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阳“一河两岸”地区“城市再治理”
1
作者 王帅 张子航 《价值工程》 2018年第1期1-3,共3页
本文为在沈阳振兴发展背景下,针对城市重要空间"一河两岸"的发展研究。分析城市与浑河水系关系,延续城市亲水文化基因,提出城市再治理理念,从市民活动需求出发,提出浑河两岸滩地及两侧用地发展建设思路,完善设施及活动安排,... 本文为在沈阳振兴发展背景下,针对城市重要空间"一河两岸"的发展研究。分析城市与浑河水系关系,延续城市亲水文化基因,提出城市再治理理念,从市民活动需求出发,提出浑河两岸滩地及两侧用地发展建设思路,完善设施及活动安排,拓展两岸发展腹地,提升城市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文化基因 城市再治理 城市竞争力
下载PDF
社会安全视域下“冲突后遗症”的再治理
2
作者 徐彬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4-81,共8页
社会冲突治理对策选择不当,难免衍生出一系列的后遗症,究其原因,除了冲突一方(或双方)违背约定而反悔外,应对者的公、私权利保护的优先权顺序安排不合理和刚性维稳目标下治理手段选择不当,才是深层的原因。为了实现社会安全,必须对社会... 社会冲突治理对策选择不当,难免衍生出一系列的后遗症,究其原因,除了冲突一方(或双方)违背约定而反悔外,应对者的公、私权利保护的优先权顺序安排不合理和刚性维稳目标下治理手段选择不当,才是深层的原因。为了实现社会安全,必须对社会冲突后遗症进行再治理。为此,必须坚持追根溯源、阻疏结合、依法纠偏、慎用警力的原则,从技术的层面上找到阻断冲突事件烽烟再起的具体方法,从制度层面上完善冲突后遗症再治理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冲突 冲突后遗症 再治理
下载PDF
中外棕地治理与再开发政策、法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朱煜明 苏海棠 郭鹏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09年第3期40-43,共4页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棕地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由于政策、法规对棕地治理与再开发可起到很好的引导、规范和激励等作用,它们已成为棕地问题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对美洲和欧洲的几个国家在棕地...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棕地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由于政策、法规对棕地治理与再开发可起到很好的引导、规范和激励等作用,它们已成为棕地问题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对美洲和欧洲的几个国家在棕地治理和再开发方面的现行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法律体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与我国棕地治理与再开发政策、法规进行了比较。同时,对我国棕地治理与再开发的政策和法规建设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地 治理开发 政策 法规
下载PDF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下的结构性失业再就业治理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丽锟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第2期39-41,共3页
结构性失业是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下化解产能过剩不能摆脱的顽疾,结构性失业再就业、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转岗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河北省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难题。对其的治理必须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的大趋势,从结... 结构性失业是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下化解产能过剩不能摆脱的顽疾,结构性失业再就业、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转岗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河北省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难题。对其的治理必须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的大趋势,从结构性失业者自身情况和河北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寻找解决中国结构性失业矛盾的有效对策。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剖析了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现状以及结构性失业、再就业的数据,认为产业发展及带动是治理结构性失业的最主要方面,考虑到河北省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及结构性失业再就业的现实困难,提出了以经济发展带动再就业和拓宽就业能力共两大治理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项具体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结构性失业 就业治理
下载PDF
可持续城市绿地在现代棕地治理再开发中的创新性应用——以AECOM伦敦奥林匹克公园项目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陈寿岭 赵谷风 袁敏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19,共4页
棕地治理再开发使"棕地"转变为城市绿地是现代城市在后工业时期更新阶段的重要议题,可持续城市绿地作为棕地重建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可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在现代棕地治理再开发中存在较多有... 棕地治理再开发使"棕地"转变为城市绿地是现代城市在后工业时期更新阶段的重要议题,可持续城市绿地作为棕地重建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可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在现代棕地治理再开发中存在较多有悖于环境可持续原则的弊端,AECOM伦敦奥林匹克公园项目遵循绿色奥运理念,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原则,创新性地从宏观生态廊道、生物多样性、水环境、低碳可持续等各方面着手,营造可持续城市绿地,提升园区综合生态价值,最大程度发挥棕地治理再利用在环境、景观、经济、人文等各方面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棕地治理开发 可持续城市绿地 奥林匹克公园 生态修复与生态景观
下载PDF
从差序到单元:党建引领靖安安置社区的治理再置
6
作者 张国琴 《杭州学刊》 2016年第3期152-160,共9页
城镇化进程中,拆迁征地农民被政府集中统一安置到附近城镇而形成一个全新的管理单位——安置社区。这些农民在缺乏心理准备和相应的条件下,被政府统一安排进了安置社区,生活方式由乡村社会差序格局转向城市社区单元格局。如何在安置社... 城镇化进程中,拆迁征地农民被政府集中统一安置到附近城镇而形成一个全新的管理单位——安置社区。这些农民在缺乏心理准备和相应的条件下,被政府统一安排进了安置社区,生活方式由乡村社会差序格局转向城市社区单元格局。如何在安置社区中找到新的管理方式?本文以萧山靖安社区为例,在社区的差序格局到单元格局的转变过程中,调查研究了靖安社区的现状和基本特征,分析了以基层党组织引领安置社区进行治理再置的实践经验,剖析了社区治理再置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安置社区治理再置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置社区 治理 基层党建 靖安社区
下载PDF
我国自由刑执行难题及其破解——兼论依托智能再犯风险评估的再犯数字治理 被引量:1
7
作者 狄小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31-43,共13页
自由刑执行坚持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然而,以平均分配有限行刑资源为特征的传统自由刑执行模式,不仅加剧了剥夺或限制自由的惩罚与促进罪犯融入社会的改造之间的固有矛盾,而且引起了改造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背离,带来了行刑... 自由刑执行坚持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然而,以平均分配有限行刑资源为特征的传统自由刑执行模式,不仅加剧了剥夺或限制自由的惩罚与促进罪犯融入社会的改造之间的固有矛盾,而且引起了改造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背离,带来了行刑不公与效率不高的消极影响。随着国家法治进程加快,特别是刑事司法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统一刑罚执行改革必须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进自由刑执行的一体化。为此,针对传统行刑存在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难题,要依托再犯风险评估智能化的发展,通过准确评估、即时预警、精准推荐、循证监管和改造实现犯因与应因的动态匹配,并以此实现自由刑执行标准统一、主体协同、关系协调、程序规范、前后衔接等一体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刑执行 行刑一体化 智能风险评估 犯数字治理 循证实践
原文传递
棕地概念及国内外开发利用实践 被引量:6
8
作者 蔡云楠 何志文 梁锐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115-122,共8页
