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载铀树脂饱和再吸附-淋洗一体化工艺的U型塔设计研究
1
作者 程威 苏学斌 +3 位作者 阙为民 陈希 李建华 杜志明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2-316,共5页
针对部分酸法地浸铀矿工艺在浸出中后期存在的浸出液铀浓度偏低、HSO_(4)^(-)离子竞争吸附、吸附饱和树脂容量低、固定床淋洗合格液铀浓度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离子交换设备U型塔,研究了采用饱和再吸附与淋洗一体化工艺处理载铀树脂,考... 针对部分酸法地浸铀矿工艺在浸出中后期存在的浸出液铀浓度偏低、HSO_(4)^(-)离子竞争吸附、吸附饱和树脂容量低、固定床淋洗合格液铀浓度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离子交换设备U型塔,研究了采用饱和再吸附与淋洗一体化工艺处理载铀树脂,考察了处理后淋洗液中铀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经U型塔一体化工艺处理后,淋洗合格液中铀质量浓度升至43~50 g/L;U型塔运行稳定,树脂运移顺畅,塔内铀浓度梯度分布合理。该设备适用于地浸采铀浸出液处理过程,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法地浸 载铀树脂 U型塔 饱和再吸附 离子交换 设计
下载PDF
工业Fe-Mn催化剂上基于详细反应机理的F-T合成动力学模型 Ⅰ.烯烃再吸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滕波涛 常杰 +7 位作者 刘颖 张成华 杨骏 郑洪岩 张荣乐 白亮 相宏伟 李永旺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93-700,共8页
利用转篮式无梯度反应器,在工业FeMn催化剂上,在较宽的工业操作相关的反应条件下进行了FT合成反应动力学研究.首次提出了利用转篮式无梯度反应器反应气氛和反应温度均一的优势,将烃生成反应动力学的估算从传统的对烃生成和水煤气变换这... 利用转篮式无梯度反应器,在工业FeMn催化剂上,在较宽的工业操作相关的反应条件下进行了FT合成反应动力学研究.首次提出了利用转篮式无梯度反应器反应气氛和反应温度均一的优势,将烃生成反应动力学的估算从传统的对烃生成和水煤气变换这两类发生在不同活性中心的反应同时进行估算的方法中分离出来,简化了烃生成动力学模型的计算.在基于亚甲基插入的亚烷基机理动力学模型基础上,考虑到乙烯与催化剂表面强的相互作用,将乙烯和乙烷的生成动力学参数单独计算.动力学模型计算的链增长、烷烃和烯烃生成的活化能均与文献报道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由FT合成动力学模型计算的合成气消耗速率、甲烷生成速率和C5+的生成速率较好地与实验值吻合.通过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发现,未考虑除化学反应之外的非本征因素的烯烃再吸附动力学模型不能够正确预测烃产物分布偏离ASF规律及烯烷比随碳数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托合成 动力学 烯烃再吸附 工业催化剂
下载PDF
基于热化学再吸附变温原理的低品位热能升温储能特性 被引量:5
3
作者 闫霆 李卉 +2 位作者 马良 王如竹 李廷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17-1722,共6页
基于热化学再吸附变温原理,提出并实施了一种以低品位热能升温储能为目的的热力循环,并对其循环特性及储能供能升温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吸附储能工质对MnCl2-NaBr-NH3研究了热化学再吸附升温储能特性.结果表明:利用固-... 基于热化学再吸附变温原理,提出并实施了一种以低品位热能升温储能为目的的热力循环,并对其循环特性及储能供能升温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吸附储能工质对MnCl2-NaBr-NH3研究了热化学再吸附升温储能特性.结果表明:利用固-气可逆化学反应过程中热能与化学吸附势能的相互转化可实现热能的高效储存,采用热化学再吸附变温技术在实现热能储存的同时还可有效实现低品位热能的能量品位提升,从而可为低品位热能的高效储存及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当储能阶段输入温度为128°C时,根据外界不同温级热能的需求,释能阶段输出温度提升至140°C和144°C时,对应的储热效率分别为0.21和0.11,对应的效率分别为0.25和0.13,且热化学升温幅度越大,储能效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储存 热化学再吸附 能量品位提升 热变温
下载PDF
费托合成(FTS)动力学模拟──烯烃再吸附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逸凝 李永旺 +3 位作者 马文平 徐元源 赵玉龙 张碧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24-129,共6页
