分析了湿润锋的变化规律、特征点的土壤含水率、EC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中水、盐分布明显受肥料滴灌方式的影响。湿润锋的推移速率先是径向大于垂向,随着灌水时间和灌水量的增加,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湿润锋、含水率和EC值均趋于平衡。滴灌条件下,前期滴水时长对盐分在水平方向迁移的影响较大,后期滴水时长对盐分在垂直方向迁移影响较大。根据烤烟旺长期需水需肥特点前期滴水30 min中期滴肥40 min后期滴水30 min是较适宜于烤烟旺长期的滴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方式 灌水量 水分 盐分 再分布
下载PDF
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其代谢物在中毒家兔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
5
作者 路晓君 管青林 +5 位作者 梁嘉豪 师燕华 李蕊娟 贠克明 郭中元 崔海燕 《刑事技术》 2023年第3期235-240,共6页
研究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其代谢物(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和次乌头原碱)在中毒家兔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为乌头属中药中毒案件的检材选取提供依据。家兔18只,随机分成6组... 研究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其代谢物(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和次乌头原碱)在中毒家兔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为乌头属中药中毒案件的检材选取提供依据。家兔18只,随机分成6组,采用灌胃方式建立乌头碱中毒家兔模型,2 h后气管夹闭处死,仰卧位置于25℃条件下保存,分别于死后0、4、8、12、24、48 h进行解剖取材,取心血、外周血、尿液、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各生物检材中不同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尿液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48 h的含量分别是0 h的2.39倍和2.51倍;心血和外周血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在外周血中含量远高于心血;各物质在脾脏、肝脏、肾脏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心脏和肺脏,次乌头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在三者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在脾脏中最高,12 h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在三者中均呈上升趋势。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其代谢物在家兔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尿液、脾脏、肝脏、肾脏可作为乌头属中药中毒的优选毒物分析检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物学 乌头碱 新乌头碱 次乌头碱 代谢物 死后再分布
下载PDF
基板再分布层通孔及跨层传输结构的优化设计与仿真分析
6
作者 孙亮 缪旻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9-85,共7页
针对系统封装基板表面再分布层多层互连问题,进行了跨层传输结构优化设计,并采用三维电磁场全波仿真工具ANSYS HFSS进行了建模和仿真。首先,提出了一种采用金属-空气-绝缘介质(metal-air-insulator,MAI)结构的新型再分布层通孔。仿真结... 针对系统封装基板表面再分布层多层互连问题,进行了跨层传输结构优化设计,并采用三维电磁场全波仿真工具ANSYS HFSS进行了建模和仿真。首先,提出了一种采用金属-空气-绝缘介质(metal-air-insulator,MAI)结构的新型再分布层通孔。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该通孔的跨层传输结构插入损耗在0.1~20 GHz频率范围内优于-0.18 dB,相较常规通孔结构提升了0.01 dB。其次,提出了基于MAI及基板通孔(through substrate via,TSV)接地共面波导的再分布层跨层传输结构及其改进结构。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传输结构的回波损耗提升了1~3 dB,插入损耗提升了0.01~0.03 dB,相对常规结构有更好的传输性能。最后,为进一步提升传输性能,提出在介质层间引入水平空气介质层的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封装 再分布 通孔结构优化 接地共面波导
下载PDF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坡面降雨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22
7
作者 陈洪松 邵明安 王克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47,共4页
在防止土壤侵蚀和雨后抑制蒸发的条件下,利用室内人工降雨试验,研究了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坡面降雨入渗、湿润锋运移及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含水率越高,产流越快,平均入渗率越小,达到稳定入渗率的时间也越短;当初始含... 在防止土壤侵蚀和雨后抑制蒸发的条件下,利用室内人工降雨试验,研究了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坡面降雨入渗、湿润锋运移及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含水率越高,产流越快,平均入渗率越小,达到稳定入渗率的时间也越短;当初始含水率均匀分布时,降雨入渗和再分布过程中湿润锋面平行坡面垂直向下整体运移,坡面降雨入渗过程可以简化为一维;当初始含水率非均匀分布时,初始含水率越高,再分布过程中湿润锋的运移速率越大,但在降雨入渗过程中,湿润锋的运移速率与土体的湿润程度和范围有一定的关系;坡面上方来水(径流)虽然对湿润锋运移速率影响不大,但对入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分布过程中,土壤水分有沿坡向下运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含水率 坡面 土壤水分 湿润锋 入渗 再分布
