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寿命期不等的互斥型非再生性资源开发项目评价方法的研究
1
作者 胡月亭 《工业技术经济》 1994年第2期52-55,共4页
一般地,在进行寿命期不等的方案评价时,为了使对比方案具有时间上的可比性,不论是采用净现值法、净年值法还是内部收益法等,其实质都是把短寿命期的方案进行重复投资,(即把原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作为再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所以,这些评... 一般地,在进行寿命期不等的方案评价时,为了使对比方案具有时间上的可比性,不论是采用净现值法、净年值法还是内部收益法等,其实质都是把短寿命期的方案进行重复投资,(即把原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作为再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所以,这些评价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所评价的短寿命期项目必须可以重复投资。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命期 评价方法 内部收益率 方案评价 收益法 净现值法 再生性资源 基准收益率 年限法 再投资收益率
下载PDF
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仇方道 张春丽 +2 位作者 郭梦梦 郑紫颜 单勇兵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92-1103,共12页
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和响应度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6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关系演化特征。发现:①2000年以来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和工业转型整体上呈提高趋势,但工业系统脆弱性依然较强,创新能... 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和响应度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6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关系演化特征。发现:①2000年以来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和工业转型整体上呈提高趋势,但工业系统脆弱性依然较强,创新能力也较弱。②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但有提高之势,东、中部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状态不断改善,而西部、东北则处于失调状态;非金属、金属、能源、综合4类城市二者耦合协调性呈增强趋势,森工城市失调性加剧;大、中型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水平改善明显,小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协调性较低且持续减弱。③创新能力对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有正向促进作用,但近年来呈减弱之势。不同类型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对创新能力变化的响应程度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工业转型 耦合协调 异质性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
下载PDF
论非再生性资源生成产品需求侧技术经济研究技术经济学应用新领域
3
作者 郗伟东 《技术经济》 1994年第9期61-62,共2页
论非再生性资源生成产品需求侧技术经济研究技术经济学应用新领域东北电力学院管理工程系郗伟东一、引言技术经济研究目前主要应用于生产(供应)领域,亦即研究相对于企业(或其他经济单位)来讲,为达到某一目标而采用某些技术所取得... 论非再生性资源生成产品需求侧技术经济研究技术经济学应用新领域东北电力学院管理工程系郗伟东一、引言技术经济研究目前主要应用于生产(供应)领域,亦即研究相对于企业(或其他经济单位)来讲,为达到某一目标而采用某些技术所取得的经济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把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经济学 再生性资源 技术经济研究 东北电力学院 再生资源 方案评价 技术政策 管理工程系 组合问题 技术经济问题
下载PDF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化与城镇空间耦合格局及驱动因素——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仇方道 孙莉莉 +2 位作者 郭梦梦 谭俊涛 单勇兵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70-1680,共11页
整合脱钩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和工业化城镇空间响应测度模型,采用ESDA和GWR等方法,以镇域为研究单元,分析了2003-2015年徐州市工业化与城镇空间耦合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徐州市工业化与城镇空间的脱钩关系呈现由无脱钩向绝对脱钩... 整合脱钩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和工业化城镇空间响应测度模型,采用ESDA和GWR等方法,以镇域为研究单元,分析了2003-2015年徐州市工业化与城镇空间耦合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徐州市工业化与城镇空间的脱钩关系呈现由无脱钩向绝对脱钩状态演化,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呈增强趋势,但耦合作用不强;2徐州市镇域工业化城镇空间响应程度呈波动性增强之势,各镇域间差异在逐渐增大;3徐州工业化城镇空间响应强度差异的"一带"、"两翼"格局正在形成,交通区位优越类镇域尤为显著,表明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化城镇空间响应的禀赋基础正在发生改变;4弱响应镇域主要集中于远离城市且区位不便的区域,持续表现为冷点区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格局具有一致性;5徐州市工业化城镇空间响应的影响因素作用程度呈现政府调控〉投资因素〉发展阶段〉基础设施的特征,且均呈减弱之势,但各因素的影响作用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 工业化 城镇空间 耦合格局 徐州市
下载PDF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异质性及工业结构解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尹倩倩 仇方道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9-125,共7页
运用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从区位、规模和类型3个维度探讨2000-2016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异质性,并解析其与工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普遍较高且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不同城市间生态效... 运用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从区位、规模和类型3个维度探讨2000-2016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异质性,并解析其与工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普遍较高且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不同城市间生态效率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趋于减小;2)不同区位、规模和类型的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生态效率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其工业行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演变趋势相一致;3)技术进步效率是促进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提高的主要动力,而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明显;4)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与资源密集型行业产值占比呈负相关,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值占比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率 工业结构 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
