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再次结肠镜检查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翟慧敏 解曼 孔心涓 《临床医学进展》 2021年第11期5151-5158,共8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Post-polypectomy Bleeding, PPB)患者再次结肠镜检查的内镜下表现并初步评估再次结肠镜检查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20年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并再次结肠镜检查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Post-polypectomy Bleeding, PPB)患者再次结肠镜检查的内镜下表现并初步评估再次结肠镜检查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20年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并再次结肠镜检查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根据再次结肠镜下是否发现活动性出血将其分为活动性出血组和无活动性出血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首次内镜下特征、再次内镜检查的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内镜结直肠PPB发生时间为4.6 &#177;3.5天(中位3.0天;范围1.0~13.0天),息肉的平均直径为13.23 &#177;7.95 mm。48例患者中结肠镜下存在活动性出血31例次,息肉位置(P值 = 0.763)、息肉大小(P值 = 0.498)与内镜下是否发现活动性出血无相关性,Hb下降超过15.5 g/L与内镜下存在活动性出血相关(OR 11.143;95%CI 2.743~45.262, P = 0.001)。31例PPB患者均内镜止血成功,采用单独金属夹、金属夹联合肾上腺素黏膜下注射、金属夹联合电凝、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金属夹联合组织胶进行止血治疗的比例分别为64.52%、12.90%、9.68%、9.68%、3.23%。结论: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多发生于术后3天,Hb下降超过15.5 g/L可能是再次结肠镜检查的有效指标,内镜下止血有较高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 息肉切除术后出血 再次结肠镜
下载PDF
结直肠息肉切除术中再次完成结肠镜检查对减少息肉漏诊的价值
2
作者 姜林燕 张科未 +1 位作者 周峰 胡春玖 《胃肠病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62-466,共5页
背景:降低息肉漏诊率对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结直肠息肉切除术中再次完成结肠镜检查能否降低息肉漏诊率的研究尚少。目的:探讨在结直肠息肉切除术中再次行全结肠检查对减少息肉漏诊的意义。方法:于2020年1月—202... 背景:降低息肉漏诊率对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结直肠息肉切除术中再次完成结肠镜检查能否降低息肉漏诊率的研究尚少。目的:探讨在结直肠息肉切除术中再次行全结肠检查对减少息肉漏诊的意义。方法: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连续招募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择期(发现息肉6个月内)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于术中再次行结肠镜检查。本次结肠镜检查严格控制肠道清洁度,内镜操作由该院富有经验的内镜医师执行,进镜至回盲部,退镜时间不少于6 min。记录息肉大小、形态、数目和位置,分析漏诊息肉的特征。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息肉漏诊的影响因素。结果:共146例符合条件的结直肠息肉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6例,女性60例,平均年龄(55.54±10.51)岁。息肉总体漏诊率为27.2%(119/438),漏诊息肉均为直径<10 mm的扁平息肉,<5 mm 92枚,5~9 mm 27枚,约半数分布于左半结肠。首次检查单发和多发息肉患者的漏诊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2%对63.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同一操作者(OR=12.289,95%CI:4.245~45.034,P<0.001)和进镜时间(OR=1.009,95%CI:1.001~1.017,P=0.032)为首次结肠镜检查息肉漏诊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息肉切除术中再次行结肠镜检查可检出首次结肠镜检查漏诊的息肉。内镜医师的操作经验是息肉漏诊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 息肉切除术 再次结肠镜检查 息肉漏诊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