下载PDF
滴灌流量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再分布的作用规律研究 被引量:41
8
作者 刘春卿 杨劲松 +1 位作者 陈小兵 陈德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6-1021,共6页
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对不同滴头流量处理的土壤水盐运移及再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滴头交汇界面处的湿润锋依滴头流量不同而呈椭圆形或圆形;大滴头流量促进了水分的水平运动,水平扩散速率明显大于垂直入渗速率;随着滴头流量... 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对不同滴头流量处理的土壤水盐运移及再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滴头交汇界面处的湿润锋依滴头流量不同而呈椭圆形或圆形;大滴头流量促进了水分的水平运动,水平扩散速率明显大于垂直入渗速率;随着滴头流量的减小,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入渗距离逐渐接近;土壤湿润体体积与总灌水量有关,而与滴头流量并无显著相关;根据湿润锋的运动,给出了试验用土大田建议滴头流量;滴灌结束后,水盐经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再分布过程,经过再分布,土壤水盐进一步向深层运移,促进了上层土壤的淡化,小滴头流量的淋盐效果明显好于大滴头流量;土壤盐分的运移在前3天的再分布中最为活跃;试验得出了保证作物生长需要和淋盐需要的每滴头灌溉水量,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水盐运移 再分布
下载PDF
控制性交替灌溉对玉米根系层水分再分布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彩霞 陈晓飞 +3 位作者 王铁良 杨国范 郑淑红 王明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59-64,共6页
以玉米为试验材料,在蒸渗仪测坑中,对控制性交替灌溉水分再分布规律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跟均匀灌溉相比,交替灌水方式有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深层渗漏和蒸发,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因灌水量小,降低了盐害。与均匀灌溉相比,交替灌... 以玉米为试验材料,在蒸渗仪测坑中,对控制性交替灌溉水分再分布规律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跟均匀灌溉相比,交替灌水方式有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深层渗漏和蒸发,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因灌水量小,降低了盐害。与均匀灌溉相比,交替灌溉在适宜的灌水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素显示出优势性,产量增加显著,说明交替灌溉在沈阳地区是一种经济可行的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性交替灌溉 水分再分布 产量 玉米
下载PDF
有限深土体中再分布的土壤水盐运移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毅 邵明安 +2 位作者 王文焰 王全九 张建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43,共4页
再分布是田间水分循环的过程之一,研究再分布的水盐运移特征对于盐碱地开发和改良工作有重要意义。该文根据实测资料,研究了在有限深度下新疆盐碱土再分布过程中水分和盐分运移特征。根据γ透射法观测的水分剖面,可获得再分布水分的动... 再分布是田间水分循环的过程之一,研究再分布的水盐运移特征对于盐碱地开发和改良工作有重要意义。该文根据实测资料,研究了在有限深度下新疆盐碱土再分布过程中水分和盐分运移特征。根据γ透射法观测的水分剖面,可获得再分布水分的动态变化过程。对盐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可建立含盐率和盐分浓度与深度之间的指数函数关系。采用水分特征曲线预测了再分布平衡时的含水率剖面,并与新疆盐碱土再分布10d的实测含水率剖面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特征曲线可较好地预测再分布达到平衡时的水分运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分布 水盐运移 盐分浓度 预测
下载PDF
利用^(137)Cs技术研究黑土坡耕地土壤再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11
作者 方华军 杨学明 +1 位作者 张晓平 梁爱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4-468,共5页
利用^(137)Cs示踪技术和不同的理论模型研究典型的东北漫岗地形的黑土土壤再分布状况 .通过野外采样和模型分析 ,得出研究区^(137)背景值为 2 2 32 75Bq·m- 2 ,介于长江三角洲和黄土高原背景值之间 ,表明^(137)沉降与纬度和降水相... 利用^(137)Cs示踪技术和不同的理论模型研究典型的东北漫岗地形的黑土土壤再分布状况 .通过野外采样和模型分析 ,得出研究区^(137)背景值为 2 2 32 75Bq·m- 2 ,介于长江三角洲和黄土高原背景值之间 ,表明^(137)沉降与纬度和降水相关 .研究区各地貌部位^(137)含量在水平方向和深度分布上有很大的分异 .坡肩部位^(137)含量最低 ,土壤侵蚀最为强烈 ;坡顶和坡背侵蚀较为微弱 ;坡脚和坡足基本上表现土壤沉积 .^(137)分布深度从坡肩 2 0cm到坡足 80cm土层 ,表现出该区经历了强烈的侵蚀和沉积过程 .文中采用 4种常用的^(137)土壤侵蚀模型估计研究区的土壤侵蚀速率 ,结果表明 ,PM模型明显低估了土壤侵蚀速率 ,MBM1明显高估了土壤侵蚀速率 ,MBM2 和MBM3估计的结果较为相近的合理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再分布 ^137CS 校正模型 黑土 中国东北