基于考虑烯烃再吸附的详细机理动力学模型,从数值上分析了烯烃再吸附效应在实验室积分反应器中的作用行为。结果表明,烯烃再吸附二次反应对提高重质烃类的选择性是有利的;并且在催化剂床层的不同位置,不同碳数的烯烃的再吸附强度呈现不... 基于考虑烯烃再吸附的详细机理动力学模型,从数值上分析了烯烃再吸附效应在实验室积分反应器中的作用行为。结果表明,烯烃再吸附二次反应对提高重质烃类的选择性是有利的;并且在催化剂床层的不同位置,不同碳数的烯烃的再吸附强度呈现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合成 烯烃再吸附 积分反应器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析采矿的再吸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4
5
作者 汤洵忠 李茂楠 杨殿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23-526,共4页
指出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原地浸析采矿过程中稀土离子再吸附现象,探讨了浸析过程中稀土离子的解吸与再吸附机理,分析了原地浸析采场稀土离子再吸附产生的原因和不恰当的注液方法对原地浸析采矿的影响,并介绍了解决浸析过程中稀土离子... 指出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原地浸析采矿过程中稀土离子再吸附现象,探讨了浸析过程中稀土离子的解吸与再吸附机理,分析了原地浸析采场稀土离子再吸附产生的原因和不恰当的注液方法对原地浸析采矿的影响,并介绍了解决浸析过程中稀土离子再吸附问题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原地浸析 再吸附 采矿 稀土矿
下载PDF
生产黄饼新工艺的研究——负载树脂再吸附-硝酸铵淋洗-二步沉淀 被引量:6
6
作者 王肇国 林嗣荣 +1 位作者 潘海春 王海塔 《铀矿冶》 CAS 2001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研究了负载树脂再吸附 -酸性硝酸铵淋洗 -二步沉淀生产重铀酸盐的新工艺。结果表明 ,该工艺生产的黄饼具有良好的沉降过滤和脱水性能。不经洗涤 ,黄饼各项指标均符合原核工业部部颁一级品标准 ,w(U) >70 % ,w(水 )≈ 2 5 %。
关键词 硝酸铵 淋洗 负载树脂再吸附 铀黄饼 铀矿水治厂 沉淀 重铀酸盐 技术改进
下载PDF
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天然泥沙解析—再吸附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士权 宋毅 +3 位作者 赵刚 聂小保 谭万春 万俊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35,共5页
泥沙是水体中无机活性磷的主要载体。为研究东洞庭湖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天然泥沙解析再吸附规律,采用室内模拟实验考察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泥沙解析-再吸附影响因素与特征。结果表明:扰动状态下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泥沙,其水... 泥沙是水体中无机活性磷的主要载体。为研究东洞庭湖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天然泥沙解析再吸附规律,采用室内模拟实验考察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泥沙解析-再吸附影响因素与特征。结果表明:扰动状态下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泥沙,其水相无机活性磷平衡浓度及解析无机活性磷速率均比静态大。扰动强度为220 r/min时,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泥沙水相无机活性磷平衡浓度是静态1.65倍,解析无机活性磷速率是静态6.46倍;扰动条件下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泥沙在快速解析阶段,其解析无机活性磷速率与含沙量成正相关性;扰动状态下,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泥沙再吸附无机活性磷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但随水体含沙量增大,其再吸附的平衡吸附量则呈下降趋势;扰动作用下,水体p H值显著影响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的泥沙解析过程。中性水体,解析量最小,降低或升高水体p H值,解析量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性吸附 无机活性磷 泥沙 解析再吸附
下载PDF
强制放电再生活性炭对不同物质的再吸附能力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江华 张国昌 +3 位作者 赵丙辰 牟心鸣 张建军 董滨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6-50,共5页