棕地开发与再利用是城市土地供给的重要途径。当前,棕地规模大、治理对象难以识别、修复标准相对单一、规划体系与生态修复脱节、公众认知与参与不足等是其治理和再利用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本文以棕地再利用为出发点,结合棕地影响阈值... 棕地开发与再利用是城市土地供给的重要途径。当前,棕地规模大、治理对象难以识别、修复标准相对单一、规划体系与生态修复脱节、公众认知与参与不足等是其治理和再利用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本文以棕地再利用为出发点,结合棕地影响阈值,明确人体健康指标,分类确定棕地再利用标准。采取应对多种情景的风险回避、全生命周期的损失控制、多利益群体的风险转移、多种技术的风险承担等措施,从规划对象、修复标准、规划内容与流程、管理体系、工作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基于风险管控的棕地治理和再利用规划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管控 棕地 治理利用 国土空间规划
下载PDF
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社会治理再转型 被引量:48
9
作者 李友梅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28,225-226,共17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社会治理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将怎样再转型,中国社会学又要站在怎样的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社会治理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将怎样再转型,中国社会学又要站在怎样的方位,以怎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才能更加贴切地把握和诠释这一过程,这是本文重点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征程 社会治理转型 社会学研究新自觉
原文传递
城市大型社区的治理单元再造与治理能力再生产研究:以上海市HT镇基本管理单元实践为例 被引量:30
10
作者 熊竞 陈亮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6-61,共6页
对于治理规模与治理有效性的问题,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大型国家治理下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以及微观层面的乡村治理运作,缺少对于城市基层治理规模以及治理能力的深入研究。本文基于上海市的基本管理单元实践以及 HT 镇的个案,... 对于治理规模与治理有效性的问题,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大型国家治理下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以及微观层面的乡村治理运作,缺少对于城市基层治理规模以及治理能力的深入研究。本文基于上海市的基本管理单元实践以及 HT 镇的个案,采取访谈和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以治理规模适度化与治理能力再生产的耦合作为城市大型社区治理单元再造的运作逻辑,并对基本管理单元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本文研究发现,以基本管理单元再造推动治理能力再生产表现为科层链条上下联动的行政能力再生产和执政党、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合作的共治能力再生产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解决社区问题、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实现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单元 大型社区 治理能力生产 基本管理单元
原文传递
The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in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s:A Spatial Reconstruction Perspective 被引量:3
11
作者 Zeng Weihe Gong Huay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0年第3期173-198,共26页
The strategies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have fostered the emergence of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s. Using a framework integrating multiple spatial attributes that embeds the administrative nature ... The strategies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have fostered the emergence of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s. Using a framework integrating multiple spatial attributes that embeds the administrative nature of space in its social nature and raises the level of its governance, this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generalizations for the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of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s on the basis of a typology that divides them into four types: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of individually constructed neighborhoods,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in post-demolition constructed neighborhoods,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in immigrant constructed neighborhoods, and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in collectively constructed neighborhoods.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of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s emerge in the course of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nd re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At the stage of space reconstruction, the administrative nature of space plays its part in developing differentiated spatial governance features, while the social nature of space takes effec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four types of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social networks: the loosely connected network, the multiple components network, the close interest network and the highly associated network. At the stage of space production, the social nature of space is embedded in governance and takes effec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op-down administrative control and bottom-up resident autonomy. Consequently, we see the generation of four governance strategies of administration that adjust the autonomy of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control-superficial governance,' 'guidance-deliberative governance,' 'support-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d 'leading-governance by the people.' In terms of theory, this study conducts a theoretical dialogue with the existing 'controlled autonomy' and 'autonomy with administrative elimination,' and in terms of practice, it has implications for strengthening popular rule by neighborhood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and filling the ability gap in such commun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reconstruction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