下载PDF
红壤积水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邹焱 陈洪松 +1 位作者 苏以荣 邵明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4-177,共4页
利用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红壤积水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入渗过程中湿润锋距离、累积入渗量与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湿润锋运移速率与时间呈乘幂关系,而入渗率与时间平方根的倒数呈线性关系;再分布过程中,在隔绝蒸... 利用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红壤积水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入渗过程中湿润锋距离、累积入渗量与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湿润锋运移速率与时间呈乘幂关系,而入渗率与时间平方根的倒数呈线性关系;再分布过程中,在隔绝蒸发条件下,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同一深度土层含水量则随时间推移而下降。无论在隔绝蒸发还是在自然蒸发条件下,短期内土壤水吸力有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而同一深度土层水吸力则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土壤初始含水量对水分的入渗及再分布有较大影响,初始含水量较低时,水分入渗较快,而水分再分布则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积水入渗 土壤水分再分布 湿润锋 土壤水吸力
下载PDF
咸淡水交替灌溉下土壤盐分再分布规律的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管孝艳 杨培岭 吕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8-91,共4页
咸水灌溉是解决目前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为寻求合理的咸水农田灌溉方法,进行了不同矿化度和不同灌水模式的室内土柱咸淡水交替灌溉模拟试验,分析了咸淡水交替灌溉条件下土壤溶液电导率(EC)值和钠吸附比(SAR)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咸水灌溉是解决目前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为寻求合理的咸水农田灌溉方法,进行了不同矿化度和不同灌水模式的室内土柱咸淡水交替灌溉模拟试验,分析了咸淡水交替灌溉条件下土壤溶液电导率(EC)值和钠吸附比(SAR)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灌水模式下,灌水结束时土壤溶液EC值在22.5 cm处达到最高,且4 g/L>2 g/L,且与试验初期相比,土壤溶液EC值明显提高,土柱整体积盐明显。灌水模式对土壤溶液EC值的影响大于矿化度;两种灌水模式不同矿化度处理的SAR值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 交替灌溉 电导率(EC) 盐分再分布 钠吸附比(SAR)
下载PDF
上方来水对坡面降雨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陈洪松 邵明安 王克林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3-237,共5页
在防止土壤侵蚀和雨后抑制蒸发的条件下,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上方来水对坡面降雨入渗、湿润锋运移以及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初始含水量很低的土壤,与上方无来水相比,上方来水时降雨入渗过程中入渗率有一个上升... 在防止土壤侵蚀和雨后抑制蒸发的条件下,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上方来水对坡面降雨入渗、湿润锋运移以及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初始含水量很低的土壤,与上方无来水相比,上方来水时降雨入渗过程中入渗率有一个上升的阶段,但平均入渗率反而降低;在降雨入渗初期,由于上方来水的沿程入渗,上方来水对坡面湿润锋运移的影响较大,但随后几乎没有影响,湿润锋的运移主要与基质势梯度有关;土壤水分沿坡面呈"波浪形"分布是坡面径流的波动性、上方来水(径流)的沿程入渗以及侧向沿坡向下流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方来水 坡面 降雨入渗 土壤水分 再分布
下载PDF
地表滴灌条件下滴头流量对土壤水分入渗—再分布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志刚 李宏 +3 位作者 李疆 程平 刘帮 李长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4-231,共8页
在新疆林业科学院枣树示范基地进行了原状土的树下单点源滴灌试验,研究砂壤土在不同滴头流量条件下(滴头流量分别为8、12、16 L·h^(-1))地表滴灌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停止灌溉时湿润锋呈平卧半椭球体分布,随着滴头... 