下载PDF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方琳 仇方道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9年第4期28-31,共4页
采用分解分析法,以徐州市为实证,从源头、过程、末端等不同生产环节分析了2005-2017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不同生产环节的绿色发展效率演化趋势各异,且呈现源头循环效率>末端治... 采用分解分析法,以徐州市为实证,从源头、过程、末端等不同生产环节分析了2005-2017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不同生产环节的绿色发展效率演化趋势各异,且呈现源头循环效率>末端治理效率>清洁生产效率的异质性特征;绿色发展效率经历“M”型变化过程,且总体上低于绿色发展水平和质量;空间上,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呈现中心低而外围高的“碟”型空间格局特征,制造业集聚发展是造成绿色发展效率降低及其空间范围扩张的主要原因,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是促进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 绿色发展效率 分解分析法 徐州市
下载PDF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以徐州市为例
7
作者 李雪 仇方道 方琳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0年第7期716-720,共5页
基于修正熵权法,以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徐州市为例,分析了2000—2017年徐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徐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呈提高态势,但阶段性明显。(2)徐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是结构优化、发展效益、环境效率... 基于修正熵权法,以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徐州市为例,分析了2000—2017年徐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徐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呈提高态势,但阶段性明显。(2)徐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是结构优化、发展效益、环境效率、创新能力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表征,但各要素贡献程度呈发展效益>创新能力>结构优化>环境效率的特点。(3)徐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优化路径在于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发展效益、改善环境效率、增强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 工业高质量发展 修正熵权法 徐州市
下载PDF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农业发展效率时空异质性分析——以徐州市为例
8
作者 周天想 韦磊 +2 位作者 张悦 曹恩驹 顾宇轩 《南方农机》 2020年第12期7-10,共4页
文章以镇域为研究单元,以徐州市为实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析徐州市在1995年—2015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效率,并通过变异系数、Moran's I指数揭示农业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徐州市农业发展效... 文章以镇域为研究单元,以徐州市为实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析徐州市在1995年—2015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效率,并通过变异系数、Moran's I指数揭示农业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徐州市农业发展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基本保持稳定。2)农业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呈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演变特征。3)各镇域之间的空间格局集聚显著,表现为综合效率持续减弱,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先增强后减弱。4)农业发展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较高的镇域逐渐向东部地区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 农业效率 时空异质性 徐州市
下载PDF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转型异质性及其工业结构解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郑紫颜 仇方道 +3 位作者 张春丽 李雪 李彩 尹鹏星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0-582,共13页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是工业结构的主要反映,而工业结构转型往往引起该类城市功能的演化。本文采用区位偏远度、熵权-TOPSIS等方法,研究了2005-2016年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的异质性特征及其演化路径,探讨工业结构对其城市功能演化...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是工业结构的主要反映,而工业结构转型往往引起该类城市功能的演化。本文采用区位偏远度、熵权-TOPSIS等方法,研究了2005-2016年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的异质性特征及其演化路径,探讨工业结构对其城市功能演化的促动作用。结果表明:①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整体持续完善,但各子功能协同演化格局尚未形成,资源开采功能显著衰退,科教创新、金融商贸功能不断强化,尤以工业制造和集聚辐射功能差异显著。②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整体上呈现向"生态保障-工业制造"引领下的多元化演化趋势,但演化路径异质性明显。其中成熟型城市功能呈多元均衡演化态势;发展型城市呈向资源开采、集聚辐射"双主导"功能态势演化;初始型城市则呈向非均衡的多功能主导演化趋势。③工业结构转型异质性是驱动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演化路径差异的重要动力,工业结构的多元化、高级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越高,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多元综合性越强。城市功能演化又影响着工业结构转型快慢,综合功能强的城市工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高,反之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结构 城市功能 异质性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 熵权-TOPSIS 区位偏远度 中国
原文传递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效应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10
作者 仇方道 袁荷 +1 位作者 朱传耿 郭梦梦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8-77,共10页
