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西江油田运聚再生油藏模式创新认识与挖潜效果 被引量:7
1
作者 涂乙 闫正和 +5 位作者 戴建文 王亚会 朱义东 杨勇 杨娇 王伟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2-532,共11页
针对开发中后期海上老油田剩余油零星散落分布和运移-富集规律难预测等问题,将“势控论”与“构型级次界面”结合,以储层内部单砂体为基本单元,研究不同类型油藏剩余油运移方向和运聚时间,由此构建“运聚再生油藏模式”。研究表明:①主... 针对开发中后期海上老油田剩余油零星散落分布和运移-富集规律难预测等问题,将“势控论”与“构型级次界面”结合,以储层内部单砂体为基本单元,研究不同类型油藏剩余油运移方向和运聚时间,由此构建“运聚再生油藏模式”。研究表明:①主力油藏砂体以叠置接触为主,夹层较少发育,储层主要为高孔、高渗特征,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高度分散状态的剩余油经过1年左右运移,在井控低且势能低部位小规模聚集成藏,挖潜潜力有限,生产井表现出高产短命的生产效果;②非主力油藏砂体横向接触主要以侧叠和孤立类型为主,3级和4级构型界面较为发育,剩余油动态运聚时间、方向与储层韵律性、夹层级次和流体性质等因素有关,一般非主力油藏关停约3年以上时间,4级界面控制的剩余油通过侧向绕流,逐渐向低势闭合区富集成藏,3级界面控制的剩余油通过垂向渗透,向低势闭合区聚集,剩余油运移富集规模较大,生产井表现出高产、高效、长命的生产效果。研究成果为海上中-高含水期老油田深度、立体挖潜提供技术支持,将为公司年度生产目标实现或超产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级次构型界面 势控论 运移聚集 再生油藏模式 挖潜效果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剩余油“势控论”的初步构建及再生潜力区模式 被引量:21
2
作者 蒲玉国 吴时国 +2 位作者 冯延状 吴忠新 郑继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6期7-11,15,共6页
油田开发(注水)中剩余油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受油藏的静态与动态因素控制,低势闭合区是形成经济可动剩余油的必要条件,是油藏剩余油可能分布与富集的基本单元,而仅立足于单一的静态因素的“正向型微构造”控油论不能合理地解释开发实践中... 油田开发(注水)中剩余油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受油藏的静态与动态因素控制,低势闭合区是形成经济可动剩余油的必要条件,是油藏剩余油可能分布与富集的基本单元,而仅立足于单一的静态因素的“正向型微构造”控油论不能合理地解释开发实践中潜力区的新类型与新领域.由此提出并初步构建了剩余油的“势控论”理论,摆脱了油田剩余油分布与富集的“正向型微构造”控油论的束缚,同时,建立了“动态富集再生油藏成藏模式”,为目前油田剩余油研究与实践领域的开拓提供了理论基础,拓展了油田的挖潜领域与方向.这将对我国老油田后期的挖潜与提高采收率,尤其是特高含水低效开发油藏的战略调整、停产与半停产油藏的产能恢复及废弃油藏的再度开发等二次采油期的延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势控论 再生油藏 运聚单元 成藏模式 潜力区 采收率
下载PDF
高渗透大厚层油藏水淹模式及潜力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蒲玉国 吴时国 +2 位作者 宋建勇 王伟锋 王建林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68,共8页
为对我国老油田后期挖潜、尤其是特高含水低效开发油藏的战略调整等提供新的思路,拓展老油田挖潜的领域与方向,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沙三中纯47块高渗透大厚层高含水油藏为例,对其水淹特征与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 为对我国老油田后期挖潜、尤其是特高含水低效开发油藏的战略调整等提供新的思路,拓展老油田挖潜的领域与方向,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沙三中纯47块高渗透大厚层高含水油藏为例,对其水淹特征与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块油层水淹程度仅80%左右,剩余油在平面上分布于区块的绝大部分区域,且与构造高低无明显关系,纵向上主要集中于层段的上部,尤其是位于该块西北区构造低部位的北断层区潜力单元,是与目前老油田潜力区主要局限于正向型微构造区所不同的新类型与新领域。在此系统研究与总结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高渗透大厚层油藏水驱与水淹模式图,同时提出了剩余油动态富集形成再生油藏的新观点,并建立了剩余油动态运移富集形成再生油藏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高含水油藏 水淹模式 动态油水界面 再生油藏 剩余油 油藏潜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