在新疆林业科学院枣树示范基地进行了原状土的树下单点源滴灌试验,研究砂壤土在不同滴头流量条件下(滴头流量分别为8、12、16 L·h^(-1))地表滴灌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停止灌溉时湿润锋呈平卧半椭球体分布,随着滴头流量的增加湿润锋的分布范围逐渐增大,停止灌溉后12 h内各滴头流量下土壤中的水分运移均存在再分布过程,水分再分布后湿润锋呈直立半椭球体分布,湿润体的形状大小受到滴头流量及灌溉总量的影响,湿润锋水平、垂直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2滴灌初期湿润锋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运移速率随着滴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灌水历时的延长逐渐降低,滴头流量越大入渗距离比也就越大,并且随着灌溉时间的推移入渗距离比值逐渐减小,三种滴头流量下入渗距离比由最初的2~2.27逐渐减小到0.8~0.97;3随着滴头流量的增大湿润体的体积不断增大,湿润体含水量也随之增大,距离滴头越近含水量等值线越密,外围含水量等值线较稀疏,滴头正下方约40 cm处土壤含水量增加值达到最大,再分布后含水量等值线变为稀疏,水平扩散半径增加值较小,垂直方向再分布距离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水分再分布 湿润体特征值 运移速率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原状土滴灌条件下水分再分布过程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颖娜 汪有科 +2 位作者 马理辉 黎朋红 段雪松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4-49,共6页
在米脂山地微灌枣树示范基地进行原状土的滴灌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流量、不同灌水历时条件下,水分再分布过程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及水分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灌溉结束48 h后土壤水分运动达到暂时的平衡,此后土壤含水率变化很小,... 在米脂山地微灌枣树示范基地进行原状土的滴灌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流量、不同灌水历时条件下,水分再分布过程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及水分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灌溉结束48 h后土壤水分运动达到暂时的平衡,此后土壤含水率变化很小,湿润峰几乎不再扩展;再分布后湿润体体积与灌水量间也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土壤含水率的最大值不在地表而在地表以下10 cm左右深度处;建立了预测湿润体特征值和湿润体体积的经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湿润体特征值 水分再分布 土壤含水率 流量
下载PDF
冠状动脉痉挛患者^(201)Tl心肌灌注显像反向再分布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关系 被引量:15
17
作者 谢振宏 向定成 +3 位作者 张金赫 尹吉林 龚志华 何建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在201Tl(铊)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中的反向再分布现象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201Tl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最后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痉挛组(n=30)、冠心病组(n=30)和...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在201Tl(铊)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中的反向再分布现象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201Tl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最后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痉挛组(n=30)、冠心病组(n=30)和对照组(n=30),分别在201Tl心肌灌注显像心肌负荷试验前、负荷试验后即刻(负荷显像)及负荷后3h(再分布显像)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并比较各组间及不同时点内皮素-1、一氧化氮水平以及内皮素-1/一氧化氮比值的动态变化,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负荷试验前,冠状动脉痉挛组内皮素-1水平[(163.53±8.58)pg/ml]高于对照组[(116.15±6.65)pg/ml,P<0.01]及冠心病组[(137.73±8.32)pg/ml,P<0.01],一氧化氮水平[(60.32±8.20)μmol/L]低于对照组[(70.10±6.90)μmol/L,P<0.05]亦略低于冠心病组[(62.64±7.45)μmol/L,P=0.238],内皮素-1/一氧化氮比值(2.75±0.39)显著高于对照组(1.67±0.18,P<0.01)及冠心病组(2.22±0.31,P<0.05)。负荷试验后即刻,冠状动脉痉挛组较对照组内皮素-1水平降低[(151±9.15)pg/ml,P<0.01]、一氧化氮水平升高[(63.78±8.30)μmol/L,P<0.01]、内皮素-1/一氧化氮比值降低(1.40±0.12,P<0.01);负荷后3h,冠状动脉痉挛组内皮素-1恢复至负荷前水平,一氧化氮降低且低于负荷前水平,内皮素-1/一氧化氮比值升高且高于负荷前水平,从而有利于血管收缩;对照组在负荷后即刻内皮素-1/一氧化氮比值较负荷前水平轻度降低,3h后回到负荷前水平;而冠心病组在负荷试验中的内皮素-1/一氧化氮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反向再分布可能与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病变血管在静息状态下痉挛及负荷时扩张、从而导致心肌血流灌注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痉挛 ^201TL 心肌灌注显像 反向再分布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下载PDF
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夏卫生 雷廷武 +1 位作者 杨文治 邵明安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7-41,共5页