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从区位、规模和类型等维度分析2001—2015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特征、效应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异质性特征与共性规律。研究发现: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整体上呈加快... 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从区位、规模和类型等维度分析2001—2015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特征、效应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异质性特征与共性规律。研究发现: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整体上呈加快趋势,合理化水平和高级化程度趋于改善;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同时工业转型与环境污染、空间扩展的关联度也呈下降趋势;不同区位、不同规模和不同资源类型的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速度、合理化、高级化及转型效应均具有显著个性演化特征;经济发展阶段、政府调控能力和技术进步三因素对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基础设施建设则为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工业转型 转型效应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度模型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被引量:79
11
作者 沈珍瑶 杨志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8-197,共10页
基于定性分析结果初步建立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有32个指标,分别反映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天然、天然—人为复合及社会三大特性。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19个流域二级分区的所有32个指标值进行了获取工作,获... 基于定性分析结果初步建立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有32个指标,分别反映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天然、天然—人为复合及社会三大特性。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19个流域二级分区的所有32个指标值进行了获取工作,获取了其中大部分指标值。针对黄河流域的实际资料,利用灰色关联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定性分析所得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19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同时,探讨了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标准的建立问题,建立了以黄河流域资料为基准及以全国资料为基准的两个评价标准,认为在进行实际评价时,应利用以全国资料为基准的评价标准。利用主成分赋权法进行了19个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工作。最后利用灰关联分析方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19个流域二级分区的水资源可再生性进行了评价,总的结论为黄河流域水资源总体上可再生能力较弱,不同行政分区与流域二级分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在弱—中等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再生性 指标体系 评价标准 权重 评价方法 黄河流域 再生能力
下载PDF
基于风险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 被引量:12
12
作者 左其亭 吴泽宁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8-40,共3页
考虑到黄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具体特点、水资源系统本身的可再生性特性、水资源可再生性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作用及水资源调控的风险因素,建立了"基于调控风险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三大指标... 考虑到黄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具体特点、水资源系统本身的可再生性特性、水资源可再生性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作用及水资源调控的风险因素,建立了"基于调控风险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三大指标群,即水资源天然可再生性指标群、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性指标群、水资源调控风险因素指标群。对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各指标的含义作简要说明,从而为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与调控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资源再生性 评价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谭圣林 周月英 +3 位作者 梁剑喜 卓文珊 卢巧慧 刘祖发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6-133,共8页
水资源可再生性决定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为评估珠江三角洲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压力,建立了多层次多指标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其水资源可再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9个城市2012年的水... 水资源可再生性决定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为评估珠江三角洲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压力,建立了多层次多指标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其水资源可再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9个城市2012年的水资源可再生性均属II级,尤以深圳和肇庆最强,东莞和佛山最弱。其中,中山市的水资源可再生性主要由其社会可再生性决定,在2001-2012年间先减弱后增强。对中山及其它城市而言,加强社会水循环能力是增强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关键。对比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发现,灰关联方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基本相同。可变模糊评价级别一般较前两者低一个等级,其对隶属度的计算更加精细,评价结果偏于保守。遗传投影寻踪方法在样本指标差异极大时易产生不合理结果,不适于珠江三角洲城市间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此外,在全国标准基础上考虑珠江三角洲的水循环特点建立了"偏严格"评价标准。在该标准下,珠江三角洲各市的水资源可再生性均为III级。从严评价结果有利于促进该区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 资源再生性评价 可变模糊集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异质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紫颜 仇方道 王立韬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5-123,共9页
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等方法,分析1995—2015年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结构效应和净竞争效应上,第二产业对经济增... 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等方法,分析1995—2015年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结构效应和净竞争效应上,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皆处于劣势,第三产业则呈相反态势,分别以大城市和小城市表现最为显著;区位效应上,第二、三产业区位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皆为劣势,空间相互依赖作用逐步降低,其中森工类城市第二产业区位效应最为劣势。'结构性减速'成为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导因素,因地、因类制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 经济增长 贡献 异质性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