选用单宁酸、腐殖酸、双酚A(BPA)及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为吸附质,对经强制放电再生后的1#和2#颗粒活性炭(GAC)进行再吸附试验,研究再生后活性炭对不同物质的再吸附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活性炭再生后对单宁酸及腐殖酸的再吸附能力较高,... 选用单宁酸、腐殖酸、双酚A(BPA)及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为吸附质,对经强制放电再生后的1#和2#颗粒活性炭(GAC)进行再吸附试验,研究再生后活性炭对不同物质的再吸附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活性炭再生后对单宁酸及腐殖酸的再吸附能力较高,使用半年的饱和炭再生后吸附能力基本都超过新炭,使用3年的炭再吸附能力也达到70%~80%;经再生后使用半年的活性炭对BPA和DMP再吸附能力恢复率都在9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新炭,使用3年后的再吸附恢复率达55%~70%。清洗再生炭比未清洗再生炭对单宁酸及腐殖酸再吸附效果有较大提高,而清洗再生活性炭对BPA及DMP的再吸附几乎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C 强制放电 单宁酸 腐殖酸 双酚A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再吸附能力
下载PDF
负载树脂饱和再吸附工艺的生产实践 被引量:6
9
作者 阳奕汉 龙红福 《铀矿冶》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简述了负载树脂饱和再吸附生产工艺,重点探讨了生产运行过程中设备及管道的技术改造以及工艺参数的优化。通过设备和管线改造、工艺参数调整与优化,不仅保证了该工艺的平稳运行,也使该流程的优越性得到了更大的体现。
关键词 负载树脂饱和再吸附 生产工艺 优化生产
下载PDF
废纸回用过程中水性油墨杂质再吸附与分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程芸 张红杰 +3 位作者 钱学君 程洪顺 张凤山 李晓亮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76,共8页
介绍了水性油墨的组成及性质,总结了水性油墨杂质的再吸附性能以及影响其与纤维分离的因素,分析了导致水性油墨印刷废纸再制浆后白度降低的根本原因;同时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抑制水性油墨杂质再吸附和分离的途径,并就目前开展的针对水性... 介绍了水性油墨的组成及性质,总结了水性油墨杂质的再吸附性能以及影响其与纤维分离的因素,分析了导致水性油墨印刷废纸再制浆后白度降低的根本原因;同时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抑制水性油墨杂质再吸附和分离的途径,并就目前开展的针对水性油墨印刷品再制浆过程中水性油墨杂质高效分离的解决方法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油墨 连接料 再吸附 电荷特性 空间位阻
下载PDF
再吸附制冷系统的性能测试及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包华汕 王丽伟 +1 位作者 王如竹 R.G.Oliveira 《制冷技术》 2008年第3期15-21,共7页
针对热驱动的制冷方式,建立再吸附制冷试验台。该试验台主要包括4种再吸附制冷系统,每个系统具有高温吸附床与低温吸附床:MnCl2/BaCl2系统、NiCl2/BaCl2系统、NiCl2/NaBr系统以及MnCl2/NaBr系统。在室温环境自然制冷的情况下对比分析这... 针对热驱动的制冷方式,建立再吸附制冷试验台。该试验台主要包括4种再吸附制冷系统,每个系统具有高温吸附床与低温吸附床:MnCl2/BaCl2系统、NiCl2/BaCl2系统、NiCl2/NaBr系统以及MnCl2/NaBr系统。在室温环境自然制冷的情况下对比分析这4种工质对的工作性能,并通过对该试验台制冷输出冷水温度参数的记录,估算制冷量及制冷性能系数。由于再吸附系统产生的冷量大部分消耗在系统显热上,其制冷性能系数COP较低。实验结果发现MnCl2/NaBr系统有相对较高的制冷效率,从而为再吸附工质对的选择提供了参考。该简易实验台还可用于本科生教学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吸附制冷 吸附 工质对 COP
下载PDF
MnCl_2/CaCl_2-NH_3再吸附系统的制冷性能
12
作者 朱芳啟 江龙 +1 位作者 王丽伟 王如竹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32-37,共6页
利用膨胀硫化石墨为基质研制了固化混合吸附剂,并搭建了低品位热能驱动的MnCl_2/CaCl_2-NH_3为工质对的再吸附制冷系统。对该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60℃热源温度为制冷性能系数(COP)的拐点温度,最大制冷功率为2.98kW。当热源温度... 利用膨胀硫化石墨为基质研制了固化混合吸附剂,并搭建了低品位热能驱动的MnCl_2/CaCl_2-NH_3为工质对的再吸附制冷系统。对该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60℃热源温度为制冷性能系数(COP)的拐点温度,最大制冷功率为2.98kW。当热源温度高于160℃时,系统显热负荷增大,继续加热高温床会降低制冷效率。当制冷温度为15℃时,系统COP为0.284~0.396;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功率(SCP)为100.3~338.8W·kg^(-1)。SCP随热源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吸附 复合吸附 制冷功率 制冷性能系数