通过测定和拟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中的主脱水线和主吸水线 ,用Mualem滞后模型计算各扫描线的比水容量和导水率 ,对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再分布进行了动力学模拟。研究表明 ,考虑滞后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水分再分布的模拟精度 ,充分显示了水势... 通过测定和拟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中的主脱水线和主吸水线 ,用Mualem滞后模型计算各扫描线的比水容量和导水率 ,对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再分布进行了动力学模拟。研究表明 ,考虑滞后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水分再分布的模拟精度 ,充分显示了水势梯度是土壤水分迁移的动力 ,而不完全是含水量的差异 ;土壤水分含量的大小不能体现水分利用的有效性 ;滞后作用减缓了湿润锋的前进速度和表层的干燥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 土壤水分 再分布 动力学 数学模拟 滞后作用
下载PDF
蓄水坑灌水土温度变化对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任荣 马娟娟 +3 位作者 郑利剑 程奇云 郭向红 孙西欢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46,共8页
【目的】探寻蓄水坑灌下土壤水分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构建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的物理模型,分别对恒定水温(15℃)不同土壤温度(15、20和30℃)和恒定土温(30℃)不同灌水温度(15、20和30℃)条件下的土体湿润锋和含水率进行了研究,并对恒... 【目的】探寻蓄水坑灌下土壤水分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构建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的物理模型,分别对恒定水温(15℃)不同土壤温度(15、20和30℃)和恒定土温(30℃)不同灌水温度(15、20和30℃)条件下的土体湿润锋和含水率进行了研究,并对恒定水温(15℃)不同土壤温度(15、20和30℃)条件下土体中水分的再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恒定水温时,在灌溉后的同一时刻,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湿润锋的径向和垂向推进距离的增量分别为18%和4.4%;恒定土温时,在灌溉后的同一时刻,随着灌水温度的升高,湿润锋的径向和垂向推进距离的增量分别为2%和1%,但在同一处理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平均推进速度在降低;在土壤水分的再分布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高值区域在临近水室的中下部位,随着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的高值区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土壤水分再分布的运动规律时,土壤温度的变化对模拟计算的精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差异较大时,该影响更为明显,水土温度相差15℃时,模拟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可达19.87%;文中给出了考虑不同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条件下的水分再分布修正因子,运用该修正模型,可将模拟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减小至4.76%。【结论】蓄水坑灌下土壤水分再分布对土壤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文中修正模型可作为进一步精确模拟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灌水温度 水分再分布 数值模拟 蓄水坑灌
下载PDF
中国人口再分布新形势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曾明星 吴瑞君 张善余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25,共11页
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与人口分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区域经济迅速增长,产业结构急剧变动,人口空间格局出现了深刻的调整。总体上,区域人口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空间格局向"多中心聚集"方向发展。在省际迁移中,广东一枝独... 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与人口分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区域经济迅速增长,产业结构急剧变动,人口空间格局出现了深刻的调整。总体上,区域人口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空间格局向"多中心聚集"方向发展。在省际迁移中,广东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改变,人口迁移重心已由珠三角转移到长三角及其他地区,但东部地区仍然是最重要的人口承载区,同时人口在中、西部部分区域的回归正在加速。在此期间,人口迁移原因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因素逐渐增强,迁移流向更为复杂。因此,必须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地对人口再分布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其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再分布 社会经济效应 多中心集聚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