原文传递
水资源的可再生性与可持续利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沈珍瑶 杨志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9-80,共2页
本文探讨了对水资源可再生性及持续利用的一些基本认识 ,指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水资源可再生性的最终落脚点 ,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可用弱、中等、强来区分 ,水资源的弱可再生性是起点 ,水资源的强可再生性是最高境界 ,可以通过水资源可再... 本文探讨了对水资源可再生性及持续利用的一些基本认识 ,指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水资源可再生性的最终落脚点 ,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可用弱、中等、强来区分 ,水资源的弱可再生性是起点 ,水资源的强可再生性是最高境界 ,可以通过水资源可再生性维持来达到此最高境界 ,从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再生性 资源持续利用 再生性维持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昌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91-998,共8页
黄河是中国第二条大河,流域面积80万km2,它曾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当前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战略地位。但是黄河流域地处中国的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带,流域的水资源量先天不足,流域内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少,相当全国人... 黄河是中国第二条大河,流域面积80万km2,它曾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当前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战略地位。但是黄河流域地处中国的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带,流域的水资源量先天不足,流域内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少,相当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由于气候的暖干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去30年来,黄河下游与其主要支流频繁地发生了断流,这种发展的征兆不仅加剧了脆弱的水资源供应与需求的平衡,而且给流域上、中、下游原有生态系统与环境带来更大的冲击。黄河的治理终归是涉及国家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大事。因此,1999年科技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中立项,启动了5年研究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作者作为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根据项目各课题已发表的近900篇论文与几十部专著等大量成果,简要概括了黄河水资源的基础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研究等三大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资源演化规律 河流水资源再生性维持 资源管理 黄河治理
下载PDF
词位重构与平行语言资源的再生性建设
17
作者 萧国政 高精鍊 +3 位作者 双文庭 姬东鸿 郭婷婷 吴泓渺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5-100,共6页
该文以大数据意识为背景,通过语言学范畴"词位"内涵、外延的重构,以自然和人工平行性语言资源为基础,提出和讨论语言资源的再生性建设命题。并以期"通过资源建构资源"的再生性模式,推动语言资源多类型、高覆盖、跨... 该文以大数据意识为背景,通过语言学范畴"词位"内涵、外延的重构,以自然和人工平行性语言资源为基础,提出和讨论语言资源的再生性建设命题。并以期"通过资源建构资源"的再生性模式,推动语言资源多类型、高覆盖、跨语言快速发展及语言应用理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位重构 平行语言资源 资源再生性建设 语言信息处理理论
下载PDF
云南省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婷婷 梁川 《云南水力发电》 2005年第6期7-10,共4页
针对水资源可再生性的特点,建立了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云南省16个地区的水资源可再生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计算结果,能够初步确定评价区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强弱性,将为如何有效地利用水资源,避... 针对水资源可再生性的特点,建立了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云南省16个地区的水资源可再生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计算结果,能够初步确定评价区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强弱性,将为如何有效地利用水资源,避免水环境的恶化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资源再生性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水资源可再生性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余灏哲 韩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2-168,共7页
对黄河三角洲水资源自然、社会可再生过程进行可再生性评价,综合构建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集对分析理论,建立指标集对评价模型,利用CRITIC法确定指标权重,引进可变模糊集模型确定样本的模糊隶属度,通过样本的级别特征值来反映水资... 对黄河三角洲水资源自然、社会可再生过程进行可再生性评价,综合构建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集对分析理论,建立指标集对评价模型,利用CRITIC法确定指标权重,引进可变模糊集模型确定样本的模糊隶属度,通过样本的级别特征值来反映水资源可再生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归纳影响因素,从而实现水资源可再生性的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2007—2014年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综合得分波动式增加,表明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趋于增强;但分值总体较低,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形势不容乐观;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评价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再生性 集对分析-可变模糊集耦合评价模型 CRITIC法 因子分析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城市水资源社会再生能力评价——以黄河流域主要城市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祝捷 曾维华 杨志峰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7-29,共3页
本文聚焦于黄河流域主要城市的水资源状况,研究以其再生能力为核心的水资源问题。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城市水资源社会再生能力的概念,并比较它与一些相似概念的异同;进而对社会再生与自然再生能力的关系进行探讨;而后,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的... 本文聚焦于黄河流域主要城市的水资源状况,研究以其再生能力为核心的水资源问题。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城市水资源社会再生能力的概念,并比较它与一些相似概念的异同;进而对社会再生与自然再生能力的关系进行探讨;而后,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从绝对再生量和相对再生效率两个方面分析评价黄河流域主要城市的水资源社会再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资源社会再生能力 评价 黄河流域 资源再生性 人工神经网络 MATLAB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