下载PDF
不同浸矿剂对离子型稀土再吸附行为的影响
13
作者 丁鹏杰 胡凯建 +2 位作者 李立浩 叶文强 汪豪 《江西冶金》 2024年第5期327-335,共9页
离子型稀土矿在原地浸出过程中,浸出母液在流经未浸出区域或无矿层时,稀土离子又被再吸附至矿土颗粒表面,导致浸出母液稀土离子浓度降低,影响了稀土浸取效率。本研究围绕不同浸矿剂对离子型稀土再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了采用不同浓度与... 离子型稀土矿在原地浸出过程中,浸出母液在流经未浸出区域或无矿层时,稀土离子又被再吸附至矿土颗粒表面,导致浸出母液稀土离子浓度降低,影响了稀土浸取效率。本研究围绕不同浸矿剂对离子型稀土再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了采用不同浓度与阳离子价态的浸矿剂溶液浸矿时,溶液流动过程、浸出液浓度变化规律及再吸附质量大小。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得到土体T2图谱,分析大孔隙数量变化规律,探明不同浸矿剂在稀土离子再吸附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浸矿剂浓度越高,非均匀流动现象越明显,浓度峰值越大,稀土离子再吸附质量越小;与硫酸铵、硫酸镁相比,硫酸铝溶液浸矿时,非均匀流动现象最明显,浸矿时最快达到浓度峰值,稀土离子再吸附质量最小。随着浸矿剂浓度增大,试样内部大孔隙数量逐渐减少;与硫酸铵、硫酸镁相比,硫酸铝溶液浸矿时,试样内部大孔隙数量最多。最优浸矿剂浓度为8 g/L,离子价态为+3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再吸附 浓度与价态 孔隙
下载PDF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脓毒症肝衰竭的临床疗效
14
作者 王静 辛绍斌 +4 位作者 孙强 马旺 王永明 申翔 乔佑杰 《西部医学》 2023年第12期1778-1782,1787,共6页
目的探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脓毒症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1年9月天津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例脓毒症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均接受包括针对脓毒症的抗感染治疗,基础疾病和并发症治... 目的探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脓毒症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1年9月天津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例脓毒症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均接受包括针对脓毒症的抗感染治疗,基础疾病和并发症治疗,依据患者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分为MARS组及对照组。MARS组9例患者共进行MARS治疗25次,平均每例2.5次;对照组6例共进行连续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治疗14次治,平均每例2.3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治疗后MARS组在稳定心率、平均动脉压,清除胆红素及炎症因子IL-6、TNF-α、IL-10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清除血氨、乳酸、尿素、肌酐及凝血功能(血小板、PT-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效果方面,MARS组优于对照组(64.00%vs 28.60%,χ^(2)=4.509,P=0.034)。结论对于脓毒症肝衰竭患者MARS治疗较CVVHDF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好,清除毒素更为全面,既能清除与蛋白结合的毒素,又能清除水溶性毒素,凝血方面具有安全性,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肝衰竭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连续血液透析滤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再吸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万抚 邹志强 +2 位作者 吴浩 黄李金鸿 黄小林 《稀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109,共8页
