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戏剧译介中时间叙事再现研究——以《西厢记》的英译为例
1
作者 李晓慧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7-92,共6页
文章首先从叙事顺序、叙事节奏、叙事频率三个角度,阐述了中国古代戏剧时间叙事与西方现代叙事学中时间叙事的相通之处。然后对比《西厢记》原文与奚如谷和伊维德(Stephen H.West&Wilt L.Idema)合译本中的时间叙事表达,研究发现:保... 文章首先从叙事顺序、叙事节奏、叙事频率三个角度,阐述了中国古代戏剧时间叙事与西方现代叙事学中时间叙事的相通之处。然后对比《西厢记》原文与奚如谷和伊维德(Stephen H.West&Wilt L.Idema)合译本中的时间叙事表达,研究发现:保留与显化是戏剧中时间叙事翻译的主要策略,这种策略同时关照了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既忠实了原文,使译文保留原文的表层叙事连贯性,清晰显化出原文深层叙事,又使得目标语读者领会原文中蕴含的深意,使译文具有可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戏剧译介 时间叙事 叙事再现 《西厢记》英译
下载PDF
叙事再现、叙事语法与叙事修辞-论西方叙事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浩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66-70,共5页
文章对西方叙事学研究发展过程中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分析,并揭示出这三种理论的核心观念及理论依据.同时,文章在描述西方叙事学三个发展阶段过程中,力求理清其内在的联系,以期对西方式知识学立场作出反思性批判.
关键词 叙事 叙事再现 叙事语法 叙事修辞 知识学 文学理论 形式学派 叙事 认知
下载PDF
多模态广告语篇的叙事再现
3
作者 韩蜀君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98-99,共2页
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篇研究形式,融合了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模态。迄今为止对其研究主要体现在文体、修辞、词汇等语言研究上,而往往忽略了其他模式。本文试图运用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来分析广告,重点放在多模态的叙事再现意义上... 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篇研究形式,融合了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模态。迄今为止对其研究主要体现在文体、修辞、词汇等语言研究上,而往往忽略了其他模式。本文试图运用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来分析广告,重点放在多模态的叙事再现意义上,着力探究对话泡及思维泡在广告再现意义中的构成和作用。通过分析广告,帮助读者了解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和语言作为符号如何共同作用构成意义,达到广告的最佳效果,同时提高人们运用多模态理论解读多模态语篇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社会符号学分析 再现意义 叙事再现 对话泡 思想泡
下载PDF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解读妈祖石雕像的再现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丽娟 《莆田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79-82,共4页
以Kress&Leeuwen的视觉图像语法理论,以妈祖石雕神像为例,尝试对妈祖石雕神像进行社会符号学视觉解读,探究神像所表达的再现意义。认为神像上各种模态符号共同建构和表达了妈祖博爱的胸怀,善良的品德,塑造了"和平、勇敢、关爱&... 以Kress&Leeuwen的视觉图像语法理论,以妈祖石雕神像为例,尝试对妈祖石雕神像进行社会符号学视觉解读,探究神像所表达的再现意义。认为神像上各种模态符号共同建构和表达了妈祖博爱的胸怀,善良的品德,塑造了"和平、勇敢、关爱"的伟大的"海上和平女神"的形象。同时证明那些传统被认为是副语言的其他符号系统,同语言符号一样也具有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语法 妈祖神像 叙事再现 概念再现
下载PDF
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差异之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玲 《东南传播》 2016年第12期122-123,共2页
关于专题片和纪录片,有人说专题片就是纪录片,有人说专题片从属纪录片,也有的说专题片和纪录片是两码事,更有的说专题片是国外纪录片在中国的变种等等,我用近三十年从事电视专题片编导工作的认识与朋友们交流,现在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多... 关于专题片和纪录片,有人说专题片就是纪录片,有人说专题片从属纪录片,也有的说专题片和纪录片是两码事,更有的说专题片是国外纪录片在中国的变种等等,我用近三十年从事电视专题片编导工作的认识与朋友们交流,现在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多样化,专题片与纪录片制作真没有很严格界限,如果要说有区别的话,只能是在于文学性与纪实性二者倚重的比例差异,主要原因在于美学观念不同,专题片是先立题偏重情感主宣传教化,纪录片是后立题注重纪实偏人文价值,所以我想就美学观念,谈谈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差异,与大家一起做个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先行 表现叙事 呈显现实 再现叙事
下载PDF
含混:《红字》的内在叙事策略 被引量:10
6
作者 潘志明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46,共11页
批评界经常用含混一词来说明《红字》道德价值的多义性或含糊性。然而,从叙事上看,含混是霍桑故意借助于各种叙事策略给读者所造成的假象。本文认为,由于霍桑深知《红字》离经叛道的爱情主题与当时的道德价值观念格格不入,所以他在叙事... 批评界经常用含混一词来说明《红字》道德价值的多义性或含糊性。然而,从叙事上看,含混是霍桑故意借助于各种叙事策略给读者所造成的假象。本文认为,由于霍桑深知《红字》离经叛道的爱情主题与当时的道德价值观念格格不入,所以他在叙事上采用再现式叙事、虚拟叙事、历史叙事等手段,把叙事责任转嫁给小说中的人物或虚构的叙事人,既达到了表达非正统的道德价值观念的目的,又使叙事人免受道德谴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桑 《红字》 含混 叙事策略 再现叙事 虚拟式叙事 历史叙事
原文传递
音乐文学视野中的汉乐府诗本体特征
7
作者 杜运通 《乐府学》 2014年第1期63-79,共17页
汉乐府诗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学的翘楚之作,具有诗歌文本和演唱文本的双重属性,处于歌唱、舞蹈状态的诗歌表演才是汉乐府诗的最终完成态。在现今的文学史和相关研究成果中,主要着眼于它的思想价值和文学艺术的表现,而漠视了它的乐舞文化的... 汉乐府诗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学的翘楚之作,具有诗歌文本和演唱文本的双重属性,处于歌唱、舞蹈状态的诗歌表演才是汉乐府诗的最终完成态。在现今的文学史和相关研究成果中,主要着眼于它的思想价值和文学艺术的表现,而漠视了它的乐舞文化的主体性。本文从音乐文学的视野,深入探讨了汉乐府文本载体的多元性、叙事描写的再现性、浪漫传奇的多变性、传播方式的演唱性和语言通俗的普适性等本体特征,这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古代诗歌的本真面貌和丰富诗学理论的内涵都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诗 音乐文学 文本多元 叙事再现 浪漫传奇 演唱传播 通俗普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