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中的再吸附问题,进行了实验室条件试验,探讨了离子型稀土矿再吸附存在的条件,提出避免离子型稀土矿浸出再吸附的措施。结果表明稀土母液与稀土矿相互接触越充分,再吸附效果就越好;母液稀土离子浓度升高或母液... 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中的再吸附问题,进行了实验室条件试验,探讨了离子型稀土矿再吸附存在的条件,提出避免离子型稀土矿浸出再吸附的措施。结果表明稀土母液与稀土矿相互接触越充分,再吸附效果就越好;母液稀土离子浓度升高或母液液固比增大,会使稀土矿再吸附量增大;母液中阳离子离子交换能力大于稀土离子,会抑制稀土矿再吸附,交换能力小于稀土离子,会促进稀土矿再吸附;pH值升高再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同时,为避免浸出过程再吸附,应该选择合适的浸取剂浓度与液固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 原地浸矿 再吸附
原文传递
MnCl_2/CaCl_2/NH_3再吸附工质对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江龙 王丽伟 +2 位作者 王如竹 高鹏 宋分平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0-723,共4页
近些年来,吸附式制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针对再吸附制冷工质对MnCl<sub>2</sub>/CaCl<sub>2</sub>/NH<sub>3</sub>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的热源温度、冷凝温度、蒸发温度,测试了该再吸附工质对... 近些年来,吸附式制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针对再吸附制冷工质对MnCl<sub>2</sub>/CaCl<sub>2</sub>/NH<sub>3</sub>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的热源温度、冷凝温度、蒸发温度,测试了该再吸附工质对的循环吸附量,并且分析了COP,结果表明:当热源温度为130℃时,再吸附循环的理论COP为0.48<sup>0</sup>.8,在测试工况下,当热源温度达到150℃,冷却温度为25℃以及蒸发温度5℃时,循环吸附量最大值可以达到0.502 kg/kg,对不同的热源温度、冷凝温度、蒸发温度条件下,MnCl<sub>2</sub>/CaCl<sub>2</sub>/NH<sub>3</sub>的吸附量为0.184<sup>0</sup>.502 k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吸附 固化吸附 制冷性能 循环吸附
原文传递
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吸附Cr(Ⅵ)和废吸附剂对有机染料去除性能的研究
17
作者 陈超荣 谢振宇 +4 位作者 陈琪 彭蔚 王高锋 杨博文 葛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306-1317,共12页
吸附法是一种去除水体中Cr(Ⅵ)的有效方法,但对废吸附剂的处置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简单水热-煅烧法制备了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吸附材料(MgAlO),研究了该材料对水体中Cr(Ⅵ)的吸附效果并评估了含Cr(Ⅵ)废吸附剂(Cr-MgAlO)对... 吸附法是一种去除水体中Cr(Ⅵ)的有效方法,但对废吸附剂的处置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简单水热-煅烧法制备了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吸附材料(MgAlO),研究了该材料对水体中Cr(Ⅵ)的吸附效果并评估了含Cr(Ⅵ)废吸附剂(Cr-MgAlO)对有机染料的去除性能。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当材料投加量为1.0 g/L、初始pH=5.5时,MgAlO对Cr(Ⅵ)的最大吸附量达到95.2 mg/g。拟合结果表明,MgAlO对Cr(Ⅵ)的吸附行为符合假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说明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材料的表征结果表明,吸附结束后MgAlO恢复了水滑石结构且层间存在CrO_(4)^(2-),高温能够加快MgAlO恢复水滑石结构。此外,含Cr(Ⅵ)的废吸附剂(Cr-MgAlO)对甲基橙(MO)的去除率达到75.6%,循环使用5次后去除率未见明显下降。本研究合成的MgAlO在处理Cr(Ⅵ)废水方面有潜在应用前景,为含Cr(Ⅵ)废吸附剂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双金属氧化物 吸附 Cr(Ⅵ) 吸附利用
下载PDF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对肝衰竭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朱其荣 王川林 +3 位作者 刘娇 古雪 梅怡晗 梅小平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07-108,共2页
目的观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对肝衰竭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MARS在肝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8例肝衰竭患者接受MARS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FN-γ、IL-6、IL-10和IL-12水平,比较其在治疗前后的变... 目的观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对肝衰竭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MARS在肝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8例肝衰竭患者接受MARS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FN-γ、IL-6、IL-10和IL-12水平,比较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在MARS治疗结束时,患者血清TNF-α、IFN-γ、IL-6水平分别为(40.3±3.7)pg/ml、(25.9±1.9)pg/ml、(33.6±2.5)pg/ml,显著低于治疗前【(81.5±6.2)pg/ml、(49.3±2.2)pg/ml、(66.8±4.1)pg/ml,P均<0.01】;治疗结束时血清IL-10和IL-12水平分别为(39.3±2.6)pg/ml和(168.7±8.5)pg/ml,显著高于治疗前【(37.1±1.9)pg/ml和(98.6±6.5)pg/ml,P<0.01】;在MARS治疗结束后7 d,患者TNF-α、IFN-γ、IL-6、IL-10和IL-12水平分别为(80.3±3.9)pg/ml、(48.6±2.1)pg/ml、(65.1±2.4)pg/ml、(38.4±2.2)pg/ml、(99.8.6±7.9)pg/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ARS治疗肝衰竭患者有利于纠正失衡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组织的损伤,为肝细胞再生提供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及血浆置换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戴炜 禹弘 +2 位作者 胡敏冬 岳建荣 李炜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193-194,207,共3页
目的 比较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molecularadsorbentrecirculatingsystem ,MARS)及血浆置换 (plasmaexchange ,PE)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3 80例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 ,MARS组 60例、PE组 3 0 0例及MARS +PE组... 目的 比较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molecularadsorbentrecirculatingsystem ,MARS)及血浆置换 (plasmaexchange ,PE)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3 80例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 ,MARS组 60例、PE组 3 0 0例及MARS +PE组 2 0例。比较三组的治愈好转率、肝性脑病的改善、血清胆红素 (SBIL)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的变化。结果  3 80例患者总的治愈好转率为 48 9% ( 186/3 80 ) ,其中MARS组 5 8% ( 3 5 /60 ) ,PE组 46% ( 13 8/3 0 0 ) ,MARS +PE组 64 %( 13 /2 0 ) ;67例并发肝性脑病者中 ,18例应用MARS治疗后 5例神志转清、7例神志改善、6例无效 ,有效率 67% ;49例应用PE治疗后 11例神志转清、16例神志改善、2 2例无效 ,有效率 5 5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结束及 2天后SBIL较治疗前下降 :MARS组为 2 9%及 2 1%、PE组为 3 7%及 19% ;治疗结束时PTA∶MARS组无明显变化 ,PE组则平均提高 2 0 % ,但 2天后复查又接近治疗前水平。结论 MARS及PE对重型肝炎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MARS治疗后病情的稳定性要优于P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血浆置换
下载PDF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药物性肝功能衰竭14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新民 韩英 +7 位作者 杨艳 王新 徐立 仇军文 苗继延 丁杰 吴开春 樊代明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3-233,共1页
关键词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人工肝 肝功能衰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